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文物普查
1958年,中共蒙城县委宣传部组织普查鲁王任柱故里坛城,收集到捻军武器、马槽。1961—1963年,阜阳地区博物馆查出本县古墓葬、古城遗址、古祠寺19处。1978年,县文物普查队试掘芮集古堆,收集新石器时期文物53件。1984年4月,县文物组组织65人,普查各类文物396件,收集25件。1985年1月,全县普查各类文物5037件(处)。12月,县文物组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先进单位,文化部授奖牌及奖金。
文物发掘
1959年,兴建涡河节制闸,出土一批古代铜、铁器及古动物化石。1974年,开挖茨淮新河大兴集西段,出土一批象牙、象骨、鹿角、野牛头骨等古生物化石。1978年,芮集古堆出土陶壶、陶罐、陶纺轮、陶埙、石斧、石镞、骨锥等18件新石器时代器物。1979年春,双涧区杨圩村发掘明代万历年李五公墓葬,出土尸体一具,墓志铭2块,随葬衣饰、铜钱等10余件。1981年,在城东郊发掘东汉砖室墓一座,分前室、东西耳室及并列2后室,面积24.17平方米,墓南向有石门2扇,刻兽头衔环铺首,中间石柱刻文吏抱笏像。该墓早年被盗,仅清理出残存随葬品有陶罐、青铜车马具、伞头、戈、弩机、青铜昭明镜、钱币等20余件。
文物收藏
1979年成立县文物组以来,共收藏各类古铜币、铜铁器、玉器、陶器及古生物化石等467件。北京军事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蚌埠博物馆、阜阳地区博物馆等单位均收藏有本县出土的文物。
蒙城县文物普查成果统计表
1985年7月
蒙城县文物组收藏主要文物表

外地收藏蒙城县文物表

古建筑
万佛塔相传南朝梁天监十二年(513年),梁武帝命大学士萧子云,在涡河南岸(今蒙城东南隅)为郗后建浮屠超拔,旁置慈氏寺,隋末,慈氏寺毁于兵火。(现塔底地宫内犹存隋以前石佛雕)。
唐贞观三年(629年),尉迟敬德监工重修浮屠(塔内原存石刻碑文)。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塔毁4级,万善乡绳村保居民郑出资重修。崇宁五年,塔毁11级,石山乡惠村保居民任和出资重修,名兴化寺塔。塔高13级37.77米,至顶环42.25米。塔身用水磨青砖砌造,壁内嵌尉迟敬德监工修塔石碑1块。外面花纹有莲瓣、蜂房、木灵窗、燕巢,凹凸不一,故又名插花塔。塔形8角,与八卦重数。层数与南斗7星、北斗6星相等。4角各有9面,九九重阳,36为天罡之数。7、8两级,4角各留小门,为天、地、风、雷。塔内阶梯螺旋式,最上3层中柱顶巅成实心。内外共嵌彩釉陶佛8000余尊。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修复慈氏寺,名慈氏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慈氏院,复名慈氏寺,兴化寺塔更名慈氏寺塔(见明嘉靖《寿州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大雷雨,塔身稍倾。民国14年(1925年),闪电击落塔顶铁环。民国27年5月,入侵日军挖去部分佛像。
196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宝塔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开始,国家文物局陆续拨款维修。1981年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名为万佛塔。至1984年,国家文物局共拔款13.5万元,主体工程竣工。1985年,开始在塔周水塘填土加固塔基。
嵇康亭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隐居于嵇山灌园、锻铁。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淡如水于城东北隅嵇山建亭。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周鹤立重建。1962年,城关镇再重建。1984年,县人民政府拔款9000余元,拆除旧亭,重建新亭。全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为“嵇康亭”题名。
(嵇康亭照片)
嵇康亭

