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1950年全区较有规模的私营工业34家,其中烟厂25家,织布厂5家,碾米厂4家,手工业者21562人;私营商业35051户,从业人员40493人;个体摊贩3025户。在私营工商户中,资本家不足100户,其余皆属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农村集镇工商业户大部分是半农半商或半农半工,农忙务农,农闲经商务工。根据中共中央有关规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对广大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的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实现所有制的转变。
一、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广大手工业劳动者获得新生。1949年初,在筹备军需、组织支前的任务中,手工业者生产、筹集大批斗笠、雨伞、布鞋等,支援解放军过江。8月,六安专署决定恢复土铁、土纸生产,油坊全部复工。并对破产失业的手工业者给予救济,对生产有困难的进行扶助。1951年,召开第一届手工业代表会议,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共商生产大计。随着国营公司和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国家对手工业者在贷款和加工订货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解决产、供、销困难。在“三反”,“五反”运动的推动下,手工业行业革除了封建陋规,贯彻“发展生产,劳资两利”和“尊师爱徒,团结生产”等政策,调动了广大手工业者的积极性,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底,全区手工业从业人员增加到28018人。与此同时,各级相继建立手工业管理机构。并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全区试办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153人;80多个生产合作小组,组员1107人。
1953年,中共六安地委和六安专署先后召开两次有个体手工业代表参加的城镇工作会议。运用社、组的典型经验,新旧社会对比、集体与单干对比和产品技术展览等方法,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引导手工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专、县两级手工业从供销社系统划出,单独组建手工业联社及供销机构。联社建立后,在检查总结办社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全区有1644个自发合作小组。原因是办社要层层审批发展计划,逐个登记发证,有的未被批准所致。针对这种情况,同年11月,地委财贸部召开各县手工业管理科、手联社、重点城镇区委、镇党支部及基层供销社、手工业负责人会议。检查纠正“小手小脚”的思想作风,并实行行业归口办法,制定手工业全面改造规划,归口改造的共20471人。会后,专区举办首期手工业会计训练班,受训学员48人。各县采取长会短训的办法,以社章为主要内容,共培训社、组骨干和积极分子4098人,为手工业改造高潮作好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56年,全区组建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0个,生产合作社349个,生产组391个,从业16981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83%。
二、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夏,通过贯彻全国财经会议精神,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范围,从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切断与资本主义商业之间的联系,将其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同时规定,对私营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资本家股息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四马分肥”),资本家得利润的四分之一。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按资本家交出的生产资料价值,按年息5%付给定息。并对资方人员进行适当安排,发挥其业务技术专长。对在职的资本家保留其薪金,执行赎买政策。当年全区共有公私合营工厂10个,从业人员466人,其中资方51人。有流动资金9.48万元,固定资金8.78万元。
三、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全区市场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商业取得领导地位。其批发业务比重,国营商业由1953年的80%上升到1954年上半年的92%。自此,私商批发被国营商业替代。零售业务比重,1954年,国营商业占28.2%,合作社商业占37.7%,私营商业下降到34.1%。
随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私商经营额下降,亏损增加,停业、歇业增多。1954年底,全区私商由年初的35051户减至26900户,减少23.3%,其中棉布行业由1185户减至675户,减少43%。
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中共六安地委、六安专署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精神,于1954年8月召开全区财经扩大会议,指导私商转业。转业对象主要是与国营、集体商业重复的行业人员。同年11月,专、县供销社组织力量,各自选择一个集镇作为私商改造试点。1955年1月,专署财委召开试点经验交流会,确定对小商小贩采取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经销、代销和合作小组等形式组织起来;对富农贸易,基本上转入农业;对农闲兼营的商业,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逐步转入农业;对资本主义商业,采用经销批购的形式维持其经营,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公私合营。4月,全区抽调干部799人,对私商逐户登记、发证,全面安排,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至8月中旬,安排落实的有棉布、百货、日用杂品和货郎担等行业,占纯商户的79.91%。安排后每一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第一类地区(六安城关)每月33.40元;第二类地区(各县城关及苏家埠、佛子岭、正阳、麻埠)每月32.90元;第三类地区(其他集镇)每月21.9至26.8l元,相等或略高于国营公司、合作社营业员的工薪水平。并体现摊贩略低于座商,单干略低于组织起来的商户。同时,组织合作店组代销、经销。全区纳入各种形式改造的私商从业人员共4590人,占其总数的11%。1956年1月,完成全行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全区私营商户参加公私合营、合作店组和代销店者达23391户,占总数26900户的86.5%;从业人员25921人,占总数29585人的87%;流动资金122.7万元,占总数133.1万元的92%。其中商业资本家74户、97人,安排公私合营正副经理、董事23人,门市部主任11人。一步跨入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的共858户,1047人。
六安地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表

六安地区船民、筏民社会主义改造情况表

六安地区小板车从业人员社会主义改造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