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皖西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1.大革命时期
民国8年(1919年)冬,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朱蕴山等进步师生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这是安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民国9年,境内燕子河(今属金寨县)燕溪小学徐狩西、刘长青等7人组成学习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稍后,在笔架山甲种蚕科学堂,南溪的明强学堂、流波的淠阳学堂、斑竹园的明远学堂,以及开顺街、白塔畈等学校,成立了读书会或研究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民国10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前,寿县高语罕在北京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寿县毕仲翰、霍邱白大畈(今属金寨县)的蒋光慈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间,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寿县小甸集开始筹建党的组织;此即民国18年5月9日《(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报告》所称之“寿县在民国11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民国12年冬,寿县小甸集小学组建C·P(英语“中国共产党”的缩写)特别支部,曹蕴真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民国13年秋,已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詹谷堂、袁汉铭到笔架山蚕科学堂讲学,发展进步学生入党,成立中共笔架山小组,组长李梯云。不久,扩大为支部,李梯云任书记。同年冬,霍邱、固始两县边界的陈淋志成小学成立中共志成小学特别支部,詹谷堂任支部书记。民国14年3月,詹谷堂、袁汉铭在南溪发展王凤池、王运生等人入党,建立党组织,并与笔架山支部合并成立中共南溪支部,冬,扩大为特支,书记詹谷堂。此时,六安城区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六安特别支部,王绍虞任支部书记。民国15年2月,六安县土门店乡成立中共土门店小组,许继慎任小组长;6月,霍邱县乌龙庙成立中共乌龙庙总支委员会,下设5个分支部,樊逸仙任总支书记。这些党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工、农运动,组建工会和农民协会,进行公开的和秘密的革命活动,唤起全区城乡民众,声援“五卅”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统治,大革命运动在全区形成高潮。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尽管大革命失败了,却为土地革命战争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共“八·七”会议以后,六安地区籍的共产党员,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战争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总方针,纷纷从外地返回家乡,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鼓动和组织群众,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革命斗争。民国16年(1927)7月下旬,原在武汉成立的寿(县)凤(台)临时县委成员返回家乡,先后恢复和建立小甸集、瓦埠、上奠寺、大井泉、东庄、汤王、姚皋等七个党支部和石集、保义、窑口、堰口、城关等五个特别小组。霍山籍共产党员舒传贤、刘沛西、徐育三等20多人于八、九月间陆续返回家乡,先后成立中共霍山支部、霍(山)英(山)边界支部和西镇小学支部。霍邱县籍共产党员戴铸九、袁新民等在宁汉合流后,返回家乡成立党小组,后扩建为党支部。六安籍20多名共产党员,从上海、芜湖等地返回家乡,8月,他们同本地的共产党员周狷之、罗亨信等在六安城西外紫竹林小庙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六安特别区委员会,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4县党的工作,至10月份,共有党员44人,书记胡苏明,是为皖西第一个地区级中共组织。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以六安为中心,划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5县为第一暴动区域,成立中国共产党皖中特别委员会,周范文任特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共六安特区委书记,具体领导这一暴动区域的工作。11月,中共中央决定暂时解散安徽省临委。民国17年1月29日,六安、霍山、霍邱3县中共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国共产党六霍县委员会,直属中央领导,王逸常(王绍虞)任书记。皖中特委和六安特区委同时撤销。3月,重新组建安徽省临委,六霍县委改归省临委领导。与此同时,霍邱成立中共霍邱县委,杨晴轩任书记,到7月发展党员120多人,建立7个支部15个党小组;寿县临时县委改建为中共寿县县委,王荫槐任书记,到年底,全县党员发展到200多人,建立一个区委、一个特支和19个支部。7月,六霍县委于霍山县舒家庙召开党的代表会议,讨论发展党的组织,吸取工农分子入党,抗租、反霸,争取群众,夺取武装,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为加强六霍县委的领导,9月,由省临委委员王步文代理六霍县委书记。这些党组织成立后,分别在各地开展抗租、抗税、抗丁、抗捐、抗债斗争和春荒斗争,组建武装,准备起义。
