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业
民国时期城区有菜馆、酒楼40多家,较大的有佛照楼、海同春、何妨来、宏盛园、大不同、桃春园、一品香、四美村、四海昇平楼等。他们各有经营特点,一品香广招行商,独揽河下生意;桃春园、宏盛园善办婚丧筵席,送席上门;四海昇平楼规模较大,为富商巨贾、官僚文人宴饮之所。
六安菜肴以传统徽菜为主,兼收川扬菜特色,逐步形成南北咸宜、甜咸兼备的地方特色。菜肴品种繁多,四时不同.春有桃脂烧肉、香菇鲫鱼,夏有芙蓉海参、荷叶包鸡,秋有菊花火锅、火烧鳜鱼,冬有炸地栗花、烟熏腊肉、笋烹鸡丝、麻油肠卷、清炖鸡汤等。宴席清代有汉满全席,民国期间有八大八席(8个大碗、8个碟子)、海参席、鱼翅席、两道点席、四道点席等。风味小吃品种较多,出名的有蟹壳烧饼、油酥螃蟹、抓皮春卷、鸡丝包子、桂花元宵、水晶烧卖、油浸狮头、佛子酥、将军盔、马蹄酥、丁武鸡汤饺子、铳糕等,多以摊点形式分设于街头巷尾,供市民和行人食用。
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政府一度迁驻于六安城,部分巨商富吏随之而来,城区饮食业兴旺一时。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内战连年,饮食业一落千丈。到建国前夕,城区仅有菜馆33家,从业人员104人。
建国初,饮食业开始复苏。1956年建立饮食合作店(组),实行集体经营。以后在调整饮食业网点的同时,增设了部分菜馆。6g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饮食业原料奇缺,经营冷落。1963年起,饮食业随着原料供应好转日渐恢复,饭菜品种有所增加。“文化大革命"中强调为工农兵服务,饭菜“大众化",名菜名点和风味小吃几乎绝迹。
1978年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其他行业和个人经营饮食业,饮食业个体户逐渐增多;同时,国营饮食服务点也增多、扩大,官商作风有所转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开展名菜名点展销,承包筵席,经营高中低档次和菜和各种风味小吃。1986年市区国营餐馆由1979年的4家增加到15家,集体餐馆由53家增加到66家,个体饮食摊、店由222家增加到1320家,从业人员由1979年的1712人增加到3873人。
企业选介
淠河酒家位于鼓楼大街。1961年在原熟食品门市部基础上扩建的,设大、小14个堂口,除经营荤素烧炒,承包筵席,预约订菜外,还兼营冷饮和夜市。70年代经营品种多达120种,成为六安城区有名的大酒家。80年代初由于餐馆、酒家增多,业务减少。1981年划分为菜馆、蒸炸、小吃部3个核算单位。1982年更新设备,增加早点小吃,分档次供应饭菜,小卖部供应名酒。1983年蒸炸部划交大井拐饭店,楼上改为“鼓楼旅社",有客房9间。1984年起销售额开始回升。1986年有职工42人,营业收入17.97万元。
回民饭店位于东大街。1956年合作化期间,由城区29户回民饮食摊贩组成,下属4个支店,经营牛肉松、豆浆、蛤蟆酥、芝麻酥、鸡丝糊拉汤等清真菜点。1977年,该店先后引进生产南京烤鸭、咸水鸭、虎皮鸭、烧鸭和江南茶糕、马蹄糕、起酥烧饼等食品制作技术,制作南方菜点,供应市场。1986年有职工36人,固定资产2.12万元。
平桥饭店位于解放南路,平桥乡乡办企业,1982年3月开业,有固定资产42万元。1986年有职工93人,营业收入47.1万元,获纯利润4.57万元,上缴税金1.38万元。
南海酒家位于皖西路北侧,中市街街办企业,1985年10月开业,有固定资产3.05万元。1986年营业收入40万元,获纯利润1.8万元,上缴税金0.8万元。
二、茶水业
六安城是皖西茶叶集散地,居民多爱喝茶,茶馆较多。建国前城区较有名气的茶馆有上拐头的得月楼和朝阳亭茶馆,下洼街的余家茶馆,顺河街的詹家茶馆,盐笆箕口的郝秀珍茶馆,东大街的大东楼茶馆,城隍庙的兴武园茶馆,大井拐的悦来茶馆,云路街和平巷口的迎龙园茶馆,田家拐桃春园(兼营菜馆)茶馆,仓房拐的齐云楼茶馆,茶叶拐的文华园茶馆,潘家拐的长春楼茶馆,扎笔巷的第一泉和石泉阁茶馆,西门街的铁门茶馆,便门外的高老四茶馆,西门外的水埠口茶馆、戴家茶馆,三里街头(靠近外平桥)茶馆20家;对内卖茶,对外卖水,顾客盈门。
建国后,坐茶馆喝茶的人逐渐减少,大部分茶馆改业经营水锅炉,为机关单位和居民供应开水。1956年,对城区48家集体性质的茶水店实行分散经营,统一核算。70年代起,由于实行煤炭供应,部分单位自烧开水,茶水店逐年减少。到1986年市区只有茶水店6家,从业人员31人,主要分布在老城街道。
三、旅社业
清末,城区始有客栈,较有名的有悦来、聚星、泰安、同和等家。民国期间客栈业有所发展,较大的旅社有裕成、大成、怀信堂、中和、淮南公寓等家。
建国初期,城区旅社没有发展。1956年,旅社实现了合作化,1957年后开办了和平、六安、军烈属3家较大的旅社,其余的小型旅社仍保持原状。
建市后,先后建成解放大旅社、交通旅社、市委招待所、市政府招待所、六安服务大楼等旅社;皖西宾馆、皖西饭店经过扩建整修,成为市区规模较大,设备优良,服务功能较全的旅社。1980年以后允许个人开办旅社。1986年底有市属旅社89家;其中国营7家,集体10家,个体72家,共有从业人员734人、床位1775张、固定资产115万元。旅社多数有小房间和套间,配有棕床、写字台、床头柜、三抽桌、沙发、台灯、电视机、电风扇等,并附设浴池、小卖部、餐厅。企业选介
