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8年,县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60年撤销。1972年,在县生产指挥组下设科技小组。1978年5月,县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县科研项目。
为普及和宣传科学技术,1956年,县成立科学普及协会。1978年,县成立5个技术学会。县委、县政府组织各学会的技术力量,结合本县情况,在具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
1979年,由县科委、科协配合农业部门。举办100人参加的秋种技术报告会。1980年,县邀请省农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徐州农科所专家来县讲学,县、区及各科局负责人,计600余人参加听讲。是年,县委举办棉花生产技术培训班,区社领导干部及农技人员200余人参加。县农学会每年组织报告团、在各区巡回作技术报告。县医学会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对业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派出人员计百余人。县农学会配合水利学会,组织会员参加县农业水利资源调查、土壤普查工作,指导合理用肥。截止1983年,据不完全统计,各学会举办学术年会17次,收到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30篇(转报省、地);举办大型学术交流7次,1450人参加;专题讨论、座谈会15次,1740人参加;科技系统讲座80次,85讲,1700人参加;群众科技知识讲座13次,13讲,2400人参加;有线广播讲座17次,17讲,放映科技电影133场,观众达39.5万人(次);放映科普幻灯14场,观众达2800人次。青少年技术活动8次,7500人参加。县科协举办系统技术学习班6期,1200人参加。学会举办的系统技术学习班6期,940人参加。科技外语学习班4期,200人参加。
1983年1月4日,县科协举办《涡阳科普展览》、集中反映农技推广、科普工作成绩突出的47个县直机关、区、社部分能工巧匠、专业户、重点户的典型事迹,计110个版面。仅两个月统计,观众达4600余人。是年3月,县科协在全国优质小农机新产品现场示范表演会议上,介绍各地优质产品小样商品图片260多幅。是年统计,县科协出宣传科普画廊48期,3248幅,展出图片1564张。
科技成果
1、大骨料井。1974年2月,由县水利局打井办公室研制,在涡南贫水区楚店公社后栗生产队试打成功两眼24米深的大骨料井。该井特点是骨料大、滤料大、出水量大。井结构和洗井方法均作改进。以砂礓代替黄沙滤料。出水率每小时达百方以上,较吊井辘轳工效高10至20倍,1975年至1979年,共打大骨料井5988眼,造价比旧法降低2/3。
2、全国黄河流域棉花新品种试验。由县农科所负责,属全国协作项目,1979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3等奖,奖状1张,奖金500元。
3、150型磨盘式水钻。1979年,由城关农机厂研制成功,为安徽省第一台。全机重800公斤,长2米,高零点七米,用12匹马力柴油机带动,每小时打井5眼,并安有自动装管设施。
4、大豆加代繁殖。由县农科所研制。1978年后推广,1979年获省农牧渔业厅4等奖。获奖状1张,奖金100元。
5、小麦良种“涡选75—8”。由县农科所主持实验。1976年至1981年种植29.8万亩,亩增产20.5公斤,计增收185.3万元。1982年获省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100元。
6、果树铃当前期喷药,由县蚕桑站主持,1980年至1981年推扩1300亩,总产16.5万公斤,节约开支4119元,增产14万公斤。1982年获省农牧渔业厅四等奖。奖状1张,奖金200元。
7、土壤普查成果应用,由县土肥站主持,1980年至1982年,应用面积110万亩,单产平均增长2.1倍。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3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500元。
8、淮北地区冬闲地种植油菜。由县农科所主持,属省协作项目,1976年至1982年全县种植8万亩。1983年获省农科院3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150元。
9、大豆蛾防治。由植保站、测报站合办,1983年防治55亩,产量45公斤,平均每亩增产10%。1984年获省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200元。
10、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从1981年开始,县政府先后组织148人,分期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先后完成26个专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项目。经过验收,五次获得省、地成果奖,共得奖金1800元。其中,《涡阳县农业区划报告》获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农业区划一等奖,得奖状一张,奖金1000元。
技术推广
〔良种试验与推广〕
1、山芋良种繁殖与推广。由县农科所、种子站合办。1979年推广31万亩,每亩增产678公斤,计增产525万公斤。1980年获省农牧渔业厅3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500元。
2、油菜新品种生产示范。1980年由农科所推广。是年,在县内种植4万亩。1981年获省种子公司三等奖。得奖状一张,奖金500元。
3、小麦良种。“博爱70—23”推广。由县种子公司主持。1974年至1981年,种植面积3.2万亩,每亩增产20.5公斤,增加收入20余万元。1982年获省农牧渔业厅奖状1张,奖金200元。
4、玉米杂交“固单一号”的推广。由县种子公司、义门农技站合办。1981年推广3.2万亩,总产189万公斤,增加收入41.28万元。1932年获省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300元。
5、梨树密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由县蚕桑站主持。1974年至1982年推广491亩,亩产1216公斤,平均增长4.5倍。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奖状1张,荣誉证书2张,奖金150元。
6、“鹅黄高粱”品种推广。由县种子公司主持。1980年至1982年推广42120亩,亩产73.7公斤,全县增加收入28.55万元。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四等奖。得奖状一张,奖金150元。
7、大豆良种“徐州670—923”推广。由农科所、种子公司承办。1978年至1982年,种植面积192500亩,每亩增收13公斤,计200余万元。1983年获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荣誉证书3张,奖金100元。
