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医
民国时期,县内以中医治疗为主。县城8家中药店均有坐堂医生。南乡名医邵东作,陈仙桥东邵庄人,医术高超,人称邵神仙。刘孟龙(县城人)长于儿、喉两科。病人曾送“保赤回春”匾。眼科李有道,以6剂中药治愈凤台县丁集杨瞎子的眼病,使其重见光明。杨敬送“高功和缓”金字匾。外科刘纯贤(板桥集东刘庄人),人称刘火锥子,用火锥子放疮,疗效高,无后遗症。刘岩若在县城永生堂药店义务门诊,曾任中西医医师公会主任。曹鹤云(三义集曹楼人),著有《妇、幼、内科、痘疹概要秘方集》,其子曹鸣琴精通脉理,搜集验方,医术超过其父。著有《累世秘传内、妇、幼科良方集》12卷。著名医生有邓鉴堂、葛维凡、马惠然、郭成弼、马俭松、徐显武、樊洪昌。马惠然善用大黄,徐显武善用丹皮,樊洪昌用药剂量大,故有“马大黄”、“徐丹皮”、“樊大包”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维凡调至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李有道、樊洪昌在城关医院工作,刘纯贤在板桥区卫生院工作,曹鸣琴在三义区卫生院工作。
1951年3月,县城成立国(中)医联合诊所,设三个门诊部, 医生25名。区乡建联合诊所23所。1954年12月,召开首届中医座谈会,到会100余人,献方500余件。1956年10月,举办针灸师资训练班,培训学员73名。1959年,县人民医院设中医科。1962年8月于县城南关建中医院。设内科、喉科、痔瘘科、针灸科、外科、骨科、推拿科。病床30张。1973年10月,设气管炎防治组,次年改称中医中药研究所。医师有陈光明、费文荣、刘维贤、陈贺玲(女)等。先后于坛城、岳坊、涡北3个区25000人中,查出经络敏感人100名,通过观测、绘图、照相和纪录处理,画出现代人经络图谱,提出经络为第三平衡系统的新见解,受到国际医学界重视。1979年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同年,中医院建门诊大楼,日接诊病人100余名。病房38间,病床100张,购置现代医疗器械,中医中药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疗效较以往更高。主任医师田儒钦(喉科)医术高,省内外前来求医者甚多。198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获卫生部乙级科研成果奖。使用樱桃合剂和血见愁治疗慢性气管炎,前者300多例,后者1000多例,疗效均为90%,属省科研项目。血见愁防治感冒,疗效100%,律艹草外用(洗脚)治疗小儿腹泻100例,疗效90%。研究所收集整理验方1000多个,印刷成册,在国内医疗界交流。1985年,全县有中医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3名,医士64名。中药药剂士17名,药剂员43名。
西医
民国6年(1917年),山东人李文卿(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县城西门里新民街开设普济医院(后迁南大街),门诊、药房3间,病房5间,招收学员3名。民国10年,基督教徒孙武在县城福音堂内开设诊所,专为教徒看病。民国17年,本县人刘梦周(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北关石巷街开设济民医院(后迁至北门里)。有门诊、药房3间,手术室1间,病房多间。有低倍显微镜、高压消毒器等设备。后来开业的李玉林、张子玉、吴绍胜、张子泉、刘培胜等诊所,多属一人经营。民国30年,成立县诊疗所(又名戒烟所),专为吸食鸦片人戒烟治疗。同年秋,改为县卫生所。所长、医师、化验员、调剂员、护士、卫生检查员、助产员各1人。民国32年,改称卫生院。先设在民众教育馆,后迁至关帝庙内。有病房8间,病床近20张,手术室、诊疗室各2间,助产室3间,挂号室1间,办公室、宿舍9间,院长刘梦周。
