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河道堤防管理
1.淮河
管理机构:清乾隆年间在六安地区境内所筑淮堤,常年失管。民国22年(1933年),安徽省建设厅派员视察淮堤后报告说:“沿淮居民不知爱护堤防,必须由政府制定规章,严定赏罚”。民国36年,防黄工程处改为淮河修防处,为淮河专管机构。六安地区沿淮属第二修防处,处址在正阳关。但徒有形式,不办实事。
1950年,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成立,负责流域内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下设润河集闸坝工程管理处和六安地区东淝河闸管理所、城东湖闸管理所分别专司城西湖、瓦埠湖、城东湖蓄洪区的闸坝工程管理。1955年按区域设置管理机构,改润河集闸坝工程管理处为润河集工程管理处,负责城西湖蓄洪区及临水集至四百丈淮堤和沿堤的涵闸管理;改城东湖闸管理所为霍邱县城东湖蓄洪工程管理所,负责城东湖闸坝和淠河左岸民生堤(后西隐贤堤划入)及沿堤涵闸的管理;寿县治淮工程管理所负责东淝河闸、瓦埠湖蓄洪堤、寿西淮堤、正南淮堤、张马淠堤及沿堤涵闸的管理。1956年6月至1961年,专、县治淮机构撤销,沿淮堤防涵闸管理的领导关系不明,霍邱县境内的淮淠堤防一度由当地区乡划段管理。1962年,安徽省设淮河修防局,六安专区设分局,下辖霍邱、寿县淮河修防所。霍邱县淮河修防所下辖城东湖闸管理所和八个堤防管理段;寿县淮河修防所下辖东淝河闸管理所、正阳管理所,所下设9个堤防涵闸管理段。1969年将地区淮河管理机构行政属地方、业务属省修防局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统归地方领导,经费也由地方核拨,1975年,又恢复双重领导。城西湖闸建成后,成立城西湖闸工程管理所,直属六安地区水电局领导,与地区淮河修防分局平级,其岁修经费由淮河修防系统核拨。
六安地区淮河修防系统人员定编,1963年100人,其中修防分局12人,霍邱县淮河修防所43人,寿县淮河修防所45人。1985年增加到166人,其中修防分局19人,霍邱县淮河修防所46人,寿县淮河修防所64人,城西湖闸管理所37人。职工中,技术人员占19%,工人占61%,行管人员占20%。
管理范围:全区淮河堤防管理,沿淮有临王段、蓄洪大堤、上格堤、东湖拦水坝、姜家湖堤、正南淮堤、寿西淮堤、牛尾岗堤、二里坝拦洪堤和寿县城墙;沿淠有民生堤、西隐贤堤和张马淠堤,总长260.75公里。有大、中、小型涵闸70座,其中大型有城西湖闸、城东湖闸、东淝河闸三座,中型有正阳涵、幸福涵两座。1955年专、县相继制订各项工程管理章则和规范。1963年至1966年,修防系统在收回的淮淠堤防1.36万亩护堤地上植树,在堤坡上种草,并沿堤建立群众管理组织。1966年,寿县、霍邱两县淮河修防单位人员经费自给水平分别达到46.3%和44.8%。其中,正南淮堤、民生堤和幸福涵等管理人员经费基本自给。“文化大革命”中,无政府思潮泛滥,河道、堤防破坏严重,管理组织流于形式,护堤地亦被沿堤社队或群众侵占。
1978年,恢复和健全群众管理组织,沿堤生产队各配一名护堤员,管理秩序渐趋正常。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沿堤不少村队将堤段和护堤地划户承包,护堤员离岗回家生产,护堤地被垦植,防护林被砍伐,管理工作重又陷入困境。
1981年5月,全国水利会议提出“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下半年,安徽省和六安行署分别发布“河道堤防管理办法”和《保护水利工程安全的通告》,水利管理工作转向正轨。1983年各地建立水利工程责任制和护堤员管理经济责任制。1984年,寿县和霍邱县收回沿淮堤地,推行专业承包管理责任制。沿淮、淠堤乡村制订了“一包堤身完整,二包不在堤上散放牲畜,三包不设障”的乡规民约。1985年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管理方针,全区进一步推行各项水利工程的经济岗位责任制,面向生产、服务基层。但堤上散放牲畜、损坏工程情况仍时有发生。蓄洪大堤汪集段傍堤庄台建房,堤顶缩窄不是8米,堤上成为集市,堤面坑坑洼洼等,都有待解决。
2.杭埠河、丰乐河