民国18年1月,六霍县委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中共霍山县委和中共六安县委。霍山县委辖3个区委和2个特委,有党员107人;六安县委辖5个区委、24个支部,有党员240多人。5月6日,立夏节起义成功。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宣布成立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初步形成以南溪、斑竹园、吴家店为中心,纵100余里,横60余里的革命根据地。10月6日,在六安县郝家集召开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6县党的代表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六安中心县委员会,统一领导6县党组织的武装斗争,书记舒传贤,时有党员1500多人。11月8日,六霍起义全面胜利,创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民国19年3月,六安中心县委于七邻湾召开所辖6县和红三十三师党的联席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新的战斗任务。会后,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到4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相毗邻的地区,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二百多里,东西一百多里,人口40多万的革命根据地,并同时建立各级工农政权——县、区、乡苏维埃政府。6月,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主力红军作战与巩固、发展根据地相脱节。7月,六霍总暴动失利。8月,国民党驻军乘机向苏区疯狂进犯,屠杀群众,苏区损失殆尽。9月,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到上海,向中央陈述李立三“左”倾路线给皖西苏区造成的损失,并在中央六届三中全会上“很坚决的与立三路线作斗争。”10月,舒传贤自商南带领六安赤卫队回皖。根据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巩固根据地发展,”“加强红军巩固红军”的指示,协同红军作战,到次年初,皖西革命根据地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民国20年1月20日,中国共产党皖西分特委临时委员会暨六(安)霍(山)县委员会和前方办事处成立,同时撤销六安中心县委。姜镜堂任分特临委书记,余道江(王义中)兼任六霍县委书记,前方办事处负责领导六安、霍山苏区党的工作。分特临委在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领导下,恢复各级苏维埃政权机构,动员群众参军拥军,进一步开展土地革命,重新分配土地。到5月,近100万苏区农民分得了土地,并配合主力红军歼灭国民党军6000多人,鄂豫皖根据地扩大到10个县近250万人口,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3月,皖西分特临委又成立中国共产党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5县边区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寿县中心县委员会(又称皖北中心县委),领导皖北游击区党的工作,中心县委书记李乐天。5月,皖西分特临委前方办事处改称中国共产党六霍(非苏区)县委员会,书记潘臣。4月,中共中央代表张国焘到达皖西,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开展所谓“反右派”斗争,对苏区党、政、军和群众团体进行全面“改革”和“整顿”。皖西分特临委改组为中国共产党皖西北特区委员会,辖六安、霍山、霍邱、英山、舒城、寿县等19个县的党组织,机关设金家寨,方英任书记。下旬,六霍县委撤销。嗣后,张国焘假手肃反,以所谓“改组派”、“AB团”、“第三党”等莫须有罪名排斥异己,先后杀害大批敢于抵制错误路线的根据地党政干部和红四军干部达2500多人。其中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舒传贤、安徽党的创始人之一薛卓汉,红军师级以上干部许继慎、周维炯、姜镜堂、熊受喧、李荣桂、王培吾、廖业祺、肖方、庞永俊、漆禹原等,团级干部潘皈佛、罗炳刚、王先长、袁皋铺、吴精赤、吴云山、高建斗、魏孟贤、刘信茂等,皖西北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薛英、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杨季昌和非苏区的皖西北临时中心县委成员汪平、李希圣、张伯平、徐梦观、张定武等均遭无辜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西事件”,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政治损失。12月,皖西北特委再改为中国共产党皖西北道区委员会,书记方英,后王平章,次年郭述申,民国23年4月中旬至5月吴宝才代理,9月起高敬亭担任。
民国21年3月,皖西北道委划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5县边区及霍山县的第6区(燕子河)、流波一带为五星县,成立中国共产党五星县委员会,书记韩承宏(韩志月),后方堃,机关设燕子河。5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在皖西北道委和六安、霍山二县人民的支援下,全歼苏家埠国民党军3万多人,生俘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和旅团长17名,从而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
民国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皖西后,皖西北道委奉命组建中国共产党鄂皖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鄂皖边区斗争。工委属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书记郭述申。11月24日,工委撤销。嗣后,皖西北道委领导红二十八军和地方党组织进行保存革命力量的斗争。此间,鄂豫皖省委仍加紧肃反和内部改造。民国23年9月,郭述申因抵制省委乱捕乱杀的做法而被撤销职务。新任道委书记高敬亭随以改组派、第三党、AB团等罪名,逮捕处决了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游击总司令吴宝才、红八十二师政委江求顺、第二路游击师师长朱世生和政治部主任肖新浦、第三路游击师政治部主任夏玉华(女)、少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雷前相、赤城县委书记吴代芬、赤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文炳等。
民国24年2月16日,高敬亭在舒城县驼岭主持召开红二十八军有关人员会议,决定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等县结合部创建游击根据地,成立中国共产党皖西特区委员会,书记徐成基。同月,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再组中共皖北特区委员会,书记刘敏,负责皖西北非游击区党的工作。次年9月,何耀榜接任皖西特委书记。11月,皖西特委改建为中国共产党皖鄂边特区委员会,书记何耀榜,管辖舒城、霍山、桐城、英山等13县党组织。此间,皖西党组织主要是领导红二十八军所属246团及其他地方武装,发动和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地方党组织,开辟新区,坚持斗争。民国26年7月,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于岳西举行停战谈判,并取得成功,鄂豫皖边区的10年内战遂告结束。民国27年1月,中共皖鄂边特委撤销。皖西北特委则成为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的组建基础。