六安服务大楼位于皖西路梅山路口,其前身是交通旅社。1983年进行扩建,1986年6层楼房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有职工75人、固定资产97.91万元、床位320张,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是六安地区和市饮食服务行业的先进文明单位。
六安旅社位于皖西路,1979年划交六安市。1986年有职工27人,床位223张,客房配有电扇、沙发、衣架、床头柜、茶具、座椅及棕床,部分房间配有电视机,年收入10万元。
人民旅社位于云路街,1956年由18家私营旅社组成,从业人员35人,床位270张。1972年转为国营。1979至1986年,累计收入100.4万元,纯利润22.17万元,上缴税金14.95万元。1986年被六安地委、行署命名为文明单位。
四、浴池业
清末,城区有华园、沧浪2家浴池。民国期间增加新华、又新、清廉、涌泉、新泉5家浴池,从业人员150人左右。传统服务项目有搓背、修脚、递送衣物、代送请柬,叫酒叫菜等。
建国后,浴池减少,1956年城区只有新华、华园、大众(新泉易名)、淠河(清廉易名)、新工(沧浪易名)5家浴池。1962年大众浴池转为国营,1966年改名为工农兵浴池。其他浴池实行分池经营,统一核算。“文化大革命"期间,搓背、修脚等传统服务项目被当成“四旧"废除。进入80年代,机关、工厂一般建有浴池,新工、淠河、华园等3家浴池增添了淋浴设备,大众浴池还增设女性盆池和淋浴。浴池内一般设有雅座房间,设备较好,卫生清洁,备有茶水、刷、梳、鞋油等。搓背、修脚等传统服务项目也渐次恢复。1986年全市共有浴池5家,从业人员97人。
五、理发业
清末民初,城区理发业多为“剃头挑",分街包户,走街串巷或临街设点为顾客服务。此后,城区几家理发铺,用推剪理发。抗日战争期间,来自寿县的芦传荣兄弟和山东的曹二傻子等在城区开设了天美美、新美美、曼美美、人人、大陆洋等理发室,每家雇有伙计、徒工三五人,使用烧热的铁钳直接赂烫的办法烫发。此外,还有一些无店号、小门面的私人理发户和理发挑。
建国初,城区有理发室(店)24个、座椅78张、从业人员200人。1956年合作化运动并小铺为大店,组成理发一店、二店和大众理发室。1958年使用电动理发工具。1966年,理发一店、二店和大众理发室分别更名为东风、红旗、工农兵。1972年,工农兵理发室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9年全市共有理发店4个(不含门市部),职工143人。1980年后,个体理发店不断增加,不少理发店更新了设备,增加了烫发(电烫、冷烫)等服务项目。1986年,全市有理发室(店)123个、从业人员366人。
六、照相业
建国前,城区先后有云芳、留真、濬记、中央、光华、大方、兄弟、大中华、环球,亦我等照相馆,其中大方照相馆规模最大,有照相机3部、放大机1部。
建国初,留真、兄弟和濬记3家照相馆先后歇业,丽华、红星、国际等7家照相馆相继开业。1954年中央照相馆更名为特别快印相室。至1956年,由新时代、国光、国泰、环球等25家照相馆和金泰来、汪静秋镶牙店联合组成六安照相镶牙合作商店,有职工28人。1961年照相镶牙合作商店分为新星、东方2个核算单位。1966年3月划出镶牙业务,新星、东方联合组成东风照相馆,下设皖西路的艺同、三里桥的新同、鼓楼街的东风(后改为工农兵)等门市部,共有从业人员64人。
东风照相馆有座机6部(8至12寸),闪光机4部,定时洗印放大机6部,进口135型照相机等46部,以及彩色影室灯等较为先进的照相工具。1986年,全市共有照相馆33家,从业人员226人,有三级以上照相技师15人,二级油彩技师和修正技师各1人。
七、寄售业
建国前,城区有寄售店(又叫估衣店、旧货店)六七家,代人寄售书籍字画、珠宝玉器、古董摆件、服装家具等杂物,收取代售费。建国后,寄售商店划归信托贸易部门管理。1956年寄售商店增加到13家,后因合并、停业,到1958年只剩8家,其中以和平巷的王铸九寄售店规模最大,有铺面4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有5家先后停业,到建市时仅有鼓楼东、鱼市拐、仓房拐3家寄售商店。1986年合并为2家。
八、洗染业
50年代,城区合作洗染店有三四个服务门市部,代客洗染衣服。此后逐渐减少,至1979年仅剩1家,从业人员10人。1980年增至2家,1983年增至4家。随着呢绒服装穿着人数的增多,六安地区二轻工业局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于1986年10月购进干洗机、蒸气熨烫机、整形机等设备,在人民路开设“洁尔美"干洗店,代客干洗服装。到1986年底共有洗染店3家,从业人员22人。
九、修理业
建国后,城区修理行业多为临街设点和走街串巷的个体经营者,他们代人修理盆桶、小五金、鞋子、雨伞、钢笔、电筒、小板车、自行车等,从业人员有150多人(户)。70年代后期,由于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增多,修理门类扩大,增设了不少家用电器及钟表修理摊点。1986年市内共有修理摊点337家,从业人员623人。
六安市饮食服务业机构人员情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