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电
1.火力发电
六安地区火力发电,始于民国15年(1926年)。舒城县商会集资1.5万元,创办舒跃电灯公司,装柴油机1部、20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直供商家照明。不久,舒城县桃溪镇商会亦集资6000元,创办升平电灯公司,直供开源、冠成两家米厂和部分商家照明。两家电灯公司,先后于民国27年、24年关闭。
民国30年,安徽省建设厅于立煌戴家岭创办立煌电力厂,装德国产36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初用柴油机,后改用木炭炉。次年12月投产,直供省民政厅、建设厅等照明。民国32年春,架设3.3千伏输电线路5公里,扩大用户。民国35年关闭。
建国后,1949年秋,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在苏家埠镇筹建小火力发电厂,装40千瓦发电机1台,1950年1月发电,主要供413部队锯木和仓库照明。1950年六安专署建设科会同专区商会,发动六安城区220多户商家.筹集糙米317.1石作为资金,利用城北旧校舍作厂房,创办六安电厂,装200匹马力柴油机1部,16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架设3.3千伏线路2.3公里。1951年1月17日发电,负荷40千瓦,供党政军机关、学校和国营企业照明。1955年5月,舒城县华纱、百货、石油、盐业、食品5家公司合资兴建舒城电厂,装30千瓦旧发电机1台,48.5马力柴油机1部,直供县机关和企业51家照明。到1964年,装机容量达244千瓦。1958年,霍邱县地方财政拨款兴建霍邱火电厂,装机4台,226千瓦,1959年10月发电,供机关、医院、商店、影剧院照明。以上火力发电,均因水电联网后,依次于1958年12月12日、1964年3月、1967年先后停发。
2.水力发电
中型水电站50年代中期,国家在淠河、史河上游先后兴建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磨子潭4座水库的同时,兴建4座水力发电站,开创六安地区电力工业新时期。60年代初,4座电站装机容量占皖中电网装机容量37%,与淮南火力发电厂构成皖中电网南北两大电源。到1985年共装机15台,总容量12.7万千瓦,累计发电839153万度,总产值5.47亿元。1985年发电44786万度,比1959年建成投运时年发电量增长68.3%。4座电站总投资3970.2万元(不含水库大坝工程投资),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156.59万元,职工1104人。原为国家部属企业,1985年下放给安徽省,由省电力工业局代管。
佛子岭、磨水潭水电站佛子岭水电站座落于东淠河上游霍山县佛子岭镇(原名梁家滩)南22.5公里处。1954年11月4日,2台1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运发电。1957年10月,5台发电机组全部投运,总容量1.1万千瓦。1959年,于大坝西端增建新厂房。1967年、1973年2台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先后投运发电。到1985年,共装机7台,计3.1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2亿度。升压站装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4.35万千伏安,分别将6.3千伏、10千伏发电机出口电压升压到35千伏和110千伏并入电网。110千伏出线2路,分别到六安开关站和磨子潭水电站;35千伏出线2路,10千伏出线3路。
1958年6月,在佛子岭水库上游,兴建磨子潭水电站,隶属于佛子岭电站,装1.6万千瓦发电机组1台。1959年12月15日投运发电,为安徽省首次采用全交流操作的电站。单机容量时为省内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升压站装主变2台,容量5200千伏安,将10.3千伏出口电压分别升压到35千伏和110千伏并入电网。110千伏出线2路,分别到晓天变电所和佛子岭电站;35千伏出线1路,10千伏出线3路。
佛、磨两电站共装机8台,总容量4.7万千瓦,总投资1178万元(佛站805万元,磨站373万元)。到1985年累计发电35.35亿度,年均发电1.22亿度,总产值2.2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401.4万元,职工529人。
梅山水电站座落于史河上游金寨县梅山镇南面。1954年兴建。为坝后式厂房,主、副厂房连接一体,东西长70.5米,南北宽23米,高141.27米(含底层)。安装国产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4台,先后于1958年9月1日、9月25日、11月7日、1959年5月11日投运发电。发电用水由大坝5——8号垛内引出4道2.8米直径的输水钢管进入厂房。升压站位于厂房下游西岸200米处的小梅山,装2.5万千伏安主变2台,将10.5千伏出口电压升压到110千伏并入电网。110千伏出线1路,到六安开关站;35千伏出线4路,10千伏出线2路。该站总投资1405.2万元(不含大坝投资)。建成投运后,皖中电力紧张局面得到缓和。70年代为安徽省电力系统调频站。到1985年,累计发电25.18亿度,年均发电8991万度,总产值1.7亿多元。有固定资产原值7616.99万元,净值5796万元,职工352人。
