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立传人物标准,悉遵几例。
传记
张乐行
张乐行(公元1811年至1863年),涡阳县张老家村人(立县前属今亳州市)。祖辈是雉河集北一大家族,至张乐行辈,尚有田产500余亩。兄弟分家后,张乐行得70余亩。张乐行少时曾略读诗书,后在家务农,兼与他人合作开作坊。清道光年间,雉河集位于亳、蒙、宿、阜四州县的结合部,被官府追缉的亡命者多匿居此处。张乐行任侠尚义,殷勤款待因生活所迫、反抗官府的义士。如遇官府追捕紧急,张乐行则厚备川资,亲送出境。
当时,在县境行销的官盐,质次价高。百姓被迫拥张乐行为首,贩运私盐。在此期间,张乐行得以结识龚德树、苏天福、刘玉渊等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有从黄河北岸逃荒者,借张乐行的侧房居住。冬初,入邻村大户宋某家地里拾遗弃的山芋,被宋某殴辱,回住所后,哭诉于张乐行。张乐行让其次日复往原处拾取山芋,自率多人在一旁窥视。当宋氏大户辱骂逃荒者时,张乐行上前劝阻无效,遂与宋氏大户发生械斗,宋氏死4人,奔亳州告张乐行的状。亳州知州遣皂隶持械至张老家拘捕张乐行,见张乐行人众势强,遂改与张乐行协商,要张赴亳州对簿。张乐行回答,知州如想与我相见,带兵来洪沟。皂隶无奈回亳。从此,涡河北的逃荒者,汇集张乐行门下。同年,张乐行贩运私盐归涡阳,闻族侄张羊被河南永城县拘捕,即邀万人围永城,迫知县释放张羊。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冬,十八铺捻股在雉河集聚义,推张乐行为盟主。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太平军克安庆,陆遐龄在定远起义。清兵部侍郎周天爵,遣其子诱降张乐行。张乐行从之,随周天爵赴淮南剿陆遇龄义军,返归至怀远,张乐行部即被遣散回雉河集(另一说,张乐行弁未受招抚,没有参加镇压陆遐龄起义)。归家后,张乐行一面与当地豪绅往来,一面与捻首苏天福联系,准备伺机再起。次年十月,苏天福在亳州结捻起义,清兵科给事中袁甲三,一面令张乐行拿获苏天福,一边密饬兵并诱擒张乐行。张乐行被迫集合旧部,与苏天福、龚德树等捻股联合行动。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初,各路捻股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命王。建尹家沟(县城西6公里)为都城,雉河集为陪都。同年五月,清军攻占雉河集。张乐行自觉死守淮北无望,遂引兵南下,攻占三河尖。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在霍邱城外,与太平军会师。太平天国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自此,捻军与太平天国军队开始协同作战。之后,张乐行率捻军攻占霍邱、正阳关,围固始,袭寿州,渡淮围颍上。捻军虽遭损失,但也重创清军。咸丰七年(1857年)秋,捻军各旗聚集六安。当时,苗沛霖率部占据淮北,投靠清政府。蓝旗部众思恋故土,并对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提出异议,与张乐行等争持不下。张乐行疑蓝旗旗主刘永敬等有异志,与龚德树合谋,于同年冬杀掉刘永敬。蓝旗将领刘天通、刘天祥等率部北归,自此不与张乐行合作。
张乐行觉得淮南捻军力量薄弱,曾发“檄文”邀约淮北捻军南来合作,实现南联北进的主张。但是,仅有少数淮北捻军响应。
咸丰七年冬,张乐行率部增援太平军。解安庆之围后,张率部参与三河战役,杀湘军李续宾、曾国华等文武官员百余人。随后,又与太平军联合走怀远、明光、盱眙,南下解六合之围。这时,清军趁虚攻陷怀远,切断淮河南北两支捻军联系的通道。
清江浦大捷后,李秀成曾致书张乐行,希望捻军支持太平军北征。张乐行从之。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张乐行命龚德树率军出定远,随太平军讨伐李兆寿,克来安县城。为援救安庆,张又檄孙葵心、龚德树等随陈玉成进行“挂车河战役”。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安庆失守,桐城、舒城、庐江相继被清军攻陷,天京被围。张乐行虽已晋封为渥王,但深感苦守淮南己无补大局,将定远移交太平军驻守,假道苗沛霖辖区北归。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张乐行率军围攻颍州失败,北归雉河集。四月,张乐行闻庐州失守,陈玉成被擒,星夜率军南下,至江口集欲劫囚车,未成。
同治元年秋,僧格林沁率清军自亳州东进,攻占苏天福据守的圩堡蒋集。苏求援于张乐行,张乐行命各旗增援。但是,雉河集以东圩寨,仅韩奇峰率军增援。张乐行闻讯,自率雉河集以西的捻军,在下张桥与清军作战。失败后,退到涡河南。这时,张乐行深感力量不足,派刘玉渊、江台陵、孙葵文入河南牵制清军。刘、江、孙在途中遭清军截击,败回雉河集。
同治元年十月,张乐行率张家黄旗捻军,会合苏天福部进军宿州,欲北上联合山东的李成部捻军。途中遭英翰、刘天福等部阻截,转至东下。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正月,张乐行命张宗禹、相盘等入河南,联合陈大喜部捻军回攻僧格林沁。二月一日,清军翼长舒通额攻陷尹沟;是夜,又攻陷雉河集。张乐行率军奔西南。二月三日,张乐行集残部3千人,在张村铺北,背淝水列陈与清军决战,全军覆没。张乐行仅率10余骑突出重围,驰至阜阳的马家店,后又夜走西阳集,欲去山东。二月四日,张喜、王婉儿率数骑先奔西阳集李家英处。是夕,张乐行亦至。此时,李家英已投降清军,对张乐行等佯作招待,暗中密报英翰。英翰闻之,到高炉集向杨瑞英借兵。杨召集部众千人,随英翰至西阳集逮捕了张乐行父子3人,由牛师韩率兵押送义门集僧格林沁大营。
审讯中,张乐行慷慨陈词,竭力掩护苏天福。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二月十八日,张乐行与子张喜、义子王婉儿3人在义门大周营遇难。
张宗禹
张宗禹,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雉河集北张大庄人,家道殷富。父张富新,性迂谨,平素以封建礼教管束张宗禹,指望其读书出仕。张宗禹虽喜读书,但不屑应试。年稍长,即交往诸捻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张乐行率众围永城时,张宗禹虽未参加,但与其有所联络。一次,张宗禹与父发生龃龉,被打,跑至张乐行处。当时,张乐行准备起事,即收张宗禹为师爷。其父横加干禁,遭张宗禹反抗,父子之情遂绝。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初,雉河集会盟,张宗禹领正黄旗兼领镶黄旗,是张乐行的禁卫军。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夏,张乐行命张宗禹率若干旗部众赴五河打捎。张宗禹问道:“他部不听将令奈何?”乐行答:“斩之。”打捎归途中,叛捻李兆寿督兵乘船追踪。张宗禹传令拒敌。蓝边黄旗旗主张文亲信随从18人,拒命不从,张宗禹全数诛之,即挥令反攻,大败李兆寿。张文向张乐行泣诉亲信被杀。张乐行询问张宗禹,张宗禹答道:“奉叔命,禹不敢违。”张乐行说:“汝真阎王哉!”张宗禹外号“小阎王”即此始。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正月,淮南战场失利,张宗禹在淮北联合刘玉渊等,出敌意料,急行军奔袭苏北,攻占苏北重镇清江浦,杀淮海道员吴葆晋、通判沈鸿、副将舒祥等。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僧格林沁重兵围攻雉河集、张乐行命张宗禹等突围入豫,联合陈大喜部捻军回攻清军。张宗禹率军化整为零,从太和元墙西集入豫,与陈大喜部合兵。是年五月,张宗禹闻张乐行殉难,率部攻占雉河集,杀叛徒杨瑞英、王怀义。西阳、高炉、石弓山、义门集等处捻军复起,跟随张宗禹,抢烧清军粮台。同年秋,闻僧格林沁率军南下,张宗禹率军再入河南,同陈大喜、任柱等部联合西北太平军共同抵抗清军。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春,天京被围,张宗禹等率部随西北太平军陈得才部东下回救,途中遇敌阻挡,徘徊在湖北境内。是年夏,天京失守,张宗禹与太平军部将赖文光、马融和等合围湖北麻城,被清军陈国瑞部所败,退军入皖中宿松、望江、潜山、太湖之间。当时,张宗禹部已易步为骑,一人数马,以备补充。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春,张宗禹采用“打围战术”,走尉氏,诱引僧格林沁军。僧格林沁率部追至,张宗禹又西南走临颍,折东走郾城,又向南去西平、遂平,转而东南走汝宁,忽南忽北。三月,张宗禹率军北上,日夜兼程100余公里,由李八集渡黄河故道入山东。数日之间,越曹县、单县、定陶、城武、菏泽、郓城、巨野、金乡、济宁等地,纵横驰驱,逼近直隶边境。清政府斥责僧格林沁纵捻北来。僧格林沁暴跳如雷,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士兵手疲不能举僵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40余日,奔驰不下一二千公里,死亡数百。
张宗禹为拖垮僧格林沁军,忽而南奔,忽而东趋。四月二十三日,张宗禹见时机成熟,率部屯伏在曹州的壕密寨柳林中,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用小部哨兵向解元集进击,诱敌入瓮。清军中伏击,败退入高楼寨。张宗禹率部追赶,战至日暮,挖战壕围寨。次日,全歼僧格林沁马队1万余人。杀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文武官员多人。
曹州大捷后,张宗禹率军南下雉河集。五月间,张宗禹、赖文光率军入新设的涡阳县境,攻占龙山。在涡阳城(即雉河集)北台子寺,败英翰所率的清军,纵兵围困清军雉河营盘。六月三日,张宗禹部战败,退至王家洼装旗,入河南境、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捻军在河南许昌召集会议,分军为二。张宗禹统帅,幼渥王张禹爵、淮王邱远才等,率本部军西上,称为西捻军。
张宗禹率西捻军入陕西,在灞桥败陕抚刘蓉所率的30余营,转而围攻西安。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二月,为湘军刘松山所败。张宗禹率部沿渭水南岸西进,抵达渭北,入陕西回民军活动区域。张宗禹想联合回民军抗清,未能成功。同年秋,张宗禹将主力集结在陕西蒲城,继而至白水、洛川等地,在陕北中部击败湘军刘松山部,并在宜川云崖镇建立基地,占领绥德、安塞、延川等城。十一月,张宗禹率军破绥德,得任柱告急书,遂率军拟东出潼关。有一百姓前来献计:“清军蚁聚山东,直隶必虚,若引兵出彰、怀,踽大名,直逼北京,则山东敌军,必返军宿卫,而任、赖之围不战自解矣。”张宗禹从之,率军由延安至延长。探得龙王场刚结薄冰,无法通行;东岸清军防守甚严,便退军20余公里,命幼渥王张禹爵带短刀手五百名,乘夜结冰渡黄河,拨清军鹿寨,焚烧堡垒。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正月,张宗禹率军走定州,三四月间,转入南皮,直扑天津,闻任柱已死,赖文光被俘,即走定武。见“余粮栖亩、欣然色喜”,便,在运河东休整人马。五月,张宗禹率军在滨州白桥与清军刘松山、陈国瑞、张曜、宋庆等部战,失利;在海丰再战又失利,遂率军走吴桥。途遇伏兵,幼渥王张禹爵战死。六月,豫军张曜、宋庆会合诸路清军,在济阳东北黄河与徒骇河间围攻张宗爵。张宗爵败,部属死亡甚多,残部在邬家渡踯蹰不前。此时,阴雨连绵,平地汇成泽国,战马不能驰骋,百姓避水入圩。黄河水倒灌入运河,涨三尺,清军水师炮船猬集。张宗禹粮草俱绝,渐入困境,率18名亲兵突围出走。因连夜奔走,人马困顿,息于场屋内。众人酣睡起,见张宗禹仅遗双履,已不知去向。
