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生活
收入建国36年来,国家先后十余次提高不同行业职工的工资,实行粮价、副食品等补贴和推行奖金制度,保证了职工实际收入的不断增长。1949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146元,1979年为624元,增长4.27倍。此后,国家在改革物价体系,调整物价的同时,多次大幅度地增加职工工资。1986年,本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1162元,比1979年增加538元。处于全市中上等工资水平的六安轴承厂,1979年职工人均工资657.24元,1986年为1263.07元,增长92.17%,平均每年增长11.52%。全市集体所有制职工,1979年人均年工资468元,1986年为643元,比1979年增加175元。居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等工资水平的南市街道企业职工,1979年人均年工资732元,1986年为999.6元,增长35.35%。平均每年增长4.45%。
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因家庭人口、就业人口、工资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而高低不一。据六安县、市人民银行1978至1982年5年间对19户职工家计调查,人均月生活费收入20元以下的2户,20至30元的5户,30至40元的5户,40至50元的4户,50元以上的3户。市统计局1986年对28户职工家计调查,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在25元的8户、31人,25元至35元的13户、49人,35元至50元的6户、20人,50元以上的1户、1人。按家庭人口计算,1986年人均收入712.74元,比1984年人均收入452.26元增长57.6%。按在业人口计算,1986年人均收入1142.65元,比1984年人均收入821.6元增长39.08%。其中工资收入866.13元,占75.80%;奖金及其他收入276.52元,占24.20%。此外,至1986年末,按家庭人口计算人均手存现金28.72元,储蓄、借贷等收入129.71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73.43%和37.33%。
消费随着收入的增长,职工家庭消费支出相应增加,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总的趋势是,吃的支出比重较前略有下降,穿用支出比重则相对上升。食品已由1978年以前的“吃粮为主"转为粮食、副食品并重,注重饮食质量。衣着由棉布为主转向化纤织品、丝绸、呢绒,以及少量的皮毛等高档衣料。大多数职工拥有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也进入部分职工家庭中。但由于职工收入不够平衡,少数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幅度仍然不大,吃的支出比重仍居首位。
1986年底,28户职工家庭贵重耐用品拥有量为每户平均衣柜1个、沙发0.78对、写字台0.75个、自行车1.25辆、缝纫机0.5架、机械手表2.25只、电风扇1.03台、洗衣机0.17台、电子管收音机0.75台、半导体收音机0.75台、黑白电视机0.92台、电唱机0.07台、录音机0.18台、普通收录机0.14台、照相机0.03架、电炊具0.5套、组合家具和中高档乐器各0.03套、毛料服装2.11件、毛皮大衣0.21件、呢大衣0.86件、毛毯0.57床、皮鞋3.36双。
28户职工家庭消费支出比较

(注:本表未计物价变动的影响,下同)。
住房建国后虽是逐年投资兴建一些职工住房,但因不能随着人口同步增长,住房比较紧张。建市8年来新建住房1267458平方米,至1986年,市区居民人均住房7.24平方米。据1986年《职工家计调查》,28户职工拥有住房68间、1162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41.5平方米、2.43个自然间,人均11.5平方米;每户另有辅助房1间、5.29平方米。就辅助设施划分,独用厨房户占78.57%,公用厨房户占17.86%,无厨房户占3.57%;独用自来水户占57.14%,公用自来水户占42.86%;独用厕所户占21.43%,公用厕所户占78.57%。
本市职工住房特点是,东部(新市区)地域面积大、人口稀疏,房屋发展快,职工住房较为宽裕,人均住房约在10平方米左右;西部(老城区)地域面积小,人口集中,房屋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职工住房拥挤状况仍显突出。据西市区4个街道调查,人均住房面积为5.11平方米。住房面积最大的西市街,人均面积为7.2平方米;最小的为鼓楼街,人均面积3.14平方米;一般的为北市街和南市街,分别为5.5平方米和4.6平方米。
二、农民生活
收入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收入逐渐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因农业生产体制和经营管理制度多次变更,农民收入略有下降。1978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86年人均收入达500.75元,比1979年增长4.43倍。1986年市政策研究室和市统计局等部门对郊区三里岗、吴巷、刘大园、望城岗4个村40户农民家庭进行家计调查的情况为:40户总计211口人,整半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56.39%;全年总收入145411元,其中统一经营收入(多为乡村企业收入)占10.19%,经济联合体收入占0.08%,家庭、农、林、牧、渔、工、商、运输、建筑、劳务、采集、捕猎等经营收入占85.39%,其他非生产性收入占4.34%;全年纯收入107822元,人均纯收入511元:年末人均存款7.10元。
消费1979年以前,农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支出。1979年起,农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吃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穿住用等项比重明显上升。据郊区农户抽样调查,1986年农民用于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比1957年下降35.49%,比1978年下降6.7%;衣着、用品、住房、文化服务4项支出分别比1957年上升0.34倍、3.91倍、4.46倍和2.64倍,比1978年上升0.03倍、0.55倍、0.58倍和0.03倍。《家计调查》表明:1986年,40户农民总支出94634元,除支付家庭经营、税款、集体费用外,生活消费支出为57715元,占总支出的60.99%;其中食品支出占37.86%,衣着支出占11.64%,住房支出占21.23%,燃料支出占4.75%,用品及其他支出占18.56%,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占5.96%。
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农民的传统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1986年与1957年相比,口粮增长0.3倍,食油增长3.72倍,猪油增长6.2倍,禽蛋增长2.6倍,食糖增长8.46倍,卷烟增长15.66倍,酒增长15.11倍。
几个年份郊区农民消费支出比例情况

