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安州志》纂志以来,六安已有百余年的修志空白。此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六安地区同全国一样,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是以编修新志已成时之要务。为此,中共六安地委乃于1982年9月专发42号文,决定成立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领导组,组建地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组织《六安地区志》的编纂及指导地区所辖县、市的修志工作。至1985年,志办协助地直各主管单位相继组建了修志专门科室,举办了多届修志人员培训班。此时,地区志编纂亦相应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一、规划篇章,裁定体例。1985年4月,拟制《六安地区简志编纂方案》讨论稿,印发地直各单位征求意见。是为专志结构。次年7月,拟草《六安地区简志篇目》,分呈地委、行署领导审阅。是为篇、章、节结构。1988年2月,厘定《六安地区简志初稿编写方案》。仍为章、节结构,设凡例、概述、大事记、附录和30个专章。1989年,《六安地区简志》更名为《六安地区志》。二、稽古诹今,广辑资料。1986年,志办会同各县、市志办人员分赴省档案馆等处博稽遐搜,洪纤靡遗,复印缮录同治《六安州志》和民国时期有关资料。同时询访耆宿,探摭旧闻,征得一批口碑材料。1985、1986两年中,共征辑资料800余万字。三、编印刊物,探津求筏。1985至1986年,志办先后编印《皖西史志通讯》4期、《皖西志讯》5期。
1989年,志稿转入纂修阶段。此前,修志人员遵奉新志书编纂原则与要求,详慎开篇,曾试编了“教育”、“宗教”、“军事”、“粮油购销”等章。1989年,编纂工作全面展开。为弥补编纂力量的不足,志办先后聘请10位德才兼具的离退休人员为特约编辑,担负部分专章的编写任务。志办还帮助少数确有困难的部门编纂专志初稿。为加快工作进度,1990年又采取了“联志承包”的措施。至1992年5月,116万字的《六安地区志》评议稿编写完毕。
嗣后,工作转入审正修定阶段。1992年7月28至29日,召开《六安地区志》稿评议会。与会者有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汪世明及业务指导处领导,池州、阜阳、巢湖、宣城、滁县等地区及黄山市志办主任、总编,区内6县1市志办负责人,《六安地区志》编委会成员及前任编委主任等。行署专员叶书根、分管副专员金汉杰、地委顾问吕焕章、行署顾问张洪祥自始至终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六安地区志》稿观点正确,体例、篇目基本合理,资料比较翔实,体现了地方特色,文字表述比较流畅。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
8月,志办组织本室编纂人员和部分特约编辑,就评议会上所提意见,具体剖析初稿之未当者与未尽者。然后厘定修改方案,删芜撷英,调整分合。至1993年5月下旬,完成送审稿,分章成册封送《六安地区志》审稿组,悉求是正。11月中旬呈省志办一审。省志办对志稿质量作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志办再组力量删修。所赖全体人员鼎力相持,考核不厌精详,折衷务祈尽善,经岁余辛劳,至1995年5月,全志甫成。遂再呈省志办,仰求笔削。10月,正式获准出版。
为确保志稿质量,遵照六安行署专员郑牧民的安排,1996年6月,地区再组《六安地区志》复审组,对《六安地区志》进行复审修订。同时,聘请多年从事文秘工作的丁志凌、马常地、马育良、王勇、王先韦、王有正、王俊祥、方忻悟、朱邦群、许秀旗、李建中、吴成平、孟祥新、夏伦平、程东峰等同志对文字再作推敲、加工和润色。
《六安地区志》聚沙集腋,融旧冶新,历经十余载,终付锓梓。这是中共六安地委、六安行政公署极其重视和扶持方志事业的结果,是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勤奋工作的结果,是地直各部、委、办、局通力协作的结果,是专业和特约编纂人员辛勤笔耕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编纂新方志,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由于我们编纂者学识有限,难以通古达今,加之有关资料特别是民国期间的资料匮乏,是以虽经多年努力,仍难尽如人意。志中苟简芜滥、舛误失体之处必然在在关有,因祈读者多为哂正。
编者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