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庄周
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字子休,世称庄子。“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司马迁《史记》)任吏不久,即隐居。庄周家贫,曾在濮水(今芡河)垂钓。楚威王听说他贤能,厚礼延请他为相国,他嘲而不纳。妻死,庄周击盆为歌,以示旷达。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庄子》。《庄子》内容丰富。
庄周根据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推论“万物出于道,源于气……气演化为万物”。否定“天命论” 和“五行说”。他认为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他还认为事物都是可分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周从天道自然无为的立场出发,主张人生应当“无功”、“无名”、“无己”、“无待”,弃绝政治,弃绝人世,到“无何有之乡”去“逍遥”去寻求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庄周由“道”说,推及人类社会,主张“任自然,去人为”,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才能够“无为而无不为”。由于他将“任自然”绝对化,失去主动改造社会的进取精神,因而坠入“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他的有些著作,成为消极遁世的玄学。
庄周的经济学说,以无欲为根据,旁及生产价值分配等问题,他衡量经济的标准,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主张根本取消欲念,供与求减至最低程度,所谓“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庄周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犹如汪洋大海,辽阔浩瀚,奔腾无涯。他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日月星辰、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人情事故之中。寓言的表现形式,幽默讽刺的笔调、浪漫主义的手法,构成庄周文学的特色,名著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载有庄子的传记。司马迁称赞庄周“其学无所不窥……善属书离词,指事类情。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王竞于涡河北漆园故城建庄子祠以奉祭之,苏轼为此写了《庄子祠记》。明天顺年间,没于水。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吴一鸾捐俸买地在东关重建。崇祯5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建逍遥堂,增建“五笑亭”。清末,历遭兵劫,祠渐颓毁。

高琼
高琼(943—1006年),字君保,北宋著名爱国将领。祖居燕,其祖高霸,五代时迁居蒙城(今涡北区太山乡高庄)。
高琼勇猛威武,少年时即离家从军。先在后周王审琦部下为将,周显德五年(958年),从征南唐立过战功。宋初,高任禁军武卫将官,受到宋太祖的赏识。太宗继位,升任御龙直指挥使。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历任天武都指挥使、西州刺史、马步军都军头、蓟州剌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五路北伐,他任第五路总指挥,率领楼船水师,自沧州出海,北攻平州(今卢龙县),连克秦皇岛、锦州等地。端拱元年至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任并、代二州都部署元帅,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
咸平二年冬,辽兵入侵,真宗命马步军都虞候傅潜统兵8万迎敌。傅怯战溃退,辽兵长驱直下。真宗急诏高琼代傅潜为帅,高琼其时已年逾花甲,每战仍身先士卒,依靠杨延昭等名将,在王溢津、淤口、瓦桥三关,连战皆捷。不到一月,全线获胜。战后,加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调京师任殿前都指挥使。
景德元年(1004年)冬,辽萧太后率精兵20万,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北城,朝野震惊。真宗召集群臣议策,有的主张南迁,有的主张西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真宗亲征。真宗畏敌,朝议难决。寇准出殿遇高琼,言明此事,高琼说:“国家临危,理当效死!”随同寇准上殿见真宗。高慷慨陈词:“宰相主战,实乃良谋。若避敌迁都,就一定会军心动摇。望陛下亲征,重振军威,一定能大败辽师。老臣虽年近古稀,愿效力死战”。促真宗下定亲征的决心。
真宗起驾后,高、寇二人不离左右,适时进谏,坚定真宗抗敌的信心。到了澶州南城,探马飞报辽军势盛。真宗惧敌,不想前进。高琼劝道:“陛下若不渡河,难定军心,请火速进军!”佥书枢密院事冯拯大声斥责:“太尉无理!”高琼亦怒声大喝:“你能赋诗退敌?”冯不敢回答。高琼遂拥辇而行。到达黄河浮桥,真宗又想停留,高琼急令驭辇武士飞马前进,直抵澶州北城,请真宗全副仪仗登上城楼。城外宋军见皇帝亲征,都高呼“万岁”,军威大振。高琼立即率军进击,杀死辽国先锋萧达揽,大破辽军,迫辽罢兵,订立和约。《宋史》称:“真宗澶渊之役,高琼之功亦盛矣”!
高琼不识字,但他经常告诫他的儿子:“你们不要依仗父辈的功绩作荫庇,而要勤奋读书,以求得个人的出路。”景德三年(1006年),高琼病逝,追赠侍中、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卫国武烈王,归葬故里双锁山西南麓。《宋史》有传。
刘金定
刘金定北宋名将高琼的夫人,今小涧双锁山东麓刘庄人。
刘金定幼年习武,有胆有识,文武兼备。残唐时,社会动乱,兵祸连年,为保护家乡,于双锁山树旗立寨,屡败流寇,方园百里的百姓赖以安居。
后同高琼结婚,随高琼攻打南唐寿州,气夺重关。以后金定随高琼北上抗辽,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屡立战功。金定生二子:长子继勋,号称“神将”;次子继宣,“善骑射,颇工笔札”。二子皆为北宋名将。迄今双锁山、蒙城、凤台、淮南、寿县等地,纪念刘金定的遗址有20余处,有关她的故事,广为流传。
高太后
高太后(1032—1093年),乳名滔滔。高琼曾孙女,高遵惠女,英宗皇后。
高后胞弟高士林,长期任内殿供奉。英宗想加封士林。高皇后认为:士林才疏,不宜大用,又系皇亲,更要慎重。应任人唯贤,作天下表率。英宗叹服,此议遂罢。
神宗即位,尊为太后。神宗念高家世代皆勋臣名将,向太后建议:在京城建高家府第。太后认为不妥。经神宗多次提出,太后才许在望春门外郊区兴建,费用由她例银中开销。太后叔高遵裕,屡立战功。元丰四年(1081年),同西夏作战,高遵裕惨败,被贬为郢州(今湖北钟祥)团练副使。元丰八年五月,大臣蔡确奏请给他复职。太后指出:高遵裕灵武一战,渎职惨败,军民死伤甚众,皇恩免死,已属大幸。岂能顾私恩,废王法!无功复职,引起天下公议?蔡确拜服。
哲宗10岁即位,高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臣奏请“加恩高家”,被她拒绝。高氏临朝9年,倾向于保守,废王安石新法。割安疆、葭芦、浮图、米脂4寨,给西夏以媾和。她举贤任能,先后任用司马光、文彦博为相。她克己为国,提倡节俭,裁减冗员。命皇亲外戚,先裁四分之一。明令约束族人,违法必究。大宦官宋用臣,掌管建筑京城、建太学及汴河水利工程,侵吞公款、民财,被贬往太平州。后托神宗乳母求情。她怒责曰:“神宗在位,你常求宫内降恩,袒护罪臣,败坏朝廷法度。宋用臣罪在不赦,再要多言,定斩不饶!”从此,内宫求情之风遂绝。元礻右八年(1093年)九月病逝,享年62岁。
此后,哲宗亲政,忆及太后,常告诫群臣体恤民财。说:“太皇太后,性严而慈,宫中事节约,常服多补衣,唯恐人知。妆奁中皆药物之类。珍宝玩好,一无所有……”。
《续资治通鉴》评论她:“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杜绝内降(走后门)侥幸,裁抑皇亲私恩,文恩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陆凤翔
陆凤翔(1777—1824年),祖籍山东,其高祖陆海池,崇祯年间经商,迁入本县小涧河西(今陆庄),后移居县城漆园街。
陆凤翔少勇敢,月旅力过人,弓马娴熟。嘉庆六年(1802年)壬戌科武探花,留京任御前侍卫。曾在嘉庆皇帝前,徒手降虎,颇居威名。后任广东潮阳营游击,升参将、副将、广东潮州镇总兵。著《兵马韬略》二卷。道光四年(1824年),病逝于镇所。
张襄
张襄(1821—1850年),女,字云裳,号兰卿、云章。父殿华,任苏州抚标参将。张襄随父住苏州。