3.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27年(1938)1月,曹云露在寿县杨公庙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安徽工作委员会,曹任书记。主要活动于寿县、霍邱、六安、合肥、凤台等县。工委先后恢复了寿、霍、六等地的党组织,成立中共霍邱特别支部,书记吴浩;中共六安县委,书记邹同扔,并组建了皖北抗日游击队。4月,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在六安成立,书记彭康。原安徽工委改为中国共产党寿县中心县委员会,书记仍曹云露,领导寿县、凤台、合肥等县党的工作。同时,省工委将民国26年11月成立的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国共产党舒城中心县委员会,书记桂蓬,辖舒城、庐江、无为、巢县、桐城等县党组织。5月成立中共霍山特别支部,6月改为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杨延莼。8月成立中共舒城县委,鲍有荪任书记,徐平任组织部长,林轩任宣传部长,因三人都是女共产党员,被誉为“女县委”。8、9月间,寿县中心县委再改为中国共产党寿六中心县委员会,书记黄岩,辖寿县、六安、霍邱、合肥、凤台等县党组织。省工委时期,皖西党组织继续恢复和发展,寿县建立了6个区委和40多个支部,共有党员400多人。舒城县委建立了7个支部,同年夏又建立了7个区委,全县党员发展到2000多人。与此同时,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开办书店,发行进步抗日书籍,选派党员到各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担任指导员、部长等职,组建各县的抗日游击队,并将其中一部分编入安徽抗日自卫军。
民国28年春,中共安徽省工委撤销,成立中国共产党鄂豫皖区委员会。舒城中心县委改称中国共产党舒(城)无(为)地区委员会,书记黄岩。寿六霍中心县委改建为中国共产党六安中心县委员会,书记吴皓,辖六安、霍邱、霍山3县党组织。寿县成立中共寿县县委,涂仲庸任书记。尔后,涂仲庸等撤到皖东,中共寿县县委一度中止活动。同年秋,苏皖省委派马曙回寿县整顿组织,重建县委,马曙任书记。为了加强皖豫边区工作,9月,六安中心县委从六安县丁集移驻霍邱众兴集,并改称中国共产党霍邱中心县委员会,管辖范围扩大到河南省固始等县,领导成员初未变,次年2月,张维城接任书记。此间,党在皖西地区以继续武装民众、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组织也有更大的发展。到民国28年底,六安建立了6个区委和7个直属支部,共有党员200多人。霍邱县委先后在南部和县城建立党组织,党员达1300多人,并接受县长谢为中共特别党员,安排了一批地下党员到军政机关工作。霍山县委建立了两个区特支和3个农村支部,有党员40多人。是年10月,中国共产党立煌市委员会成立,负责安排中共组织和新四军从立煌撤退和部署隐蔽斗争等工作。不久,市委与立煌县委合组中国共产党立煌中心县委员会,书记李丰平。次年2月,书记魏心一。中心县委负责立煌、霍山、商城3县工作。
民国28年11月,鄂豫皖区党委撤销。次年2月,中国共产党皖西省委员会于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成立,辖立煌、霍邱两中心县委,书记李丰平。3月上旬,省委机关迁霍邱洪集刘家仓房,旋与霍邱中心县委、霍邱县委准备发动武装暴动,后未果,在霍邱县的党组织负责人被迫转移。5月,皖西省委和霍邱中心县委撤至淮北后撤销。6月,立煌中心县委撤销。
民国29年秋,中国共产党舒(城)桐(城)潜(山)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彭庭举(陈鹏),民国31年4月黄瑛兼任,属中共皖中区党委领导,活动于大别山东部,建立抗日武装。民国32年2月,中国共产党寿(县)六(安)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赵凯,属中共淮南区党委暨路西地委领导。寿六工委以寿东南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在寿县、六安、合肥、霍邱4县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次年10月后,工委转移。民国32年冬。中国共产党英(山)岳(西)太(湖)立(煌)霍(山)边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钟子恕,归豫鄂边区党委暨鄂皖边区地委领导,负责大别山西部5县边区党的工作。次年春,5县边区工委撤销。上述组织在各自活动地区独立自主地领导抗日斗争,开辟大别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寿六合霍抗日游击区,使形势逐步好转,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4年(1945)10月中旬,中共舒桐潜工委改建为中国共产党皖西工作委员会,书记桂林栖,属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工委初以舒城、桐城、潜山3县边区为活动中心,后逐渐扩大。次年1月,中国共产党寿(县)六(安)合(肥)霍(邱)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赵凯,属中共苏皖边区第四地委领导,任务是建立淮西根据地。3月,工委回淮西活动。民国36年,皖西工委领导其活动区内的军民展开广泛的春荒扒粮斗争,寿六合霍工委则注重团结地方进步人士,进行政权建设。同年8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豫野战军(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后,大别山区划为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4个工作区,分别成立党的工作委员会。中共皖西工委书记仍桂林栖,管辖范围扩大到六安、岳西、太湖、怀宁等地,共辖13个县的党组织。立煌县时归鄂皖工委领导。9月,皖西工委复将所辖地区划分3大片,分别成立党的分工委。其中中国共产党皖西第三分工委会负责六安、霍山、霍邱、肥西4个县党的工作,书记梁诚。舒城县时归第二分工委,寿县仍归寿六合霍工委。此间,皖西工委积极帮助部队解决粮食、棉衣、菜金等问题,以支援刘邓大军实现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民国36年10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撤销8月设立的4个区工委,成立鄂豫、皖西区党委。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皖西地区委员会正式成立,书记彭涛。同月29日,在舒六县三石寺,成立中共皖西区第三地方委员会;书记马芳庭(未到职时由郭万夫负责)。中共皖西三地委下辖舒六、六合、独山、霍山、岳北、肥西等县委(肥西于次年2月划入第四地委)。是年冬,中共寿六合霍工委更名为中共寿六舒合县委员会,寿县亦归三地委领导。舒城县时归中共皖西区第二地委,金寨(原立煌)、霍邱县则属中共鄂豫区党委第一地委管辖。中共皖西区党委建立后,在配合部队实施军事行动的同时,以大批随军南下的干部加强和重建了各级党政军组织机构,迅速形成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积极领导土地改革,注意纠正土改、城镇工商业、统一战线等工作中的左倾倾向,认真贯彻党的新区政策,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二、中共六安地委
