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陈履祥郑牧民
《六安地区志》即将付梓出版。这是我区历史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江泽民同志指出:“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夺目之花,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对于中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尤其是“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皖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勇敢,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编修地方志却历代延续,相沿不衰。但是,自清同治《六安州志》以来,竟有百余年的修志空白。一百多年来,六安地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亟需修史编志加以记载和总结。为此,六安地委、行署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领导组,负责组织《六安地区志》的编纂及指导县、市的修志工作。修志人员为了完成这部内容广博、门类繁多、时空跨度大、真实程度高的“一方之全史”,广征博采,详咨归询,聚沙集腋,融旧治新,披阅十载,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一百万言的《六安地区志》。这是众手成志、辛勤笔耕的成果,这是集体智慧、呕心沥血的结晶。
《六安地区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记史之新,补史之缺,纠史之谬,解史之谜。它观点正确,体例合理,篇目齐全,资料翔实,表述流畅,而且颇具皖西地方特色。它以满怀激情的笔触,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着重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及其艰难历程。它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皖西、宣传皖西、研究皖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施政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更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进行国情教育的生动的乡土教材。
今天,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劲涌动,在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六安地区六百多万人民,正意气风发,艰苦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努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顽强拼搏。他们正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谱写新篇章,创造新的辉煌。——这一页页新的历史,更值得我们珍重。
《六安地区志》之所以能如期成稿付梓,是与上级方志部门的精心指导、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修志人员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值此志书告竣之际,我们谨向为这部志书的编纂、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和修志人员,致以敬意和谢忱。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上一篇:序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