张襄幼聪慧,13岁能作诗,受教于苏州名士陈文述,博览群书。诗、词、画、音律、内典等造诣颇深,名噪一时。所作花鸟、人物画,淡雅灵秀,自成一家。诗词以清艳为主,间有“穿云惯舞双龙剑,踏月能开十石弓”等将门豪气之句。她熟读兵书,善于骑射。18岁时嫁于北京汤云林,30岁病故。著有《锦槎轩诗集》、《铁衣仙馆阁》等。姓名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任化邦
任化邦(1833—1867年),又名怀帮,乳名柱。坛城西南小任庄人。捻军名将,太平天国封其为鲁王。
任柱少有胆略,性情豪爽,急人之难。其父任坤,胆小怕事,管教任柱甚严。任柱常说:“爹娘生我,我身可管,心性天赋,岂能管束”?任柱10岁时,父母去世,为伯父任乾收养。他常帮亲邻放猪,几十头猪仔,服服贴贴,人称“猪倌”。
任柱稍长,智勇过人,任乾极为器重,教他习武。任乾贩私盐,交游甚广,是张乐行的好友。咸丰二年(1852年),张乐行在雉河集结捻起义,任乾响应,在坛城结捻为蓝旗旗主。任柱加入起义的捻军。咸丰六年,任乾外出。张建勋、母占鳌乘机勾结县城地主团练,夜袭坛城,大肆杀戮。任柱力战不支,率18位弟兄,杀出重围,奔涡阳龙山。团练尾追不舍,四面包围。任柱令大家将衣服撕成旗帜,轮流举着,环山奔跑呐喊,迷惑敌人。敌不知虚实,不敢攻山。次日晨,大雾漫天,任柱等乘机冲出。
咸丰七年,任柱随张乐行主力捻军,渡淮南征,为蓝旗主将,屡立战功。次年,家乡遭傅振邦部洗劫,回师救援,咸丰九年(1859年),任乾在毕圩战死,任柱被推为蓝旗旗主。后与张宗禹部联合,活动于豫、鄂、陕等省,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他为鲁王,赐名任化邦。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底,苗沛霖部围蒙城兵败,苗为部下所杀,任柱收降苗部余众,声势大振。次年七月十九日,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部,与任柱、张宗禹部会师,推赖为首,组成新捻军,沿用太平天国年号。同治四年五月,新捻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设伏,十八日一举围歼僧格林沁部一万余人,捻军小将张皮绠,斩杀僧格林沁于麦田之中。此役,清廷大震,急令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曾坐镇徐州,命各地大办地主团练,挖壕筑圩,坚壁清野。以各条大河为防线,层层设防,妄图困死捻军。任柱所部,每人拥有两三匹快马,日行数百里,飘忽不定,所向无敌。湘、淮两军皆畏其锋,视为“人中怪杰”。老百姓称赞:“论刀论枪数鲁王!”同治五年,新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张宗禹所部西捻军,冲出包围,攻入陕西。同年九月,任柱、赖文光部东捻军一举突破重兵把守的开封芦花岗。李鸿章惊叹:“任化邦之骑最悍,诚项羽之俦,人中之怪杰也”。
同治五年冬,李鸿章继任剿捻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当年二月十九日,东捻军奇袭淮军主力刘铭传部,在湖北尹隆河畔,任柱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击毙总兵唐殿奎、唐履安等。刘铭传吓得脱掉官服,坐以待毙。由于湘军鲍超部及时赶来,猛攻捻军后路,任柱被迫撤出战斗。此役,淮军遭到沉重打击,部分洋枪队被歼。李鸿章哀叹:“任柱称雄十年,拥骑万匹,东三省及蒙古马队(指僧部),俱为战尽,实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
同治六年六月,东捻军进入山东,李鸿章急调20万大军,十一月将东捻军围困于苏北赣榆一带。刘铭传以两万两白银,五品顶戴,收买捻军叛徒潘贵升,送给洋枪一支。十一月十七日,清军发起总攻,血战两天,双方伤亡甚众。十九日,任柱率部突围,马到之处敌人纷纷倒毙,潘贵升趁机窜至任柱身后,突然开枪偷袭,任柱饮弹牺牲,年仅30岁。
任柱牺牲后,其妻朱氏避难于涡阳娘家。两个儿子下落不明。
丁漱谷
丁漱谷(1826·8·28—1891·1·14),名曾艺,字树彀,号漱谷,今全集乡庞沟村人,清末书法家。
丁漱谷生于小康农家,幼入村塾,酷爱书法。房中遍贴王、颜、苏、柳、赵诸家字帖,朝夕临摹,年用纸100余斤,间以沙盘习字。后受符离集书法家刘天赐的指教,闭门谢客,苦练10载。他的书法,字体苍劲,潇洒自如。传入京师,誉为山林派名家。
同治十二年(1873年),录为正贡,安徽学政祁世长深爱其才。光绪六年(1880年),祁升任礼部侍郎,邀他进京。他淡泊名利,题诗两首,婉言谢绝。
其一《抒怀》
自筑茅柴屋两间,
埋肩生怕出头难;
俗伧不知先生趣,
偏向人前说见官。
其二《黑牡丹》
朦胧看到月三更,
色色形形看不清;
似此何尝真富贵,
黑白总觉欠分明。
祁世长见诗,深慕其节。亲题“德重乡帮”匾相赠。
丁漱谷著有《仰止斋诗集》,收录他的诗作300余首。病故后,吊客盈门,很多人将他写的门联刷揭一空,冀得其一纸留念。
李南华
李南华(1834—1903年),字梦庄,城东李圩人。团练头领,清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
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捻军攻破县城,没收富人财产,分给贫民,广大农民纷纷参加捻军,声势日盛。李南华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办起团练,募勇300人,入保县城。后多次攻捻,破捻圩20余处,杀戮无辜。保都司、加游击衔,赏戴花翎及猛勇巴图鲁称号。
咸丰八年,苗沛霖部地主团练进驻县城,设苗公馆,曲意结交,拉拢李南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李劝苗率部入都勤王。苗欲独创基业,却劝李蓄发反清,从此,各怀戒心。咸丰十一年正月,李南华突袭苗公馆,杀其头领,苗、李自此结仇。同年四月,苗沛霖联合捻军攻城,被李击退。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苗沛霖部围城。李率部坚守待援,乘间杀出,双方死伤甚众,李南华亦负伤数十处。后城中断粮,罗雀掘鼠,甚至易子而食。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僧格林沁部来援,苗兵败为其下属所杀。解围后,僧格林沁见李周身是伤,嘉为满清卫士。奏保记名总兵,改练成军,赏死伤练勇抚恤银2万两。此后,李率振威各营、驻守长淮。同治七年,奉调陕、甘,镇压回民起义,伤发退役。
李南华回乡20余年,常读兵书,希图东山再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牛士修在涡阳曹市集率饥民起义,众至万人,淮北震动。
清廷再次启用李南华,会集练丁往剿。胜后,命办淮北团练,统领振威各营,后调河南统豫正右军。光绪二十八年,应召进京,陈述守蒙情形,授汀州镇总兵。李到镇不久,旧伤感染暴卒。蒙城奉旨在县城建李公祠。
马玉昆
马玉昆(1837—1908年),字景山,清末名将,马集乡人。
马玉昆父贯一,卖馍为生。马玉昆少年尚武,身材高大,好赌。23岁丧母后,前往在外当佃农的伯父家躲赌债。不久偷马一匹,逃到河南永城,应招当亳县蒋姓大户的护院家丁。同治四年(1865年),投宋庆毅军,先后在邓州、淮路口、济阳等地剿捻,历升都司、守备。同治七年升副将,记名总兵,赏振勇巴图鲁称号。后随宋庆入陕、甘,在榆林、金积堡等地,镇压马化龙、张长顺领导的回民起义军。保提督,赏穿黄马褂及博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马玉昆随乌里雅苏台将军金顺,西出嘉峪关,与左宗棠部一起,抗击中亚细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勾结沙俄建立的哲德荷尔蒙王国。先后收复天山南北的达阪城、吐鲁番、托克逊,阿古柏走投无路,自杀于库尔勒。此后,马在征战之余,办屯垦,修水利十余年,为巩固边疆作出了贡献。
光绪十五年(1889年),马玉昆请假回到故乡。次年,调赴直隶办理营务。光绪二十年,补授太原镇总兵。同年四月,朝鲜全罗、忠清两道民众,响应东学党起兵,打出“灭尽权贵”的旗号,日本借机出兵。朝鲜王室向清求援。马玉昆与叶志超、左宝贵、卫汝贵4部、35营2万余人往援,驻守平壤。九月十五日,山县有朋大将率日军万余人进犯。清军主将叶志超畏敌,主张弃城,马玉昆主战,率所部毅军坚守南门,在大同江东岸列阵,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毙敌中队指挥官两名。次日,叶志超下令撤军。十月下旬,马玉昆退回辽东,率部转战于营口,田台庄等地,杀伤日军甚众。
光绪二十五年,马玉昆升任浙江提督。次年,调任直隶提督,适值八国联军侵华,八月,侵略军两万余人,沿运河北犯。马玉昆率武卫左军3000余人,配合义和团,在天津北仓一带英勇抗击,歼敌1000余名。因无援而退守南苑。后保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光绪二十七年回京,加封太子少保,赏紫禁城骑马。
马玉昆关心家乡,任期内先后捐助蒙、涡两县及颍州府学费白银2.3万两。皖北大水,派员到六安、周口筹粮万石,救济灾民。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在通州防地病故。追赠太子太保,谥曰武忠,赏加世袭二等轻车都尉,令原籍及立功省份建专祠,国史馆立传。其子廉德、廉傅,其孙朝栋、朝梁,分别提升,赏皇银3000两,归葬于故里。
马金叙