1.机构设施
1949年1月下旬,六安解放,皖西区党委、行署、军区暨皖西三地委、专署、军分区的领导机关由舒六县晓天、毛坦厂等地移驻六安城。4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共皖北、皖南地区委员会。同月,皖北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皖北区六安地方委员会,辖六安、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6个县委。时中共六安地委领导全区军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同时在本地区开展剿匪斗争和进行生产救灾,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1952年1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皖北、皖南区党委合并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六安地委自此隶属中共安徽省委。是年2月4日,增辖肥西县委,1958年6月21日划出,1961年4月13日复归,1983年7月再次划出。1958年7月12日,增辖庐江县委,1965年下半年划归巢湖。1968年4月16日,成立六安专区革命委员会及其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1年4月20日至24日,召开中共六安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六安地委。1985年,六安地委下辖中共六安市委和六安、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6个县委。
地委机构:
1949年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年末设党训班。
1950年设秘书处、政策研究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组织、宣传、社会部。
1951年撤政研室设办公室,撤社会部设统战部,并增设农村工作委员会(1954年改设农村工作部)、保密委员会。
1956年增设财贸、工交、文教、政法部,撤纪检委设地方监察委员会。
1957年1月,地委、专署合署办公,分口管理。地委撤文教、政法部。
1959年设办公室、政研室和组织、宣传、政法、工业、交通、农工、财贸、统战部,地方监委改称地委监委。
1963年春夏之际,撤政法、工业、交通、财贸部。监委改中共安徽省委监察委员会驻六安地委监察组。
1965年学大寨大庆,地委增设财贸政治部、工交政治部。
1966年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
1968年4月成立专区革命委员会,统揽党政大权。革委会设办公室、政治部、人民保卫部、生产指挥部。其中政治部下设文革小组和秘书、群工、文教、组监、直政、毛泽东思想宣传等组。1970年5月,革委会机构改设办事、政工、人民保卫和生产指挥4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若干小组,分管党政群团工作。
1978年地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直属机关党委会、党校(1977年恢复)。
1979年11月增设政策研究室、地委纪检委。
1981年增设老干部委员会、政法小组,撤政策研究室恢复农工部。
1983年体制改革至1985年,地委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老干部局、政法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政策研究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信访办公室、讲师团、对台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校、地直党委会、皖西报社。同时设置中共六安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列为党政领导班子之一。
表17——1地委领导人更迭表

2.基层组织与党员
1949年8月,全区设49个区委,其中六安12、寿县12、舒城11、金寨2、霍邱、霍山5;2个总支;84个支部,其中机关支部51、农村乡支部30、村支部2、工厂支部1。11月,区委52,其中六安11、寿县12、金寨8、霍邱8、霍山5、舒城8;2个总支,30个分总支(地直8个);66个支部,其中机关支部32(地直7个)、工厂支部1、学校支部1、农村乡支部30、村支部2;年底党支部205,其中农村支部133。1985年全区设基层党委722个,其中区、镇(区级)党委57,乡、镇(乡级)党委379,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党委286;总支179;支部8769。
1949年8月,全区党员1136人,绝大部分是随刘邓大军南下和坚持游击战争的党员。到年末,全区党员发展到2934人。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整党建党,党员逐年增多。1952年全区党员8208人,1957年发展到62676人,1962年为117318人。1976年为191579人,比1965年(当年庐江县析出)增加85.2%,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净增85031人。1980年为215193人,1985年为206999人(划出肥西县党员数)。女党员所占比重由1949年2.8%上升到1985年的12%。
17-2六安地区中共支部与党员情况统计表

六安地区中共支部与党员情况统计表

六安地区中共支部与党员情况统计表

表17——3六安地区中共党员行业分布与年龄结构统计表

3.组织整顿
