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方武装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在六安设营,守备徐志高统兵500驻守,既是驻军,亦是六安地方武装。顺治五年,庐州营调驻六安,六安营调驻庐州。设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兵1000名。康熙三年(1664年),驻庐州之六安营改为庐州营,驻六安之庐州营改为六安营,永驻六安。至乾隆三年(1733年)六安营隶于寿春营,设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4员、马战兵61名,步战兵95名,守兵410名。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六安营设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1员、马战兵50名,步战兵140名,守兵485名,官兵坐马共72匹。
中华民国成立前夕,淮上军由权养之、段子祥、陈淮生、杨端甫、王传禄等率队至六安,六安告光复,地方绅、商、学各界留王传禄所率之淮上军第一营驻六安,军饷由地方筹措。
民国2年(1913年),王传禄经省正式委任为六安巡缉营营长,军饷由省发给。民国5年,六安地区警备队成立,县长兼任管带,分中、前、左、后、右五队及马队,每月军饷1758元大洋。民国13年7月,警备队改为警备营,民国18年,警备营改编为人民自卫团,军饷由地方田赋附加税筹给。次年5月,改编为保卫总团。民国20年12月,保卫总团5个大队被缴械遣散,另组编警备营。次年10月,六安警备营改编为保安总队。在此前后,全区地方武装无统一机构,寿县、霍邱、霍山、舒城等县先后成立有警备队、清乡团、警备营、自卫军等地方武装。
民国22年1月,安徽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在六安成立,辖第三区所属各县保安总队、大队,其中:六安总队编设8个中队、3个独立排和1个特务排,有军官52人,士兵823人;舒城大队编设5个中队,特务排及独立排各一,军官34人,士兵640人;霍山大队编设3个中队,1个独立排,军官23人,士兵336人。全区保安部队共有马步枪2069支,手枪、机关枪165支,迫击炮8门,战刀97把,时属安徽省第四区的霍邱、寿县也各有一个保安大队,共有官兵1000余人。
民国23年,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组建保安第一、第二两个团,共有兵力3000余人。与此同时,三区所属各县保安队改编为常备队,隶于三区保安司令部管辖。次年,三区第一、第二保安团改编成省属保安第五、第七团。此后,保安团隶属关系几经变更,各县常备队亦曾更名保警大队、人民自卫军、常备大队等。至民国36年,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所属六安、寿县、霍邱、霍山、舒城、立煌六个县都成立有自卫团,三区保安司令部总兵力为15000余人。
民国政府地方保安部队的主要任务是:防范共产党,实行连保连坐,每3个月清乡一次;建立和充实保安部队活动区,保障交通及维护通讯设施安全;设置武装盘查哨;办理民用枪支登记;负责邮政检查;进行防范共产党的宣传活动;训练情报人员等。
1949年1月24日,六安自卫团团长张布泉率部起义,此后,全区国民党地方武装陆续被歼灭。
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在皖西地区先后成立的地方武装机构有六安军事委员会,皖西临时军分会,皖西大队,皖西军区第三军分区等,其所属之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苏维埃政权,配合正规部队作战,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赤卫军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太平山、斑竹园、南溪一带,成立苏维埃政权,组建第一支农民赤卫队,约有四千余人。1930年,赤卫队遍及六安、霍山、舒城、霍邱、寿县等广大地区,发展到46000多人。1931年7月,为统一军事指挥,皖西苏区的所有赤卫队、守备队,一律改编为赤卫军。赤卫军系地方武装,分常备队、预备队两种。常备队脱离生产,给养由苏维埃政府提供,常备队战斗力较强,是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力量之一。至1931年10月,皖西苏区共组成5个赤卫师和1个独立赤卫营,赤卫队员发展到59100多人。预备队不脱离生产,遇有战事即参加作战或担任防务。
游击师1932年冬,赤南(今属金寨县)县委组建第一路游击师,1000多人,师长高开文。赤城组建第二路游击师,500余人,师长朱世全,副师长杜昌甫。活动于赤南、赤城两县。1933年1月上旬,皖西第三路游击师在霍山县方坪凉亭成立,师长吴保才,政委江求顺,全师共400多人,活动于六安、霍山等县。
便衣队1934年底,红25军由皖西苏区转移后,红28军从部队机关抽调人员组建便衣队,开展对敌斗争。到1935年,皖西地区共有12个便衣队,约150人左右。其中,以大岗岭为中心,活动在岳西、霍山、太湖一带的为一分队;以霍山鹞落坪为中心,活动在其周围地区的为二分队;以霍山马家河为中心,活动于其周围地区的为三分队;以霍山、舒城交界处黄尾河作活动中心的为七分队;中共赤城县委领导有三个便衣队,分别活动在赤南两河桥、白沙河、青园、金刚台等地区。1938年2月,新四军四支队成立,以上各便衣队先后编入四支队。