黉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名孔庙、文庙,位于故县城东门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永乐、正统年间复加修葺。主建筑圣人殿(即大成殿)居中,前为大成门,门前辟泮池,池上修泮桥;殿东节孝祠,殿西忠义祠;殿前戟门,门东名宦祠,门西乡贤祠。殿东院“文昌宫”,西院“明伦堂”,后院“藏经阁”。宫周筑围墙,广植松柏。圣人殿五间,仿皇宫建筑,9檩18架,42檐墩;殿脊置宝顶、兽饰,上覆五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黉宫为历代祭孔、演礼、办学之所。
“文化大革命”中,宫内松柏、碑铭、匾额等遭破坏,仅余圣人殿、戟门、东西廊房25间。1985年,省、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县令王竞于涡河北漆园建,苏轼为记。明天顺间没于水。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吴一鸾捐俸买地在东关重建,计逍遥堂、梦蝶楼、卷篷各3间;大门、二门、道舍各3间;鱼池桥、观鱼台各1座。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濠上观鱼园。清末,历遭兵劫,祠渐颓毁,仅余正殿3间和庄子塑像。民国23年(1934年),县长刘治堂维修建院,书“庄周公园”匾额。民国36年,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取全部砖瓦修筑碉堡。
建国后,故址仅余断碑残碣,改建为棉麻公司。
刘仙祠金(1115—1234年)进士刘海,名哲,字子蟾,勃海人。弃官隐居县城西北隅(今文王庙市场东),结茅为庐。附近有刘海井,民间有“刘海戏金蟾”之传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于该处建祠,后倾毁。清康熙九年(1670年),蒙人田养浴募款重建大殿3间。1962年重修,后改为民舍。刘海井今犹存八角井栏,绳迹斑然。
清燕堂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年),文学家苏舜钦(开封进士)为蒙令时在县衙后堂建。元丰年间,王安石路过蒙城,题《蒙城清燕堂诗》。清末,毁于兵火。
岳王寺在县西北17.5公里处。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军败金兀术于驼涧(今小涧西北柳沟)。明万历十年(1582年),后人思岳飞败金之功,建岳王寺纪念。今已废。
慈氏寺今万佛塔西侧。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旧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慈院,更名“慈氏寺”,设僧会司。前殿塑四大天王,正殿塑三尊大佛,十八罗汉及倒坐观音。民国时期,中华职业中学设此,神像被毁。建国后,拆除佛像,今为城关第三小学。
九顶灵山寺在城西北15公里。建于明代。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重修。现存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计13间,占地586.8平方米。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2000元维修,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九顶灵山寺照片)
九顶灵山寺

古城址
瑕城在县城东北22.5公里(今乌集)。楚定王三十二年(公元前595年),“楚王伐宋,回师瑕坡,筑瑕城”。1957年,此地出土大量春秋战国时代陶器、铜器。
漆园城县城涡河北1.5公里刘寨附近。庄子为漆园吏即此。
山桑城在县北20公里(今坛城)。盘庚帝自奄迁于北冢即此(南朝宋罗泌《路史》)。西汉山桑县治所。中有北冢山,筑三道城垣,纵横各7公里(现内城外廓仍依稀可辨)。南朝宋太尉檀道济在城西南隅屯兵,唱筹量沙,计退魏师。量沙台土丘高丈余。后人思其功,改名檀公城。清末,捻军统帅鲁王任柱在此聚捻起义。1980年5月,美国女学者裴宜理来此参观、考察捻军史。
垂惠聚在今小涧集东红城。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王莽部将苏茂、周建败逃垂惠聚。次年,刘秀督马武、王霸火攻破之。城土变赤,故又称“红城”。
古墓葬
王常墓又名芮集古堆,位于城北17公里普济寺前。王常,颍川舞阳(今河南省中部)人,东汉横野大将军,封山桑侯。民国24年(1935年),县长刘治堂立碣“汉山桑侯王常墓”。
王常墓(照片)

孟表墓位于县城南21.5公里芡河南、蒙凤公路东。孟表,济北蛇邱人,南北朝时北魏封谯县侯,汶阳伯。
高琼墓县城西北12.5公里齐山西南麓,北宋武烈王高琼葬于此。墓系黄石砌成,纵横约60米,今已平毁,墓址依稀可辨。
古遗址
芮集古堆位于城北17公里普济寺前,王常墓在古堆上端。堆高约7米,底周长约314米,面积7850平方米。1978年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等。(详见“文物普查”)经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尉迟寺古堆县城东北21公里。堆高于地表3—5米,上建尉迟寺,面积61000平方米。1985年文物普查时,从附近居民家收集到古堆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10余件,经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饮马泉在县西北12.5公里,双锁山南峰东麓。宋初女英雄刘金定立寨护乡所凿,因名“刘金定饮马泉”。周长约7米,泉深约1米,终年不竭,清可见底,水质甘美。附近有刘金定梳妆楼、凉马棚、上马台、下马台、旗杆座、练兵营、拉马沟等遗址。
(附饮马泉照片)
刘金定饮马泉