马金叙(1848—1912年),字丽生,世代务农,移村乡马圩村人。少年习武,刀马娴熟,誉为“神童”。其父马希曾为捻军将领,被抄家后,马金叙16岁投刘铭传部镇压捻军,由棚目累迁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中,为四川提督宋庆先锋,统领毅军4营,扼守安东(今丹东)县境虎耳山。十月下旬,日本侵略军第一军渡过鸭绿江,进犯九连城、安东。马金叙率亲兵1000余人,坚守山后要隘。25日,日军来犯,鏖战多时,他负伤20余处,所部伤亡过半,终因无援而退。此后,相继在析木城、海城、摩天岭等地抗击日本侵略军。
光绪二十六年,马金叙与四个儿子,率部抗击八国联军,俘敌数名。后保光绪帝、慈禧太后西逃。次年,失宠,谪任江苏淮阴、福建、漳州、河南怀庆镇总兵。后任湖北、甘肃、直隶提督。民国元年(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同年,病故于北京孔庙,归葬双涧区马洼村东。
孟兆贵
孟兆贵(1874—1914年),乐土镇李家村孟庄(今三义乡孟庄)人,农民起义首领。清末,孟兆贵因同孟献典打官司,卖光田产,愤世离家,到内蒙古组建武装,自称革命党。民国元年(1912年),率亲随回乡祭祖,目睹地方政权,仍由豪绅把持,又拉起百余人的武装,活动于蒙城、凤台、怀远一带,杀富济贫。当时流传“孟兆贵进了庄,大小财主发了慌,粮食财物济穷人,跟着老孟去闯荡。”的民谣。
民国3年3月,孟兆贵等数十人,刚到乐土杨庙,县知事汪篪勾结驻蒙武卫右军官兵,突然来袭。双方激战两小时,孟兆贵中弹身亡。余众大部分被杀害。
陆建章
陆建章(1862—1918年),字朗斋,立仓区陆瓦房村人。
陆建章家境小康,略通文墨,嗜赌。光绪六年(1880年),陆侵吞一寡妇家产,逼其改嫁,获罪入狱。后越狱逃到蚌埠投军。初当伙夫,后升文书,选入北洋武备学堂。光绪二十年毕业,入新建陆军,历任哨官、帮带。光绪二十五年,从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大肆杀戮。二十八年任练兵处军学司副使。三十年任北洋新军第四镇第七协统领,后任山东曹州、广东高州镇总兵。
民国元年(1912年),陆建章任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右路备补营统领,升任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同年2月29日,袁世凯为拒绝去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指使第三镇统制曹锟发动兵变,纵兵焚烧抢劫商民4000余家及袁的锡拉胡同旧居。事后,授意陆抓捕无辜小商贩及流民数百人,以流匪罪,斩杀于西单及四牌楼,又残杀进步人士。人称“陆屠户”。
民国3年,白朗起义反袁,组建“公民讨贼军”,响应二次革命。陆建章随陆军总长段祺瑞往剿。同年8月,在宝丰虎狼岑消灭白朗余部,陆留任陕西督军。次年,拥袁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任陕西督军期间,大肆搜括民财,任人唯亲,民怨甚深。蒙城灾荒,先后几千人往投,他为培植私党,安排很多家乡人当官。陕西民谣:“会说蒙城话,就把洋刀挎”。又两次派人,送给家乡蒙城县衙2万余银元,以工代赈,疏浚北淝河。民国5年,陕西镇守使陈树藩,夜袭陆的儿子陆成武防地,将陆成武捉为人质,陆建章被迫退出陕西。
陆建章离陕后,其靠山袁世凯已死,一度投靠张勋。民国6年任冯国璋总统府高等顾问。民国7年7月,陆策划冯玉祥(陆是冯的老上司)反对段祺瑞执政府对南方用兵,段指使徐树铮,诱杀陆建章于天津中州会馆。
邵东作
邵东作(1847—1921年),字农山,今陈仙桥乡邵庄人,家世代为中医。他博览医学典籍,融汇贯通,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时称其“邵神仙”。民国9年(1920年),乡人在陈仙桥北,为他立“今日长沙”。(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石碑一方,誉其医道高如张仲景。
邵东作爱狩猎。富人求医,架鹰牵犬带随从,车马迎送,酒宴相待,方肯前往。穷人求医,则有求必应,少收或不收费。临终前,将其所著医书,焚烧殆尽。
汪篪
汪篪(1878—?),号吕仲,清末附贡生,安徽怀宁县人。日本明治大学毕业。
汪于民国3年(1914年)任蒙城县知事。当时连年灾荒,吏治腐败,盗贼横行,民不聊生。汪到任后,首先整顿社会治安,裁减旧差役,选用新人,制定传案费标准,通告全县。接着集中人才,组织社会调查,三个月内修好《重修蒙城县志》,付印出版。创办师范传习所,培训师资,相继开办10所国民学校,大力推行私塾改良,教授新教材。
汪在任近4年,水灾、蝗灾不断,不少地方、庄稼颗粒无收,灾民以红芋叶、榆树皮充饥。他积极争取陆建章及华洋义赈会的救济银粮,自捐薪棒500余串,以工代赈,疏浚北淝河,又开挖大小沟400余条。蝗害期间,他巡查四乡,破除迷信,组织乡民扑打。他提倡植树造林,推广南通棉良种,鼓励农民种靛(蓝色染料),创办实业,重修四牌楼,开辟宝塔公园。严禁娼、赌、淫戏……。民国3年3月,勾结武卫右军镇压孟兆贵起义,帽被击落。民国6年,调任亳县县知事。
汪篪于民国13年,将其在蒙城任期内搜集的资料,分为舆图、吏治、教育、实业、财政、司法、防务、水利、风土调查与统计报表10大编50多万字,定名《蒙城县政书》,自费出版。
蔡恩铭
蔡恩铭(1903—1937年),字鼎承。兄妹8个,排行第五,今小涧区郭店乡蔡圩人,抗日烈士。蔡恩铭家贫,幼入村塾。民国14年(1925年),蔡恩铭与其弟端章,其侄文奎、文祥、永伯投冯玉祥部当兵,后升班长、排长、参谋等职。民国20年进黄埔军校。民国26年初,任25路军32师93旅中校团长。“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将其妻与未满周岁的女儿,送回老家,率部开赴上海前线,坚守嘉定县南翔竹园阵地,与日军血战三天,一团人死伤大半。当接到换防后撤的命令时,日军再次发起进攻,蔡恩铭当即组织敢死队,率队跃出战壕,杀向敌群。混战中,不幸中弹,为国捐躯,其侄永祥、永伯也都殉国。1987年9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恩铭为烈士。
葛覃
葛覃(1896—1938年),字华谷,岳坊区马集乡大楼村人。少嗜赌,一日,其父叫他读《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一文,他却偷赌半夜。次日晨,略读数遍,背诵一字不遗。民国初年投陆建章部当兵,后任连长、营长、团长、五十一军参谋长。民国27年(1938年)5月初,率部在徐州前线阻击日军,不幸胸部中弹,写下:“奋战九里山,不惜命归天,逐贼凭胜志,卫国死犹甘!”数语,书毕殉国。
周元
周元(1894—1938年),字凯之,抗日烈士,祖籍广西明江县洞廓村,后迁居桂林。
周元生于贫苦农家。宣统元年(1909年)从军,勤奋学习,后考入龙州教导团。民国13年(1924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累迁团长。民国23年,选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五期高级班。民国25年毕业,升任173师少将副师长,兼517旅旅长。民国26年9月,率部北上抗日,参加淞沪会战。10月17日,在陈圩前线负伤,获“忠勇爱国”奖章,擢升中将。
民国27年5月初,日军妄图在徐州地区消灭李宗仁指挥的60万大军。为避免主力决战,李宗仁命21集团军173师副师长周元,率1个团赴蒙阻击日军,掩护主力转移。5月4日,周元奉令,率1033团,从淮南洛河出发。6日上午,周元率部到达蒙城,布署防务。次日12时,日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猛攻李竹竿园、贾水园、万家猪行与涡河渡口。5月8日,日军数十次进攻,均被守军击退。
5月9日上午10时,日军由东、西、南、北四面,同时发起攻击。下午1时,敌5辆战车,冲进南门,沿街北犯。周元率部力战,眼看弹尽粮绝,在漆园街与敌拼杀,壮烈牺牲。5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悼周元副师长”文告,称他是民族英雄。
8月20日,日军撤走后,蒙城人民把烈士们的忠骨,集体安葬在庄周祠旁的松柏丛中,碑铭“周副师长殉难记”。蒙城城关镇改称周元镇。
198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周元将军为“革命烈士”。
李麟阁
李麟阁(1883—1939年),原名铭勋,城西九里桥人。
李生于小康农家,幼入村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始贩碗盆,摆货摊。民国初期,进城开店。时值军阀混战,兵匪横行。李善结交权贵,拉拢商民,应酬过往军兵,当上商会会长,把持全县实权十余年。
民国16年(1927年)春,直鲁联军张宗昌部过境,抓丁勒索,人心惶惶。李麟阁乘机组织支应局,自任局长,募集财物,打着五色旗迎送。同年5月,该部溃败,沿路抢劫。大兴等地的民众,奋起截杀数百人。李令紧闭城门,筹集食品,败兵来后,从城墙上吊送,县城免遭洗劫。接着北伐军抵达,他带队举旗迎接。民国17年春,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杨子仪、王剑虎(新派)等,以“劣绅罪”拘捕商会委员张子庚等3人。李组织罢市,迫使放人。新、老(以李为首)两派,为争夺地方实权,从此结怨。同年秋,县党部委员胡士奇,奸污党训班女学员,李借此上告,组织罢市,胡被查办。李接着指使党羽,殴打新派工会会长丁在友。民国19年,新派抓住李等贩卖鸦片毒品的把柄上告,李以贿免捕。次年,由丁在友出面,以200银元买通驻军新编20师排长王某去谋杀李。李反以400银元,策划王暗杀了丁在友。新派人物吓得纷纷出走。从此,李的实力更强,历任县长无不受他左右,言听计从。