1950年3月,地委根据本地区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成份不纯、作风恶劣等问题,开展支部整顿工作。据调查,全区418个农村党支部,起作用的107个,占25%;不起作用的177个,占42%;起坏作用的134个,占32%。寿县下塘区永枫乡支部28名党员,内有2个土匪和8个自首分子,占35.5%。7月,根据中央指示,全区自上而下,先机关、后农村,结合总结工作,开展整风运动。地委书记李浩然到舒城帮助县委开了7天整风会,解决该县河棚区病饿死人问题。区、乡干部的整风,重点是解决强迫命令、打骂作风等错误。年底,整风结束。1951年至1953年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采取整党、建党并重的方针,即在没有党员的地方以建党为主,已建支部的乡暂停发展党员,首先进行整党,清除党内不纯分子。地委在六安县新安区的关塘和兴隆两个乡支部进行试点,而后全面开展农村整党。在机关结合“三反”运动进行整党。通过整党,全区清除阶级异己分子、各种坏分子392人,取消候补期596人、劝退204人,1953年11月上旬和1954年春,又在寿县、舒城的12个乡支部、216名党员中和5个县的31个支部、330名党员中分两次有重点地进行整党,共处理党员31人,培养积极分子97人,批准入党6人。在整党的同时,本着积极慎重的方针发展党组织。到1954年,全区发展新党员7806人,完成计划110%。使空白或半空白的乡、机关、学校、工厂、街道都相应建立了党的组织。
1956年,根据中央提出的整社建社结合整党建党的指示和省组工会议精神,全区对414个乡支部,48433名党员分两期进行整顿。计清除出党355人,党内处分601人,教育等待412人,分别占参加整党的党员数的0.73%、1.2%、0.85%。1957年,根据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全区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方向的大辨论,先后从城镇到农村开展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当年秋,转入反右派斗争。全区地县机关干部参加整风运动13285人,被划右派分子占总人数的5%,其中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2%;定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中右分子、疑似右分子等占7.4%,偏右分子占5.2%。学校结合审干肃反清出各类分子3020人。农村整风中,开除出党573人,取消预备期1133人,劝退119人,计182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5%。
1959年,全区开展反右倾斗争,在地直及各县划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61人,严重右倾思想210人,严重个人主义91人,计462人,占参加反右倾斗争的党员干部12213人的3.8%。受各种党纪处分的1231人,占全体党员的1.58%,其中开除出党401人,占0.5%。在农村93个人民公社中,撤换了2136名富裕中农成份的干部。1961年,在农村开展以反“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特殊风、强迫命令风)、“三害”(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中心的整党运动。参加整党的党员96559人。通过整党,揭露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14290人,占参加整党党员的14.8%;受到各种党纪处分的8533人,占8.8%,其中开除党籍611人,留党察看1511人,取消预备期1102人。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亦称四清运动)。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省、地、县抽调区以上机关干部5037人,包括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抽调的干部,大专学生445人,社会知识青年451人,组成社教工作队,在省委四清总团的领导下,对寿县瓦西地区的5个区开展四清运动。在运动中,这5个区的283名公社党委委员,被撤换91人,占32.2%;484个支部的2273名支委,撤换1285人,占56.5%。同时,清除出党42人,给予各种党内处分384人,占党员总数的4.2%。“文化大革命”开展后,1967年、1968年各级党组织瘫痪。1969年结合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运动,进行整党建党。到1970年12月,全区恢复党组织生活的党员116490人,占党员总数的92%。1976年夏秋,对全区17.9万名党员进行以基本路线教育为纲的整风运动。在运动中,开除出党37人,劝退77人,自动退党37人,给予党内纪律处分的1135人。同时,根据老、中、青三结合的方针,地、县、社各级党委都选配了青年干部,地委青年干部占30%,县委占25%,公社占29%。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地委按照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分期分批开展整党。此前,曾对不同类型的22个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六安县丁集、寿县彭城两个乡进行整党试点。这次整党,全区安排分4批进行。第一批整地、县、市直机关单位,第二批整地、县、市企事业单位,第三批整区、乡机关单位,第4批整农村党支部,时间至1987年春结束。第一批于1984年12月初开始,历时8个月。在整党中,经党委审批不予登记的3人,缓登的24人。结合整党进行文革期间“三种人”的核查工作,核查对象101人,已查结90人,查清待定11人。同时对一些经济犯罪分子和非整党单位中严重违法乱纪的19名党员进行了处理,其中开除党籍2人,留党察看4人,严重警告6人,警告7人。此间,全区整党单位发展新党员863人,其中中专以上的知识分子602人,占69.7%。第二批整党于1985年9月开始,至1986年6月底结束。在经济方面,通过整党,清理回收了干部职工挪欠的公款1579148元,占欠款总数的83.2%;查补了偷、漏税款161万元;补征奖金税457378元。同时,严肃查处了一批经济大案。因经济案受党纪处分的64人,受政纪处分的17人,受刑事处分的21人,追回经济损失691722元。在整顿组织方面,第二批整党单位共调整充实领导班子67个,占整党单位总数的7.7%。通过整党不予登记的22人,缓期登记的66人,暂不办理登记手续的55人,受各种党纪处分的61人。
4.宣传教育
建国后,各级党委结合各项工作,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开展理论教育。1950年,全区开展了土地改革、治理淮河、抗美援朝等项宣传活动,并在重点区、乡和治淮民工中建立宣传网,6个县共成立宣传鼓动站57个,鼓动小组121个。1951年4月,地委召开第一次宣传员代表大会,有260多名宣传员参加。5月,举行劳动节游行示威及和平签名运动,参加签名者达1724326人。是年,各级党委都建立了报告员制度。此间,曾于1950年组织县区干部学习基础理论和建党、土改政策等,县直以上机关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1951年3至5月,组织地、县、区三级干部4500多人学习“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方面文件和《中国革命读本》、《共产党员读本》。1952年9月1日至10月15日,地直机关进行整党学习。