民国时期,圩有圩长或董事,涵闸有庄头或埝长,大塘有业主或塘长,都属民间水利工程管理组织,因其直接关系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管理较为认真。嗣后,一些大的圩堤、涵闸、塘坝管理权被地主豪绅把持,他们假公济私,敛钱自肥,工程失修,常致破圩成灾。
建国后,圩堤归集体所有,大圩设管理委员会,小圩设管理小组、或由群众推选圩长负责管理,统归当地区、乡、村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圩规遭到破坏,堤上建房和堤脚挖土屡见不鲜。1971年7月,舒城县虽组建杭埠河、丰乐河两处堤防管理所,每所编制6到9人,负责管理两河干流堤防,区、社、大队管理支流圩堤,但当时仍处动乱年代,遇到问题,仍难以解决。
1975年,舒城和肥西联合在丰乐河上采砂,共管共采,既能浚深河道,减轻排洪对圩堤的威胁,又提供建材原料,增加收入。后来砂源渐少,两县联合机构撤销,群众遂盲目采砂,甚至在堤脚挖砂,以致部分圩堤外坡坍塌,堤防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杭、丰两河堤岸无护堤地,沿堤绿化大多是乔木,树高、根深,亦威胁堤防安全。
1978年以后,健全群众管理组织,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包堤身完整、包险情即时回报,不准设障,不准在堤上放猪牧羊等管理制度。并先后将西圹乡防汛棚段1000米、柏林乡大滩段450米和千人桥镇毛狗洞段800米落实三户承包,由区发给护堤证书。逐步将沿堤乔木更新为条类栽植,既能维护圩堤安全,又有一定经济效益,已初见成效。
二、淠史杭灌区管理
1.机构设置
灌区开发之初,工程建设和管理均由六安专区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六专淠史杭指挥部)领导,边建边管,建一处管一处。1959年,组建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淠河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管理处,管理淠河总干渠进水闸、横排头滚水坝、横排头西大坝和横排头冲沙闸。1960年,组建六安专区淠史杭史河灌区红石嘴枢纽工程管理处,下设四里店管理段,管理红石嘴滚水坝、冲沙闸、史河总干渠进水闸、胡庄泄水闸及从进水闸至四里店的渠道与堤防。1962年到1965年,先后组建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淠河总干渠罗管节制闸管理所,管理涉及六安专区和合肥市用水的罗管节制闸;组建淠史杭工程淠东干渠进水闸管理所,管理涉及六安、寿县两县用水的淠东进水闸;将六安专区淠右灌溉试验站改名淠史杭灌溉试验站,兼管涉及六安、寿县两县用水的淠东干渠木厂节制闸、木北分干渠进水闸和木北分干渠十字路节制闸;组建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将军岭管理所,管理涉及六安专区和合肥市用水的滁河干渠进水闸、大蜀山分干渠进水闸和涉及寿县、肥西两县用水的瓦东干渠进水闸、瓦东干渠王岗节制闸;组建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汲东干渠看花楼节制闸管理所,管理涉及六安、霍邱两县用水的看花楼节制闸及泄水闸;组建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汲东干渠七里半节制闸管理所,管理涉及六安、霍邱两县用水的七里半节制闸。除上述由六专淠史杭工程指挥部直接管理外,其余淠史杭灌区总干渠、干渠、分干渠的渠道、堤防及其配套工程,进水闸、节制闸、泄水闸、渠下涵、倒虹吸、渡槽、直灌放水涵均由所属县按渠系设置管理所、段进行管理。霍邱县小淠河灌区管理段,划归霍邱县孟集管理所领导。舒城县七门堰灌区管理,1967年纳入杭北干渠灌区管理范围,原七门堰灌区代表会解散。1965年,在原六专淠史杭指挥部工程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专区淠史杭工程管理局,下辖各管理处、所、站,指导各县淠史杭灌区管理业务。是年,还在淠河总干渠六安、肥西两县分水点上的青龙堰,汲东干渠六安、霍邱两县分水点上桂家庙设临时测流站,以掌握两县分水和用水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淠史杭工程管理局瘫痪解体,干部下放,由六安地区水利部门管理,后在六安行署水电局内设水利工程管理科,处理包括淠史杭灌区在内的日常工作。