民国22年,李为葛昆山竞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奔走,串通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光廷(蒙城人),捐助5000元贿选成功。民国26年,葛昆山任蒙城县长后,因安插各自的亲信,葛、李反目成仇。民国27年夏,日军一度攻占蒙城,葛以“汉奸罪”,处决维持会长苏显五等4人。又联合新派王剑虎等,控告李“通敌、贩毒、印私票”等罪,将李镣解省府。李行贿免究,反而当上省议员,坐轿而回。李接着告葛昆山“畏敌弃城逃跑,置周元部于绝地”。葛调任涡、蒙、凤三县支队司令。
民国28年5月,葛以7000银元,买通阜阳督察专员郭造勋,以“煽动军队叛变罪”,于5月10日密令蒙城县长马忍言,将李就地正法。马找葛计议后,便请李到县府议事,以计调走李的卫士,马取出密令。李看后叹道:“葛昆你可狠毒,咱俩的账,来世也得算清……”马遂将李押到县府后门枪杀。
杨子仪
杨鸿才(1906—1940年),字子仪,乐土区杨寨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杨沉默寡言,追求真理,少怀救国济民之志。民国初期,先后就读于阜阳六中、北平成达中学。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北平农业大学。次年,亲历“三·一八”惨案,痛恨军阀祸国殃民,遂弃学返里,组织“蒙光社”,创办“蒙光周刊”,宣传三民主义,拥护国共合作。民国16年夏,加入国民党,组织工、农、商、学各界欢迎北伐军进城。次年春,组建国民党县党部,任执行委员、组织部长。建立工人、商民、农民、妇女等协会。揪斗土豪劣绅,打击地方实权派,提倡男女平等,工农参政,妇女读书放脚,推行男子剪辫等新政。同年秋,商会会长李麟阁,买通驻蒙樊钟秀部建国军,逮捕杨子仪。群情激愤,冲击商会,李迫于舆论压力,授意杨家用巨款疏通驻军。杨获释后,重建县总工会,创办平民学校,继续宣传民主。后被迫出走,县党部一度迁往蚌埠。
民国19年9月,杨子仪先后在双涧、板桥等地教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读书会”,抨击时弊,启发学生为真理而斗争。民国23年,任蒙城县政府建设科长,领导治理芡河。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拥护共产党一致抗日的主张,亲赴延安,在陕西被阻。次年冬,拜会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负责人章乃器、张劲夫,学习了毛泽东的一些著作。先后任宿县、蒙城民众动员委员会指导员。民国28年5月,在县长马忍言支持下,组建青年、工人、妇女等抗敌协会。资助开办“大同书店”,其后任外经理,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同年秋,由邵光介绍为中共特别党员,更加忘我地工作,为共产党和新四军搜集传递情报。民国28年冬,袁传璧接任县长,加紧反共,搜捕进步人士。中共蒙城工委根据上级指示,把暴露身份的同志,转移到解放区。杨子仪以开酱园作掩护,坚持斗争。民国29年3月31日深夜被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六团逮捕。4月1日夜,反动政府将杨子仪、尚志忠、卢锡璜、李季臣四位中共党员,活埋于城东扁担王庄东北乱葬岗内。1983年,县人民政府,在四烈士殉难处新建陵墓,立碑记念。
尚志忠
尚志忠(1919—1940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双涧李寨乡尚楼村人。初中肄业,任小学教员。民国28年加入共产党,任中共蒙城县委秘密联络员。公开身份是“大同书店”店员。民国29年3月31日被捕,4月1日夜,被害。
卢锡璜
卢锡璜(1918—1940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楚村区薛集乡人。民国29年初,加入共产党,受党指派,任郭集乡助理员,积极宣传抗日,扩大“青年抗敌协会”组织。3月,乡长卢礼常派人在他家窃得一份《拂晓丛刊》(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刊物),密报县长袁传璧。卢即被捕,4月1日夜被害。
李季臣
李季臣(1900—1940年),原名锡英,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三义区人。毕业于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李季臣嫉恶如仇,敢于抗争,主持正义,曾控告何宗敬及敲诈百姓的郭集乡乡长卢孔常。他热心教育事业,腾出自家房屋,创办郭集小学。并先后在三义高等小学、县城新民小学、曹楼德化小学任教。民国29年2月,在蒙城白色恐怖时期加入共产党,积极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分裂倒退。同年3月,在育德小学被捕,4月1日夜被害。
宫坚
宫坚(1916—1942年),原名云霄,城西郊李庵桥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宫坚幼年聪慧好学,爱读历史,景仰民族英雄。青年时代,忧国忧民,信奉实业救国。民国24年(1935年),考入正阳关职业中学,开始接触马列主义著作。民国27年毕业后,参加安徽省蒙城青年抗敌协会。民国2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四军第二师某连指导员,转战苏皖一带。民国31年,在江苏六合县竹镇集,抗击日军,率部坚守桥头。日军坦克开来,他扛起炸药,奋不顾身,冲上大桥,拉断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
张子才
张子才(1919—1943年),字安仁,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城东马沟人。
张子才于民国27年(1938年),加入蒙城青抗会,任第一抗敌小学校长,义务任教,自编自印抗敌课本。次年冬,经中共蒙城工委推荐,去安徽省第六抗敌指挥部第六支队。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所部与兄弟部队,驻怀远县褚集,遭千余名反动会道徒围攻。他沉着应战,把会道徒击溃。民国31年冬,编入宿灵县大队,任中队长兼指导员。次年冬,率部夜袭宿东日军三堡据点,身先士卒,猛攻敌堡,中弹牺牲。
过家和
过家和(1908—1945年),又名一民,化名李家和。革命烈士,本县最早的中共党员,楚村乡大过庄人。
民国11年(1922年)春,过家和入西北军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学校读书,目睹军阀暴行,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民国15年3月28日,子弟学校随军西迁,他转入北京清明中学。后为迎接北伐军北伐,积极宣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参加罢课和游行示威。次年春,经彭雪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京津一片白色恐怖,学校党员名单落入敌手,过家和遂辍学离校。
民国17年6月,中共北方局派过家和到十七军刘珍年部搞兵运,任该部组织科长。他创办《渤海日报》,组织读书会,开设“沪澳书店”,揭露社会黑暗,宣传革命,秘密发展党员,参与组建中共烟台特别支部。后为国民党觉察,派军统特务曹日嫩查处。刘珍年暗中将过家和送走。
民国18年12月,过返回家乡蒙城,任顺河区区员。次年去张家口、天津,与中共地下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民国24年,通过其叔过之翰(冀察政务委员会财政厅长)的关系,任宋哲元部军政处中校处员。次年,参与营救中共党员薄一波等61名“政治犯”出狱,后任安国县税务局长。民国26年春去延安。民国28年,任何基沣(中共秘密党员)部中校军需。民国34年9月中旬,由蒙城去上海,途经双涧东谭老荒,不幸被暗害。1983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迪东
张迪东(1922—1947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安徽五河县人。
张迪东出身贫苦农家,少年时期以理发、吹喇叭为生。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3年(1944年)10月,调任坛城区公安区员。民国34年春,组建狼山民兵防线,多次痛击来犯之敌。民国35年,随军转移豫东。次年春,中共宿蒙县委,派他秘密回坛城联络同志。一日夜,住芮集乡小李庄,叛徒李恒昌告密,坛城乡长马志远,率乡队围捕。他独据斗室,拼死抵抗。敌人不敢接近,高喊:“投降不杀!”他怒喝道:“共产党人决不跪着生!有种的就上吧!”相持将近天明,他的子弹打光,突围无望,将手枪折散扔掉,自缢牺牲。
刘常山
