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城
立县时,县城雉河集呈正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农历四月开始筑城池,九年(公元1870年)农历四月竣工。支库银14600两。城池有4门,四门高度在11米至12米之间;东、南、西三面城壕长1954.6米,北面临涡河,无壕,1935年,城垣塌损,是年春进行培修。1939年9月拆毁。之后,县城渐向东、南两方外扩。1970年,建火车站于县城东南的马寨。为便于交通运输,县城逐渐向东南方向延伸。随地形变化,1983年已发展成叫“北斗七星”状,面积已逾3平方公里。
建县前,雉河集有8条街。“姚子街”沿河,贯穿界沟为纬向。“姚子街”东端,接有经向街,称“南京巷”。“小街子”在涡河北岸,雉河的东侧。涡河两岸临街处,筑有130多级石阶的埠头,是商业集中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城内筑石条大街(今涡河西路)。1934年至1935年,城内整修和新筑石条街9条。1971年起,拓宽主街道,铺筑柏油路面,修整小巷,整顿市容。贯穿城中心的“向阳路”,北起水电局,南至汽车站,延伸3公里。
商业区,立县初在县北门外姚子街。1919年移至文明街,临近北门外.每年夏秋两季,粮坊林立,买卖兴隆。本世纪20年代末,商业集中于北门大街(今文明街)和南门街(今健康街)北段。北门外已趋冷落。1938年春末,日军自永城南掠,国民党守军残部,趁居民,“跑反”之机,抢掠财物,焚烧房屋,城内文明街、平等街、北关大街的房屋,95%被烧。350余家商店,有300余家倒闭停业。同年5月21日,又受日机轰炸,城内民房毁坏70%,约4000间。抗战后,虽经修复,但商业区仍局限于西侧文明街与涡河西路交叉口。1958年,百货、五金、棉织等商品,已集中至涡河西路人民剧场周围。1974年后,向阳路两侧为县城商店荟萃之区。经营各种小商品及服装的摊贩多集中于涡河西路。涡河东路、胜利路等处,设有农副产品市场。
1957年前,县城没有工业区。1958年,在涡河河湾西侧兴建几家工厂。1971年,在县城至马寨间的官路口建化肥厂、肉厂。该处已为县城主要工业集中地。
立县初,县署设在雉河集西端。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借义正书院办公。1912年,将僧王饲与义仓改建为行政公署。此处后成为国民党县政府。解放后,在太山庙旧址设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1960年,县政府迁至城东团结路北。1975年,迁至团结路东侧新建大楼内。县属机关、文化设施、服务业则散于城内各处。
主要集镇
〔义门〕
据传,唐朝时义门曾立过真源县,因遭兵燹,县衙剩一仪门,故称“义门”(因义门庙宇较多,又俗称“庙集”)。位于县境西北、豫皖两省的交界处。全区面积128.17平方公里。1982年,全区85404人。涡河自北成S形穿镇而过,南纳漳水东流。蒙亳公路在涡河南岸,距集0.5公里许,西通亳县,东去蒙城。
自古以来,义门均为皖北重镇。镇上商贾云集,设有“六行八市”。清末,建有“陕西会馆”、“河南会馆”。民国时期,镇四关设有“鼎裕杂货行”、“瑞昌杂货行”、“程何成粮坊”等大小商店120余家;竹木、铁铺、银匠各类手工作坊和理发、浴池、照像等各类摊贩300多家。自抗战起,战事频仍,义门镇数遭兵匪抢掠,商业日渐萧条。解放后,经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集镇上设立各类国营企业及合作商店。此间,几经周折,至1965年,形成以义门镇为中心,向亳东、永城南、太和东北各集镇,集散工农业产品的经济区。
1981年,镇上有国营商业、合作社商店门市部83个,职工300余人。是年营业额达1226万元。工业多在70年代中期兴办,有6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国营面粉厂,日产标准面粉17500公斤。1981年,全区工业产值为250多万元。
义门镇为县内汉、回杂居地,现有回族4000多人。集北路西建有清真寺1座,现尚存。农历四月八日是香火会,热闹非凡。此外,该区为苔干菜集中产地,年总产约7500公斤,远销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高炉〕
高炉集,相传三国时,因曹操在此炼铁铸兵器设炉,且集南头又多姓高,故得此名。位于县城东12.5公里,临涡河北岸。全区面积164.4平方公里。1982年,全区人口77246人。以产高炉大曲而驰名。
民国初,集上已有各类日用品批发点,并输出农副产品,商品靠水路输送。“高炉大曲”运销蚌埠、南京等地。1928年8月21日,遭土匪韩兴抢掠,市面一度萧条,抗战前夕始得恢复。当时,酿酒业发达,酒坊近10家,较大的有“会海”、“广和”。大的商号有“同益昌”、“德妙、“兴顺益”杂货店;“华记”、“张义恒”等棉纱、棉布庄。此外,还有粮坊、饭店30余家。1938年,遭日军飞机轰炸,房屋被毁,市面衰落。翌年,行商自日军占领的宿县、临涣两地,贩运盐、糖和日用品,除在集上销售外,部分转送至界首、周口等地。较大的盐行有“东德泰”、“西德泰”等。1950年成立供销社。另有商民390户。1956年1月,实行全行业联营,按经营性质组织合作店组。1958年,全集商业大联合,商民聚集资金4026元,公社拨资1090元,下设12个门市部。1962年,实行单独核算。1979年,商业推行责任制。1981年,集上有合作商店门市部32个,供销社门市部8个,每日上市千余人。
集上工业,以产酒为主。1950年,由省工业厅投资,并酒坊为厂,7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扩建,至1983年,已建成机械化酿酒车间。优质酒“高炉陈酿”闻名于省内外。另外,集上还有纺厂,年产值20万元。保温建材厂的产品销至浙江、山东,年均营业额7万元。