皖西大队1945年9月,新四军沿江团二营改编为皖西大队,辖七连、九连和手枪连,大队长钟大湖,政委桂林栖。同年10月,皖西大队进入皖西地区,张伟群所率游击队编入皖西大队,大队增至600余人。1946年1月,国共两党“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皖西大队对外称“皖西人民自卫军”,内部编制不变。同年5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七团三营的两个连共200多人编入皖西大队。同年冬,皖西大队改为皖西支队,支队长钟大湖,政委桂林栖,副政委张伟群。1947年5月,中原野战军一纵队副司令员兼三旅旅长刘昌义等率200余人由鄂西突围进入皖西,该部人员编入皖西支队,支队司令员刘昌义。1947年4月25日,皖西支队与刘邓大军的二十团、二十四团、二十七团合并成立皖西军区。
皖西第三军分区1947年11月29日在舒城县晓天镇成立,司令员朱光,政治委员马芳庭,副司令员李润堂、吴先洪,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彭宗珠,军分区下辖27团、基干团、舒六县大队、霍山县大队和分区直属队,共2200多人。第三军分区成立后,主要任务是指挥所辖部队在皖西地区摧毁国民党乡、保政权,发展新区,支援淮海战役。1949年1月,三分区所属部队整编,下辖七团、八团、肥西支队和六南、六北、霍山、寿县四个大队。
六安军分区1949年4月,皖西第三军分区改称六安军分区,5月,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整编。整编后,军分区辖基干一、二团和霍邱县、寿县、六安县三个独立团,共6615人。建国后,1950年~1951年,军分区所辖部队整编为六个警备营,同时抽调1500人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1月,军分区所辖6个警备营编为一个营,编余部队一部分编入九十师,一部分复员回乡。1952年7月,军分区所辖警备营撤销。1953年3月,安徽省军区将华东警备第41团一营所辖4个连共477人划属六安军分区,为警备营。1957年7月,警备营撤销。1966年9月,原六安专区公安大队改为六安军分区独立营,下辖4个步兵连共465人。与此同时,原专区所辖各县公安部队改为县中队,分属县人武部所辖。1975年12月,县中队移交地方公安部门。1976年5月,军分区独立营营部和三连调属安庆军分区,原独立营一连、二连裁并为分区独立连。
附:安徽省第三、第二区军事主官表
安徽省军区六安军分区军政主官表表
21—2安军分区军2安徽省第三、第二区军事主官表

表21-3六安军分区军政主官表

二、民兵
1.诞生与发展1929——1930年,六安、舒城、霍邱、寿县等地区的赤卫队员共有46000多人,这是皖西民兵的前身。1931年10月发展到59100多人。1932年下半年,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主力部队撤离皖西,民兵组织受到严重破坏。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南下路过皖西,解放区恢复和发展民兵组织。1948年3月,全区有民兵21300多人。
1950年1月,地区所属各县、区成立人民武装部,到年底,全区共有民兵65600人。1952年,《民兵组织条例》颁布,同年12月,全区民兵发展到176200人,其中基干民兵69400人。各级民兵组织相应制订会议、汇报、出入转队、训练、武器保管等各项规章制度。
在“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1958年9月,全区适龄合格男女都编入民兵,共有2276000人,其中基干民兵526980人。共组编成7个师,181个团,1754个营,9387个连,49494个排,170020个班。1959年1月,结合整顿人民公社,对民兵组织进行了全面调整。1961年,国务院颁发《民兵工作条例》,全区将16~35岁的女性公民都编入民兵组织,其中16~30岁的男性青年、16~25岁的女性青年为基干民兵。民兵编制本着有利生产、生活,方便领导,便于平时活动,战时快速动员的原则,以生产队建排、生产大队建营、公社建团、区建师。1962年6月,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即: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对民兵工作进行检查、整顿。此后,每年冬春季节,民兵组织进行一次检查整顿。
1969年,苏联侵犯珍宝岛事件后,根据省军区命令,迅速组建金寨、霍山、霍邱三个县的民兵独立团,下辖武装基干连和部分专业技术分队。1974年6月,地区有5个县成立了民兵指挥部。1976年10月,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民兵工作拨乱反正。1978年,对民兵组织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精干民兵机构,提高民兵素质。民兵年龄调整为18~35周岁,其中男基干民兵为18~28周岁,女基干民兵为18~23周岁,普通民兵29~35周岁,不编女性。1980年,全区重新恢复复退军人预备役登记制度,凡符合预备役条件的复退军人,全部恢复为一、二类预备役。1981年民兵组织调整后,男性基干民兵服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服二类预备役。
2.训练与活动
训练建国后,全区民兵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教育训练逐步加强。训练内容由单一步兵训练扩展到包括通信、高炮射击、防化学战等多项目的综合训练,先后成立工程抢险、医疗救护、防化学、交通运输、消防治安、高炮、通信等各类专业小分队。
从1951年起,全区民兵遵照“劳武结合、以劳为主、不脱离生产”的教育训练方针,以乡或农业合作社为单位开展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步枪第一、二、三射击练习,步枪构造、用途、战斗性能介绍、简易射击原理、手榴弹投掷、单兵战斗动作、班、排战斗队形以及侦察、巡逻、警戒、捕歼空降特务等训练。至1957年,全区民兵每年集训时间为10天左右。