刘常山(1914—1948年),祖居涡阳县文庙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刘家贫,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带着弟妹,四处乞讨。民国21年(1932年),入赘于郭店乡蔡圩孜蔡戴氏家。民国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刘常山任宿蒙县小涧区区队长。同年腊月十七日傍晚,率区队南渡涡河,奔袭岳坊乡公所,捣毁税务所。黎明前返回陆楼。县国民政府保警大队两个中队,偷偷逼进。他急命3个班从胡寨渡河北撤,他自带1个班掩护。不久敌人冲来,众寡悬殊,形势危急。他又命全班北撤,由他掩护。班长张佩林坚请留下,他喝道:“服从命令,撤!”说罢端起机枪,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射击冲上来的敌人,待战友全部渡过河后,便冲向敌群,头部中弹牺牲。敌人割其头,悬挂在城门上示众。后来,乡亲们将他的遗体葬在蔡圩北地。
王儒士
王儒士(1918·2—1948·7),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坛城区芮集乡菜园村王庄人。
王儒士少年入村塾。民国26年(1937年)因家贫辍学,以到学校卖笔墨为生。民国33年,参加农会。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芮集乡、宿蒙县民运部工作。民国35年10月,随宿蒙县党政干部西撤。到河南太康县第八区任大吴、马头两小区区长。民国36年春,王儒士与中共第七区区委书记曹敬执行公务,同八、九名敌人遭遇,敌人突然开枪,曹敬负伤倒下。他立即背起战友撤离,打退三次追击,安全脱险。同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路过太康后,国军云集,解放区被占。王儒士坚持地下斗争,奉命保卫军分区一位年过花甲的王参谋(肖县人)。一天夜里,他带病到附近寻食物,返回路上,发现敌人搜索王参谋隐蔽的庄稼地,当即鸣枪,引走敌人,保护了战友。民国37年7月,王儒士与几位战友,在马头集筹办支前物资,国军郭兴波派便衣队潜入,冒充自己人,打骂王参谋,逼缴他的左轮手枪。王儒士闻讯赶到,见是伪装的敌人,开枪击毙2名,便带领战友,边打便撤。刚到集南,又被围困,毙敌数名,终因众寡悬殊,全部壮烈牺牲。太康县委把他的遗体,安葬在影堂寺后。建国后,又将他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
王玉发
王玉发(1922—1950年),小名木头。革命烈士,许疃乡人。
王玉发出生贫苦农家,稍长随父唱戏。民国27年(1938年),学理发。民国29年7月,参加八路军四纵队。民国34年,调任宿蒙县大队班长。次年秋,县国民政府保安队与还乡团200余人,窜入唐集大梁庄。王玉发率一班人突然摸到敌后,抽出大刀,砍死机枪手,击毙敌人数名,缴获机枪4挺。配合主力,全歼敌人。群众称赞说:“小木头比钢还硬!”民国36年任宿蒙县大队副大队长。民国38年春,宿蒙县大队编入18军54师,王玉发任162团二营营长,参加渡江战役。同年冬,随军挺进大西南。162团主攻重庆飞机场,他身先士卒,脱去上衣,冲入敌群,白刃拼杀,大获全胜。
1950年初,王玉发率部在四川邛崃县剿匪。有位新战士投弹紧张,手榴弹落在脚边。他奋不顾身,推开新战士,急忙拾起手榴弹,正想扔向敌群,手榴弹突然爆炸,王玉发壮烈牺牲。此后,邛崃人民为他立了烈士纪念碑。
杨子栋
杨子栋(1903—1951年),原名光智,地主出身,城南三里杨人。
杨子栋幼入村塾,民国14年(1925年),含美中学初中部毕业,入西北军陆军干校,次年入含美中学高中部。不久返回家乡,同杨子仪等组建“蒙光社”,创办《蒙光周刊》,宣传三民主义。民国16年,任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训练部干事。民国18年入南京成美中学。半年后又回到家乡,在双涧、板桥、黉宫等小学教书,宣传马列主义。民国27年5月,日军攻陷蒙城,杨任阚疃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教官。民国28年相继任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保甲训练班教官、郭集乡乡长。次年进入抗大四分校,结业后分配任板桥区抗日民主政府区员。民国30年2月,任城关区区长。同年5月,中共蒙城县委党政干部东撤,他因病留板桥做地下工作。
民国32年,杨子栋自首叛变。接着前往立煌,受特务训练。结业后,相继任绥靖团二大队指导员,省党部宣传队组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蒙城调查室干事、代理专员、行动大队长,淮北特种工作团团长及县参议员等职。其间,搜罗土匪流氓,建立行动队、辅导组、中心组,结成遍布全县的特务网络。肆意搜捕、密审、杀害进步人士。民国35年以后,计残害、活埋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李结实、丁怀功、李辅林、张德才、刘梦云、刘梦然、张同德、黄文斗、郁子善等50余名。策动宿蒙县新六连范学良、于占鳌、王辅臣等50余人携枪叛变。威胁、诱骗革命干部、群众1000余人自首。抢劫粮食5万公斤,掠夺长短枪240多支。民国37年5月,调任中统凤阳县调查室专员。同年底,逃往南京、上海、四川等地。1950年在四川万县被捕,同年11月,押解蒙城。1951年10月4日,依法处决。
过之庄
过之庄(1898—1951年),字绍周,楚村乡大过庄人。
过幼年从父过俊英(任陕西督军署教员)读书。其堂兄过之刚任冯玉祥部连长,驻河北廊坊。过之庄入过之刚连当兵。他刻苦锻炼,矫健异常,被称为“飞人”。
民国10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赏识过之庄勇敢善战,提其任卫队连长。民国13年升营长。后任石友三部团长。民国17年升师长。次年石部整编,任71旅旅长。同年5月,石友三叛冯投蒋,密将不愿跟他走的过之庄、许长林、李殿林3个旅长和部分团长,以调动为名,骗入一节头等卧车内,加派手枪队监视,从南阳押至郑州,宣布解甲削职。过之庄便到冯玉祥总部任闲职。民国19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败下野,隐居泰山。冯的卫队营长魏凤楼,与过之庄是结义兄弟,过到魏营赋闲。民国22年,冯组织察北抗日同盟军,过之庄任张家口市公安局长。民国24年,随冯去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返里闲居。过之庄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常常以粗粮充饥。民国32年,故友邵雨桥任蒙城县长,让他任县参议员,借工薪补助其生活。民国33年,安徽省保安三团团长葛昆山,荐他任该团副团长。此间,常与其侄过家和(中共党员)密会。民国34年6月,到国民党第十三军官总队,办理退役,领取少将级退役费及几匹机织布返里,以此购城宅草房五间。后到其侄国军132师师长过家芳(中共党员)处住闲。民国36年经过家芳介绍,任暂编74师高参。次年夏,淮海战役前夕,辞职返里。生活无来源,靠友人资助,在宿县做小生意。1950年去北京,摆小摊为生。1951年镇反,审查他任保安团副团长期间的问题,押回蒙城,被判刑。同年秋,因病保外就医,在原籍大过庄病故。
过之刚
过之刚(1890—1957年),字羡五,楚村乡大过庄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投山东曹州镇当兵。次年入保定警察局充巡警。民国元年(1912年),投冯玉祥营充正兵,后升哨官。次年升模范连排长。
民国6年,冯玉祥率十六混成旅,讨伐张勋。7月12日,过之刚连首克天坛,授少校衔。次年升营长,被誉为冯部的十三太保之一。民国11年任四十四团团长,第二年永定河决堤,过团抢险堵口,保卫京郊永定门一带安全,备受各界赞誉。民国13年,冯发功“首都革命”。10月22日,过团与韩复榘团一举接受北京城防。授过少将军衔,晋升旅长。民国17年5月,冯部响应北伐,出潼关击奉军。7月扩编为16个军。过任十五军军长。次年,过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任马鸿逵部监军。民国19年,过任河南省新编第一军军长。次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部分化瓦解。过投靠韩复榘,任山东省顾问。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过避居天津法租界。民国28年迁入北京旧居。1957年3月病故。
冯简斋
冯居敬(1885—1958年),字简斋,城关镇人。
冯幼入村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案首(秀才第一名)。此后,谢绝交往,反锁房门,苦读三载。光绪三十三年,安徽优级师范毕业后,相继在县立高级小学堂、省立第三师范、县乙种职业学校、怀远淮西中学、县师范学成所,济南官佐学校、阜阳师范、宿县中学、涡阳中学、双涧师范及蒙城联中任国文、数学、化学和图画教员。
冯简斋酷爱读书,在济南一次用去400余银元买书。他博学强记,乡里誉为“活辞源”。他常告诫学生:“为学如登山,必须时刻努力,勿中道而止,才能登峰造极。”他先后写出《经传释词补》、《帚金室经话》、《俗字典》、《许慎说文解字补释》、《国学门径》、《左传地理简释》、《毛诗鸟兽虫鱼集释》等(未出版)。他在济南官佐学校任教时,每天伙食费1.2元,深感一餐饭,穷人半月粮,主动降至0.6元。灾荒年常常熬粥济贫。有个日本人出500银元,托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买他的《经传释词补》版权,他怒对韩道:“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争气!这本书宁愿不出,版权也不能卖给日本人!”
