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科技活动
1956年秋,县科学普及协会利用画廊、幻灯及土广播等宣传工具,宣传科学,破除迷信。1958年大跃进时期,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搞“万斤卫星田”,出现违反科学规律现象。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大力宣传防震科学知识。1980年3月,县委召开全县科技工作会议,参加者120人,县科委主任马连才传达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刘一樵作了总结。5月中旬县水利学会邀请邻县代表,座谈讨论本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解决茨淮新河下游淤积问题。1982年,县科协编印《地膜覆盖棉花》一书,在阜阳地区发行。组织放映《地膜覆盖作物》等科教片。乐土区畜牧兽医站实行生猪防疫技术承包,发病率由48%降至10.6%以下。1983年,采用黄牛冻精颗粒配种,用当地黄牛与秦川牛杂交,毛色好,体格大,使役性强,每头价格比当地同龄牛高200元。1984年5月,召开“农村科普红旗竞赛表彰会”。8月,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航天工业部等单位专家来蒙讲学,聘请省农科院、省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航天工业部九O八所等单位专家任本县工、农、医等有关单位专业技术顾问。农学会在涡北、城南、板桥区及白杨林场推广棉花技术承包,增产10%以上。试验、鉴定与推广无毒棉、低芥酸油菜、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年底完成全县土壤普查,绘制土壤分类图,写出治理方案。畜牧兽医学会举办3期家畜人工授精培训班。医学会撰写《蒙城县1961—1982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祖国医学对防治气管炎病的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等医学论文。楚村区搞生态乡、村、户试点,并组织小麦亩产350公斤栽培技术讲师团巡回讲课。1985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在本县召开综合治理砂礓黑土学术讨论会。省科协在本县召开全省科普工作现场会,参观望月乡科普学校、食用菌基地,李寨乡科技专业户和科技文明村,板桥区、乡科普网络化及县制冷学会的活动情况。同年畜牧兽医学会邀请省农学院、省农科院专家5次来本县讲学,组建养牛、猪、羊、鸡、兔等研究会。医学会印发《蒙城卫生》、《医学参考》等手册。组织会员开展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的专题讨论。各区、乡农科站、科普协会普遍举办作物栽培、禽畜饲养、机动车驾驶、建筑材料等专业培训班。
引进推广
“徐薯18”1979年,县科委从徐州地区农科所引进,在坛城区设点示范,比1953年引进的“胜利百号”增产40%。1980年,板桥区袁庙、赵老荒等村栽种该品种100亩,红薯干平均亩产833公斤。1982年全县栽种30万亩。1984年50万亩,成为薯类当家品种。
“410”低芥酸油菜1982年县农科所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引种。1984年,县农科所对7个低芥酸油菜品种(系)进行对比试验,“410”亩产208.3公斤,平均增产5.4%。1985年全县推广16.59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77.8%,出口菜籽2,848吨,被国家确定为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
地膜覆盖1982年县科委于坛城、小涧、楚村、三义、马店设点12处,进行地膜覆盖棉花9.5亩试验,亩增产15—25公斤。1984年应用于花生、烟叶、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1985年,地膜覆盖栽种面积扩大到3.5万亩(坛城区9000亩),亩产皮棉提高到75公斤。
黄牛改良1951年,县家畜配种站设点试验。1956年,引进秦川、荷兰公牛,人工授精繁殖杂交牛100余头。1963年,全县设24个配种点。1979年县拨款33万元,购买种牛和液氮罐。1980年繁殖秦杂一代2964头。1982年人工冻精配种成功。1983年在楚村、乐土、小涧3区设冷配点。1984年,全县有秦川公牛216头,母牛130头,繁殖纯种和杂交牛3.8万头,占牛群的23.5%。增设19个黄牛冻精配种点,冷配2292头。1985年,县配种站自制秦川牛冻精颗粒万余个,供各配种站使用。全县繁殖秦川杂交牛5.34万头,占牛群总数的35.3%。楚村区4个配种站人工冷配瑞典西门达尔牛种,受体母牛妊娠率82%,杂交一代比秦川杂交一代或当地牛犊初生重,生长快,体格健壮,由使役型转向肉、役、乳型。