张宗禹的下落,李鸿章奏称是投水而死,为一说;由徒骇河凫水浮海至沧县孔庄隐居,后病死,为二说;失败后逃至俄罗斯,为三说。
龚德树
龚德树(?年至1861年),原名龚道德,人称龚德,涡阳县公吉寺磨盘松村人,因家贫,在村后祠堂菜园里,依一老榆树搭茅草庵居住。龚德树幼时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母贤,生活虽艰难,仍千方百计让龚德树读书。盼有光耀门第之日。当时,有民谣传:“你姓啥,俺姓龚,疙瘩榆树磨盘松,北有大园子,南有砂礓坑”。
龚德树身材魁梧,行走时习惯昂首,眼眯缝向上观,夜间,能辨认数十丈外之物,俗称夜光眼,故有“龚瞎子”的浑号。迫于生计,青年时教过私塾,当过郎中,率人贩过私盐。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结捻起义,龚德树率三四十个穷人,抢王大楼老牛会头子、财主王某耕牛。之后,夜晚常与人在老牛会与自己势力范围的交界处,截杀过路的老牛会人马。因智力过人,被当地百姓拥为头领。
雉河集会盟前,龚德树诱杀公吉寺街财主张胜、张可。张胜、张可的家属,曾与张乐行续过家谱,认为同亲,哭诉于张乐行,请予报仇。张乐行敷衍之,派人邀龚德树赴宴。龚德树单人独骑如约。张乐行欲试龚德树胆识,特在住宅门外三道门口,布岗设哨,举刀弄枪、龚德树态度从容,入厅与张乐行等叙礼而坐。言谈之中,涉及天下大势,龚德树慷慨陈述,壮怀激烈,为张乐行所敬佩,遂定生死之交。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张乐行被公推为大汉盟主,建五旗军制,龚德树被命为军师兼白旗总旗主。
咸丰六年五、六月间,清军围雉河集,捻军败走。为避清军主力,依龚德树之计,一举攻克淮上商业重镇三河尖,载战利品返雉河集。十一月,雉河集再失,捻军退至临涣浍河桥,据险阻敌。当时,清将崇安宿营在浍河南岸。龚德树、刘永敬所率白、蓝两旗,紧随崇安军后。夜半,依龚德树计,派敢死队冲人清营。崇安惊恐万状,率残部连夜逃至亳州。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春,龚德树参加第二次攻占三河尖战役,并力主捻军与太平军合作。次年五月,龚德树率军沿淮河东下,占怀远、凤阳县、凤阳府三城,克临淮关,使淮河南北捻军占领区联成一片。七月,太平军攻占庐州,龚德树随太平军参加二解京(南京)围之战。是年冬,龚德树率部参加三河战役,歼湘军精锐数千人。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龚德树部随陈玉成军远征湖北,抵湖北罗田县松子关。清守将成大吉派武后营参将王名滔,率清兵和团练乡勇扼关道伏击联军。四日,陈、龚部左出平顶山,右出五斗坳,分兵攻打松子关。关上清军死守,滚木擂石齐下,白旗伤亡甚多。龚德树亲率骑兵冲锋,受伏兵背击,中弹身亡。亲兵头目龚界厚舍命将尸体运至关下。
据传,龚德树遗体安葬定远,亦说葬于南京水西门里。
侯士伟
侯士伟(?年至公元1858年),又名士维、世维、世伟,张老家东北侯老营人,祖上殷富,传至侯士伟渐贫。
侯士伟为人耿直,不阿权贵。贩盐时,遇盐巡敲诈勒索,侯士伟率众驱赶盐巡,直至过境才罢手。其堂兄侯士超,惧怕官府,勾引亳州知州拘捕侯士伟。俟士伟被押解至赵屯集,遇到家人,愤然说:“咱哥他们把我害苦了,你们咋不杀绝他们!”在亳州牢内,他不屈从,又遭禁头虐待。一次,禁头将侯士伟捆在尿桶上,使犯人尿尿溅之。侯士伟无法忍辱,寻机报复、痛击禁头致昏。因此,案情加重,被送至安庆关押多年。咸丰登基,大赦天下,侯士伟方回故里。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张乐行率万余人围永城。宿州知州查办此案,传审张乐行,侯士伟挺身而出,独赴宿州,包打官司。知州惧怕捻势,以留侯士伟在身边“干事”而讨好之,被侯士伟拒绝。
侯家亲族居侯老营、侯菜园、吴桥寺一带,号称“九里十八侯”。结捻人数在五旗中最少。侯士伟被推为红旗总旗主,领旗地均在张老家黄旗领旗地区内,故常与黄旗共同行动,联合作战,有“红、黄旗不分家”之说。太平军联合捻军,进行淮南战役,侯士伟也在其中,但部属未至。
侯士伟堂兄侯士忠、侯士超之姊,是张乐行的胞兄张敏行之妻。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前后,侯士伟为借款及一头毛驴走失之事,与侯士忠矛盾激化。一天,侯士伟假意邀侯士忠、侯士超去外村买猪,途中预伏若干强徒,杀侯士忠,侯士超逃脱。随后,侯士伟又率人回村,杀侯士忠弟侯士端之妻。张敏行知此事后,找侯士伟问原委,侯士伟拒不回答。张敏行部下张正江,与张敏行父子、侯士伟均有交。一日,张敏行子张瑨逼张正江侍从张老二,请侯士伟来张正江部驻地张寨议事。侯士伟深信不疑,亲率兵数人至张寨,部下立被诱至一边。侯士伟见事有异,逃至二门过道,被侯士忠之子侯布标一枪刺死。
不久,侯士伟子侯山在瓜地里也被杀。
侯士伟所率的红旗分为两部分,倾向侯士伟的将士投在黄旗旗主张正江部,另一部由侯布标率领并入张敏行部。
韩奇峰
韩奇峰(?年至1862年),又名韩万峰,字万呼。涡阳县曹市集西北大韩庄人,兄弟四人,韩奇峰居长。
韩家为“书香门第”,但从未应试入仕。先辈殷富,传及韩奇峰辈,家道已有所中落。田产由祖辈20余顷,减至顷余,房屋宅基尚宽绰。
咸丰初年,饥民结捻起事,韩奇峰不愿为伍,与弟兄商量,一致拒门谢客。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十八铺捻军起义,百姓云集响应,因韩奇峰经常抚恤穷户,在乡邻中极有威望,入捻的百姓要举韩奇峰为首,又恐其推托,将捻旗插在韩家门口,逼韩奇峰揭竿。韩奇峰无法推辞,便领回蓝旗,当了旗主。顺河集、檀城集、高炉集、石弓山、殷庙等,方圆几十公里捻众纷然附之,拥韩奇峰为总旗主。该旗人数为捻军人数最多的一旗。一次,张乐行问及兵力事,韩奇峰答道:“我的人马排起来,可以从雉河集排到亳州。”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四、五月间,清钦差大臣袁甲三,率清将崇安、邱联思等攻雉河集。韩奇峰率蓝旗与清军战于义门、雉河两集,令其子韩广打头阵。两集失陷,韩广战死。韩奇峰率部随张乐行、龚德树转战淮南。之后,又随张乐行收复雉河集。十一月,雉河集失守,韩奇峰又同张乐行部退走临涣集,死守浍河桥。
韩奇峰主张与太平军协同作战。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正月,韩奇峰率蓝旗与太平军陈玉成部联合,克正阳关,围寿州。又遣其胞弟韩碧峰、韩秀峰为常驻太平军的捻军代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春,韩奇峰与陈玉成合军攻打固始,未下,返雉河集。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军攻雉河集。张乐行调蓝旗驰援,刘天福等部按兵不动,惟韩奇峰率部前往,守下张桥。清军破下张桥时,韩奇峰率军突围,中弹受重伤,抬回家乡,不久死去。葬于涡阳县城东北青羊沟岸。
刘玉渊
刘玉渊(?年至1863年),乳名刘狗,祖籍山东,自幼丧父,兄弟四人全靠乞讨为生。山东闹灾,由母领其兄弟四人,随饥民逃荒。途中,母亲将长子刘尿送人抚养。至涡阳境,在义门南岸刘园子村定居。
当时,母老弟小,赖刘狗在义门集王桥口码头当扛货工,来维持全家生计。刘狗排行居二,年青时脾气刚烈,村人呼之为“二老冤”,年稍长,当了马腿子头(即工头),好侠义,快言直语,待人真挚。
威丰三年(公元1853年)六月六日,白莲教首领张捷三聚众起义,打着“太平天国金四正将军”旗号,自称“太平顺天王”,封刘狗为南路总兵,拥众千人。不久,教军败,余部由刘狗收容,换旗成捻军。长兄刘尿闻讯,从外地赶来认姓归宗。
刘狗自此改名刘玉渊,领黑旗,为旗主。张乐行率军转战淮南期间,刘玉渊留守淮北,据圩寨,同清军多次接战,互有胜负。刘玉渊汲取教训,与杨兴泰、倪中平等采取“圩寨战术”。除占义门集城堡外,又在涡河南岸建筑连环堡。其中,邓、姚、王三圩,互为犄角,结构坚固,并用坚壁清野之策,移民入圩,屯兵聚粮。一圩有警,各圩相援,使清兵多次失利。
历经数十战,刘玉渊已足智多谋。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月,刘玉渊联合刘天福、刘天祥、张慎德蓝旗,从韩庄渡黄河远征山东峄县、兰山等地,支援幅军起义,大胜而归。是年底,张宗禹率黄旗骑兵回淮北。当时捻军粮匮,刘玉渊邀杨兴泰、赵浩然,孙葵心,李廷彦等部,随张宗禹攻克苏北清江浦,虏获大批辎重,接济部队。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蒙亳大水,田庐浸没”,刘玉渊率部入豫,九月二十日,在汝阳城南15公里野猪岗,击溃清军河北镇总兵承惠部,杀承惠及同知田玉梅。二十六日,刘玉渊部与清军在巨野县东南山羊集激战,杀清军一品顶戴副都统格绷额、清将忠伦、侍卫德成等,清军大败,大学士帮办军务瑞麟负伤逃汶上。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初,捻军在雉河集告急,刘玉渊率军驰尹沟援张乐行。二月一日,刘玉渊趁清军部署未就,夜率千余人突围。僧格林沁派蒙古骑兵追之。当时,雉河集、张村铺相继失守。刘玉渊战败逃匿,二月四日,在义门集南小刘庄被俘,旋被害。
苏天福
苏天福(?年至1863年),捻军黑旗总旗主,回族,河南省永城县苏平楼人。出身贫苦,为维侍生计,伙同幼弟等开油坊、粉访,继而又从事贩盐活动,浪迹江湖,结交豪侠。在此期间,由张乐行推荐,结识龚德树,三人仿“桃园结义”,结为把兄弟。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苏天福和张乐行、龚德树围永城,与永城知县、豪绅结下冤仇。为防官府迫害,苏天福邀人结捻。太平军北征经永城,苏天福举旗响应,捻众已达数千。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苏天福部被永城团练桑殿元击败。苏天福逃至亳州境。桑殿元率团练追至亳州境,大肆虏掠,劫妇女送至永城县境,亳州百姓激愤,纷纷加入捻军与桑为敌。自此,苏天福兵员骤增。
苏天福治军严明,素称“仁义之师”。一次,苏部路过鹿邑县,群众误为清军,皆弃家逃命。当时,一老汉赶毛驴送闺女回家,遇外逃百姓,告诉“此苏天福人马”。百姓惧氛顿消,出村相迎,苏率军每至村头,令部下卷旗,离村数公里再展,“以示尊重。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后,苏天福部随张乐行进军淮南,征战达5年之久。苏天福在涡北被围,张乐行率部来援,被阻在途中。苏突围后,率部份捻军归张乐行部。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春,雉河集一役,捻军败,苏天福逃匿,后被叛徒王怀义出卖,押至僧格林沁大营,凌迟处死。
张皮绠
张皮绠(?年至1873年),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全家为捻。父亲兄长投在黄旗张正江部下。张皮绠随母在家。张乐行殉难后,张老家一带经常遭清兵抄查,母子不能存身,逃至亲戚家避难。