8、小麦“马场二号”良种推广。由农科所、种子公司承办。1978年至1982年推广15.8万亩,每亩增产32公斤,计增加收入165.38万元,1983年获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奖状和荣誉症书各两张,奖金150元。
9、小麦“博爱75—22”良种推广。由县农科所、种子公司承办。1979年至1982年推广18.4万亩,每亩增产168.4公斤,计增收115.4万元。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4等奖。得奖状和荣誉证书各两张,奖金200元。
〔施肥技术推广〕
推广红芋包心肥技术。由农牧渔业局主持。1978年至1982年推广43万亩,单产增收25.3%至29.9%。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3等奖。得奖状1张,奖金200元。
〔养蚕技术推广〕
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桑园栽植形成中干稀植,养蚕采用高温、多回、薄饲的方法。70年代以来,桑园栽植形成薄干密植,养蚕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全龄少饲育的方法。并推广药物添食和营养添食等技术,注意消毒防病。
〔沼气推广〕
县内办沼气,从1958年开始。当时,因发酵池材料和构造低劣,缺乏专门技术人员,管理不当,不久停办。1975年,县内又办沼气,发酵池采用三合土或砖石结构。因出料口小,进出口不加盖,灯具炉具落后,容量过大,造价高易腐蚀等问题,无法在农村推广使用。1979年后,为解决技术人员不足,县派出”50人次参加省沼气技术人员培训班学习,又派出50人次参加地区沼气技术人员培训班学习,250人次参加县自办训练班学习。对沼气发酵池,采用“813”型图纸,面积小,省材料,产气畅通。建池材料改用混凝土,容量10立方米以上的池子加钢筋,口面加大,池口加盖,灯具灯炉规格化。这样,沼气始在农村推广使用。1981年至1983年,全县建沼气发酵池460个。
1982年9月,县沼气办公室做发酵池水玻璃密封试验,保气量达95%以上。并安装气压表,防止池子涨坏,引进用铁膜建池的技术,至1983年,引进10套铁膜。
1983年,按市价折算,每建1池,需700余元(包括工资)。每池年产沼气净收入约140余元。由于造价较高,施工技术要求高,很难普遍推广,据统计,一个8立方米的池,夏季可产沼气二三立方米,能供做饭、点灯;冬季仅能供应点灯或做一餐饭。已超过国家规定的黄淮间年使用8个月的标准。县内搞得较好的村庄有龙山区焦楼乡小高家,店集区临湖集,双庙区后栗、老龙窝等。
气象工作
涡阳1956年建气候站,承担县内气象要素观测和天气预报工作。
气象要素观测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仪器设在观测场内。室内仪器,置在观测室内,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日照、风向、风速、雨量、蒸发、云状云量、能见度等多种天气现象。观测结果随时记录,逐月统计上报。有时根据省业务部门需要,增加测次,结果编报经邮电局发出。
1958年,涡阳站开始做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值班人员根据当天观测结果,收听主要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及各地天气实况报告,绘制简易天气图。经分析判断,作出县境24小时天气预报,经广播站向全县播送。
1958年,开展农业气象观测。记录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在主要农时季节,为有关部门提供农业气象情报。60年代初停止。1979年恢复观测,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油菜、大豆等。
物候观测,1958年开始,对象为泥鳅、鳖、蚂蝗等动物。60年代初中断,1982年后恢复,观测种类增多,动物有燕、黄莺,植物有槐树、楝树、枣树。
人工降雨,1975年在龙山、标里各试行一次。1978年在龙山试行3次。均用高炮向云层射送干冰。1975年由省军区提供高炮;1976年由蚌埠、阜阳高炮民兵提供。1975年在龙山进行人工降雨,效果显著,降雨量30至50毫米。
地震测报
1976年8月后,县境内建立40多个群测群防地震测报点。1978年,经调整,确定龙山中学、花沟中学、西阳农中、楚店农技站(深水井)等4个观测点。测报点经费,由县防震办公室按月补助工资30元。主要设备有地倾斜仪、水平摆、土地应力仪各一台。
科技学会医学会1978年7月11日,成立县医学会。43人组成,刘允章为理事长,武岗柱、王之良为副理事长,孙克会为常务理事。
医学会成员主要为县医药卫生界主治医生、医师、药剂师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个别是在外地从事医学工作的涡阳籍名医师。
农学会
1979年春,成立县农学会。范瑞生任理事长,谢节印、赵法公、郭全亮、谭昭斌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11人,理事39人,会员103人。其中,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等16人,助师职称77人,技术员10人。
学会每月举办2至3次学术交流会、技术讲座、技术培训会。自成立以来,共得科技成果三等奖8项,四等奖15项。在中央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砂礓黑土增施磷肥问题》和《大豆加代繁殖问题》两篇论文。
农机学会
1979年4月28日,成立县农机学会。理事长徐金修,副理事长刘锦秀、明照远、刘相斌、张洪友、王天。常务理事9人,会员135人。1982年,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对学会进行整顿,对照条件,逐人审核。整顿后,有会员79人。常务理事和理事长继续留任。
自学会成立至1981年,召开小型讲学会,培训农民农机员,1983年初,召开会员大会,总结1982年工作,评选先进会员,颁发地方籍会员证。3月,邀请中华喷灌总公司经理讲授喷灌机原理,机械制造、造型和实际操作等知识,到会90多人。
水利学会
1979年11月7日,县成立水利学会。由56人组成,常务理事9人。理事长金崇炳,名誉理事长马如壁,副理事长吴汝章、杨保友、陈中昌。学会人员结构系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三个职称;设计、施工、闸涵、机井、工管5个专业组成。每月活动1次。曾参加省、地学术活动4次。在中央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两篇论文。
建筑学会
1982年1月1日,成立县建筑学会。理事长冯守帮,副理事长杨文健、李金亮,秘书长锁成民,理事崔同焕、易中和、张学礼、马瑞恒、高少夫。会员23入。
建会以来,举行4次学术讨论会,参加地区建筑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两次。
上一篇:教育
下一篇:文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