建国后,冯简斋被聘为安徽文史馆馆员。1954年,当选县人民代表。1958年病逝,葬于祖籍城南小冯庄西。
丁焕曾
丁焕曾(1897—1959年),名承宗,外号“别子”,全集乡丁竹园村人。
丁焕曾幼入村塾,后入怀远含美中学,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民国18年(1929年)任淮西中学教导主任、校长。民国27年4月,日军陷怀远后,任阜阳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教员、颍州师范教导主任。民国32年,任蒙城中学校长。建国后在芜湖、庐江任教员。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病故。
丁焕曾常年布衣粗食。他任蒙中校长时期,每年招新生,试卷密封姓名,谢绝说情。期终考试,前三名免缴学费,两科不及格者留级、降级,三科不及格除名。女婿、外甥女不服教师管束,按例开除。老母闻讯,盛气而来,骂他六亲不认。他恳切地解释:“娘,家有家法,在家依您。校有校规,亲戚也不能例外”。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大豪绅武济五的女儿,违反校规被开除,武亲自求情。他据理反驳:“你有权,可以免我的职,但我丁焕曾当一天校长,就要维护校规、校纪,任何人不能特殊!”武羞愧而回,记恨在心。民国34年,武主持分配木料,不分给蒙中。他据理力争:“学生坐土台,睡土坑,疥疮、疟疾流行。有木材不给,对教育是何居心?我个人的屈辱可受,对此决不能忍!”武迫于舆论压力,只得拨给蒙中木料。他不畏权贵的精神,赢得乡人的钦佩。
葛树屏
葛树屏(1880—1959年),字凯亭,岳坊乡葛大庄人。
葛树屏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西阳集开饭店、摆货摊。光绪二十六年,投淮军,入学兵连,东北讲武堂。后历任司务长、排、连、营、团长。民国11年(1922年),升任十二混成旅旅长。次年,所部驻守郑州,曾代表吴佩孚同“二·七”大罢工的京汉铁路工人代表康小八谈判,双方让步,和平解决。曹锟总统授他为裴威将军。民国16年,任直系第三路军军长。后任冯玉祥部西北军高参,河北省议会参议员。汪伪政协请他任河北省道尹。他严词拒绝:“我是中国人,决不当汉奸!”民国28年秋,回到家乡,定居县城。次年,县长袁传璧疯狂捕杀共产党人,他冒险保护执行秘密任务的中共党员张衡山。
建国初,他拿出1500余公斤红芋,救济灾民。1951年土地改革,自动交出五大财产,移居泰山乡务农,虽年逾古稀,仍积极劳动,自食其力。1958年,葛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同年病逝。
高鸿文
高鸿文(1878—1959年),字汉杰,小涧区高寨人。
高鸿文出生贫苦农家,幼年父母双亡,随其兄帮人放猪。稍长,流落江南行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兵,后任棚目。民国元年(1912年),回到家乡,寄食于同宗家。民国4年,投陕西督军陆建章,在商震部当兵。次年,随商震编入晋军,历任排、连、营、团、师长。民国22年底,率部坚守喜峰口,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因两翼溃败,被迫后撤。民国24年,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协订”。日军指使汉奸,搞华北五省自治,拉他入伙,他坚决拒绝。
建国后,定居北京。1959年病逝,葬于八宝山。
任永庆
任永庆(1892—1959年),字丙黎,号安南,坛城区小任庄人。
民国4年(1915年),任永庆投陕西督军陆建章部,年余返里。民国29年,八路军第四纵队进驻坛城,在军民联欢会上,他激昂陈词:“八路军是最好的队伍,共产党为国为民,是真正抗日的,是中国的希望……”从此,紧跟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民国33年,冒着危险,掩护并照顾两位患病的中共干部。次年,率先响应减租减息,声明:欠他的债,全部作废。同年秋,当选为宿蒙县参议会副议长。日本投降后,他各方奔走,呼吁和平,反对内战。民国35年10月,宿蒙县党政干部西撤,他与中共失去联系,辗转于亲友家避难。民国36年夏,中共宿蒙县政权刚恢复,托他保管一批枪支,完好无失。县领导人称赞:“任永庆先生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好朋友!”1959年10月,病逝于家乡。
葛光庭
葛光庭(1880—1962年),字静岑,城关北大街人。
葛幼年丧父,寡母供他求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常节省奖学金,补助老母。毕业后选为公费留学生,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留学期间,先后加入“兴中会”、“同盟会”。回国后任保定军官学校炮科教官。民国初年,任陆建章部参谋长,第四混成旅旅长。民国5年(1916年),陆倒台后,葛离陕闲居北京。民国9年,迁居上海。民国12年11月,一度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高级参谋。民国19年初,任内蒙古土默特旗公署总办。同年秋,任平汉铁路委员长,11月,改任胶济铁路委员长。使这段铁路逐步扭亏为盈,还清日本投资,将铁路收归国有,评为全国模范铁路。民国22年,资助族人葛昆山5000银元贿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民国27年山东沦陷,葛避居香港,未几返居上海。葛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的同学、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请他任伪山东省主席,葛拒绝。此后,信佛闲居,热心慈善事业。1962年,病逝于上海淮海中路故居。
陆品三
陆悦欣(1885—1962年),字品三,号隐仙,城关镇漆园街人。
陆出身将门(先祖系武探花),幼年习武。其父冤死后,他弃武学文,尤善书画,穷人相求,无偿相送,富人有请,酌收笔资以济贫。20年代,驻蒙国民党军队某部参谋长,慕名求其字画,特备酒席一桌,银币10元,专人往请,被他拒绝。民国21年(1932年)后,任县文化馆图书管理员,义务任职十余年,不但未领任何报酬,还资助数百元,购买新书,充实图书室。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发给他定期补助。1962年病逝。
刘治堂
刘治堂(1880—1963年),名济南,河南省巩县人。
刘治堂光绪二十六年(1898年)中秀才,后入嵩阳书院、开封大梁书院深造,同期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毕业于河南省政法专门学校。历任河南省检察厅推事,遂平、府谷县承审员。陕西延川、横山、葭县、榆林等县知事。神木、阳武县、府谷县县长。民国22年(1933年)9月,任蒙城县长。任职期间,经常微服私访。查实征收员马博甫等8人,贪污财粮,拘捕追赃4000余元,以该款新修府前街(今公安局门前南北路)。查知守城卫兵,勒索进城农民,他严令禁止。他重修庄子祠。一天查夜,途遇袁军长的副官张治良在街旁大便,罚其扫街两天,买垃圾箱一个。拘押暗娼“大军长”(外号)等游街示众。一日夜,见一对男女,搀扶而行,疑为暗娼。忙派人去抓,原来是民妇分娩。次日,买红糖、油条,登门贺喜致歉。他在任期内,拘捕苏继昌、李振常等中共党员50余人办自首,破坏中共党组织。离任后,回到故乡。民国35年,任巩县副参议长。建国后,旅居北京、大同,1963年病逝。
吴化文
吴化文(1904—1963年),字绍周,祖籍山东掖县。清宣统三年(1911年),随父迁入本县移村集。
民国5年(1916年),入双涧小学。民国9年,应招入西北军。任冯玉祥的勤务兵,升排长、连长。民国13年,经冯保送北洋陆军大学深造。民国18年,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民国20年,任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民国26年9月,率部在黄河北岸炸毁洛口铁桥,阻击日军南下。民国27年,吴部先后改编为独立第二十八旅,新编第四师。民国28年,兼任山东省政府委员、保安第一师师长,在鲁南抗击日军。
民国32年春,受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密谕,投日反共。其部改编为“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吴任上将总司令,在鲁南剿共,制造无人区。
民国34年9月,抗战胜利,蒋介石授予吴部新编第五路军番号,作为受降先遣队,驻蚌埠、徐州一带。次年,吴化文部先后改编为暂编第七纵队,第二保安纵队。吴受排挤,开始与解放军接触,寻找出路。同年7月,吴到南京参加紧急军事会议期间,密访冯玉祥,对蒋介石不给装备、给养,使自己难以生存表示不满。民国36年5月,吴部编为整编八十四师,对蒋重抱幻想,与解放军割断联系。民国37年初夏,吴部防守济南,其一六一旅增援兖州被歼。蒋介石为安抚吴,任他为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整编八十四师师长,将整编第二师、山东保安第二旅拨归九十六军,重建一六一旅。当年9月,解放军包围济南,通过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9月19日,吴率部两万余人战场起义,为解放济南作出贡献。10月29日,该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吴任军长。年底,率部投入淮海战役。次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24日攻占南京总统府。后移驻浙江杭州。