张宗禹从定远归雉河集,招兵装旗,张母领张皮绠投捻,被张宗禹收为捻童,隶黄旗随营。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月,曹州战役,张宗禹诱僧格林沁入伏,分割包围歼之。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潜伏麦田。役后,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年仅16岁。
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军中战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后又兼营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生活尚过得去。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名暗探,化装成商贩来涡阳,寻捕张皮绠。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押解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刑前,张皮绠慷慨直言,述杀僧格林沁经过,历历如绘。
杜金蝉
杜金蝉,张乐行第二夫人。祖籍江南,家贫寒,随家人迁居皖北,在雉河集郊落户,乳名大金,卖身给张老家楼院财主家当丫环。因嗓子好,改名大蝉。嫁张乐行后,将新旧一名联起,因姓杜,取学名杜金蝉。
杜金蝉持家有方,颇受张乐行和家人喜爱,张家晚辈统称为“三婶”或“三奶奶”。张乐行起义,遭同族富户反对。对此,张乐行愁眉不展。杜金蝉好言相劝,晓之大义,鼓其勇气,促其早成大业。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安徽巡抚周天爵遣员再次劝张乐行受抚。来人至张老家客厅谈话。杜金蝉在厨房做饭,张乐行到厨房时,杜金蝉委婉劝告拒降。句句成理,使张乐行深受感动。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正阳关失守,捻军退守六安,形势逆转。部分捻军旗主反对联合太平军,要撤回皖北。张乐行主张联合,但难以说服众人。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杜金蝉慷慨陈辞,支持张乐行主张,怒斥意见不合的旗主。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冬,僧格林沁精兵驻亳境。战与不战,张乐行心怀顾虑,犹豫不决。杜金蝉在一旁击节,力促张乐行主战。次年初,雉河集战役,捻军败,杜金蝉被俘殉难。
李家英
李家英,乳名李四一,西阳集涡河北岸小李庄人,与张乐行有亲戚,呼张乐行为兄。
捻军起义初,李家英家道小康,恐入捻毁家,捻军胜时,李始领旗聚众筑圩,为篮旗旗主,并推荐侄李明昭为张乐行义子。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僧格林沁拥重兵攻打皖北,捻军屡败。旗主杨瑞英叛投英翰。二月二日,雉河集失守,张乐行率各部残军,突围走西南。李家英开始与杨瑞英勾结,接洽投降事宜。四日,捻军全军覆没,张乐行逃奔西阳集。黄昏时,张乐行率十数骑奔李家寨,叩李家英门,李家英问道:“香哥耶?”遂迎张乐行进门,并设宴,“饮以酒极欢”。暗中遣李明昭密报英翰。英翰夜率贡生牛裴然等,合杨瑞英部千余人,至李家圩,擒张乐行父子3人。
张乐行父子殉难后,僧格林沁改赐李家英为“李勤邦”。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五月,张敏行、张宗禹先后回雉河集,围攻李家寨,李勤邦出逃。不久,李勒邦闻杨瑞英为张宗禹所杀,遂惶惧成疯癫。后病死。
刘朝栋
刘朝栋(?年至1899年),原住涡阳城西北刘洪庄,后迁居青疃集北4公里大刘庄。赤贪无依,因项后有赘疣,得“刘疙瘩”混名。
1896年至1898年,涡阳连遭水旱灾害,颗粒无收。地方官催逼租税,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刘朝栋往来于涡阳、宿州、亳州、永城间,为生计所迫,聚集穷苦百姓抢富户,率人贩私盐。1898年8月至9月间,官府以刘朝栋“劫案多”,“着各地访拿急”。刘朝栋得知,将举义之意告诉好友牛世修等,牛等均表赞同。1898年12月30日,刘朝栋、牛世修、魏得成,在柴村庙焚香立盟,准备起义。
1899年1月7日,刘朝栋率百余人,伪装成“行旅”,分赴曹市集。中午入集,牛世修举旗高呼:“饥民乏食,吾属自饿死,众举刘疙瘩为主,共图大事。”集上百姓哄然而起,入起义行列。次日,推刘朝栋为义军首领,仿捻军制,树大黄旗。随后,刘率军破青疃。石弓等集。所到之处,命富家纳钱米粮马,贫者从行。
是年1月9日晚,刘朝栋率军围攻龙山。刘亲登龙山之巅,指挥进攻,破龙山营,携清军辎重、炮械返丹城。为争夺义军盟主,刘朝栋与魏得成发生龃龉。丹城绅士王品刚,知魏、刘失和,设宴相请。饮酒之前,恭请盟主升坐。魏得成以盟主自居,昂然上坐。王品刚率众罗拜。刘朝栋“惭忿交加,几乎未能终席”。12日,刘朝栋以请魏得成议事为名,使人在途中将魏杀死,刘自称为“汉王”。14日刘朝拣受牌坊义军之邀,攻克义门。刘令军士剪半截发,马剪其尾,以示抗清。刘朝栋穿牛师韩的黄马褂,系何师程衣带,擎宋超的巡俭檐伞,“出则乘轿拥骑兵导随,刀排旗拥,颐指气使,骄矜益肆。”为此,招致部属不满。
刘朝栋自义门掳辎重回丹城,清军尾随,四面包围丹城。1月20日,刘朝栋率数千人和辎重,撤离丹城,越石弓山北上。行至道竹桥,与清军激战,伤亡惨重。辎重尽失,往西败退。是夜,刘朝栋率众拼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刘笺身藏于青瞳集北王金栋家,被集上财主刘长太诱擒。送县时,至台子寺,又被何师程夺去,缴送至驻西阳集的寿春镇总兵郭宝昌处请功。死前,清军讯问为何造反,刘朝栋昂然答道:“不反亦将死,反而死,死且甘心。”遂“引颈就刀,略无怯容”。
马玉昆
马玉昆(公元1827年至1908年),字景山,原籍蒙城县西北马集。出身贫苦,年轻时迁居雉河集,后往河南汝宁(今汝南县),投淮军所属的毅军营当兵。当时,毅军正在汝宁、南阳、邓州(今邓县)一带镇压捻军。因马作战强悍,在攻占仁山寨战斗中立有“战功”,受赏千总,戴蓝翎,并升任毅军统帅宋庆的亲军马队营官,为宋庆所赏识。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毅军调防山东东平州(今东平县),背击张宗禹所率之西捻军,马玉昆舍命在前。继之,又在淮路口堵截捻军赖文光部。是年春,马玉昆在山东济阳率领便衣,乘黑夜潜入捻营,内外夹攻,败捻军。六月,马玉昆率部又在茌平围困捻军。不久,清庭准奏,将马玉昆提升为副将,以总兵记名,并赏给“振勇巴图鲁”称号。
同治年间,陕甘回军起义,清政府调宋庆毅军,从陕北榆林一带堵击,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清军久攻回民据点金积堡不下,调马玉昆率部参战,破堡。为此,清政府加马玉昆提督衔。不久,实授提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马玉昆随帮办新疆军务金顺出嘉峪关,依左宗棠所订之作战方针,参加收复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城等城战役,英勇善战,屡奏奇捷。此后,马玉昆又参加屯垦,先后驻新疆达10年之久。
甲午战争始,马玉昆率毅军赴朝鲜,守平壤南门和大同江东岸,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八月,日军分数路攻平壤,马玉昆率毅军迎战,与日军从清晨战至午后,击毙日军140名,伤290名。后因赴朝清军主将叶志超贪生怕死,下令撤退,马玉昆率军至营口、田庄台一带驻扎。甲午战争后,马玉昆奉调统带武卫左军兼办全军营务,又先后任浙江、直隶两省提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逼天津,义和团奋起抵抗。当时,马玉昆和宋庆同驻天津城外,共有部队七、八十营。马玉昆部与八国联军交战,死伤甚重,退守北仓。
天津失陷,八国联军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发,至北仓,马玉昆曾予阻击,但因无援,遂向北京方向撤退。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光绪离京西逃。当时,马玉昆军败退北京西郊,因得护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避长安(西安市)。慈禧令宋庆驻军山西,阻击联军。马玉昆奏请代替宋庆。《辛丑和约》后,八国联军退出北京,马玉昆又回军京郊。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马率军镇压热河朝阳花子沟义和团。并杀领导人邓来峰。因护送皇帝、太后有功,加“太子少保”衔。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马玉昆从东北撤防,回驻北京东郊通州。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殁于住所。清政府追赠“太子太保”衔,赏“二等云骑都尉”世职,谥号“忠武”。
袁大化
袁大化(公元1851年至1935年),字行南,今涡阳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书翁同和与李鸿章政见不合,劾奏袁大化帐目不清,将其撤职。后查无实据,以原官派直隶委用。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末,袁大化请假回涡阳省亲,适逢刘朝栋起义,聚众数千人,先后攻破曹市、龙山、石弓山、丹城、义门等15个集镇和70多个圩寨。清政府命徐州总兵刘青熙带兵镇压。袁大化为刘青熙出计,应速战速决。刘青熙依计。袁大化率其警卫队投入战斗。事后,袁大化禀请李鸿章和安徽巡抚筹办粮米豆饼,以资善后。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袁大化随赴粤省。当时,义和团在北方以“扶清灭洋”相号召。袁大化建议李鸿章保护商教(外商和传教士、教徒),可为将来有转圜之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李鸿章派袁大化暂署清河道,镇压义和团。《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欲盘踞东北,与匪首林七、田立本等相勾结,以辽阳为巢穴,四处侵扰。袁大化任东边道,设伏尽歼匪叛,与俄酋周旋不屈。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袁大化被起用为新疆巡抚。是年,武昌起义,民国建立。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在迪化(乌鲁木齐)组织武装起义。袁大化接叛徒告密,捕杀革命党首领刘先俊等4人。公历11月19日,伊犁宣布独立,杀清将军志锐。拥广福为都督,袁大化悍然不为共和所动,一面派兵进剿,一面向宣统请旨讨伐。与义军相持于果子沟、大河沿、四棵树、精河一带,互有伤亡,公历12月25日,北京诏告清帝宣统逊位,袁大化称病辞职,北京复电慰留。袁大化竟又组织兵力,继续进攻伊犁,在云子庙、黑山、沙泉、塔桥等地与起义部队相峙。北京电令其停战议和,袁大化又以焉耆、库本、轮台三地义军戕害长官为口实,出兵镇压巴里坤回民起义,杀死驻地官员。袁大化又赴哈密督战。嗣后,革命军进攻迪化,袁大化夜半逃遁,离开新疆。在途中寄友人诗中,有句云:“……转瞬山河都改色。”自称:“耿耿丹心照大清,东山空起负苍生,天公不老月常在,惟尔能教黑白明。”
