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六安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通称“皖西”。地跨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四界:东临省会合肥,南接安庆地区和湖北省黄冈地区,西与河南省信阳地区毗邻,北紧靠淮南市,隔淮河与阜阳地区相望。境域历史分属,多变。庐江、肥西两县先后划入划出,1978年增置六安市。至1985年全区辖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57个区(镇)、379个乡(镇)。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占全省12.9%,其中耕地近670万亩,占总面积24.8%。总人口569万多人,占全省11%,其中农业人口509万多人,占总人口89.4%。
六安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矿产,已探明22种、55处产地,大部分有待开发。铁矿,以霍邱周集贮量最丰,铅、锌矿开采前景甚佳。土壤,以水稻土为大宗,六安、寿县、霍邱三县属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山区面积5806平方公里,占32.3%,丘陵岗区面积5951平方公里,占33.1%,平原圩畈区面积,6219平方公里,占34.6%。七条主要河流,五大自然湖泊,分属淮河和长江两个流域。淮河流域面积14912平方公里,占83%,长江流域面积3064平方公里,占17%。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区与温带半湿润区过渡地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交错过渡的特点。年平均气温摄氏14.6°~15.6°,无霜期211~228天,降水量900~1600毫米。由于淮河是我国河流冰冻的最南界限,而一些南方植物,像茶树栽培又是我国最北界限。因此境内气候,既有其有利的一面,适宜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和各类畜禽的饲养,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季风显著,自然灾害频繁。植物资源丰富,木本、草本植物达2千多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香果树、连香木等。野生动物保存有小灵猫、金钱豹、大鲵、小鲵、画眉、灰喜鹊等稀兽珍禽。自然和人文景观有“小黄山”天堂寨、八公山、南岳山、“水库群”、寿县古城墙等,景色秀丽、闻名遐迩。
(二)
六安地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地理位置重要,北衔中原,南控长江,是进出大别山的门户,是东南沿海与中原腹地过渡带的咽喉。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吴楚相争,楚汉争雄,三国鼎立,两晋到南北朝之间的南北之间的重要战役,几无不涉及皖西地域,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今寿县八公山下。隋统一南北朝,皖西又是统一南北的前沿阵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皖西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融和,经历过艰辛的里程。唐末藩镇割据,经北宋、南宋到元统一,皖西地区又遭战火蹂躏。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曾三克六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倍受屈辱,奋起反抗。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军曾在境内转战14年之久,皖西人民热情支援,取得了三河大捷、六安会战、西范店阻敌、正阳关水上歼敌等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前,皖西人民多处起义。武昌起义成功,皖西人民积极响应,全区先后光复,从而彻底推翻清王朝在皖西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到1949年,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革命红旗,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区大批工、农和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洪流,三十多万共产党员、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伟大业绩和革命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三)
六安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开发久远,早在春秋时代兴建芍陂,继而汉初兴建七门堰等农业灌溉工程。北魏时期大麻已成片种植,唐代茶叶已形成商品,行销冀、鲁和边疆。宋、元、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兴废,农业时兴时衰。民国建立,长期战乱,农村凋敝,生产低下,民国36年粮食总产量只有61.22万吨。建国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农业发展迅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村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伟大历史变革,实现农业集体化。随后经历了“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其间依靠人民的力量兴建淠史杭灌溉综合利用工程,三年经济调整,形势好转。不久,“文化大革命”十年,经济失调,破坏严重,虽经调整,但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农业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到1985年粮食总产量215.93万吨、生猪饲养量276.49万头、水产品19643吨、森林面积585.2万亩、森林复盖率26.11%、农业总产值161545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84倍、4.8倍、4.64倍、1.06倍、1.46倍和3.5倍。
工业基础,建国前十分薄弱。1949年全区只有工业企业15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9个,而且大多是从事手工生产,工业总产值2194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资金的积累,工业生产步伐加快。“二五”期末,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此后,经过调整,比重时低时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1985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41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26个,工业总产值98907万元,比1949年增长44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7.9%。与此同时,乡镇工业企业蓬勃发展,由1978年4723个增长到1985年49626个,总产值3474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4.5%。从而全区初步形成以电力、纺织、化工、机械、建材、轻工、食品等为骨干的地方工业体系,为今后工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1952年1834万元,1957年7032万元,1978年3660万元,1985年11793万元。