几个年份郊区农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变化情况

农民家庭日渐拥有耐用物品、家用电器。1978年,郊区每100户农民家庭仅有自行车5辆、缝纫机10架。1986年每100户农民家庭拥有价值50元以上的用具近200件、自行车90辆,收音机100台、电风扇50台、录音机20台、缝纫机30架、洗衣机1台。抽样调查的40户农民家庭共有自行车41辆、缝纫机17架、手表68块、电风扇13台、电视机13台、收录机10台、沙发13对、大衣橱37个、写字台23个,较市郊区100户农民家庭拥有耐用物品和家用电器平均量略有提高。
此外,郊区农民有私人汽车17辆、大拖拉机24台、小拖拉机163台。
居住建国后,农民住房面积有所扩大,房屋质量逐步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从50年代后期起,部分经济宽裕的农民逐步将草房改为土墙、瓦顶房或麻秸墙、砖柱的瓦顶房。70年代出现了砖砌斗子墙(空墙、省砖)的瓦顶房。80年代初,部分人家盖起了眠砖(实墙)瓦顶房。此后,市郊部分农民开始兴建楼房住宅。个别的还建有卫生间和围墙。至1986年底郊区每100户农民中有25户盖了楼房,半数以上的农民住房得到了翻修或重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29平方米。农民用于改善居住条件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1986年比1957年增长4.47倍,比1978年增长1.94倍。被调查的40个农户1986年底住房面积达4136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3670平方米,人均17.39平方米。
附:甘露寺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甘露寺队位于平桥乡五里桥行政村东南部,为稻、麦、油菜轮作区,兼种少量麻类。1986年全队37户、153人,劳动力60多个、耕地110亩。
建国前,该队11户、56人,全是贫雇农。因耕作粗放,单季稻正常年景亩产仅150多公斤,除地租、牛课、种子及兵差伕税外,一般农户每年要缺四五个月的口粮,冬春和青黄不接之时,有三分之一的人出外讨饭。那时,家中无蚊帐的6户、无桌凳的4户,6户人家盖的是“半面俏"(有里无面)的被子。姑娘出嫁,箱柜是最好的嫁妆。缺医少药,害起病来,只能听天由命。住的都是土墙草房。全村仅有3人读过私塾。
建国后,耕地面积扩大10亩,加之逐步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实行麻、畜、禽、菜多种经营。从1965年起,以10%以上的农田种植双季稻。1978年后发展建筑、运输、修理等副业生产,经济收入不断增加。1986年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68元增加到430元,居郊区农民年收入中等偏下水平。至1986年底,该村共建瓦房70间,其中楼房5间,户均1.89间。全村有黑白电视机16台、收录机4台、自行车40辆、单人沙发8对、缝纫机6架、电风扇4台、电饭锅2个、手表40块、照相机2架,大方桌、衣橱、高低柜、床等大型家具每户都基本齐全。平均每人有化纤服装3.4件、毛线衣1件;其中35人有羽绒、毛料服装,46人有皮鞋,胶鞋人人部有。1978年人均存款10元,1986年为100元。全村普及了小学教育,有初中生7名,高中生6名,中专生1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