1953年7月23至28日,地委召开专区第一次宣传干部扩大会议,部署和检查“新三反”的开展情况,明确宣传工作必须为生产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地委书记彭宗珠作了“目前时事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的报告。会后,省委宣传部批转了会议报告,肯定了霍邱七里庙乡通过中心工作带动业务工作的经验。是年11月至1955年,主要宣传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统购统销政策,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婚姻法》等宣传活动。全区抽调3525人,组成总路线宣传工作队,受教育人数达358万人次。1955年2月,全区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共有350多万人签名。4月22至24日,地委召开理论教育工作会议,传达中央、省委理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11月中旬,7县先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各区召开党员大会,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宣传。全区计出动报告员737人,宣传员3627人。1956年1至2月,各地集中力量宣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开展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4月,地委学习中心组10人、全区中级组干部600人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8月,中级、初级组干部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11月,组织乡以上干部学习中共“八大”文件。1957年3月,举办支部教员训练班,全区参训人员507人,学习内容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党的基础知识、支部教育和合作社如何进行政治工作。4月下旬,传达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5月,地委讲师组成立,其前身是地委宣传部学习室。地委副书记涂竹西兼任讲师组组长。
1958年,地委讲师组更名为安徽省委讲师团六安地委分团。3月下旬,宣传部在寿县爱国社召开宣传工作现场会,大张旗鼓布置开展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运动。8月中旬至9月,进行人民公社化宣传运动,各地采取送喜报、送文娱节目到工地、到住户等方式,全面进行共产主义教育。1959年,全区组织12399个文艺宣传队宣传建国十周年的成就。1960年1月,全区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地区建立常委和政法、宣教、工业等各口理论学习小组,全区共建立153个小组。30日,地直机关召开学习毛泽东著作动员大会。各县相继召开动员大会或广播大会,成立了学习指导委员会,各公社也开展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活动。1961年4月,在农村、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和居民中广泛开展人民公社60条的学习和宣传。全区培训宣传骨干2197人,分赴各公社向群众作报告。年底,地委贯彻中共中央指示,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勤俭节约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1962年8月3日至17日,宣传部召开两次学术讨论会,讨论责任田问题。1963年5月,在专直机关举办3次计划生育报告会。1964年,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大寨和反对修正主义的宣传。1966年至1976年,主要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内容,并成立各种大批判战斗队、宣传队,组织群众“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开展“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宣传活动,在右倾错误的指导下,使宣传工作背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1976年10月至1977年底,宣传工作主要是深入揭批“四人帮”、加强党的建设、学大庆、学大寨、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第5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宣传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1979年上半年,组织宣传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安定团结的通知》和邓小平3月30日讲话的精神,对干群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对两个“凡是”的批判活动。9月16日至21日,地委召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各县县委书记、宣传部长、党校校长和理论干部参加,地委书记徐士奇作《认真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把全党统一到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报告。会后各县作了贯彻,地县委党校举办了干部读书班,1980年2月,地、县、市常委分别集中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然后逐级传达,深入学习。4月后,主要学习贯彻《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宣传新婚姻法。