响洪甸水电站座落于西淠河上游金寨县青山区。1957年8月兴建。1959年9月15日,第一台机组投运发电。到1961年4月,4台机组全部投运,总投资1387万元。为地面式发电站,厂房位于大坝右端山坡脚下。引水隧洞位于坝右侧山坡,长216米。主洞直径8.5米,末端接4个直径3.6米的支洞,渐减到2.8米直径的钢管进入厂房。厂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长56.4米,高27米,安装国产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4台,其中4号机组为国内首创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副厂房在主厂房后山坡,房顶为升压站,装2.5万千伏安油浸式主变2台,将10.5千伏出口电压升压到110千伏和35千伏并入电网。110千伏出线1路,至六安开关站;35千伏出线2路,10千伏出线3路。1961——1985年累计发电23.39亿度,年发电8661万度,总产值1.52亿元。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6078.2万元,职工339人。
小型水电站六安地区可供小水电开发的水力资源16.55万千瓦。1957年,霍山县首建落儿岭鹿吐石铺水电站,因设备简陋,不久即废。1958年,全区兴建小水电站20多座,每座装机不足10千瓦,亦因选址、设计、施工不合理,不久全废。60年代,再次兴建一批小型水电站。规模较大的霍邱城关水电站、六安县木厂水电站,分别建在沣东干渠和淠河总干渠上,装机容量分别为560千瓦和175千瓦,后因渠道无水先后停发。70年代以后,一批装机1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先后建成。其中金寨县张冲水电站装水轮发电机组3台,容量420千瓦,1971年建成发电,为境内现存最早的1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1978年以后,全区出现国家、集体、联户一起兴建小水电站的局面。1983年12月12日,国务院确定金寨县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霍山县亦确定为安徽省农村电气化试点县,进一步推动了境内小水电的开发。到1985年,全区共建成小水电站309座,装机369台,总容量23020千瓦,占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的18.1%。其中100千瓦以上的站67座,装机120台,总容量18460千瓦,占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80%。装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六安九里沟电站、霍山八斗滩电站、烂泥坳二级站、三级站、金寨县高梁岔电站,计装机11台,总容量7150千瓦。1985年装机1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计发电3719万度,占中型水电站发电量的8.3%。其中有31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3295千瓦,已与电力系统联网,既为多余电力找到出路,又增加小水电站供电的可靠性。
表8-5六安地区1985年小型水电站统计表

六安地区年发电量统计表

二、供电
六安地区电网供电,始于1952年寿县北山配电室接通淮南电源。至1967年,佛、梅、响水电站和皖西电网先后建成投运,结束小火电厂自发自供的历史。
六安地区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供电系统。六安地区供电局为主要供电部门,担负着六安市、舒城县和六安县、霍山县部分地区供电。淮南供电局、阜阳电业局分别向寿县、霍邱县供电。梅山、响洪甸、佛子岭水电站,分别向金寨县和六安县、霍山县部分地区直接供电。
1.输电线路:六安地区输电线路建设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59年,先后建成佛六合线(佛子岭——六安——合肥)、梅六望线(梅山——六安——淮南望峰岗)、响六合线(响洪甸——六安——合肥)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456.27公里,奠定皖西电网主系统的布局。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大别山区先后兴建一批三线军工厂,推动了电网发展。除改造佛磨线(佛子岭水电站——磨子潭水电站)外,架设110千伏磨晓线(磨子潭电站——晓天变电所)1条、35千伏军工线路13条,总长222.91公里,构成境内山区电网的骨干网络。其中佛诸线(佛子岭——诸佛庵)、真下线(真龙地——下五显)、晓下线(晓天——下五显)、磨单线(磨子潭——单龙寺)、舒下线(舒城——下五显)、佛霍线(佛子岭——霍山城)、霍樊线(霍山——樊冲)、晓河线(晓天——河棚)、樊真线(樊冲——真龙地)等9条35千伏线路连成一体。西端从佛子岭电站出线,上联磨子潭水电站;东端从晓天变电所出线,上联安庆地区毛尖山水电站,构成双电源,并由110千伏磨晓线连接形成环状线路,以增加供电可靠性,确保军工正常生产。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皖西电网建设进一步发展。恢复110千伏六蔡线,架设110千伏蔡霍线(淮南蔡家岗——霍邱城)、合舒线(合肥——舒城),计长119.36公里;架设35千伏线路430.5公里。至1985年,全区计架设110千伏线路10条,614.64公里;35千伏线64条,计963公里。其中110千伏主要线路有:
佛六合线(佛六线、六合I回路):由佛子岭水电站经六安开关站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全长142.89公里(佛六段58.1公里,六合段84.79公里)。1955年11月26日开工,1956年8月14日全线以110千伏投运,总投资290多万元。1958年六安开关站建成后,该线断开为佛六线和六合I回路。1980年1月1日,六合I回路官亭变电所以西线路,由合肥供电局移交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梅六望线(梅六线、六蔡线):原由梅山水电站经六安开关站至淮南望峰岗变电所,后改六安至淮南蔡家岗西山变电所,全长187.48公里(梅六线73公里,六蔡线114.48公里)。1958年2月5日全线开工,5月23日全线峻工,6月5日正式投运,总投资510.3万元,联通大别山区水电与淮南市火电。1967年因架设马芜线路(马鞍山——芜湖)将六望段导线、瓷瓶等全部拆除,六望线停运。1975年利用原杆塔复架蔡家岗至寿县保义段,1979年复架六安至保义段。1980年1月2日,以110千伏全线投入运行,总投资128万元。梅六保段由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保蔡段由淮南供电局管理。
响六合线(响六线、六合Ⅱ回路):自响洪甸水电站经六安开关站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全长124.41公里(响六线40.2公里,六合线84.21公里)。1958年全线开工,1959年9月16日以110千伏全线投入运行。1980年1月1日,官亭变电所以西线路由合肥供电局移交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佛磨晓线(佛磨线、磨晓线):自佛子岭水电站经磨子潭水电站至晓天变电所,全长40.5公里(佛磨线14.8公里,磨晓线25.7公里)。1959年磨子潭电站建成后,对原35千伏临时佛磨线路,整理升压到110千伏运行。1963年进行改造,1964年1月19日恢复运行。磨晓线于1965年8月建成投运,通过毛晓线(岳西毛尖山水电站——晓天变电所),与安庆地区电网联接。佛磨线途经高山峻岭,有4处大跨越,其中1处为620米,总投资67.1万元,平均造价45338元/公里,高于一般线路造价的一倍。1977年10月1日,该线路由佛子岭电站移交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蔡霍线:自淮南蔡家岗西山变电所至霍邱变电所,全线长68.56公里。1977年10月动工,1978年6月投运,工程预算投资202万元。属淮南供电局管理。
合舒线:由合肥市西南十里庙六合I回路217、218号杆之间“T”接,至舒城变电所,全线长50.8公里。第一期工程舒城至花子岗段,1977年动工,只立杆未架线;第二期工程花子岗至合肥段,1978年动工。1979年全线路架线结束,1980年5月15日投运,总投资157万元。属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2.变电所:六安地区变电工程建设与输电线路架设同步进行。第一阶段,110千伏六安开关站建成投运,主要解决合肥、淮南供电;第二阶段,先后建成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24座,直降站3座,主要解决山区军工生产和农业排灌用电;第三阶段,先后建成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25座,主要解决乡镇企业用电。至1985年,全区有110千伏变电所5座,主变7台,容量12.7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52座,主变91台,容量18.99万千伏安,形成较完整的供电网络。
六安开关站:位于六安市南郊三里岗村。1956年兴建,1958年10月9日正式投运。主要担负佛、梅、响等4座电站与华东电网联网和六安地区供电任务。始运时安装110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1台,首次向六安城区供电。至1985年,共安装110千伏多油量室外开关10台。佛、磨、梅、响4座电站发出的电流,分别通过佛磨、佛六、梅六、响六线路送到六安开关站,再通过110千伏六合1回路、六合Ⅱ回路、六蔡路,分别送至合肥和淮南,与华东电网联成一体。此外,装110千伏主变2台、35千伏室外油开关8台,5路出线,10千伏间隔12个,9路出线,分别向六安县、市供电。1980年由合肥供电局移交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晓天变电所:位于舒城县晓天镇东南0.5公里的山坳里。1965年上半年兴建,年底投运。初装110千伏3200千伏安主变1台,以35千伏运行。1966年改装110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1台,按110千伏运行。此外,安装110千伏开关4台,110千伏进线2路(磨晓线、毛晓线)。通过毛晓线联接安庆110千伏系统与江南电网联网。35千伏出线2路,10千伏间隔11个,出线6路。1972年进行扩建,增装110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1台。由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霍邱变电所:位于霍邱城东五里牌。1976年6月兴建,1978年6月投运。装110千伏20000千伏安主变1台,110千伏少油式开关1台、10千伏开关6台。110千伏进线1路,35千伏出线4路,10千伏出线6路。由淮南供电局管理。