1949年12月,建立县卫生院,医护人员25名。1950年,增至36名,设病床30张。次年,改称县人民医院。添置1500倍显微镜1台。同年5月,开办西医联合诊所,医护人员17名(后改为城关医院)。10个区建卫生所,每所3—4人。后改为区医院,内设内、外、妇产、中医四科兼管地方病、流行病防治。1954年,县人民医院可做盲肠切除等腹部手术。1956年,县人民医院添置万能手术床1台,门诊3万人次,住院治疗747人,治愈530人,死亡57人。各卫生所接诊89万人次。1959年,区卫生所配齐显微镜。1966年,县人民医院门诊部设内科、外科、五官科、中医针灸科、检验科。病房设普通内科、小儿科、传染科、骨科、烧伤科、妇产科、普通外科。拥有病床50张,高倍显微镜3台,烤箱、冰箱各1台,200毫安X光机、高压消毒器各2台。医护人员130名。1978年,县医院在城南三里杨庄,新建1400平方米住院部大楼,病床200张。次年,添置心电图机1台。1982年,各区医院配齐X光机。1985年,县人民医院正式职工286名(含行管人员)。其中具有大学、专科学历者15人(主治医师8名),中专学历者64人(医师和助产师18名)。外科杨兆凡、徐华南等可做甲状腺、胸部、上下腹部手术。内科刘在德、田宝法、传染科童聚三、吴家伦和小儿科程希霞(女)等,在县内医术水平较高。医疗器械:250毫安X光机3台,50毫安和30毫安X光机各1台。15倍显微镜3台,心电图机、分析天平各2台,超声心动图机、A超机、电冰刀、微型手术显微镜各1台。病床266张。全年收住院病人4109人次。门诊95000人次,其中急诊438人次。治愈率63.3%,好转率22.1%,病床平均周转15.3次,年291.9工作日,利用率87.4%,诊断符合率97.3%。
全县西医医护人员501名(不含个体开业者),其中主治医师10名,医师94名(含放射科医师),医士116名(含放射科医士),护师25名(含助产师),护士95名。检验师6名,检验士25名,检验员39名。药剂师4名,药剂士13名,药剂员72名。其他技师2名。另外,县内较著名的王集乡医院西医孙玉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炎新法,在省内外推广,并擅长治疗肾炎。城关镇医院医师魏锦亭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症,疗效较高。涡北区农村个体医师王佑三多年来研究人体平衡免疫医学,研制“2647”注射剂和华夏一号外用药,治疗尿毒症和哮喘病疗效显著。他在北京朝阳区5115部队医院、河北保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封古楼医院、青岛海军医院、云南昆明五一路干休所医院均设有医疗点。城南区农村个体医师李纯山专治痔瘘,疗效高,复发率低。
1985年,全县城乡医院的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28台、电冰箱23台、心电图机和超声心动图机各10台、高倍显微镜48台、高压消毒器30部、分析天平3架。病床946张。全年门诊111.7万人次。
医疗制度
1951年,享受供给制人员公费医疗,费用由县卫生院统一管理,报财粮科支付。1952年11月,成立公费医疗委员会。1953年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人每月的医疗费1.5元,以后增加到2.5—3.5元,财政部门拨给各单位统一管理。企业单位职工由本单位提留解决。1963年,公费医疗委员会专为享受公费医疗的住院病人统一提取一部分费用。住院前,病人凭医嘱到公费医疗委员会开出介绍信或记帐单,出院后结算,由公费医疗委员会支付。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5000名,每年超支4万元左右,均由地方财政拨付。1984年,建离退休老干部病房。离休人员医疗费每人每年350元,住院费全部报销。
城乡人民群众自费医疗。医疗费确有困难者,可报请乡、县两级政府的民政部门救济。楚村乡单楼村农民单立平于1980—1981年两次去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刀治疗肾结石,乡人民政府救济50元,县民政局社会股救济40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普遍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配备赤脚医生,经费统一提留,社员每人每年2元,统一使用。社员在大队就诊,根据经济情况,全免或只收药品成本费。后因经费管理不善,70年代末全部停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