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旱灾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以旱灾范围最广,危害最大。据地区气象局资料统计,自光绪十一年(1886年)至1985年的100年间,发生了大旱8年(8次)、中旱22年(23次)、偏旱25年(29次),约2年一遇,其中大旱12年一遇,局部小旱,几乎年年发生。发生地区,中北部(六安县、六安市、寿县、霍邱)多于南部(舒城、金寨、霍山),中北部发生50至55个旱年,南部发生46至48个旱年。发生季节,夏秋多于冬春。据六安县1956年至1980年统计,秋季占41%,夏季占32%,冬春占27%。危害以夏旱连秋旱最重,大旱虽十多年一遇,但损失很大。民国2年(1913年)夏秋大旱“赤地千里”,“米价由1500文一升涨到3000文,饿殍载道”。1958年大旱,全区受旱作物419.86万亩,有45.46万亩无收。1959年,全区受旱571.23万亩,有52.64万亩无收。1978年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全区230多天未降透雨,6至8月降雨126.41毫米,仅为常年同期降水388.41毫米的三分之一,塘堰干涸,河水断流,人畜用水发生困难。由于建国后兴建水利工程,特别是淠史杭工程发挥效益,灌田374.6万亩,减轻了旱情,但仍有348.27万亩受旱,44万亩无收,干旱仍是很大威胁。
二、水灾
水灾的形成,一是山区连日暴雨,大量降水引起山洪暴发。据气象部门统计,每年平均暴雨日,多达5天,少则2至3天,且80%集中在5至8月,以7月最多。自1886年至1985年,全区共发生特大山洪8次,平均约12年一遇。以霍山、金寨较多。1969年7月13日,金寨前畈、吴店两地,24小时分别降水323.9~268.7毫米,引起山洪暴发,造成4万亩无收,5万亩受损,倒房死29人,重伤68人。14日,霍山日降雨282.7毫米,大水超过历史上雍正五年(1727年)和民国3年(1914年),佛子岭水库漫坝1.5米,霍山城内水深1米以上;二是沿淮沿河地区洪水泛滥,造成内涝或决堤成灾。从1886年到1985年,发生水灾31次,约3年一遇。水灾多发生于6~7月的汛期。其中特大水灾有5次,平均20年一遇,民国20年(1931年)大水,7月六安降雨450毫米,“百川沸腾,高岗为谷”,淮、淠堤坝溃决,沿河地区一片泽国,人在寿县城墙可以就水洗衣。“六安饿殍数千人,逃亡数百人”。民国27年(1938年),全区多雨,8月花园口决堤,黄河夺淮,沿淮秋粮全淹。1954年是百年不遇大水,全年降水量比常年多一倍,最多的金寨县前畈降水达3076.7毫米。7月份,全区暴雨日3天以上,金寨、霍山的吴店、前畈、佛子岭等地8~9天。吴店、前畈7天降雨量达1260毫米。正阳关淮河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米以上,多处堤坝溃决,全区有339.15万亩农田受淹。
三、地震
六安地区属华南地震区及长江中、下游地震区的麻城——常德地震带,在境内大别山北麓丘陵山地有一个地震危险区,范围北起六安县城南,南至霍山县大化坪,东起六安县凤凰台,西至六安县苏家埠、霍山县诸佛庵一线的椭圆形区域。根据历史地震强度和宏观烈度考察,霍山、六安、寿县、霍邱为6度区。
建国前,文献只记载有感地震。据县志和有关史料统计,自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至1984年,全区发生地震59次。根据记录资料分析,大震5次,其中:MS≥6级2次,5级3次(发生于霍山、六安各2次,寿县一次)。最大的一次是民国6年(1917年)1月24日霍山发生6.2级地震。当时《东方杂志》记述:“民国六年一月二十四日晨八时四十七分,安徽、河南、湖北三省间地震,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在霍山、英山间崩坠之石有大于一屋者,震时有声如雷。霍山境内死伤数十人……。”时隔29天,2月22日霍山西南再次发生5.7级地震。震时“霍山隆然有声,霍山、麻城、罗田诸县境内房屋、率多倾倒,感震之地延及数省,广至四十余万平方公里。”1954年、1985年中南地区地震调查组和地区地震局、霍山地震局两次组织人员深入这一地区进行考察,对震中烈度区分、震源机制等作了分析,调查报告称:“极震区长25.6公里,宽15.4公里,面积254平方公里,震中烈度为8度,极震区受灾严重,房屋倾倒约占40%,死亡36人。”