附:山桑八景
宋代以来,各地确定为当地的八景十景蔚然成风。明嘉靖《寿州志》载寿州蒙城县“山桑八景”:“涡阳晚渡、慈寺晓钟、西桥夜月、漆园春雨、狼峰霁雪、冷涧垂虹、庄台梦蝶、圣井甘泉”。城北关涡水上每当夕阳西下,遥望一叶小舟荡漾在烟波之中,颇具诗情画意。慈氏寺晨钟,声闻数里,唤醒沉睡的人们。县城西南隅犀牛望月桥,夜间月光明媚。漆园春雨,幽思缕缕,发怀古思庄(周)之情。县西北狼山顶峰,隆冬季节,白雪皑皑,状若玉笋,直插云霄。城东南隅冷涧桥附近,雨后经常出现彩虹,洗衣少女与彩虹、落花、桥影相映成趣。城东关庄子梦蝶楼,高台耸翠。文庙前圣井,水清泉甘。明、清《蒙城县志》沿记山桑八景。
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蒙城县志》,嫌旧山桑八景不足以概括蒙城名胜古迹,加以重订,增加一倍,如刘井呼蟾、淝水鹤唳、公堂清燕、嵇山秋月等。并更改旧名,将“涡阳晚渡”改为“涡口渔歌”,“慈寺晓钟”改为“古塔插花”。
革命纪念地
蒙城革命烈士纪念馆建国初期,设东关原庄子祠内。1966年,于万佛塔东侧填土新建。座北朝南。东西30米,南北80米,占地2400平方米。内植杨柳、松柏、花草。馆前英雄桥,纵跨护城河。桥北烈士亭,亭中水磨石英雄碑,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亭后正厅5间,厅内陈列476名烈士的英名录,部分烈士的遗像及传略,其中有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烈士传略。以及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为彭雪枫 烈士的联名书挽,陈毅的长篇五言挽诗。东陈列室珍藏大量书画、挽联及烈士的遗物,西陈列室珍藏革命史料。
双锁山烈士陵园1983年春,小涧乡人民政府把张广才、高永明、赵月同、陈文林、蔡端正、陆迪仁烈士的遗骨移葬于陵园,建陵墓6座,纪念碑1方,植松柏1000余棵。建房3间,陈列烈士传略、遗象及遗物。
新四军四师兵工厂旧址移村乡马圩村马成轩家。民国30年(1941年),四师兵工厂设此,用石碾盘等土法制造弹药。
抗日将士公墓民国27年(1938年)5月,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四十八军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部2000余人,在蒙阻击日军,壮烈殉国。同年8月,于城东庄周祠东侧营建公墓。
四烈士殉难处民国29年(1940年)4月,中共党员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中在城东六里王庄北地殉难。1983年5月,中共蒙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此辟地50平方米,栽植松柏,立碑纪念。
七烈士墓在吕望乡三元村西张庄北200米。民国38年(1949年)5月,反动会道门在此杀害革命干群7人(姓氏无考),就地埋葬。1984年7月,中共蒙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烈士墓碑。
罗会廉烈士墓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王楼村后。民国33年(1944年)12月,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为侦察科长罗会廉烈士建,占地800平方米,中立3座纪念碑,分别为四师司令部、政治部撰写的《罗会廉烈士传略》;韦国清、张震、吴芝圃的联名书挽《会廉同志千古》;坛城乡全体民众的挽词《义勇可风》。解放战争时期,陵墓遭国民党当局破坏,建国后整修一新。
过家和烈士墓位于楚村乡大过庄东地。1984年7月,中共蒙城县委、县人民政府 在原烈士墓址辟地60平方米,重新整修建碑。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亲笔题字:《过家和烈士之墓》。
张子才烈士墓张子才,原宿灵县大队中队长兼指导员,民国32年(1943年)春,在宿灵县四堡抗日牺牲。民国37年秋,遗骨移至城东南四里张庄东300米烈士原籍。1983年5月,中共蒙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新建墓碑。
上一篇:第六节 档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