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图书发行
清末仅有少数流动书担。民国2年(1913年),太和县人巴蕴玉在县城开设天和堂笔墨书局,销售《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四书五经,年销3000册。民国6年,陈梦魁在南大街开设同兴书店,经销小学课本及其它图书,最高年发行量7000册(民国19年停业)。民国7年,杨凌书在南大街设古山亭书店,经销各类小说(民国27年5月毁于战火)。民国18年,国民党县党部在北大街开设新的书店,经销孙中山等人物像、图片、各类宣传品及少量图书(民国22年停业)。民国19年,黄锦青在中大街开设文华书局,石印小学课本,兼营图书(民国38年初歇业)。民国22年,吴晓春在中大街开设中华书局,经销小学课本(民国27年停业)。民国27年秋,国民党县党部集资,在府前街(今解放街)办文化服务社,雇工10名,石印全县小学课本,最高年份发行12.5万册。
民国28年秋,中共蒙城县委集资,在中大街开办大同书店,经营图书、文具、纸张。为新四军《拂晓报》提供纸张,内部传送《拂晓报》、《新华日报》。民国29年3月31日夜,书店被国民党当局查封,经理杨子仪、店员尚志忠被捕遭杀害。
建国初,县城中大街设新华书店,经销各类图书。1956年,增设双涧、三义、小涧发行点。1965年8月,区供销社设图书门市部。1968年,发行《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要求人手一册,组织广大干群迎接红宝书,图书销232.5万册,毛主席著作占90%以上。1979年,购书44.2万元,销售40.1万元,149.2万册。其中课本117.8万册,自然科学图书3.6万册,其它图书17.5万册。1985年,省新华书店投资15万元,新建东城路西新华书店营业大楼,全年销售112.6万,301.3万册,其中中小学课本138.5万册,社会科学5.3万册,自然科学7.3万册,少儿读物16.1万册,文学艺术7.1万册,文化教育6.1万册,大中专教材3.6万册,其它37.8万册。
图书收藏
明万历十年(1582年),县儒学库楼(文庙尊经阁)收藏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理性》、《史记》、《文章正宗》、《文献通考》等计360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库藏四书五经各1部,《理性》17本,《资治通鉴》15本、《通鉴记事》56本,《文献通考》100本。同治八年(1869年),县城养正书院收藏经史古籍数千册,时称“万有书库”。光绪年间,知县胡肇祺等捐款,先后购买《图书集成》1628本,《通治堂经解》、《大学衍义》等400本,藏于儒学库楼。宣统三年(1911年),毁于兵燹。
民国17年(1928年),民众教育馆设图书室,先后购买图书8000余册。县城冯简斋、杨景松、黄与绶等,家藏图书各1000余册。民国27年夏,日军侵占县城,公私藏书焚毁殆尽。
建国后,文化馆、蒙城中学、蒙城师范、工会、党校等机关团体图书室陆续购置图书5万册。“文化大革命”初期,上述单位被迫销毁所谓“毒草”类图书2万余册。1978年后,公私藏书逐年增加。1985年,县图书馆收藏图书1.7万册,蒙师5万册,一中3.2万册,工会2.1万册,制冷机厂5500册,二中5000册,三中1200册,四中1000册,农村各中学合计3万册。各区、乡文化馆、站合计7000册。熊克歧、夏德标等私人藏书较多。
书报借阅
民国17年(1928年),县民众教育馆图书外借,报纸室内阅览。
建国后,各机关、团体、学校及县、区文化馆,先后设图书馆阅览室60多个,有的对外借阅。1979年9月,设县图书馆,接收文化馆图书2500册,新华书店赠予9500册。1985年2月,县图书馆迁东城路西文化大楼,设图书室3间,阅览室3间,订报25份,期刊142份。开始试行书刊外借押金制。每借书1本,交押金3元,杂志0.5—2元,报纸1份押金0.1元,阅览室全年接纳4万人次,外借书刊12000册次。
下一篇:第六节 档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