1975年元月,经省地协商,组建隶属六安地区革委会的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辖原六安专区淠史杭工程管理局下属的管理处、所、站。1980年5月,由六安行政公署、各县人民政府和地区水电局负责人组成六安地区淠史杭灌区管理委员会,为淠史杭灌区管理工作的最高权力机关。
1982年,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划属省水利厅领导。同时,由安徽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安徽省水利厅、交通厅,灌区内各地、市、县政府、各地市水利部门和六安地区航运管理局、六安地区公安处及省管理总局的负责人,组成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委员会。1983年1月,管理总局下设淠河总干渠、史河总干渠、舒庐干渠三个管理分局。淠河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管理处、史河灌区红石嘴枢纽工程管理处、将军岭管理所、将军山渡槽管理所,均归总局直接领导。灌区内的干渠、分干渠及其配套建筑物三权均在所属县的水利局。同时,分干渠以上渠道还按渠系设立管理委员会;支渠以下渠道则由受益乡、村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进行管理。
1982年灌区地、县两级国家专营机构计有37个处、所,29座机电灌站,职工1616人。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划归省管后,灌区有7个管理分局(处)、48个管理所、200个管理段,职工2800人。
2.管理运用
淠史杭灌区开发之初,专区未设管理机构。灌区用水量由专区行政领导决定,经省水利厅同意后通知水库放水,将分配的水量通知有关县。1962年,由六专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工管办公室负责对灌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顿,制订管理制度,建立由受益社队代表组成的管理组织,确定专管人员,并按受益面积分摊报酬,初步克服“有人用工程,无人管工程”,灌溉季节争水抢水,甚至斗殴的现象。1965年7月,六专淠史杭工程管理局建立后,灌区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正轨。由淠史杭工管局逐月向安徽省水利厅报送用水计划,向灌区分配水量。同时在六安县潘兴公社和舒城县三岔大队进行支渠配套、灌溉制度及大水漫灌和浅水勤灌的对比试验。“文化大革命”10年,支渠以下工程大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废塘为田之风盛行,加上工程不配套,挖“土口子”放水,浪费严重。史河灌区汲东干渠清凉寺分干渠长30公里,设计放水口89个,灌溉面积11万亩。1973年,实有放水口107处,“土口子”多达77个。已建的30个放水涵,又大都为社队自建,口径大,位置低,有的无闸门启闭机。有的每亩供水量高达1000立方米,较普遍存在上游跑水浪费,中游用水紧张,下游无水供应的状况。分干渠以上1377处放水口,大都漏水。1978年干旱,动员百万劳力和动用大批提水机电设备从湖河提水4.4亿立方米;而灌区流失的水达3.4亿立方米。1980年,六安地区召开灌区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灌区管理、计划用水、水费征收三个暂行办法。1982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制定《淠史杭灌区管理暂行办法》。上述《办法》,六安行署于1980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7月批准并颁发执行。1982年3月至5月,地区召开现场会,协商制订淠河灌区瓦西干渠、木北分干渠、双河分干渠、大蜀山分干渠、淠河总干渠庙西、各墩郢、王大塘三支渠;史河灌区汲东干渠,桂北支渠;杭埠河灌区杭淠分干渠、野猫支渠等渠道合理分水、用水和管水协议。本着上游照顾下游、下游体谅上游的精神,团结用水,跨地和跨县渠道的用水矛盾基本解决。