建国后,1951年1月建立佛子岭地震台,安装一台机械地震仪。70年代地区和各县成立地震领导机构,先后建立金寨、霍山、下五显、小华山(地区台)四个地震台,组建206个群众测报点和700个哨所,并安装各种地震仪器进行监测。据地区地震局资料统计,从1951年8月13日至1984年底,全区共发生2级以上地震357次。发生地区:霍山293次,占82.2%;六安29次,占8.1%;霍邱11次,占3.1%;寿县10次,占2.8%;金寨8次,占2.2%;舒城6次,占1.7%。震级:2至2.9级305次,3至3.9级46次,4至4.9级5次,5.6级1次。
1982年9月27日六安杨公庙发生的3.8级地震,和1984年1月21日霍山佛子岭发生的3.2级地震,地区地震办公室依据震前宏观异常和仪器测定的资料分析,都提前作了预报,这是地区地震史上由记录到预报的开始。
四、其他灾害
低温有三种:一是“倒春寒”。3月下旬至4月中旬,北方冷空气不时小股扩散南下,本区境内出现低温或低温阴雨,影响春播或早稻秧死苗。1980年4月中下旬分别发生两次低温阴雨,14日最低气温为1.6℃,出现冰冻,六安县早稻烂秧死苗,损失稻种280.7万斤。低温机遇率山区多于平原,金寨县1960年至1985年统计,26年间春季出现低温或低温阴雨61次,平均每年2.3次。六安县1956年至1980年共发生烂秧天气40次,平均每年1.6次。其中3月下旬出现22次,占55%;4月1日至5日8次,占20%;4月6日以后10次,占25%。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占80%,保证日期在4月5日,故早稻露地育秧播种期在清明以后,烂秧机遇较少。二是“秋分寒”,9月下旬前后,是农令“秋分”时节,秋高气爽,西南暖气流控制全区。但西北冷空气势力加强,季风向南推移。首次较强冷空气南下时温度骤然下降,常形成低温或长期低温阴雨,俗称“秋分寒”。此时正值双季晚稻和杂交稻抽穗扬花时,温度低于20℃,延续时间过长,造成晚稻瘪率增加,产量下降,甚至失收。农谚:“秋分不露头,割掉喂老牛”。1980年,六安县双季晚稻因受“秋分寒”影响,单产仅136斤,比上年减产60%。三是冬季强冷空气或寒潮侵袭,造成严寒或大风雪,使交通、电讯中断,越冬作物遭受冻害。1955年1月初,寒潮侵袭,全区普降大雪,雪深30~60厘米,元旦寿县雪深52厘米,11日气温达零下24℃,使午季作物,特别是油菜遭受冻害。据1886年至1985年统计,100年发生大雪13场,平均7.7年一遇。
高温低湿有两种类型。一是午季干热风,它是小麦生育后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和风速较大的灾害天气,造成小麦子粒干瘪,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30%。境内南部影响较小,北部影响较大,约5~8年一遇。二是夏季高温低湿,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农时节令“立秋”前后,经常出现日最高气温35℃或日平均气温30℃,时相对湿度为69%的高温低湿天气,引起水稻花粉干枯,高温不孕,对处于灌浆阶段的水稻,则发生高温逼熟,千粒重下降。据六安县统计,持续5天以上平均每年1至2次,持续半月以上约5年一遇。
风灾境内每年常出现风速达17.2米/秒(相当于八级或八级以上)的大风。有三种类型:一是冬春季节出现的强冷空气南下时的偏北大风(包括寒潮大风);二是台风;三是夏季强对流产生的雷雨大风或龙卷风。后两者常造成农作物的倒伏,茎杆折断,果实脱落,使农业歉收。严重的则树倒房塌,人畜伤亡。全区每年有6至16次大风,北部多于南部。霍邱平均每年16.3天,六安平均每年13.2天,霍山平均每年7天左右。
龙卷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造成严重灾害的龙卷风,从1949年至1985年全区共发生二次,1968年7月14日下午,舒城县南港境内发生龙卷风,持续3小时,毁房2147间,伤206人,死10人,农作物受灾4500多亩。
冰雹常和雷雨、大风同时发生。据地区气象局资料统计,1949年至1985年全区降雹117次,每年平均3.1次,以六安、金寨最多,寿县、舒城次之。发生季节2~8月,以6月最多,占31.6%;2月最少,占2.5%。冰雹一般有黄豆或蚕豆大,少数有鸡蛋大,个别的有碗口大。1979年6月9日,霍邱县降雹,有16个公社106个生产队受灾,最大的冰雹重1.85公斤。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