袁大化离新疆后,蛰居天津。民国初年,张勋复辟时,曾授他“议政大臣”之位。当时,已兴学校,袁大化以学校课本是革命党人所编为由,不准孙儿入学,在家另设私塾。30年代初,“满洲国”成立,日本关东军遣人邀袁大化去长春,袁大化答道,“一臣不事二主”,拒之。1935年,殁于天津。
周懋元
周懋元,字俭斋,清末涡阳名医。因嗜酒任气,治病方法奇异,对险症尤多奇效,常人不解,称为“周疯子”。
周懋元袒籍徽州绩溪县。约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殁于光绪未年。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喜研习天文历法。16岁补博士弟子员。后乡试落第。17岁考入钦天监,在天文台任职。后因钦天监监正无端被处极刑,深感仕途险恶,愤而去职,寄居在北京的舅母曹氏家中。不久曹病,经医者刘某治愈。刘漫天索酬,周懋元厌之,以为医乃仁术,原为济世,于是立志习医。
周懋元出京,游于鲁、豫,至永城县,曾寓士绅周顺修家。周的亲朋本知懋元精医术。一日,正饮酒间,周忽闻哭声甚悲,问知邻翁年过半百,一子3岁,病危。周急往探视,见小儿已奄奄一息。懋元谓病虽重,尚可有救。命采鲜嫩柳条1束,屋内掘1坑,平铺柳条,置小儿在柳上,又以柳条覆盖小儿身。次晨,小儿周身发红色斑疹,病毒尽出。又饮解表汤两副,病霍然而愈。周懋元由是医名大噪。
周懋元定居雉河集时,涡阳尚未建县。周先在文明街,后迁东大街开药铺,坐堂行医。因精“太乙神针”(针灸),药铺起名为太乙斋。
周憋元治病方法怪异。有一次一农民上集,突觉腹内翻滚难耐,请周诊治。周懋元谓:“此病生食小蛤蟆七、八只即愈,可速寻觅,迟恐延误。”农民不信,回家途中,愈觉病势沉重。忽见路边沟中小蛤蟆游动,无计,捕而食之。稍顷,觉周身轻松。次日上集,谢周救命之恩。
周懋元生性耿直,不阿权贵。记名提督熊思立,主持筑涡阳县城,其子突患重病。周懋元诊为不治之症。熊逼用药。周道:“用药只可见轻,实不能包治。”熊子服药后,周懋元辞去,夜奔蒙城。不久熊子死去。
周懋元用药大胆。名医李凤洲岳母病危,李医治无效,延周会诊,两人各开一方,合而视之,药料全同,但周较李方药剂量加倍。用周方饮之,立见减轻。李问其故。周答道:“治重病须用重剂,方能力挽千钧。药力不足,岂能拨动病势?稍一延误,后果不堪设想。”
周懋元在涡阳行医数十年,未归故里。曾使人往江南徽州原籍探视,杳无音讯。疑家人均死于兵燹。遂娶涡北马氏,生一子,名汝鸷,亦精医术,尤擅长针灸。
王崇典
王崇典(公元1903年至1928年),字彝文,又字逸文。生于涡阳县城华祖庙街。自幼聪颖,十三岁就读县立高等小学,文章、书法均冠全校,深受众人嘉许。16岁,随父母在芜湖芜关中学读书,成绩优异。“五·四”运动时,王接受新思想,写过抨击时弊的剧本《春思》、《李家庄》、《烈焰》等。中学毕业,因经济拮据,回涡阳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师。当时,王崇典目睹土豪劣绅恶迹,曾说:“这些恶霸终有一天会被打倒的。”
1926年,王崇典入上海大夏大学,后转至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在校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阜阳、蒙城、涡阳、亳县、颍上、太和、霍邱等七县学生会会长。又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参与领导苏北如皋、南通等地的革命工作。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负责人方治、陈访先等,曾请王任职,王以学业未就为由拒绝。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王崇典在宁沪一带秘密活动,发展组织,待机起义。1928年3月,叛徒王汇伯告密,王崇典等40余人在南京被捕。在狱中,王崇典多次遭受酷刑,要其供出党组织,均被严词拒绝。胞弟王澍淇(原名王崇礼)来探监,王崇典反安慰其弟道:“人,总是要死的,只要革命能成功、我就是死了,还是有价值的。你不必悲伤……”并常吟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以抒发革命情怀。是年9月27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以“中共南京市党部委员策动暴动罪案”为由,将王崇典、余晨华(中共地下党江苏省委负责人)、齐国庆(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委书记)、李昌芬4人押赴雨花台杀害。刑前,王崇典视死如归,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劳维埃万岁!”遗体由同学、同乡、好友资助,购棺收殓,由其弟运回涡阳,葬于城西郊。
近年民政部门为王崇典立一碑记,永志纪念。
王雨琴
王雨琴(公元1925年至1939年),女,河南省杞县人。母郭氏,勤劳善良。父在外教书。王雨琴自幼受父母影响,一边上学,一边携带弟妹,很能吃苦耐劳。
1938年,王雨琴在杞县大同中学就读。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抗日,受校内共产党员的影响,王雨琴参加学校师生组织的抗日游击队。游击队至西华县,加入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是年10月,部队并入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淮上。吴芝圃虑及王雨琴年幼,又是女同志,曾动员返回杞县。王雨琴拒之,随部队东进。次年1月,王雨琴随部队返河南永城书案店,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游击支队,王雨琴参加“拂晓剧团”,曾主演过《放下你的鞭子》、《迷途的羔羊》等活报剧。当时,部队经常转移,每到一地,王雨琴深入群众,讲解抗日救国道理,宣传共产党政策。其口齿伶俐,情随言出,被众人称为“机关枪”。
“拂晓剧团”内,大多数是孩子,王雨琴年稍长些。个别团员违犯部队纪律,王雨琴耐心给予劝导。小团员生虱子、患疥疮,王雨琴协助卫生部门,帮助治疗、擦洗。1939年6月,部队进至怀远,小团员张克让衣衫褴褛,王悄然将自己的一条长裙改成短裤,送给张克让。
1939年9月,玉雨琴脊背长疮,仍坚持排练演出。后又患多种内器官疾病,直至无法站立,才被送至医院,因缺医少药,不幸病故。葬于县北新兴集。
刘慕琨
刘慕琨(公元1915年至1946年),原名往勋,学名竞,参加革命后更名为刘因,涡阳县城关镇当典街人。
刘慕琨4岁进私塾习字,继入国民小学就读。在校时一览古今,10岁许,涉猎经、史、子、集。及野史小说。
1930年秋,刘在南京五卅中学就读,大量阅读左翼作家作品。1933年夏,国民党政府为箝制学生思想,压制学生运动,实行学生会考制度。刘慕琨积极参加反对会考运动。是年秋,刘初中毕业,因经济拮据,回涡阳任张村铺小学国文、史地教员。次年秋,刘慕琨转楚店小学任教,并参加“反帝大同盟”。在学校中,刘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不久,涡阳县共产党组织遭破坏,刘慕琨列为嫌疑对象,被迫离职流亡。“七·七”事变后,刘慕琨与一些青年组织“抗日救国宣传团”,在县内散传单,办报刊,开展街头演讲,影响很大。刘慕棍所撰纪念“西安事变”一周年文章,遭国民党县党部无理扣压。
1938年2月中旬,刘慕琨从涡阳赴西安。先在陕北泾阳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半月,继被分配至驻陕北三原县的杨虎城部十七师教导队受训。次年9月,刘慕琨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戏剧。1940年秋毕业,分配在鲁艺附设的实验剧团,研究艺术理论,兼搞创作。是年12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艺和剧团期间,刘慕琨创作不少优秀剧本,曾获得“青年剧作奖”。在延安鲁艺公演的作品有《中秋》、《良民》、《挂红灯》等剧本。此外,还在延安《谷雨》等刊物上,发表过许多诗篇。
1941年8月下旬,刘慕琨调至新四军鲁艺工作团,边创作剧本,边讲授“剧作法”课程。在此期间,曾写出大量配合形势的活报剧和独幕剧。剧本《都别学我》、《可以来往的朋友》都曾在鲁艺工作团上演。
1942年底,组织上应刘慕琨要求,将其调到新四军四师拂晓剧团工作,后调师政治部文艺科。1945年夏,CC分子向刘慕琨策反,刘慕琨严词拒绝。是年冬,刘慕琨奉调回家乡雪涡县任黄口区长。任职期间,改建乡政府12个,新建村政权100个,建立一支民兵武装,并向新四军四师输送过两个连的兵力。
1946年6月,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大举进攻解放区。刘慕琨率区队开展游击战争。9月的一天下午,刘慕琨率小分队30余人转移公粮,不意途中与国民党新五军一个营的兵力遭遇。由于高粱秆遮影,区队哨兵发现较晚,刘慕琨率众且战且退,不幸脚踝中弹,无法行走,惨遭敌军杀害。
邓诗亭
邓诗亭(公元1956年至1979年),标里区孙竹园人,兄弟六人,排行第二。因家庭缺乏劳力,读至初中一年级,辍学在家务农。邓诗亭从小爱劳动,喜助人,常为五保户老人推磨、打水、劈柴。16岁时,参加开挖茨淮新河工程,被评为“治淮模范”。
1977年,邓诗亭应征入伍。在部队,邓诗亭深感文化低,知识浅薄,便发愤苦读,潜心钻研。两年后能记日记、写报告,文理通顺。后升任班长。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邓诗亭随部队赴前线。1979年2月18日,在抢占高巴岭980高地时,邓诗亭率两个小组,不畏险阻,在前沿阵地,与越南军队遭遇。邓诗亭率本班配合全排发起冲锋。接近越军战壕时,头部中手榴弹片。邓诗亭一跃而起,将手榴弹投进敌堡,自己却因伤重而壮烈牺牲。
献身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荣立三等功。
焦正旺
焦正旺(公元1933年至1983年),龙山区焦楼乡人。家境贫苦,10岁方入龙山集小学读书。1950年4月,初中毕业,经人介绍,进本县“回春医院”当学徒。此期间,焦正旺循师钻研医术,一般病情即能独立诊断。1953年3月,焦正旺进城关“中西医联合诊所”,任内科医士。
1956年5月,焦正旺由省卫生厅招为国家工作人员,分配至东流县(后改为东至县)医院工作。1958年9月,经县医院推荐,去安庆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回涡阳县医院工作。
焦正旺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任内科医生时,虽擅长医治肠道疾病,但对疑难症也颇为关注。1968年,焦正旺组织一小组,研究治疗“再生性障碍贫血症”。经反复临床试验。配成药丸,疗效良好。
县医院职工家属方某,腹内生瘤,多次外出求医,均诊断为恶性肿瘤。焦正旺组织一手术小组,精心观察方某病状,确诊为良性肿瘤。1969年2月,与他人合作,为方某切除患期20年之久、重15公斤的肿瘤,受到省、地卫生部门表扬。
70年代初,焦正旺医术在县境颇有声望。他因出身贫寒,深知人民群众求医之难。一般人家若有急、难症者,焦正旺呼之即到。对入院治疗、生活困难的病人,他以其微薄的工资,予以接济。曾被誉为“病患者的吉星”。
焦正旺自身生活俭朴,无嗜好,惟以读书著文为乐事。曾在《中华内科杂志》和其它刊物上发表《阿米巴性肝浓肿合并脓肿——肝胆支气管瘘》等多篇论文。1975年,被吸收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任阜阳内科分会理事,县医学会副理事长,后被选为县八届人大代表。