交通运输业,起步较晚。1949年初全境解放,虽有几条通往主要城镇的公路,总长539公里,但多不能正常通行;内河航道多系竹筏浅水航行,交通运输极其不便。经过50年代末全民大办交通,7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乡镇公路,至1985年全区公路总长3750公里,其中晴雨通车的渣油碎石公路2766公里,占73.8%。公路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209公里,低于全省水平。水路,由于五大水库和淠史杭工程的兴建,通航里程1029公里。形成以六安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沟通省内大江南北和华东、华中大中城市的经济联系。
邮电通讯业,自清末废驿站,光绪十九年(1893年)首建舒城电报支局,其后相继设六安州邮政局,霍邱、寿县、正阳关等邮政分局。宣统二年(1910年)架通六安至合肥和霍山两条实线长途电话。民国时期有所发展,民国27年架通六安至各县电话,民国37年境内主要城镇设邮政局12处,邮路总长766公里。建国后,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电局、所由1949年44处发展到1985年276处,邮路总长3522公里。有长途电话线路88路,拥有市话交换机5550门,农话交换机11780门;电报电路34路,其中无线电路12路。并开始运用微机科学管理邮电业,有线、无线、微波、传真等多种通讯手段并用,形成以六安为中心联结省会合肥和各县区乡的区域性邮电网,对传递经济、科技信息,发展城乡商品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时兴时衰。清代后期至民国期间,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区商业一蹶不振。1949年,全区商品零售额仅6177万元。建国后,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兴起,县城和主要集镇大多建起综合性和专业性商业大楼和门市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逐步建立起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初步搞活商品流通。1985年,全区有商业机构48019个,其中国营商业1858个,占3.9%;供销合作社商业3561个,占7.2%;集体商业4618个,占9.6%;合营商业18个,占0.04%;个体有证商业37900多个,占79.2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至11.99亿元。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由50年代茶叶、畜产等少数品种增加到1985年13大类120多个品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占28%。供应出口商品总值,据1961年至1985年统计,累计金额6.71亿元,其中1985年8380万元。这些商品出口,对换取外汇,引进设备,扩大再生产,已经起着明显的效益。
(四)
六安地区文化、教育源远流长。西汉时淮南王刘安集门客数千于寿春,历时数载,完成流传千古的《淮南子》。东晋南北朝霍山何氏一族,诗书传家,代有名贤,留下数十部著作,载诸史册。宋代舒城李公麟的绘画,绝妙冠世。明代六安州喻氏兄弟《疗马集》流传中外。及至现代,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创作大量涌现,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教育,由明、清私塾和少量书院,到清末“废科举、办学堂”,数量少、学生少。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想的传播,教育始有发展。民国36年,全区有小学598所、在校学生31858人;中学23所,在校学生5495人。入学学生大多是富裕家庭子弟,广大贫苦青少年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建国后,面向工农,成人教育、普通教育蓬勃发展。到1985年全区有各类专业学校31所,在校学生1891人;中学441所,在校学生21.22万人;小学4046所,在校学生80.57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1.9%。全区有155个乡镇已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占乡镇总数的40%。1978年以来,又恢复和增建了三所高等学校。
科技、卫生事业,建国后飞速发展。科技机构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区科技工作者1949年300多人,1985年专业人才普查达到24508人。农、工、医科技成果,获地区三等奖以上的项目,1977年到1985年累计达293项。这些成果的推广和运用,都收到明显的效益。获地区科技一等奖的《淠史杭工程总体规划与设计》,经20年的实施,灌区年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卫生事业,建国前只有一些中、西医私人诊所,全区没有一所象样的医院,城乡普遍缺医少药,疫病流行。建国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种疫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已先后消灭了天花、霍乱、白喉等,基本控制了麻疹、流脑、百日咳等。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全区地、市县已建8个妇幼保健站,培训大批保健员,加强孕妇系统管理和围产期保健,全面实行新法接生、新法育儿,定期体检儿童,指导治疗和矫正缺点。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卫生医疗机构,由1949年6个,增加到1985年704个,其中各级医院409个,病床7259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1.28张;门诊部、所265个,病床318张。卫生技术人员9259人,其中医生3401人,平均每千人有1.6个卫技人员。与其相配套的全区还有村级卫生组织4472个,近万名乡村医生、卫生员、接生员,散布在广大农村,对确保人民健康,及时治疗疾病起着巨大作用。
(五)
六安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也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它有着辉煌的过去,现在仍在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前途似锦。勤劳勇敢的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扬长避短,开拓进取,团结奋战,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六安地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

六安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分类统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