保义变电所:位于寿县保义镇。1975年兴建,1978年底竣工,]979年10月1日试运,1980年5月1日正式投运。安装110千伏16000千伏安主变1台,110千伏进线1路,35千伏出线5路,10千伏出线5路。由淮南供电局管理。
舒城变电所:位于城关北郊。1976年完成土建工程,1980年5月21日投运。装110千伏、20000千伏安主变1台,110千伏进线1路,35千伏出线3路,10千伏出线8路。由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
3.调度:1977年以前,舒城、霍山两县用电,由佛子岭电站调度;六安县用电由合肥供电局调度;寿县、霍邱两县用电,分别由淮南供电局、阜阳电业局调度;金寨县用电由梅山电站调度;六安县独山区和金寨县部分地区用电,由响洪甸电站调度。1978年,六安地区供电局接收佛子岭电站调度业务,其调度范围是:六安开关站,舒城、晓天、下五显变电所和霍山、诸佛庵、单龙寺、樊冲;真龙地、淠河等变电所的35千伏主变和10千伏母线以及佛子岭电站的1号、2号、5号主变,磨子潭电站的2号主变和35千伏母线、35千伏出线开关。寿县、霍邱两县供电,分别属淮南、阜阳两供电局调度。金寨县属梅山电站调度。系统的110千伏开关和佛、梅、响水电站的发电运行,归安徽省中心调度所直接调度和管理。
六安地区历年供电量统计表

三、用电
1.电量:民国期间,六安地区最大年发电量不足10万度。1952年,六安火电厂售电量63341度。1957年,全区用电量增至100多万度。1967年,境内全部改用网电,是年用电量超过5000万度。1977年,全区用电量猛增到2.6亿度。1985年达到4.37亿度。其中,六安地区供电区2.56亿度、寿县5849万度、霍邱县4580万度、梅山电站供电区5906万度、响洪甸电站供电区1067万度、佛子岭电站供电区669万度。此外,金寨、霍山、舒城三县未联网的小水电,供电约1000多万度。
表8——8六安地区1985年用电量统计表

2.负荷:70年代以前,全区缺乏统一的负荷资料。1981年,省分配六安地区供电局供电区(含肥西县)负荷36633.33千瓦,实际用电最高峰负荷为57800千瓦,平均高峰负荷41128.9千瓦,超计划负荷4795.59千瓦。1985年省分配地区供电局供电区负荷32425千瓦,而实际最高负荷47300千瓦,平均高峰负荷34504.3千瓦,超计划负荷2079.3千瓦。六安市工业比较集中,为六安地区用电负荷中心,1985年最高峰负荷超过2万千瓦,年均高峰负荷1.4万千瓦。其次为舒城县,最高峰负荷1.2万千瓦,年均高峰负荷7526.3千瓦。寿县有化肥、水泥等高耗能工业,霍邱县有大中型电力排灌站,两县经常出现高峰负荷大的情况。六安县主要是农村用电,最高峰负荷8000千瓦,平均高峰负荷为5000千瓦。
3.用电水平:50年代,城乡居民很少用电。60年代工业生产广泛使用电力,农业生产亦开始用电力排灌。70年代城镇居民普遍用电照明。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80年代以工业用电为主。1985年,全区电力用户29258户,其中工业2858户,用电2.96亿度,占全区总用电量67.74%;农业8420户,用电9723万度,占22.24%;市政生活17867户,用电4292万度,占9.82%;交通运输94户,用电87.4万度,占0.2%。全区架设6——10千伏高压配电线路6567公里,低压主干线路19866公里。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4289台,45万千伏安,安装设备总容量38万千瓦,其中工业16.3万千瓦,农业18.7万千瓦,市政生活用电2.9万千瓦,交通运输0.12万千瓦。
1985年,全区人均用电量77.2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六安市人均用电743度,接近全区人均用电量10倍;霍山县人均用电73度,为全区农村人均用电量最高的县;六安县人均用电仅26.1度。全区尚有25个乡未通电,有1033个村和26795个自然村未通电,占全区村数及自然村总数的31%和58%。
表8——9六安地区1985年通电乡、村统计表

4.计划、节约用电:六安地区实行计划用电始于1977年,专署和各县、市政府分别成立“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1978年实行电证制度,发给用户电证,凭证供电,每月核定一次。对主要工业用户进行“一查四定”(查用电设备,定产量,定单耗,定用电时间,定用电总量),后因负荷缺口大,奖惩措施不力,未到一年停止执行。1979年以后,改为指标用电,省每月下达一次用电指标,地区将指标分解后分配到备用电单位,同时做好调荷避峰,安排工厂轮休。并采取负荷率考核措施,限制高峰用电和超负荷用电,充分利用夜间电力,提高负荷率。1985年六安地区供电局供电区平均负荷率为86.42%,寿县、霍邱县分别为75%、78%。
1978年,国务院节能2号指令下达后,节电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规定照明用电每灯不得超过100瓦,私人不准烧电炉,生产用电积极推广节电新技术。机械工业将插入式盐浴炉改为自埋式节电炉;加热炉推广硅酸铝和红外线技术;更新改造耗电高的风机、水泵。对大型工业用户的主要产品建立单耗考核制度,1983年进行单耗考核54项,净节电1609万度。1984年单耗考核57项,净节电1614.44万度,完成省下达的节电指标455万度的355%。1985年进一步对58家工业企业63种产品建立单耗考核,净节电675.21万度,完成省下达的节电指标193%。
下一篇:第三节 机 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