1983年9月N日子夜,焦正旺值夜班。县医院职工郭玉杰(已伏法)挟嫌报复,用利刀砍刺焦正旺,焦奋力还击,因体弱,不幸牺牲。
1984年6月,省人民政府追认焦正旺为革命烈士。
王大球
王大球(公元1905年至1964年),字鸣盛,号雪庵。祖籍临淮关,清初迁居涡阳。年幼时,从张潜安读私塾,后入高等小学和师范读书,成绩优异。作文曾选入《全国学生文库》发表。毕业后,以执教为业。曾将《康熙字典》的216个部首,编成“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已午未寻”口诀,查字极快。
1950年,王大球年逾半百,步行3月余,采访捻军起义情况,撰写成20余万言的《捻军始未》一书。并写了张乐行、张宗禹、龚德树等捻军将领传记,均发表在1957年《史学工作通讯》上,受到史学界重视。1958年,纂修《涡阳县志》,王大球手不释笔,撰写《涡阳沿革》、《涡阳古兵事》、《涡阳名胜古迹》、《涡阳风俗》等。曾当选为县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后病逝。
田枫
田枫(公元1887年至1965年),曾用名田醒凡。1949年入河南后,改为田枫。祖居涡阳县城西北田庄。田枫生于河南息县乌龙集,后移往涡阳县城华祖庙街。
田枫自幼丧母,父田振邦(清末四川提督)对其爱惜过甚,从未加以约束。年稍长,善骑射,不喜读书,尤喜游侠与战争故事。1906年,在河南入毅军当兵。1808年,到北通州武卫军,入该军随营学校上学,结识安徽寿县秀才姚子才,经姚介绍,参加同盟会。在此期间,田枫曾与留学日本的翰林朱点衣来往密切。朱常向田枫灌输中国政治腐败,非革命不足以救国的道理,为田枫后来参加革命奠定思想基础。1910年,田枫应试,得六品文职,至四川省,在建昌镇遂营当提调官。后经父提携,由管带调至四川巡防军总部任参谋。旋又任四川巡防军前线统领,并任右路、后路指挥官。在任期间,与清政府陆军第十七镇统领朱庆澜关系密切。辛亥年,四川宣布独立,田枫任军政府独立一团团长,未几,离川北上。
袁世凯当政时,田枫在北京,照料染病的父亲,拒绝袁世凯授予的职位。父病危时,告诉田枫:“袁世凯叫你做事,辞而不就,已惹人疑,再乱跑要遭不测,可在毅军做点小事作隐蔽。”田枫听从父言,在毅军司令部当幕友。1916年,袁世凯称帝。田枫劝说毅军左翼翼长马连傅起义,响应南方讨袁军,马不敢应。事泄后,田枫只身逃至黑龙江。袁世凯死后,田枫才回涡阳。当时,安徽仍由袁的羽翼控制,田枫无法在家安居,便至广东,在省长朱庆澜处当幕友。次年,张勋复辟,朱庆澜拟组织武装北伐,请田枫回豫、皖联络进步人士为之声援。不数日,张勋失败,田枫遂回涡阳。
1925年后,田枫目睹国民党徇私舞弊、宗派倾轧等现象,深为痛切。觉得革命前途杳如黄鹤,对政治渐趋冷漠。在家乡,田枫经营农业,与邻人合开糟坊,并常学些打坐诵经,借以消除胸中闷气。为维持生计,1930年后,在涡阳第一高小、第二高小当两期国文教员,与本县叶医生开过一年多药铺。
1932年,皖北灾荒,百姓受高利贷盘剥,苦不堪言。田枫组织贫民抗债团,各处控告,与不少地主豪绅结仇。次年冬,田讽被迫离乡,辗转至绥远五原县垦荒。1935年,回涡阳,以教书养家糊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华北,国难当头,田枫急切关心时局变化。1939年,经李晨介绍,田枫始与新四军游击支队联络员任泊生接触。之后,经彭雪枫邀约,田枫去涡北根据地参观,对共产党新四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有感受。回县城后,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根据地的战绩和成就。1940年,日军入侵县城,威逼田枫出任伪县长。田枫当夜投奔涡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任边区联防委员会委员。
1943年,淮北边区参议会改选,田枫当选为驻会参议员。1945年12月,田枫当选为苏皖边区参议会议长。次年5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8年11月,田枫调至河南省工作,历任省法院院长、省政府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直至逝世。
张保山
张保山(公元1929年至1970年),利辛县阎集区张营孜人。年幼时上私塾,后入椿店小学。1945年,毕业于刘集彭城中学。1950年秋,被推荐至阜阳水利训练班学习。成绩优异,评为“二等学习模范”,结业后分配到涡阳治淮总队,任收方员。
1950年冬,治理西淝河,张保山率先赤脚踏入冰水,开挖“龙沟”。之后,历次治理沟河时,工作积极,成绩显著,多次评为“治淮模范”,吸收为治淮总队办事员。1956年夏,张保山调升县政府水利科副科长。为了解涡阳境内沟河情况,研究综合治理方案,张保山自背衣被,徒步下乡,经历3个春秋,行3000余公里,足迹踏遍100多条沟河,写出数万字的调查笔记,被誉为涡阳水利部门的“活地图”。1957年,县政府号召全县打井灌溉,每打1眼直径3米深15米的井,需化300多工时,用款六七百元。全县数千眼井,耗资巨大。张保山提出异议,要求县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面水,为国家节约了不少资财。
自1955年以来,张保山身患肺结核。至60年代初,病发,离职休养。水利局派人送去米面,张保山谢绝道:“我不能工作,哪能再拖国家的腿呢?”之后,带病上班。当时,供应多粗粮,副食品紧张,炊事员为照顾张保山身体,曾为他单做小锅饭,张保山坚持与大家在食堂共餐。其子8岁,偷吃闸管所菜园黄瓜,张保山亲自执送到园内,当面道歉赔偿。
1959年至1961年期间,闸管所临时工家中遭难,张保山拿出数十元资助。制管厂一工人家庭被盗,又拿30多元救济。据水利局老同志回忆,3年中资助群众达500多元,直至张保山病逝,送其遗体回家,方知其家房屋连门都没有。
刘海荣
刘海荣(公元1916年至1974年),回族,曾任社头(回众头目),义门镇自由街人。6岁丧父,高小毕业后与其母推卖面,生活艰辛。1947年,义门解放,就任义门镇北村村长,为支援淮海战役,刘海荣发动群众,献军鞋2000多双,组织回民担架10余副。抗美援朝时,在清真寺召开回民群众会,动员7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放初期,为解决镇上贫苦回民就业,刘海荣牵头,开办硝厂。又与阿訇一起,筹集经费,腾出清真寺9间房屋,办回民小学1班。
“善欲人见,不算真善。”此乃刘海荣施舍贫苦回民之宗旨。解放初,刘海荣在硝厂做工,月工资70多元。之后,每月均有固定收入,但从未拿回家一分钱。受其斋济者,不计其数。刘成,原姓张,由外地流入义门,孤身一人。经刘海荣筹款,为其置本,以卖包子营生。后又给刘成组织一家庭。直到刘海荣病故,有哈马氏者,来到刘家吊唁,才道出曾长期受刘海荣接济的真情。
义门集有“南邓北回”之称,姓邓者多为汉族。解放前,回汉两族常发生矛盾。涡河南之邓姓组织一武术队;河北回民,在清真寺组织两个国术队,每天练功。解放后,为避免两族冲突,刘海荣亲去清真寺,教育回民国术队:“练武宗旨为锻练身体,不能再搞民族分裂。”经多方劝导,才使回民国术队吸收汉民,回汉两族和睦相处。
60年代后,刘海荣患脑病,辞去社头职务。
杨礼康
杨礼康(公元1925年至1975年),江苏江宁县龙都镇水兆村人。10岁丧母,4个姐妹有3人当童养媳。幼时进私塾读书,因家境贫苦,1939年辍学。1940年,经人介绍,进马鞍山铁厂当学徒。学徒期间,心慧手勤,车、铣、焊、铸皆通。
1949年6月,杨礼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自愿来蒙城县合作总社加工厂工作。1953年底,调至涡阳。当时,涡阳工业仅有几家作坊。杨礼康不畏困难,不计个人报酬,事事率先,以其娴熟的技术,完成县榨油厂设备安装,并培养一部分技术工人。之后,杨礼康又参与筹建和安装农业机械厂、轧花厂、电厂、面粉厂。“文化大革命”初,杨礼康因所谓的“历史问题”,受到批判。
1970年,杨虽蒙受冤屈,仍积极参加筹建轮窑厂工作。其足迹踏遍县内多家工厂,为发展涡阳的工业贡献出毕生精力。曾连续当选第一至第六届县人大代表。
杨礼康钻研业务锲而不舍,每至一厂,均为柴油机建立档案卡片,为维修和革新提供依据。50年代末期,扬画出机械图样80多幅,革新机械14项。写出《柴油机和汽油机中热量支配的比较》、《煤气炉技术规格》、《动力车间技术标准》和《修补铸件的新材料——铜录剂》等多篇文章。
1972年,杨礼康被调借至化肥厂会战指挥部工作。杨原为动力机械技师,对化工设备性能不甚熟悉。为钻研业务,杨礼康在厂吃住。1973年,协助省安装队,完成安装任务。化肥厂投产不久,杨礼康常言牙痛,领导和同志们劝杨去医院检查,杨以“牙痛不是病”为由,仍坚持上班。直至检查出是膀胱癌,才不得不入院治疗。
1975年7月,在去世前一天,杨礼康要求去化肥厂,县委领导同志派车将他送至厂内。杨走遍每一个车间,车出厂门时,仍回首张望,眷恋之情,溢于情表。次日傍晚去世。
邓馥亭
邓馥亭(公元1906年至1980年),曾用名邓繁芬,嘉山县古沛人。自幼入私塾,后转入小学。
1924年,考入盱眙县国立第九中学。在九中时,与同学李莲芳关系密切,从李莲芳处听说其胞兄李桂武反抗封建势力,颇有感触,并深为敬佩。
1928年8月,因父母下世,邓馥亭就此辍学,承袭医道。在行医时,邓对无法就医的贫苦百姓,从不收费,有时还以家财接济。1935年至1937年,曾与在古沛避难的共产党员沈联成合伙开药铺。在此期间,邓馥亭深受沈的影响。1938年,日军进逼嘉山,国民党政权解体。当时,古沛常有土匪抢劫。邓馥亭出卖一部分土地,购回1支短枪,1支长枪,3人合作,组织地方保家自卫队伍,邓任文书。自卫组织的费用,部份由邓馥亭出资捐助。为解决耿庄群众灾荒吃粮困难,邓馥亭发动贫苦群众,强分大地主周华昌家:万余公斤稻谷,并带领自卫组织,打退土匪。1939年8月,新四军控制古沛,邓馥亭参加革命。协助共产党地方政权组织农会,积极宣传抗日道理,带头减租减息,并任县农协会理事长。
1940年,邓馥亭在古沛乡公学产款委员工作会任职。为使附近小梁庄、马庄、樊庄、耿庄的贫苦农民子女上学,带头垦荒种粮,动员学生纺纱,解决学生的入学杂费。
1946年,新四军北撤前,邓妻正值难产。邓馥亭委托他人照顾其妻,自己随部队转移至洪泽湖附近。国民党古沛乡政府让邓妻持证明,去洪泽湖找邓馥亭,并诱惑道:
“叫他回来,保证生命安全,并给官做。”邓坚决拒绝,随部队转移到山东。途中,邓一边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一边为百姓治疗疾病。次年1月、邓馥亭随部队入涡阳县境,任花沟区区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邓馥亭定居涡阳,历任县司法科长、法院院长、副县长等职。
俞彰
俞彰(公元1937年至1981年),又名俞论元,湖北老河口市人。父俞国安,以行商为业。抗日战争前,家境富庶,俞彰又是幼子,深受父母宠爱。上小学时,溺于游玩而疏于功课。小学毕业,。未考入中学。1948年9月,受友人影响,参加人民解放军桐柏文工团,自此,俞彰懂得知识的重要,乃发愤读书。1952年2月,俞彰被调至南京总高级步校物保部任文化教员,开始教育生涯。因工作积极,又有进取心,1953年12月,送至南京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回总高级步校文教会任教员,俞彰总结教学经验,撰写论文,深得好评。