建国初,吴因病申请退役。先后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副主席、交通厅长、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病逝。
过之翰
过之翰(1887—1965年),字觐宸,楚村乡大过庄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蒙城高等小学堂,考入颍州清颍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入南京陆军讲武堂,参加同盟会。
民国元年(1912年),选为安徽省后补议员,在蒙城县参议会工作。民国2年,因黄二诚部破蒙案牵连,离蒙进京,投京卫军第一旅(旅长冯玉祥)三营,充正兵。次年,选入模范连。后升任炮兵团副目、正目、中尉排长。民国6年,参加讨伐张勋,升炮兵上尉。民国8年,任冯玉祥部十六混成旅军需官。民国13年,冯发动兵变,改组北洋执政府,过出任财政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常务次长、兼盐务总署署长、“北洋棋社”副社长(社长段祺瑞)。民国15年,任国民联军总部军需处长。民国19年,任宋哲元二十九军军需处长。次年,蒋介石电令宋哲元逮捕该部过家芳(过之翰长子)等26名中共党员,押解南京。宋同他商议后,密令这26人全部离队。复电:“查无此人”。民国22年,过任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民国25年,兼冀察政务委员会财政厅长。力主抗日,推荐其族叔过俊伟任北平军人反省院院长。其侄过家和为军政处中校处员。协助过家和,转宋哲元批示,释放关押于反省院的薄一波等61名中共党员。次年7月,撤出北平前夕,让过俊伟将在押人员全部释放。民国29年,宋哲元病逝后,过隐居香港。次年,迁入上海。民国37年,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过之翰暗中协助何基沣、张克侠、崔振伦、过家芳四个师2.3万人,在贾汪前线起义。
建国后,过之翰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委员,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1965年病逝。1980年,上海市委统战部为表彰他对人民的贡献,将其骨灰移放于龙华革命公墓。
傅树乾
傅树乾(1879—1965年),字振宇,坛城区傅圩村人。
傅于民国33年(1944年),任宿蒙县抗日民主政府坛城乡乡长,坛城区副区长。次年,当选为宿蒙县参议员。卖地数十亩,资助县财政开支,广大党员赞他是“党外的亲人”。民国35年10月,宿蒙县党政干部西撤,他与共产党失去联系,辗转于亲友家中避难。民国37年11月,淮海战役中,他虽年近70,仍亲率民工,往返支前。民国38年3月,70大寿后,县人民政府决定:发给小麦4000斤,表彰其功迹,劝他退职。他坚辞不受,继续为革命工作。
建国后,相继任建设科副科长、烈士馆馆长、敬老院院长。1965年5月1日病逝,享年86岁。
戴天强
戴天强(1909—1964年),岳坊区人。戴于民国17年(1928年),入南京成美中学,次年转五洲中学。民国20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他积极参加罢课,游行示威,并由杨林祥介绍加入共产党。
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中,学校毁于炮火,戴回到故乡。先后在城关和农村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一批党员,成立党支部。同年秋,与李谅仁、杨益强等组建中共涡蒙特区,戴任书记。民国23年5月,任中共涡蒙亳县委书记。同年11月,党组织遭破坏,戴逃往济南。次年回蒙城办了自首。从此,任国民小学校长、《蒙城日报》编辑、教育视导委员、国民党贵州省党部调查统计室主任。民国34年元月,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四处科长,兼江苏省调查室主任。民国36年7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讯局江苏省党部第三组组长。
民国38年,戴去台湾,后涉嫌通共入狱,托葛昆山保释出狱。经同乡介绍,在云林县西螺镇东南私立中学任教员。1964年病故。
马敦五
马敦五(1913—1977年),原名尽伦,双涧马洼村人。
马敦五家境殷富,兄弟七人,排行老二。幼入村塾。民国21年(1932年),双涧小学毕业,考入蚌埠乡村师范后,参加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5年毕业,回蒙任乐育小学教员。民国27年春,同其弟马彝伦,赴陕北三原县安吴堡西北青年战时训练班学习。同年夏,结业回蒙。组织蒙城青年抗敌协会,任理事会主任(后改称为秘书),创办《前锋报》,组织文艺队,宣传抗日。同时还兼任《蒙城日报》编辑。民国28年冬,受组织委派,到立煌(今金寨县)安徽省干部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后安排他任板桥区区员(未到职)。民国29年夏,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淮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马敦五先后任民主政府板桥区副区长、顺河区区长。民国30年,撤往津浦路东,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泗宿县文教科长、民政科长、潘山区区长。民国33年8月,返回路西,任宿蒙县民主政府秘书。民国35年10月,随军西撤豫东。民国36年6月,重返根据地,任宿蒙县副县长。同年12月,升任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
建国初,马敦五先后任蒙城、颍上县县长,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后调任阜阳行署办公室主任、副专员。1956年升任专员。他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关心群众,反对浮夸,主张实事求是。1960年,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职,监督劳动。1962年,平反复职。文化大革命中被关押批斗。文化大革命后期,结合为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8月18日,因患脑瘤病逝。中共阜阳地委在《悼词》中评他:参加革命三十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事求是,不说空话。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平易近人,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一生。
刘斌
刘斌(1911—1979·10·30),三义乡魏庄村刘寨人。民国15年(1926年),因家贫投西北军当兵。抗日战争初期,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信去延安,受阻回里。
民国29年,刘斌参加新四军。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区队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淮海战役中负伤,后任阜阳军分区警卫营营长。1952年调任军委军训部组织计划处参谋,训练总监部监察部武装力量计划监察处参谋。1961年,调福州军区高干疗养所副所长(中校)。1963年改属江西省军区(所址南昌)。1968年被揪斗,送省军区清队学习班审查,被罗织罪名,离职回籍。1976年6月14日,江西省军区落实政策办公室,销毁整刘斌的18份83页黑材料。1979年5月31日,中共江西省军区党委决定:恢复刘斌的名誉,享受13级待遇。一切不实之词予以推倒。同年10月30日,病逝于蚌埠123医院。江西省军区及有关党、政、军机关领导,在蒙城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汤如江
汤如江(1920—1980年),双涧镇赵巷人。
民国27年(1938年),汤如江在双涧小学读书期间,以他为首,组成“少年宣传团”。他捐助10余银元办团,团员38人,自编自演抗日救国文艺节目。先后到双涧、移村、王集及农村演出20多场,观众6万余人,收集群众为抗日捐献的钢铁2400多斤。民国28年,全体团员转为“蒙城青年抗敌协会”会员。同年10月,他进入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民国29年初,编入抗日军政大学军事队。6月1日,在涡阳县新兴集,参加新四军六支队纪念“五卅”运动检阅大会,日军突来袭击,抗大学员奉令撤退,汤临危不惧,帮助他人背背包,安全撤离。民国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由抗大分往淮宝县(淮安、宝应)盐西区,任官庄乡农会主席兼乡党委书记。次年,任三乡联防队长,发展队员100多人,率队先后炸毁日伪军杨庙、二铺的炮楼。民国32年,任联络站站长,圆满完成传递情报、护送过往首长及地下工作人员的任务。民国33年,任淮宝县独立团交通参谋。民国35年,亲率一个连,掩护县委工作人员,冲破敌人围堵封锁,安全撤往大运河以东。后任五地委供给部主任、团长等职,参加涟水战役。