1958年~1962年,着重加强对民兵基层干部、持枪基干民兵及各类民兵专业人员的训练。1961年,各区、社、工厂开始配备专职武装干部,1962年,全区参加训练民兵21000人,其中持枪基干民兵18680人,八二炮手80人,防化兵80人,通信兵150人,卫生员120人,参加实弹射击15000人,与此同时,各区、社专职武装干部也进行了10~15天的轮训。
1963~1964年,各县先后组织民兵进行射击、投弹、通信等军事技术表演。军事素质有很大提高。1964年7月,南京军区在南京白水桥组织民兵大比武,六安地区有5个民兵表演了刺杀,受到好评。
“文化大革命”前期,1966~1968年,全区民兵训练停止,部分基层民兵武器查封。1969年民兵训练侧重“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及“防空、防原子、防化学”和游击战术的训练。至1972年,全区共训练民兵623084人次。其中参加实弹射击104546人,参加野营拉练141000人。1973~1975年,着重加强民兵战斗骨干培养和打坦克训练。全区组建483个反坦克班,先后举办120期打坦克训练班,集训打坦克骨干14500人,还自制反坦克器材146000件,炸药2151公斤。
粉碎“四人帮”后,从1978年起,民兵训练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训练内容增加游击战术和夜间作战常识。城市民兵,着重进行工程抢险、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通讯保障、城市防空等专业训练。训练对象除少数专业骨干的年龄适当放宽外,持枪民兵年龄一般在22岁以下。这一时期的民兵教育着重抓三个方面:一是以共产主义为中心的革命理想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三是以光荣传统为中心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985年,民兵训练由周期训练改为年度训练,时间15——20天。参训民兵报酬,联系训练成绩给予兑现。全区受训民兵5202人,其中专业技术兵1585人,步兵3617人。同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规定:“今后除中央军委总部下达的训练任务外,没有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不再组织民兵训练”的精神,全区民兵武器实行以县为单位集中管理,民兵训练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活动1949年,金寨县民兵参加围歼股匪“鄂豫皖人民自卫军”,不但积极为剿匪部队送情报,当向导,还单独作战,捕捉匪特70多人,缴获长短枪61支,手榴弹76枚,押送案犯530起,保护仓库30多座,侦破案件12起。同年9月30日,“豫鄂皖人民自卫军”全部被歼,参加剿匪民兵受到华东军区电令嘉奖。1950年春节,寿县板桥乡民兵100多人配合公安人员,在徐家圩子活捉作恶多端的土匪头目岳岐山(绰号岳葫芦),为皖西人民除了一害。1951年,人民解放军活捉“豫鄂皖反共救国军”总司令周醒民时,有百余民兵配合参加战斗。1953年1月15日,台湾国民党当局向霍山县大化坪千笠寺地区空投10个武装特务,万余民兵配合部队进行搜捕。至19日8时,除一人漏网外,其余均被捕歼,其中击毙3人,捕获6人,缴获手枪9支,子弹300发,电台2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区广大民兵踊跃报参军,仅寿县、霍邱、舒城三个县就有2773名民兵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1957年4月,舒城、肥西两县交界处发生“大韩朝”反革命暴乱,两县民兵参加围歼,经过4昼夜清剿,5名反革命分子被一网打尽。1958年,全区民兵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5085起,押送案犯22389人次,缴获长枪196支,短枪35支,子弹3692发,守卫仓库、重要建筑物4830处,参加民兵13977人次。
1960年2月3日,台湾国民党空军飞机在金寨县梅山水库2公里处,空投6个武装特务,被发现后,随即组织23个民兵团共123000多人搜山围歼,至5日13时,敌特全部捕获,缴卡宾枪6支、手枪2支、发报机和手提发报机各2部。同年4月30日,蒋机又一次在梅山水库以东、响洪甸水库以西一线地区空投武装特务4名,900余名民兵配合部队进行搜捕,4名敌特全部捕获,缴获发报机、导航仪各一部,卡宾枪、手枪各两支,子弹1200余发。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区民兵基本没有活动。1969年以后,为适应当时加强战备的要求,全区民兵对重要桥梁、国防通讯线路、大中型水库及军工厂进行全面设防。1970年5月至1972年底,全区组织1.2万民兵参加八三○一国防工程的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民兵工作的重点也从原来的治安观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民兵带头致富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发展,迄止1985年,全区基干民兵专业户发展到31609户,占基干民兵总数的35%,以民兵为主的经济联合体发展到1585个,同时全区建立“青年民兵之家”2521个,扶贫帮困小组3495个,帮助8104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广大民兵成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民兵组织变动情况表
上一篇:第二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