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体育活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蒙城县高等小学堂始设体操课。民国时期,中、小学每周两节体育课,进行球类、田径、队列训练。中学有专职教官。蒙城中学、双涧简师,成立校体育队。民国33年(1944年),中、小学推行军训、童子军训,统一服装,统一训练,不及格者,不准升级。
建国初,蒙中、师范学生住校,除体育课外,每天早晨有早操,上午有课间操,下午课外活动进行篮球、乒乓球训练。极少数小学有早操、课间操。1954年,中、小学又增做眼睛保健操。体育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之一。1955年,蒙中高中部,试行两年“劳卫制”,247名学生中参加锻炼达标的208人。1956年,蒙城第一初级中学(双涧),第二初级中学(三义)正常开展两操一活动(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1958年,中学大发展,普遍做到两操一活动不间断。同年秋,文教局在体委创办体校,招生111人,历时一年停办,并入蒙师体育班。1959—1961年,蒙城师范学校办初师体育专业班,学生4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部分中学生出外串连,学校体育活动停止。1968年后,中、小学做语录操(用毛泽东主席语录音节代替原拍节)。1970年,各中学一度增设军事体育课(练习列队、射击、刺杀、投弹等)。1971—1972年,蒙城中学生改为营、连、排编制,进行两次军事野营拉练活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学校正常秩序的建立,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两操一活动恢复并坚持不懈,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全面。同年,蒙城师范学校开办中师体育专业班,为中、小学培训体育教师。
1983年5月,阜阳地区在本县召开了田径“达标”贯彻会议。确定蒙城师范附属小学为“达标”试点小学。
体育设备
民国时期,中学仅有篮球场、跳高、跳远沙坑。小学有乒乓球桌,小操场。民国35年(1946年),全县第一次运动会,购置一部分体育器材,在南关原蚕桑学校设运动场。
建国后,蒙城一中、师范学校建操场,购置篮、排球、单、双杠、跳箱、铅球、标枪、铁饼等体育器材及设备。1956年,蒙城第二初级中学建操场,后又建300米跑道。1958年,各中学均有运动场地及部分体育器材。不少小学也建小体育场。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体育运动场地一度荒废。“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器材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以来,各中、小学先后陆续扩建运动场,添置体育器材,正常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1985年,全县运动场面积共有9.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中、小学2.3万平方米,篮球场14处,排球场5处。其他各单位4358平方米,篮球场7处。农村中、小学6.9万平方米,篮球场48处,排球场6处。
蒙城县1976年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最高记录


蒙城县1976—1985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最高记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