1958年,俞彰转业至涡阳任教。当时,涡阳正开展反右派运动及大炼钢铁。学生忙于劳动而荒疏学业。俞彰对此,不以为然,独抒己见。“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帮”,仍自学英语,达到能教授本科生水平。1977年后,潜心于译著。翻译过萧伯纳的《罪恶之家》,撰写过多篇论述英语文法的文章,发表在《英语学习》和《英语辅导》上。
1980年底、俞彰因患支气管扩张,引起肺气肿,行走、说话困难,但仍坚持教学。友人劝其入院治疗,俞答道“我不能误人子弟”,仍坚持扶墙上楼,靠椅讲课。直至卧床不起,才由同事送往医院治疗,不久病逝。
李晨
李晨(公元1913年至1982年),又名李亚士,涡阳县高炉区李腰庄人。在南京上学时,曾受进步思想熏陶,追求真理,向往革命。
1934年夏,李晨返家,由王变三介绍,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后因共产党的组织被破坏,李晨与党失掉联系。
1937年,抗日敌争爆发。李晨与进步青年在县城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大队”。在《涡阳日报》的“抗战”副刊上撰写文章,出漫画、壁报,参加街头演讲,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同年秋,宣传大队纪念“双十二”国共合作活动。国民党县党部和复兴社以“宣传大队受共产党操纵”为词,下令驱逐李晨,并委派一新队长。李晨与刘慕琨等进步青年,为保持组织纯洁,宣布解散“抗日救亡宣传大队”。
1938年,成立“涡阳县动委会”,李晨任总干事。同年秋,新四军游击支队开抵亳北,支队联络员任泊生到涡阳。由任泊生介绍,李晨于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动员三日刊》主编、《拂晓报社》记者等职。
1940年1月,李晨到涡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任“涡北民主抗敌联合会”主任。之后,率部转战于淮北平原,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巩固和扩大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李晨战斗在永亳商地区。当时,军区主力西撤,环境险恶,李晨率领地方武装,保卫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55年,李晨调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固对浮夸风不满,坚持实事求是,1958年秋,被打成“思想右倾”,经批斗54场,降两级调吉林省通化地委任书记。次年12月,改任电石厂车间主任。在此期间,李晨虽受压制、打击,但他从不灰心气馁,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顾全大局,对党忠心耿耿。1963年甄别平反,李晨将补发的700元工资,如数上缴给国家。
“文化大革命”开始,李晨担任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有人威逼李晨揭发周恩来、陈毅的所谓“问题”,李晨不怕再受迫害,敢于坚持真理,当即严正拒绝。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凛然正气。
1979年,李晨退休,定居蚌埠,虽长期遭受打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仍念念不忘家乡父老及建设情况。
1982年5月29日,李晨因病逝世,遵嘱将其骨灰撒在涡河和淮河两岸。
张士良
张士良(公元1917年至1983年),山西省襄垣县司马乡流渠村人。自幼上学,后迫于生计,进店当学徒。1941年秋在本乡小学任教,目击日军侵略暴行,投入抗日队伍。194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襄垣县六区农会主席。
解放战争时,张士良随军南下。1952年,调至涡阳,任县委组织部长。1956年,张主持县委工作。是年午季,麦子受涝,一连月余,张坚持与群众一道参加“水捞麦”。
1959年,张士良任县委书记。由于受极“左”路线影响,涡阳浮夸风严重,群众口粮不足。迫于生计,不少群众外逃谋生。张士良为了解民情,走村串乡,向县委汇报群众疾苦,要求开展生产自救。后被诬为有“右倾思想”,下放到标里区张老家生产队。下放期间,张士良发动群众,种蔬菜、瓜果度荒,并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大食堂排队打饭。因劳累过度日趋消瘦,以致全身浮肿,经抢救方才脱险。
张士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9年,受到错误处理,下放农村。张士良却欣然道:“干部的岗位本应在第一线。”“文化大革命”后期,张士良被贬为地区某科科长。有人为他抱不平,张士良坦然道:“都是为党工作,无需计较职位高低。”
刘庆云
刘庆云(公元1932年至1983年),涡阳县标里区刘竹乡人,幼时读书。1948年9月,毕业于豫、皖、苏边区第六中学。次年4月参加革命,在涡亳县大杨小学任教员。
1963年秋,刘庆云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调至花沟区任区委副书记。区属的新德、标里一带遭水灾,平地积水深1.5米,房屋倒塌,庄稼失收。刘庆云餐风宿露,跑遍全区,将灾情如实作了汇报。经县核准,拨救济粮10万公斤。刘庆云为便利花沟区交通,组织群众修筑涡标公路。70年代中期,刘庆云任曹市公社书记,时值“农业学大寨”之风盛行,在农村搞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刘庆云对此持有异议,在公社各级干部会上说:“六十条规定的东西应该执行,中央又没有宣布六十条规定作废。”对当时“左”的做法进行抵制。
1969年,刘庆云在标里公社任革委会主任,部分群众借口不属所辖,抗缴公粮。6月23日,又闯标里公社院内,殴打刘庆云至昏。一基层干部领一伙年轻力壮的群众,要去报复。刘庆云从床上坐起,坚决制止。不久,部分肇事群众被区群众专政指挥部关押。刘庆云得知后,即令释放。既教育了群众,又防止矛盾激化。1971年,在省办涡阳学习班上,由于某人说假话,致使刘庆云蒙冤受屈。学习结束返县,刘庆云不计个人恩怨。对某人仍以礼相待。并告诫子女,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提。
刘庆云在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局长期间,常利用节、假日,深入教师家庭。了解情况。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期间,分管地方志工作,及时听取汇报,切实帮助解决问题,促进县志工作的开展。
刘庆云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作风踏实,在涡阳干部群众中传为美谈。
刘真如
刘真如(公元1905年至1947年),原名刘成山,县东太清宫人。幼时在太清宫初小读书,后入县高等小学就读。20年代初,考入南京建业大学。3个学期后,赴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不久,转至上海入复旦大学。
1926年北伐,刘真如加入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在该军司令部任第一科(党务)科长。北伐军至山东,军阀孙传芳军队与北伐军多次争夺济南。刘第二次在济南街头演讲,被孙传芳军队捕获。在狱中,结识了一位籍贯太和县的看守,逃出济南。1927年,刘任国民党安徽省指导委员会指导员。因党内派系矛盾,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指使暴徒,捆吊在省政府大门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刘认为只有出国镀金,才能增添政治资本。1928年,刘真如赴法国,入巴黎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30年代上半期,刘真如在北京《华北日报》社任社长。汪精卫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讨论华北与东北通车、通邮问题。《华北日报》社驻京记者采访了全部新闻,密报报社。《华北日报》于次日发表社论抨击,其中有“主张与日本通邮者,就是汉奸”,矛头直指汪精卫。汪精卫得知后,以刘真如泄露机密为由,撤职查办,押解南京。经陈立夫、于右任等从中周旋,才得释放。
1938年,刘真如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在任期间,积极网罗培植亲信。1939年,李品仙接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与刘发生矛盾。由于抗战期间实行党、政、军一元化,省党部主任委员由李品仙兼任。同年,刘真如被免去党部主任委员一职。12月16日,刘打电报给国民党中央党部,诬告安徽省动委会“所出版之刊物,多背离党的立场,对党频加恶意讽刺,挑拨党、政关系、诱惑青年……”,致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电令李品仙取缔安徽省动委会。
1947年,刘真如来皖,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刘以视察为名,在淮北、涡阳、淮南等地,大肆鼓吹反共言论,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制造舆论。刘还与涡阳县参议会参议长王藩庭竞争“国大代表”。是年夏天,病死于上海。
朱国衡
朱国衡(公元1892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字哲青,河南开封人,毕业于陆军测量学校。1926年10月,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师中校参谋。后任山东曹县县长、德县县长、第二十五路军总指挥部少将参议。1933年12月,调任涡阳县长。1934年加入国民党。
朱国衡有独特的政见。为实施其施政方针,来涡阳任职时,随带两名亲信,安插至要位。又嫌原县府班底旧习弊政太深,便更换留任人员,解散旧衙役。原公安警察全部驱逐,另招20名高小毕业生充任。当时,涡阳以教育局长武际昌为首的“黉宫派”,和以第一区区长王惠轩为首的“玉皇派”相互倾轧,势均力敌,影响地方事业发展。朱国衡断然将武际昌、王惠轩等撤职关押,派系斗争渐趋平息。
县城流氓集团,为首者倪青山、马昆山、张少山、王丹山,操纵运输,贩卖毒品,欺凌百姓,素有“四架山”之称。朱以倪青山刁难前任县长陈师尚为由,将倪扣押。后又查获马昆山私藏12袋“海洛因”,当即将马枪毙。张少山、王丹山见势不妙,先后逃离涡阳。
涡阳士匪猖撅,百姓常遭抢劫。匪首李德保,拥枪百余支,公开在椿店集聚匪开会,杀猪设宴。朱国衡悬赏五百块现洋缉拿。1935年冬,李德保在蒙城立仓集被捕获,押解涡阳。朱国衡以李乱监为名,将其枪毙。之后,又令各区组织壮丁纠察队,维护社会治安。
朱国衡重实业。在任期间,兴建公路,修筑街道。1935年春,创办“涡光电灯厂”。在东关设汽车站,通蚌埠。1936年,又创办蚕业训练班,开设县医院、旅馆。组织农业合作社,筹集民间资金,生产互济。
