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初,教师人数很少,尤其是中学教师更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安州创设师范传习所,希图培养一批新型教学人才,充当小学副教员,但仅办一期即停。民国12年(1923年)后,中学先后恢复,并渐有发展,小学数也有所增加,教师队伍逐步扩大。
民国24年,教育部颁布《中学规程》和《小学规程》,要求中学教师“须品德健全,其所任学科为其所传习之学科”,小学教师须是中等师范或特别师范以上学校毕业生,否则即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检定。民国29年,境内各县进行一次小学教师登记,1452人中合格者仅142人,不足10%;不合格者255人,占18%,余均必须通过检定才能确定资格。
民国30年,设立于境内的10所省立中学有教员399人,7所县立中学教员132人,共计531人;有小学教师1452人。
建国后,根据有关政策,人民政府留用愿意继续任教的所有教员。1949年末,有中学教员214人,小学教员2055人。为了尽快让这批教员适应人民教育工作的需要,地委、专署于1949年、1950年暑期举办两次中小学研讨会。1952年组织中学教职员参加思想改造学习,同时分县组织小学教师参加思想改造,教师的思想水平普遍获得提高。
1952年,全区中学教职员增至296人,小学11484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1957年中等学校教职员954人,小学10736人。在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除通过函授推动在职进修外,还抽调部分青年教师去师范院校学习。1957年反右斗争中,部分教师受到错误处理,积极性被挫伤,教师不足的问题亦显突出。1958年中小学大发展,师资不足的矛盾更显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署决定让小教轮训班学员、初师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中速班全体学生2046人提前毕业(结业),补充小学教师队伍。通过这一举措,数量上的矛盾得到缓解,但质量下降的问题又显露出来。中学教师不足便抽调小学教师顶替,如此,既不能适应中学的需要,又削弱了小学教学力量。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调整学校建制,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整顿精简,全区共精简2762人。同时在六安教师进修学校和各师范增办农中师资和中小学师资速成班,进行培训,使农村中小学师资数量、质量同实际需要的矛盾开始有所缓和。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队伍受到严重冲击,据1969年统计,全区中小学国家教师14217人,清理对象2426人,占17%。
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全区有中学教员8850人,小学教职员32570人,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一部分老教师在运动中被赶下讲台,新补充的一时不具备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首先按照党的政策,认真复查了历次政治运动对教职工处理的案件。通过复查,全地区共纠正冤错假案4200多件。并认真解决教师入党难的问题。到1985年底,全区18708名公立中小学教职员中,有党员5391人,占23%。同时在教师中开展评优活动,评选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有的当选或推荐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教师节前后,广泛掀起尊师重教热潮。
1978年起,连续调整教师工资。1985年工资改革时,对教师实行工龄、教龄双重补贴。全区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教职工19301人,其中升两级的1913人,净增工资151851元,平均每人净增6.7元。1982年首先在师范学校评定职称,全区53名优秀教师评为讲师,同时落实中教五级、小学三级教师享受讲师待遇问题。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1981年起,各县先后创办教师进修学校,轮训小学教师,并有3000多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1000多名中学教师参加高师函授。还选送400多名青年教师去教育学院进修,600多名中小学教师考进电大,近3000人参加自学考试,通过考试将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对部分不称职者,帮助另谋职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