1952年,汤如江调入南京军区新建空军,任学员队政委、南京飞机场站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54年,为空袭上下大陈岛,掩护陆、海军解放一江山岛,作出贡献。1956年,随部换防东北齐齐哈尔。他先期前往,组建新场站,带领指战员,艰苦创业,当年收的马铃薯就自给有余。1958年,又换防吉林公主岭场站,任政委。1980年病逝。
葛昆山
葛昆山(1890—1979年),字玉斋,城关镇南大街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南洋炮兵学校。同年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底,参加柏文蔚领导的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升任第一师炮兵营长。
民国2年(1913年),讨伐袁世凯失败,先后于日本、南洋各地,经居正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5年,奉命赴陕,联合商震等,迫使陕西督军陆建章下野。次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副官。民国10年,任营长,参加讨伐陈炯明。民国13年,任韶关大本营兵站主任兼筹款专员。民国15年,任北伐军江北特派员兼江汉宣抚使署副官长,策动敌军倒戈。民国16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管理科长、总司令部高级副官、上校参议、蚌埠公安局长,亳县、凤台、定远、霍邱、阜阳等县县长。民国22年,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民国27年,任蒙城县长期间,用人唯亲。先同商会会长李麟阁亲如手足,后因争权反目为仇。适值日军陷蒙,周元部将士全军殉难。李告葛“畏敌逃跑,置周元部于绝地”。被撤去县长职务。葛告李“煽动军队叛变”,将李处死。此后,葛历任涡、蒙、凤国民自卫支队司令、第五战区十一挺进纵队及阜阳警备副司令、苏鲁豫皖边区总部少将党政专员、徐州绥靖公署少将参议等职。民国36年,贿选为国大代表、立法委员。民国37年,任徐州剿总第二纵队中将司令。次年任广东省政府顾问。
民国38年11月,葛昆山去台湾,以国大代表身份,参与逼走李宗仁,拥戴蒋介石活动。晚年兼任台湾某公营农场场长,1979年在台湾病故。
于小辉
于小辉(1966·7—1984·12),革命烈士,城关镇人。
1980年,于小辉初中毕业。1983年入伍。1984年2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随35155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任二连卫生员。二连一排驻守116阵地,敌我双方,话语相闻。该阵地是越军侵袭的重点目标。他主动申请到一排,救护伤病员。当年12月10日下午,越军突然发动进攻,成千发炮弹倾泻下来,一排阵地顿成火海。于小辉背着救护包,冒着弹雨,刚给观察所的伤员包扎好伤口,又传来二号哨位的呼救声。他闻声奔去,见战友钱宝玉身负重伤,就急忙包扎。一发炮弹呼啸而来,他奋身扑在伤员身上。战友得救了,他却献出了生命。
1985年4月20日,部队党委给于小辉记了二等功。根据他的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范永民
范永民(1966—1985年),小涧区郭店乡小范庄人。
1975年入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任少先队中队长、班主席。爱读《精忠岳传》、《刘胡兰》、《雷锋日记》等书。他常以“学英雄、见行动”勉励自己。稍长,每逢雨雪,便提前到淝河岸边,背小同学过河。常年帮军属老大爷、老大娘挑水、买卖东西。有次割草,他听到呼救声,飞奔前往,救出落水的儿童。1983年早春,王勤英老汉运肥船沉。他奋身下水,救起老汉并捞出化肥。不久,他加入共青团。同年冬,因母亲病故,被迫辍学。1984年3月,前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在勃利种畜场第一采矿队当井下协议工。常以“一日学习一日功,十日不学十日空”、“人生在世,贵在贡献”作为生活的准则。先后购书180余本,下班后便钻到书堆里,刻苦学习。
他进矿384天,上362个满班。年底,未婚妻千里迢迢赶往相会。他的300元积蓄,本想给未婚妻买衣物,因有位工友急需,借给这位工友。
1985年5月19日,范永民上班途中,见两个幼童在铁道上玩,589次列车飞驰而来。“快躲,火车来啦!”他喊着奔去。大孩闻声跑开,小的却愣在原地。他猛扑上去,推开孩子。不料那孩子又返回找玩具。这时火车已至眼前,他再次回身扑去,刚推开孩子,火车呼啸而过。幼儿尚勇幸免于难,范永民却献出了生命。七台河子市人民政府,为他召开隆重的追悼会。同年8月,《人民日报》登载范永民烈士的事迹。
郭成章
郭成章(1898—1985·9),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党员,辛集乡杨寨人。
郭成章自幼家贫,婚后当雇工7年。民国35年(1946年),全家7口人逃荒,到凤台县境被国民党还乡团抓去,毒打关押几天。后在蒙、凤边界,苦熬岁月。民国37年,邵光等开辟蒙南解放区,郭成章看到翻身的希望,便回到家乡,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走村串户,组织群众,任杨寨村农民协会主任。1949年秋季,内涝歉收。他带领15户农民,大搞副业,磨豆腐,做挂面,扒锅,打烧饼,生产自救。又组织本庄及外村的群众,新开挖宽2.7米、深1.7米、长150米的排水沟,领取工赈粮225公斤。本庄人度过春荒,还稍有节余。新沟排水,使3500亩冬麦免受涝灾,获得丰收。1950年,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持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名义发的请帖,出席全国英模大会,荣获五星奖章。此后,他在反匪、反霸,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处处走在前面。1959年任辛集公社敬老院院长,抵制当时的浮夸风、共产风与强迫命令风,辞职回到杨寨村,劳动生产。
郭成章辞职后,仍关心党和人民的事业,积极参加县、区、乡、村的有关会议,表明观点,提出建议。年逾八十,行动不便,就让子孙们送他开会。人们劝他安享清福,他总说:“我是党员,要当好党的宣传员。有一口气在,就要为党尽一分力。”临终前还谆谆告诫子孙:“共产党让咱们作了国家的主人,你们要永远听党的话”。
侯立庭
侯立庭(1962·2—1985·9·23),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岳坊乡老庄村人,兄妹6个,排行老二。
侯立庭8岁入学,先后在戴圩小学、岳坊中学9次被评为“三好学生”,3次获体育竞赛优胜奖。1977年加入共青团。1979年7月,高中毕业。1980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14团3营7连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等职,是全团有名的神枪手,训练尖子和四会教员。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优秀团员3次,优秀班长与模范党员各一次。
侯立庭家中人口多、劳力少。1984年服役期满,父母与未婚妻多次要他退伍回乡,安家立业。论条件本可退伍,他考虑到部队即将调往云南前线,担负防御作战任务,连队骨干又少,便毅然服从组织决定,超期服役。1985年3月,部队到达集结地点后,他针对热带气候高山丛林等战役特点,提出50多条训练改革意见,其中38条为连队采纳。他带领全班,刻苦训练战术技术,在师组织的穿插作战演习中,全班荣立一等功。5月初,奉命驻守被称为“80年代上甘岭”的412高地。他由七班调任四班班长,坚守最前沿,食品茶水不足,生活极为艰苦。他团结战友,吃苦在前,独自守在最危险的哨位上,一再谢绝轮换,连续值岗18天。5月31日5时30分,越军一个加强连,在炮火掩护下来犯,他沉着应战,带领战友,打退敌人一次次的进攻。7时许,副连长负伤,他立即冒着弹雨,赶往前沿指挥所,代替指挥我方炮火,打死打伤敌军26名。升任二排长。6月下旬,接受夺取被越军侵占的395高地的主攻任务。他写给长兄的信中说:“哥哥,我即将带领主攻排……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也许不能报答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为国效劳。我一定在战斗中不辜负人民的要求和希望,奋勇杀敌!……1985年6月27日”。
1985年9月23日夜,侯立庭率领主攻排,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顺利到达指定位置待命。5时30分,我方炮火开始轰击。四班、五班分别向-23阵地和395高地运动。6时10分,四班尖刀组摸到敌哨位5米处,才被发觉,便先发制人,扔出两颗手雷,二组战士乘机突袭,将炸药包投到隐蔽洞里,毙敌4名,攻占-23阵地前的无名高地。此时,敌人排炮打来,我4名战士负伤。侯立庭当即调整人员,率部又拿下-23表面阵地,乘胜前进。7时40分,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侯立庭壮烈殉国。战友们高喊着为侯排长报仇的口号,前仆后继,攻上395高 地,全歼守敌27名。嗣后,又打退越军7次反扑,歼敌12名。
战斗胜利后,二排荣立集体二等功。追认侯立庭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二等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