县境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习甚深。朱国衡拟办教育,开启民风。1935年,全县增设小学52所,初中23所。全县各级学校共达135所。并下令所有私塾一律并入学校。又在城里建立民教馆、阅书报处、图书馆、民间问字代笔处。创办《涡阳日报》、《教育周刊》等报纸和杂志。提倡妇女放足,开展禁娼、烟、赌运动。建体育场,筑公园,移风易俗。
1937年冬,朱国衡调任河南汝南县。
据传,朱国衡在70年代末于台湾去世。
传略
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
谢氏三兄弟——继书、继祥、继良。涡阳县丹城乡谢庄人。1939年,彭雪枫同志率游击支队驻新兴集,开辟抗日根据地。谢氏兄弟先后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谢继书(1901年至1940年),幼随父给地主扛活,因不堪奴役,18岁投奔冯玉样西北军。在军中,刻苦钻研,娴熟骑兵战术。不久,升为连长。“九·一八”事变后,谢继书离队,返涡阳力促当时涡阳县长朱国衡成立骑兵中队,谢任中队长,1938年,谢将骑兵中队扩为抗日游击大队,同日伪军作战。1939年9月初,受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感召,谢继书毅然率部投奔新四军游击支队,编为鲁雨亭总队第三营。是月,谢奉令回家乡扩军,说服父母,让两个胞弟参加新四军。
在游击支队内,谢继书先后任副营长、营长、独立大队大队长等职,率部活动在丰、沛、萧、砀一带,屡建奇勋。因作战英勇卓著,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16日,谢继书从新兴集开会返回驻地,路过马店集北端,因保长罗时臣告密,惨遭国民党潘觉民支队便衣特务杀害。
谢继祥(1916年至1940年),1939年参加游击支队,在一总队三营当战士。后进抗大四分校学习,结业后至警卫营当班长。不久提升为排长。谢继祥机智勇敢,在永城县北三座楼战斗中,俘日军小队长,受到彭雪枫嘉奖。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晋升连长。1940年6月1日,谢继祥奉命阻击来犯的日军,不幸陷入敌军重围。为掩护他人撤离,谢继祥毅然跳出战壕,向日军投出5颗手榴弹,随又端起机枪扫射,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谢继良(公元1921年至1940年),18岁参加游击支队,不久提升为通讯班长。1940年4月1日,日军纠集亳县、砀山、永城、鹿邑、濉溪兵力,偷袭保安山鲁雨亭总队。鲁部奋起抵抗,激战数日。战斗中,谢继良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后因流血过多,为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追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谢继书牺牲后,彭雪枫给谢老妈妈写了一封信,称谢老妈妈“满门忠烈”、“无尚光荣”。此信原件收入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
李学胜
李学胜(公元1914年至1942年),涡阳县丁集乡王光楼人,幼时家贫,父以租种地主土地维持生活。李学胜兄妹六人,他排行第三。因生活所迫,父母将李学胜和三弟李学昌托付给舅父抚养。1939年,彭雪枫率军驻新兴集,李学胜与胞兄李学富、胞弟李学昌同时加入了彭雪枫游击支队,编入警卫营当战士。
1940年6月1日,新兴集战斗,李学胜率4名战士,在西沟口阻击日军,击毁日军战车,打退日军多次冲锋。李学胜头部负伤,仍坚守阵地,直至反攻。为此,荣立战功,升任班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部队在津浦路东扩军,李学胜任淮北支队新兵队长。某日,李学胜率新兵四百余人,在灵壁县境葛针园村与日军遭遇。新兵队因枪支不足,又缺子弹,大部分战士只操红缨枪,由李学胜率领与日军周旋。因日军武器精良,李学胜及新兵队被迫退至一大院内,倚托屋墙作战。日军突人院内,李学胜持长矛进行肉搏,壮烈牺牲。
王子明
王子明,高炉集东南王庄人。自幼上学,16岁加入革命队伍。
1943年7月,王子明由灵奶庙(今新兴集)返家,奉命发展革命组织。在龙山三里庄,遇国民党游击队长魏德熙的话务员黄保兴。工子明误认为黄出身贫苦,又同是乡里,较易争取,向黄说明抗日救国道理,劝其弃暗投明,参加革命队伍。黄保兴口是心非,假装应允。王子明走后,黄施计将其诓回,向魏德熙献功。
在国民党县政府内受审期间,王子明虽受尽酷刑折磨,对党的秘密只字未吐。为搭救王于明,党组织曾活动地方人士出面公保。因黄保兴抵死作证,国民党涡阳县政府不予释放,将王子明杀害于龙山三里庄。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王子明迁葬于龙山五里桥畔。
罗会廉
罗会廉(公元1913年至1943年),贵州安普人。家颇富裕,少年时,在贵州、昆明等地读书,后肄业于暨南大学,专攻土木工程,1936年,任事于淮南工程处。1937年,抗战爆发,罗会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又至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班学习。1938年,调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任侦察参谋。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罗会廉随支队进驻新兴集,为部队设计“精忠礼堂”。侦察工作也建功卓著,至1941年,任四师司令部四科代理科长。任职期间,与霍邱人许瑾结婚。1943年,升任二科科长。是年8月,四师主力为配合正面作战,挽救中原危局,西进豫皖苏边区。罗会廉随军西来,数日内,建立豫皖苏边区情报网络,为部队作战提供准确的情报。12月2日,罗会廉北上萧县检查工作,经涡阳县石弓山南高楼时,遭日伪300余人袭击。罗会廉与同行的6位同志,奋勇抵抗,坚持1小时许,终因敌众我寡,壮烈殉国。
张全贵
张全贵(公元1924年至1945年),江苏省睢宁县人,1935年入伍,任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营六连通讯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2月5日,张全贵随部队进攻涡阳县曹市集北曹圩子。曹圩子久为日军所占,工事坚固。七连突破第一道圩壕,伪军退据第二道圩壕顽抗。张全贵奋勇冲锋,登上圩墙,不幸腿部中弹,跌落壕内,被伪军俘虏。
伪军团长娄殿风诱张供出九旅情报。张全贵喝斥道,“杀不尽的汉奸,你们不要来哄我,我是中国人,绝不出卖同志,出卖民族;日本人的狗是日本种,你们连狗都不如……”伪军团长恼羞成怒,拔刀割去张全贵耳朵,挖去眼睛。张全贵昂然挺立,骂声不绝。后惨死敌手。
姬华美
姬华美(公元1924年至1945年),安徽泗县人,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六团九连八班班长。
1945年2月,部队进攻曹圩子伪军。曹圩寨高壕深。姬华美率先冲锋,身负重伤,跌落壕内。在圩壕内,姬华美激励全班战士,随副班长奋勇杀敌。战士们正欲救姬出壕、伪军增援部队包围反扑。姬华美掷枪于壕岸,命战士急速撤退。伪军冲至壕内,姬华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王明服
王明服(公元1899年至1946年),张老家王辛庄人。家境贫苦,自幼给地主扛活为生。青年时,喜说唱艺术,在涡亳交界一带,走乡串里,以说评书为业,因口齿清楚,又富有表情,深受群众欢迎。
1939年,王明服年逾40,奔新兴集,投身抗日队伍。为学习文化,王明服进随营学校(抗大四分校前身)就读。在校内,王明服年最长,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深受同学们赞赏。后担任四分校供销部主任,并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1年,王明服随部队东征,后又奉命转至地方。1946年春、夏间,王明服任亳县观音堂区委副书记。某日,去乡检查工作,因该乡乡队叛变而被捕。在解赴亳县途中,王明服坚贞不屈,骂声不绝。一匪徒拔刀割去王明服舌头,王喷血呼喊。匪徒继之又施剐刑,血迹洒滴沿途,未至县城,王明服便壮烈牺牲。
焦献立
焦献立(公元1921年至1946年),龙山区焦楼大队小焦庄人。幼时家贫,种地为生。1939年冬,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随营学校。受党的教育培养,成绩优异,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斗中,焦献立多次立功,后升至连长。1946年春,焦献立率部参加赵庄战斗。追溃匪至邓庄南高地,不幸遭伏击,弹穿胸部,壮烈牺牲。
王朝良
王朝良(公元1924年至1947年),龙山区焦楼大队小刘庄人,家境贫苦。1939年,在涡北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过津浦路东编入九旅二十六团当战士。因自作战勇敢,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升任连长。
1944年,涡北曹圩战役,王负重伤,入院治疗,数日方愈。为照顾王朝良伤后体弱,转至后方休养。王朝良返里,过月余,亲睹国民党涡阳自卫团魏德熙部奸淫妇女,抢掠百姓财产,异常愤慨。返队前,王朝良曾在乡里发誓:“回部队誓消灭魏匪,为民除害!”1947年7月,在青疃集吴糟坊围击魏德熙部,腹部为弹所穿,英勇牺牲。
杜选青
杜选青(公元1925年至1947年),曹市集常营人,粗通文字。1942年参加共产党青疃区工作队,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抗日保家。当时,日伪军在曹市、临涣、青疃、曹圩设据点,烧杀抢掠。杜选青带武工队乘夜袭击日伪军,阻截军需物资。
1944年10月,杜选青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农会主任,在涡、蒙、宿、永一带侦察敌情,为四师提供大量情报。
1946年9月,杜选青任青疃区副政委,编入新四军干部大队,随姜克同志转移杞县、太康地区,配合当地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年11月,雪涡县长李晨,派杜选青带14人到涡北侦察。侦察队自黄口夜袭青疃,俘虏20多名保甲队员。3次夜袭殷庙乡公所,活捉乡长殷建中、保长多人,处决特务庞宗义。
1947年9月某夜,杜选青和姜仲乾为雪涡县大队带路。暴雨中,误人青疃集北后梁园庄国民党据点。杜选青叫门时,遭射击,中弹牺牲。
李从云
李从云(公元?年至1948年),高炉区西阳集人,以摆渡为业。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大批部队由南向北集结。当时,解放军在前,国民党尾随。9月24日,解放军一支部队至西阳集。李从云领30多名摆渡人员,连夜搭浮桥3座,让其迅速渡河北上。至解放军渡毕李从云领人拆除浮桥。国民党军抵河岸,见此状,将摆渡人员抓至西阳集小学院内,追问道,“谁是渡口首领?为何共军来了搭桥,我们来了拆桥?”并威胁摆渡人员交出首领,否则枪毙所有渡口人员。全体渡工面面相觑,无人答话。国民党军再次紧逼,并举枪杀人。此时,李从云挺身而出,答道:“我是领头的,桥是我领人搭的,也是我领人拆的。要杀要剐随你们的便!”