集北有县城至曹市公路。
〔西阳〕
西阳集,建县前属蒙城境。蒙城古为“涡阳”县治,其地在县治西,故称”西阳“,该集位于县境东缘,南贴蒙亳公路,北临涡河,与蒙城县境仅一沟之隔,现属高炉区。
1930年,西阳集设区点,下辖高炉。集上设有京广杂货、陆陈等商店,其中以“益泰丰”商店较大,为士绅李敷五开设。抗战起,屡遭兵燹,市面衰落。1956年筑公路,该集为皖西北水陆交通要塞,是县境东部和蒙城西部的农副产品集结地。该集供销社属区级机构。现有棉布、收购、百货等8个门市部。合作商店规模近似高炉集。
〔曹市〕
曹市集原为曹店子,三国魏武帝在曹市北的红栗城立祠,因“祠”与“市”谐音,故此得名。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边缘处,全区面积129.81平方公里。1982年,全区人口44773人。清同治年间,曹市为一土圩,四周挖有围壕,东南西北四方建有吊桥进出。1922年,由民众集资,用两年多时间,修铺一条南北石条街,为集镇的商业区。解放初,商业区北伸南延,并在集东建有贸易市场。70年代后期,整顿集镇市容,在原东吊桥外建东西街,商业区逐渐东移。
该集交通闭塞,无大号商店。解放初,商品货源不足,日用品供应紧张,农副产品积压。50年代中期,建供销合作社后始为好转。1961年后,为兔毛、绵羊毛、山羊皮、兔皮等外贸产品的集结地。池藕皮白肉嫩,为县内特产。集上建有22个门市部。1981年购销额为352万元。
〔石弓〕
石弓原名“兰店子”,后因依石弓山而改名。距县城东北30公里,包河绕集西侧流经东南。全区面积150.2平方公里。1982年,该区人口67640人。相传,明代为一过往客商歇脚的店铺,后成为集镇,有七八条街道。商业区集中在东部。1940年4月,被日军侵占,街西房屋几乎烧尽。1957年,改建东西大街,主要商店和服务行业集中于街道两侧。
清末,集上有店铺10余家。以盐店最大,为官办;其次为“大恒胜”、“小恒胜,由山西人经营。民国年间,京、广杂货有六七家,较大的有“兰贤店”,以经营铁货为主;“恒茂昌”以经营布匹为主。资产均在万元以上(折合现人民币)。雇有店员七八人,营业额每月一二万不等。烟店有“东升”、“意和”等。药店有,“修德贤、“和合堂”、“恒德堂”、“保仁堂”等5家。另外,集上还有糟坊3家,茶馆4家,饭店5家,浴池1家,屠宰业六七家,粮坊七八家。当时,盐价昂贵,需20至40个鸡蛋才能换0.5公斤盐。每至逢集,可出售猪肉300多公斤。抗战后,兵燹累至,市场萧条。至解放前期,仅有三、四家小店铺开门营业,每月营业额不足2000元。1951年成立供销社,仅有一日杂门市部。后经建立各类国营和集体企业,市场日趋繁荣。1971年后,大街拓宽取直,两侧建国营与集体商业门市部,1981年,国营商业购销总额约500万元。
石弓山附近产磨、槽等石器,销豫、皖、苏、鲁4省。1955年合作化后,集上有铁、木匠铺25个,年产值11.8万元。本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兴建磷肥厂、采石场、制管厂、水泥厂、轮窑厂。至1981年,年总产值为50多万元。
石弓山产大理石。1980年,省、地、县三级合资30万元,兴建“涡阳县大理石厂”。1982年1月1日投产,运销国内外。
“九八”公路,自北至南贯穿本集。
〔龙山〕
龙山集因山而得名,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处。全区面积171.86平方公里。1982年,全区人口70685人。濉阜铁路、“九八”公路自集东南、西北平行而过。
清末,集上有居民450户,并驻1营清军。有南北大街1条,开设百货、杂货、饮食等商店。集四周筑有土圩。1981年,集上有4884人,各类门市部112个,购销总额为701万元。
集上工业以采石为主,年产值15万元,利润3万元。此外,还有机械修配厂、磷肥厂等33个社办企业。隔天逢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十月十五日逢会,交流物资。会期8天。
龙山集1981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逢会成交情况统计表

〔高公〕
高公集,依建在集上的高公庙而得名。位于县境西南隅,为涡、亳、太和三县边境农副产品集结地。西淝河从集西南经过。
集上曾几度设区。现属店集区。供销社、食品站等国营企业直属于县。周围农村盛产红芋,当地有制粉技术,集上历年是粉丝、粉面、粉皮的集结点。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三粉”常受积压,工业品输入困难。去楚店的公路为其主要交通干道。
〔新兴〕
新兴集,本名“灵奶奶庙”,俗称“龙庙”,相传是楚大夫申亥两女儿的墓地,现名为建县后改。位于县城北22.5公里处。1939年9月,彭雪枫率游击支队进驻,在此集建支队司令部。彭雪枫牺牲后,一度改为“雪枫集”。全区面积152.16平方公里。1982年,全区人口62600人。
解放前夕,集上有小百货店4家,拥有资金2400元,最大一家为800元。杂货店4家,拥有资金1480元,最大一家为500元。饮食店5家,拥有资金210元。解放后,建立各类国营企业,并筑有涡永公路。集为县去河南通道的咽喉。1980年,集上建烟草站,为涡北烟草集结点。
新兴集曾为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所在地。集东有广大民众为彭雪枫立的“德政碑”,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东南建“烈士陵园”一座。

上一篇:行政区划
下一篇:民族人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