气象测报
地面气象测报1956年10月县设气候站,每日分别观测记录气温、湿度、气压、降水、蒸发、日照、风向、风速、地温等气象要素。1968年起,每日向蚌埠、南京发航空、危险天气和其他预约电报。4—9月,每日向省、地气象台拍发雨量、小图天气、台风联防电报。5—9月,向南京拍发06—06时雨量电报。每日制作气象表分送国家和省气象局,简表报送地区气象局。
天气预报1956年,气候站每天参照本省、邻省以及中央台的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广播,根据观察天象、物象,结合气象谚语综合分析,作出天气预报,发送有关单位,县广播站按时向全县播报。1958年,全县设40个气象哨,每月定时观测气象,测定墒情、雨量、灾情等。60年代,综合“图”(大范围天气图)、“资”(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制作的各种预报、图表)、“群”(群众经验)三方面的资料,参照本省及邻省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绘制天气形势图,每天作出中、短期预报。遇有灾害性天气及时向本县有关单位报告。书面发布年、季、月、汛期及农事大忙季节的中、长期预报。1975年,气象站配备117型气象传真机,每天结合全国、华东和亚欧地面天气分析图,作为本县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
农业气象测报1958年,县气候站观测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作物的生育状况和简易农田小气候,发布不定期农业气象情报。1966年工作中断。1973年恢复。1979年,开展小麦、棉花播种期预报,小麦、油菜、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气象预报,发布不定期农业气象情报。测定50厘米深土壤温度及物候观测。逐步由定性分析向客观定量分析及模式化方面转变。
地震测报1976年,县成立防震抗震指挥部,公社建地震测报点,大队设宏观哨,全县组成宏微观地震测报网。城乡普建防震棚。1977年,省在小涧黄柏山建地震台。测震组~DKL、DDL,地磁组配大核旋、小核旋,地电组配精密仪器,由物象观测转向仪器监测。1978年撤宏观哨,保留13个测报点。1981年8月14日17时52分39秒,三义区彭集发生地震,省地震台网测定为1.7级。8月20日09时25分6.3秒,该地区再次发生0.8级地震。1982年,地震台增设形变组,配经纬水准仪。1983年11月5日05时13—14分,山东菏泽发生地震,测定为5.9级,波及本县。1984年,县地震办公室板桥测报点,每月测量井中水温、水位,每旬分别向阜阳行署地震局、县地震办公室汇报数据。至1985年,10年来向地震专业部门提供69700个数据,绘制40多幅图表。蒙城地震台运用无线电遥测向省地震局输送数据。
科技情报
1978年,县科委科技情报室与全国400多个单位建立交换科技资料情报关系,纳入科技情报网,并创办《蒙城科技报》。1980年对历年科技情报资料分装15卷归档上架。1984年,与省农科院、省医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省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省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航天工业部九O八所等单位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1985年,县科委编印《送阅材料》、《科技信息》及专题情报资料,送发给有关单位,定期为100多个专业户邮寄科技资料。农学会编印《病虫情报》、《农情简报》下发。县农机研究所情报资料室同全国169个兄弟单位建立信息交流网。制冷机厂加入全国制冷行业科技情报网,10月参加在秦皇岛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信息交流会。
科技咨询
1984年,县科协设科技咨询服务部,各区、乡及县医学、农业、林业、水利、制冷、建筑等18个专业学(协)会,共设科技咨询服务处(站)65个,面向全社会开展咨询服务。5月,气象学会科技咨询服务处及时向县政府提供6月中旬天气预报信息,使95%以上小麦抢在大雨前收打完毕。还为轮窑厂、烟厂、建筑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单位提供有偿咨询服务。区、乡咨询服务处(站),宣传科学,指导技术,推广良种,提供致富信息。1985年,县农机学校开展拖拉机保养、维修及故障排除等义务咨询服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