1981年,在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对基层党员和群众宣讲《决议》,掀起群众性的学习、宣传《决议》的热潮。地直和6县1市于8月采取集中轮训的方法,分期分批组织地、县(市)科局长以上干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脱产学习,部分区、社党委书记、宣传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也参加了轮训学习班。1982年1月4日,宣传部发出关于学习经济理论的几点意见,部署上半年以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和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为主,结合学习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4月,地委召开“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131个,先进个人81人。地区工会、妇联、共青团联合发出“六安地区人民文明公约倡议书”。5月,全区推选7个先进单位出席省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六安卫校、六安市百货大楼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年底至1983年,主要宣传中共十二大精神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方针、任务,努力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3年7月至11月,宣传部与组织部在地委党校联合举办地直单位县以上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读书班。12月15日至17日,宣传部和地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召开“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理论讨论会。是年11月,地委恢复讲师团建制。讲师团原为宣传部理论教育科,主要任务是培训骨干,调查研究,编写材料,辅导讲课。1984年,地委曾先后组织地直单位县级党员干部学习中央〔1984〕1号文件以及《政治经济学教材》。6月,召开“宣传改革、改革宣传”座谈会,学习了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交流了改革情况,研究了宣传改革和改革宣传工作。12月,全区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通过组织法制宣讲团、上法制课、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览等形式,使全区近300万人受到法制教育。1985年元月上旬至3月下旬,全区党员冬训,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参加冬训的有168739人,教育面达92%。6月25日,宣传部在霍山召开调查农村产业结构讨论会。9月5日,邀请云南前线皖籍英模报告团向地市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和地方驻军7000多人作报告。9月20日至23日,地委召开地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地区党、政、军负责人,各县、市分管书记,县、市长、宣传部长及区(镇)书记、参赛镇镇长计153人。会上交流了经验,举行了六安地区9城镇创建文明城镇竞赛活动签字仪式。
附:中共六安地委党校概况
中共六安地委党校位于六安市北门外约1.5公里小耿桥处,占地70余亩。其前身为1949年末成立的六安地委党训班,时有简易草屋2000多平方米和能容纳千人以上的大草棚兼作课堂、饭厅与礼堂。1953年以后,党训班党校并称。1956年2月,地委决定党校接收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校部由东门外迁现址。此后,党校机构设置、教员队伍不断充实发展。至1966年4月,投资8万元扩建校舍2220平方米,教学条件有所改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校成为重点“改造”单位。1968年8月,校革命委员会组成。1969年下半年,改为六安专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原有教学、工作人员几乎全部调离,资料封存,图书散失。1975年5月,与地区五·七干校合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至1977年,与五·七干校仍是一个领导班子,一套机构。1978年8月,成立地委党校党委会,10月开办第一期培训班。1979年,扩建宿舍1621平方米。1982年兴建教学办公大楼、浴池,并相应改建其他设施,总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图书资料4万册,大、中、小教室初步配套。三、四百名学员的学习与生活设施得到保障。1985年设置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经济管理、文史等教研室和办公室、行政科、组教科、资料室。定编90人。实际84人,其中干部58人,工人26人,另有离退休人员22人。干部中专职教员32人,其中讲师16人,副教授4人。
1949年至1985年,计举办各类训练班、文化补习班105期,培训党员、干部29200人次。1984年和1985年招收两届两年制的党政干部大专班学员。
5.纪律检查
建国初期,纪检委主要检查党员干部贪污、打骂干部群众和两性关系等方面的违纪问题。1950年6月,地委纪检委向全区通报处理金寨县公安局一干部奸污妇女、捆绑吊打群众、致死人命案,霍邱县农会一干部贪污案,舒城县干汊河区区长殴打干部、捆绑通讯员、扣押商人案,其中两人被开除党籍,一人撤销工作,一人受警告处分。1952年12月,地委纪检委对寿县城关区区长兼区委副书记因婚姻不遂自杀一案,作出开除其党籍的决定。同年,纪检委还对霍山酒厂一干部贪污案,寿县一乡干部私设法庭致死人命案进行了查处。1953年后,对党员干部违反粮食、棉花统购统销政策,以及在防汛、抗旱、排涝、生产救灾中违反党纪的案件进行了查处。1954年,查处违反统购统销政策的党员146人,其中35人受到党纪处分。1955年,因犯强迫命令错误受到党纪处分的有59人。1958年,全区受党纪处分的人数达5735人,其中1577人被开除党籍。9月,地区监委向全区通报金寨县关于杨滩、前营、全军、古碑等乡党员贩卖耕牛和从事商业投机活动等错误的处分决定。1960至1965年,着重对瞒产、虚报、套购、贪污、盗窃、挪用、私分多占、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地区监察组通报六安专区五金电机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奸污现役军人未婚妻一案,作出开除其党籍的处理。1979年后,对招工、招生、招干中的违纪案件,对违反财经纪律、违反征兵命令、违反计划生育规定、违反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政策、违反建房分房规定、滥发奖金实物、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以及官僚主义、赌博、两性关系、贪污受贿等方面的案件进行查处。1981年5月,省委通报处理了舒城县少数领导干部动用公款为个人修建住宅的问题。嗣后,对全区科局长以上干部动用公款营建私房的问题作了查处。1984年,地区纪检委对六安农校医生致死一案进行查处,省纪检委将此案通报全省。是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安徽省委责成省地联合工作组查处了六安县违反户口管理政策、突击审批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的问题,负有责任的原县委、县革委负责人和公安局长等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从1979年初至1985年,全区检查、审理违纪案件2390件,1594人受到党纪处分,其中416人被开除党籍。