次日黎明,国民党军将李从云枪杀于西阳集西头金龙桥畔。并声言暴尸3天,不许家属收殓。
197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李从云为革命烈士。
刘心勤
刘心勤(公元1889年至1949年),城东北刘庄人,家贫,自幼跟随父母要饭、卖水、扛长工。1948年,县境解放,才获得土地。淮海战役开始,年已花甲的刘心勤,感谢共产党,逢人就讲:“求解放,打老蒋,支前任务大,咱们不去谁去?”带领子、侄报名参加支前民工大队,连续40余昼夜,将军用物资送上前沿阵地。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49年1月,一天,在宿县南平寨某村。刘心勤正在套车,遭国民党飞机轰炸,马受惊狂奔,追马时,不幸被炸起的大土块砸死,遗体送回家安葬。
李学富
李学富(公元1921年至1951年),丁集乡王光楼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司令部警卫营当战士。后随部队转战津浦路两侧。在徐州附近参战时,腿部曾受重伤。
解放战争中,李学富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及攻占海南岛战役。在战斗中,李机智勇敢,功勋卓著,升营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李学富响应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7月5日,华川战役中,李学富中燃烧弹,全身着火,仍继续指挥作战,不幸中弹牺牲。
罗会发
罗会发(公元1928年至1951年),龙山区刘店乡大罗庄人。幼时家贫,至解放后才得翻身。1950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十二军三十一师侦察连当战士。
1951年7月25日,罗会发和两位同志抵前沿阵地。罗用望远镜起身察看,让他人隐蔽,记录观察结果。遇飞机轰炸,罗会发胸中弹片牺牲。
张学连
张学连(公元1929年至1952年),龙山胡郢人。幼随父母种地,略知文墨。解放后,任民兵队长,积极参加反匪反霸和“土改”运动。
1950年,张学连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十二军三十五师三营七连当战士,后任班长。1952年7月,上甘岭战斗,张学连带全班扼守阵地,击溃美军多次进攻,最后,只剩4人,弹药用尽,在肉搏中,张学连壮烈牺牲。
尤振杰
尤振杰(公元1941年至1963年),义门区小辛大队尤庄人。195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军。1960年,随军驻防皖南山区。1963年1月26日,山村突然起火,大火迅速逼近50多户的山村和国家仓库。
部队被派往火场灭火。尤振杰因病后虚弱,留营房值勤。当时,火势继读蔓延。尤振杰托病友代为值勤,带病奔赴火场,折树枝一束,在火海中拼力扑打。为截断火路,尤振杰不顾衣焚脸烫,顶风冲至火前。被旋风卷入火中,呛昏倒地。苏醒后,仍在地上翻滚,压灭火苗。后经人努力,扑灭大火。尤振杰烧伤过度,光荣献身。
安徽省军区党委,追认尤振杰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荣立二等功,并通报全省,向尤振杰烈士学习,以示表彰。
王振芳
王振芳(公元?年至1965年),众称“荆老大娘”,石弓山区齐山公社荆楼庄人。家境贫寒,解放前外出逃荒。1948年,县境解放,王参加农村基层工作。为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带头缝制军鞋,护理伤员,推磨面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王振芳动员两个儿子、一个外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两个儿子先后牺牲。王振芳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参加反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曾多次受到省、地、县人民政府的嘉奖,评为模范烈属。
耿发青
耿发青(公元1910年至1979年),石弓区耿楼村人。家贫,随母逃荒要饭。1927年,在江西参加红军。是年,参加中国共产党。30年代初,在一次战斗中,被国民党军队俘虏,编入国民党军队。在此期间,耿发青积极活动,组织力量,是年拉出一排武装参加红军。之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41年,耿发青在苏北同日伪张光斗部作战时双耳膜被炮弹震伤失聪。1949年,复员回乡,在乡里,从不居功自傲,视自己为普通老百姓。50年代末,曾肩背铁锤,走乡串里,给人锻磨。
耿发青月薪微薄,一家9口,除耿一人的粮食由国家供应外,余者均为农业人口,生活比较困难,但很少向国家伸手,并乐于助人。住县医院时,曾多次为经济困难的病员解囊相助。
薛殿兰
薛殿兰(公元1903年至1979年),人众称薛大娘,龙山区赵庄公社薛长营人。出身佃农,与薛长营的薛明中结婚。夫妻俩靠租地耕种为生。
薛殿兰养有7子。1944年,薛加入中国共产党,将长子、次子和三子送至新四军四师。1945年,长子牺牲;次年,丈夫被国民党杀害;1947年,次子又阵亡。虽连接噩耗,薛殿兰未曾一刻消沉。解放后,回乡领导群众,开展反匪反霸,协助人民政府活捉土匪张志板、徐华才、罗运德等人。抗美援朝时,又送四子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她多次被评为治安模范,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
周德轩
周德轩(公元1895年至1949年),城郊周长营人。幼年就读于涡阳高小,后在安庆乡村师范毕业。善拉拢,喜媚上。回县不久即由教育界转至政界。1928年,任国民党张村区长。30年代初,与武际昌勾结成为“黉宫派”,把持县内教育。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县教育科长。之后,又任难童收容所长。
1931年,王桥、刘庄等村阴雨成灾,庄稼淹没,百姓要求放水,周德轩坚决不准,致使饿死农民12名。1943年,在五里湾开办难童教养所,扣发难童粮食1000余公斤,打死难童2人。1945年,强令群众挖战壕,冻死1人,解放后,1949年4月,被县人民政府镇压。
魏德熙
魏德熙(?年至1950年),字恒之,本县殷庙大魏庄人。父魏汉江,清政府官吏,积有家私。魏德熙自幼随父,及年长,依其父余荫,人国民党县大队任职。
1933年10月,魏在县大队任中队长。大股土匪扰张村铺,围攻县大队副杨汝钦部百余人。国民党县政府遣魏德熙送弹药援张村。至途中,魏扣留子弹,致使杨汝钦及部下百余人全部被杀。1938年夏,日军侵占县城,魏随国民党县长葛传尧潜逃。秋后,日军退。魏德熙为强占涡北,骗取红枪会首领,率万余人占据黑沟东殷庙一带,与葛传尧相峙,混战数日后,魏败退临涣。
魏德熙所率的队伍,为半官半匪。魏给部属训话说:“除石磙、碓窑子不拿外,别的什么都要。”每到一地,抢劫掠夺,烧杀奸淫,无所不为。1946年冬,魏率300多人至龙山附近,威逼农民数百人去抢粮,途中天气骤变,冻死数十人。1947年,县境属于两拉锯状,魏德熙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杀害共产党干部和革命家属,活埋共产党乡长黄胡子、战士张小尧。
1950年春,魏德熙在龙山被县人民政府镇压。
玉丹山
王丹山(公元1886年至1951年),出身流氓,涡阳城关镇人。年轻时当兵,与城内地头蛇为伍,后擢为军官。曾任国民党县工会主席、游击队长、副官主任等职,又是“老牛会”会首。在会内,王丹山以势爬辈,从“悟”字升至“通”字,借此网罗徒孙,扩充势力。1938年,任游击队长时,以查奸名义,敲诈勒索祖师庙张某银元300块。在城南草庙立窑烧陶器,以男童祭窑。
王丹山白天为官,夜晚为匪。抗日战争始,纠集土匪武装200多人,在县境周围抢劫民财,枪杀无辜,是县境较大的股匪之一。1948年初,国民党县政府已撤离县城,共产党未接管,城内士绅拥王丹山守护。每至夜,王遣人扮作土匪,在城内呜枪,抢劫商店和民宅。是年3月,王在丰集逮捕2人,诬为解放军谍报人员,用酷刑逼供。解放后,王被县人民政府关押。1951年5月8日,判处死刑。
邓小泉
邓小泉(公元1907年至1953年),又名李仁合,本县义门镇人。邓小泉称霸于义门一带,其人的信条是:“生我者不奸,我生者不奸,其余一概可以。”历任国民党商联会主席、镇长、区分部书记、县参议员等职。到处奸污妇女,百姓称为“大淫棍”。1938年7月,派人枪杀义门镇无辜铁匠刘学才。1953年11月,被县人民政府镇压。
邵雨桥
邵雨桥(公元1911年至1958年),又名邵理超,砀山县陈楼村人。自幼上学,1935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妻陆素贞,曾留学日本。邵靠岳父陆玉亭(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关系,毕业后即到安徽省高等法院任职。1937年后,先后调任国民党安徽砀山、河南夏邑、安徽蒙城3县县长。1944年4月,调任国民党涡阳县长。刚到任,将亲朋心腹安插至掌握钱粮的职位。以县参议长王藩庭为首的地方势力,逼邵辞职。邵自知势力不济,遂与地方派相互勾结。王藩庭的后台蒋义民来涡时,邵雨桥挥霍公款,对蒋联络感情,借此缓和与王的矛盾。
邵雨桥在任时,涡北地区为雪涡县控制。邵印发国民党的所谓《防奸防匪办法》,通令全县执行,私自制造轻机枪20余挺、手榴弹10枚,大量搜刮民财,购买枪支弹药,成立骑兵队、炮兵队等反共武装,命令各区扩编100人、100条枪以上的反共队伍。
1944年秋,邵雨桥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乡乡联保”,拆扒民房,砍伐树木,强征民工,在涡河一线,修筑工事和碉堡。城关、高炉、蒙关、西阳等地修大型工事6处,建碉堡120座6涡河南15公里,树木砍伐殆尽。为修此项工程,全县平均每户出(大洋)30元,施工中打死民工约20人。
邵雨桥多次派出武装,袭击雪涡县地方政权。悬赏1000大洋,刺杀雪涡县长李晨。悬赏100大洋,刺杀花沟区长常冰如,1944年10月,邵令部下潜伏五道沟口,阻击新四军,打死打伤连长、战士各一名。冬,又亲自率骑兵中队和民团,袭击设在龙山的雪涡县政府。逮捕基层干部30多名,大部活埋。并四处造谣惑众,煽动百姓反对共产党。是年底,邵至五里湾,向百姓演讲时,称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口甜心狠,毁灭人道”;“如新四军一来,不但财产不保,连性命也不保。”
1945年3月,邵与王藩庭勾结国民党军暂编一旅旅长李华,进攻雪涡县境。在赵楼、耿庄一带,打死新四军15人,伤24人。
邵雨桥贪婪成性。在县任上,指使管田粮的亲戚,以大秤进小秤出,从中捞取粮5万公斤,搜刮民财折合黄金30两。解放后,邵被人民政府留用,任武进县银行办事员。1954年2月被捕,1953年8月5日,被阜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人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