自1982年,五座大型水库的灌溉调水权由省下放给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后,基本上做到适时合理供水。1983年起,着重抓用水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合同制,总局与灌区各县(市),县(市)与区,区与乡,层层签订水、钱挂钩的用水合同,促使灌区各地注重灌溉效益,节约用水。当年六安县即封堵放水口15处,缩小放水涵径30处,加固和维修漏水放水涵73处,增安启闭机43台。各县亦先后采取类似措施,节约水量。
三、水库管理
1.大型水库
管理机构
佛子岭水库建成后,成立佛子岭水库工程管理处,1962年6月,改称佛子岭水电站。磨子潭水库建成后,成立磨子潭水库工程管理处,后降为佛子岭水电站磨子潭分站。梅山水库建成后,成立梅山水库工程管理处。1958年9月,改称梅山水电站。响洪甸水库建成后,成立响洪甸水库工程管理处,1959年3月,改称响洪甸水电站,1966年3月,降为梅山水电站分站;1967年,两站分设,恢复原建制。以上四库原属水利部治淮委员会领导,1958年,淮委撤销,改属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划归安徽省电力局。龙河口水库,1962年11门成立管理处,隶属舒城县淠史杭工程指挥部,1965年10月,收归安徽省水利厅领导。
控制运用
1967年以前,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龙河口五座水库的灌溉用水,由六安专区申请用水计划,经安徽省水利厅提出意见,报安徽省政府农业办公室同意后,通知安徽省电力局,电力局结合发电考虑平衡,再通知有关水电站执行。1966年后,水库放水,需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或省水利厅纵队水利组同意。1978年后,恢复原调度办法。1982年规定,水库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下,由管理总局与省电力局直接洽商调水,库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上的灌溉用水和防洪,由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掌握。
2.中型水库
六安地区境内的8座中型水库,均为淠史杭灌区的反调节水库。霍邱县侯堰头水库建成后从未蓄水,未设管理机构。霍邱县老圈巷、龙潭、水门塘水库分设管理所。属县水电局。寿县安丰塘设管理处,大井水库设管理所,属寿县水电局。花果水库管理所属瓦西干渠管理所。蝎子山水库由周集管理所兼管。除安丰塘外,上述管理所均成立于1973年。职责是维修养护大坝和建筑物,启闭闸门和灌区的工程管理、灌溉管理等。
四、机电排灌管理
建国前,六安地区无机电排灌设备。
建国初,寿县正阳、寿西湖等国营农场有45台、621.5马力柴油抽水机。1954年特大洪灾,调进柴油抽水机118台、1758马力,由专区水利工程处管理,各县建设科有一到二人专管。
1955年,在霍邱县赵嘴子、黄泊渡,六安县木厂铺,寿县铁佛,舒城县柏林等地各建固定抽水站1座,临时抽水站35座。到1956年,六安地区抽灌面积达到11万亩,排涝面积1.4万亩。由所在的区、社配备人员,并建立群众管理组织。
1961年,建立六安专区机械排灌管理所,定编12人,实配10人,负责全区排灌设备的施工、安装、使用、维修,专署水电局局长兼管理所主任,各县成立机械排灌管理中心站。
1963年,机电排灌站包括流动队共有33处。1964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六安县的三八、卅铺、枣树店、南官圹、青峰岭,寿县的东津、铁佛、李嘴、石埠,霍邱县的齐王庙,舒城县的邵阳岗等11座和庐江、肥西两县的16座机电排灌站收归国家经营管理,是为六安专区有国营机电排灌站之始。同年,六安专区机械排灌管理所改名为六安专区机械排灌管理分站,定编19人,县机械排灌管理(中心)站,定编3至10人。
1966年,排灌机械出勤率达到1229台、56048马力。灌溉效益1967年为121.1万亩,比1955年的11万亩,增长11倍。排涝效益,1963年94.5万亩,比1955年1.4万亩增长67倍。