表17——4六安地区1950——1965年党员违纪受处情况表

表17——5六安地区1979——1985年查年党员违纪情况表

与此同时,地县纪委对已处理的党员违纪案件进行复查,纠正处理畸重情况。1952年复查80人,1954年复查反命令主义、反违法乱纪、反官僚主义运动中的案件69件,其中改变6人的处分。1956年以后,六安地区监察委员会重点复查各县监察委员会审处的案件,根据情节减轻或加重处分。1959年,开始对右派甄别平反或摘帽,3年中计摘掉右派帽子2189人。1961年至1963年,六安地、县两级监察委员会对1957年受处分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案件进行复查甄别。据1963年12月统计,全区自1957年以来共有161518人受到处分,其中党员27844人;甄别结案161514人,其中党员27840人。在甄别案件中,认定原处理正确和基本正确的21047人,原处理部分错了的27466人,原处理错了和基本错了的113001人。1964年至1965年,省委驻六安地委监察组和各县委监委对已经查清的案件,重新调卷审阅和复查322件,有的退回重查,有的减轻或不予处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反右斗争等历史老案进行了全面复查,对其中的冤假错案予以平反昭雪,全区原定为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中右分子、疑似右派分子的5798人全部得到改正或平反。截止1985年,全区纪检系统共复查案件3003件。全错全平占29.1%,部分错部分平占19.9%,维持原结论占51%。
6.统战工作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任务,是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稳步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50年代,全区执行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时,对被列为统战对象的资本家,均按其社会地位和工作能力作了妥善安排。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地委及各县委多次召开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座谈会,共商全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民主党派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给全区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严重后果。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地委和各县委根据中央、省委指示精神,纠正统一战线工作中“左”的错误,宣布给资本家、工商业者定息,政治上作出一定安排,在统一战线内部推行“神仙会”形式,和风细雨地进行思想改造,实行“三不”和“三自”方针,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全区还分批将划为“右派分子”的统战对象摘帽,改善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大批统战对象被批判斗争。从1978年开始,地委先后成立“摘掉右派分子帽子领导小组”,“区别‘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领导小组”,“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调整了“对台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落实有关统战的各项政策。1984年5月,“中共六安地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各项统战政策落实工作。
1978——1985年,全区对2674人落实了统战政策,其中政协委员288人,台胞台属551人,民主党派成员46人,起义投诚人员171人,工商界人士97人、宗教界人士164人,其他方面1357人。全区共落实政策3928件,其中处理被占房屋281件、2515间、面积51845平方米;将4座全国及省重点保护寺庙交付僧道组织及僧尼使用;处理“文化大革命”中查抄财物291件,退还查抄原物160件,折价补偿金额81500元;处理扣工资事件215件,总金额291110元,补发231110元、立据分期补发60000元;处理户口问题1511户、3455人;处理工作安置问题484件,恢复原身份321件;修改历次政治运动中结论410件;处理生活安置问题415件。此外,全区还改正错划右派5798人,补发改正“右派”及地富、反、坏、右人员工资241000元;明确起义、投诚人员身份982人,其中按规定领取生活费和定期补助的281人。
1978年以来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各个方面建设国家、统一祖国的积极性,在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中也引起很大反响,回本地区探亲人数逐渐增多,1979——1983年为11人,1984——1985年增至78人。通汇额,1983年34万多元,1984年50多万元,1985年70多万元。
7.人民政协工作
建国后,地区一级未建立政协机构,有关政协日常工作,由地委统战部办理。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55年5月,六安县、寿县分别成立县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简称政协),作为县一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六安县、寿县政协停止活动。1979年以后,舒城县、金寨县、霍邱县、霍山县、六安市相继成立政协机构,六安县、寿县政协组织亦恢复活动。政协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各阶层。1985年县、市政协中有中共党员45人,民主党派17人,无党派爱国人士11人,文、教、科、体、卫各界253人,少数民族和宗教界24人,工商、财经界49人。侨属、台属34人,工、农、青、妇77人,特邀69人。1985年11月,六安地区政协工作联络处成立,由地委统战部代管,主要工作是:上下联络,沟通情况,协调关系,组织交流,指导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