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六安师范专科学校
抗战胜利,省立高校从皖西迁走后,全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高校。1958年8月在原六安师范基础上创办六安师专,校址设在六安市淠河西岸桃花坞,分中文、数学两科,学制二年,招生200人,由皖西著名教育家韦上伊先生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抽调了李家训、何荣廷、江龙、胡天人、方家方等一批优秀教师任教。1961年发展为中文、数学、物理、生化四科,招生144人。1962年,安庆、淮南两师专的中文科和数学科学生112人并入,在校专科生和进修生达419人。1963年在校专科生260人,全部毕业。同年9月,该校改为六安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70年至1975年先后改为六安地区师资训练班、皖西师范。1977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该校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14人。
1979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建制,设中文、数学、物理三个系和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五个科,在校学生623人,教师92人。1985年,学校设置中文、政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七个系,学制分二年和三年两种,在校学生973人,另有自费走读生32人,夜大学生60人,教职工287人,其中教师148人。校园面积27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图书馆一幢,藏书15.2万册,系资料室10个,藏书3万多册。另有理科实验室19个。内部发行《六安师专学报》和校报。
六安师专一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德育、正学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教学管理模式。
建校26年来,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000多名,大部分在教育第一线工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的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有的成为省级国家级劳模。李从军是其优秀的代表获文学博士后分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六安师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的摇篮,是皖西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皖西联合大学
皖西联合大学于1985年秋季创办,位于六安市东七里站,设会计统计、工业民用建筑、淡水养殖等三个专业。会统专业招2班,100人,学制2年;工业民用建筑专业招1班,50人,学制3年;淡水养殖专业招1班,50人,学制2年。
领导机构为校董会,研究决定办学方针和其他重要事项,专业课教师从合肥工大、安徽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和六安师专等院校聘请,本校教职工15人。办学经费主要靠地方筹集,行署及县市捐款59.9万元,捐赠汽车2辆。皖西联大的创办,开辟了六安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附:抗战时期六安地区境内省属高等院校简况
民国30年(1941年),安徽省政府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游击区及接近前线各省市设临时政台学院办法》之规定,在立煌县设立临时政治学院,九月正式开学。学院设教务、训导、事务三个处。初办时,设置文、法两科,分文史、教育、财经、法律四个系,修业四年,全校教职员61人,学生300人。
鉴于当时中学教师奇缺,民国31年安徽省政府呈请教育部批准,将临时政治学院改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英文、数学、教育、史地五个科,修业三年。临时政治学院学生绝大部分转入各对口专业二年级就读。全校有教职工84人,学生344人,全年经费81万元。
民国3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将省立师专加以扩大,改为省立安徽学院。设中文、史地、政治、教育四个系和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后又遵部令增设英文、数学两个系,把教育系并入师范专修科,内设教育、艺术、理化三个专业。银行专修科设银行会计专业,修业年限,本科四年,师范三年,银行二年。十一月开学。全校有教职员113人,学生550人。次年,师范专修科改为师范部,内设教育、数理、艺术、体育四科。同时,增设大学先修班一班。全校共有教职员129人,学生744人。
抗战胜利,省府迁往合肥,安徽学院随迁合肥临河集李氏仓房临时教学。是年秋,迁至芜湖赭山,即今安徽师范大学前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