1969年,六安专区机电排灌管理分站与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合并,改为六安专区农机管理站,职工11人,统管全区农业机械、排灌设备的生产、管理和配件供应工作。1971年,分设六安地区农机管理局和六安地区农机供应站,机电排灌站的经营与管理业务划归六安地区水利电力局。1981年,恢复六安地区机电排灌管理分站,属地区行署水利电力局领导,定编20人,实有15人;1985年后,将其与六安地区行署水电局工管科合并,保留其机构名称。
1954年到1960年,六安专区各站(社)共举办柴油机、锅驼机、煤气机司机培训班400人次,各县培训各类司机3569人次。1961年,设六安专区机械排灌学校,招生300人,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下马。1964年,吸收贫下中农和农村知识青年104人(包括庐江县17人)为亦工亦农合同工,1965年,各国营站建立管理、保养、维修岗位责任制、生产管理工作步入常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机电排灌工程遭到不同程度损坏。1981年起,逐渐扭转生产无计划、作业无定额、管理无要求、经济不核算、技术管理推不开的局面。
1985年,贯彻水利电力部“关于颁发《泵站技术改造通则》的通知”,对照《灌区管理技术经济指标》,安排泵站技术改造计划,分期分批更新改造,寿县东津电力排灌站列入第一批泵站技术改造,同年10月开始施工。
五、水费征收管理
1957年以前,六安地区水利工程实行无偿供水、无偿排水,供水排水成本、工程维护、人员工资全部由水利事业费开支。1958年7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示征收水费,实行有偿供水、排水。但直至1963年,淠史杭灌区才收水费。霍山县淠源渠灌区水费延至1975年始收。淠史杭灌区水费,开始按亩计征,各县标准不一,每亩0.8元至1.5元。由各水利管理所在其灌区内自收。1970年以后,水费随粮代征、午季预交、秋后结算。1972年至1977年合计征收水费1615.23万元,年均269.2万元。按1972年实灌492.5万亩计算,每亩收水费0.54元。1981年收水费350.75万元,支出307.97万元。但各县未按规定上交提成,以致灌区管理总局直接管理的工程无钱岁修养护。1983年管理总局与各县实行合同供水,计量收费。基本水费每亩0.4——0.6元,计量水费每立方水收费0.004元。按灌溉面积折算,每亩约合2.2——2.8元,标准仍低于供水成本。1984年灌区内大多数县按年报统计每亩收费3.3——3.9元。15——20%留作乡水利设施的维修、配套和群管人员工资,25%上交总局。其中10%返还库区和渠首淹没区作为生产建设费用;总局对各县提成水费,按县界过水量每立方米收费0.001元,各县向下仍按亩计征。
1966年至1983年,机电排灌站的水费征收标准:机械排灌每亩收基本水费0.2——0.3元,按量计征扬程12米以下,每立方米0.0072元:扬程12米以上,每立方米0.0088元。按亩计征扬程12米以下的,每亩2元;扬程12米以上的,每亩2.5元。电力排灌,每亩收基本水费0.1元。按量计征扬程8米以下,每立方米0.0044元;扬程8米——15米,每立方米0.0056元;扬程15米——22米每立方米0.0064元;扬程在22米以上,每立方米0.0072元。按亩计征扬程在8米以下的,每亩1.2元;扬程在8米——15米的,每亩1.5元;扬程在15——22米的,每亩1.8元;扬程在22米以上的,每亩2元。由于长达18年水费没有调整,加上拖交欠交,全区国营机电排灌站年年亏损。1981年亏损30.18万元,1982年亏损39.22万元,1983年亏损增大到44.28万元,1984年亏损40.28万元。
1985年5月,水费征收标准调整为:提水站基本水费每亩0.5——0.7元。计量水费:电力提水单级站每千吨米0.65——0.7元,多级站每千吨米0.55——0.6元,机械提水每千吨米1元。排涝站不分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按亩计征,每亩3.5——4元。当年水费总收入54.35万元,亏损下降至28.27万元。寿县正南排涝站,1985年水费收交率超过90%,当年盈余6.01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