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师范学校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张廷扬在慈氏寺创办师资讲习所,学制一年,培训改良塾师55人,传授新教法。民国5年(1916年),县知事汪篪开办师范传习所,收学员50名。民国18年县开办师资养成所,学制一年,培养小学教师。民国22年,蒙城县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培养乡、保小学教师50名。民国32年开办双涧简师,学制4年,招收高小毕业生100人,接收县中一年制简师班49名。民国36年发展到五班,学生221人。民国37年停办。1952年县办蒙城初级师范,招高小毕业生148人,学制三年。1953年,涡阳、颍上并来学生40名,1955年毕业生分配阜阳地区各县。1956年改为中级师范,招收初中毕业生,1959年毕业173人。后改为幼儿师范,收高小毕业生550名,1961年提前毕业分配,学校改为教师进修学校,1962年春停办。1977年复办蒙城师范,学制三年,纳入国家计划,面向全地区招生200名。1982年改为四年制,增设英语专业班,至1985年累计招生1438名,毕业1225人。1985年在校学生758人,教职工112人,校舍315间。新建宿舍楼、图书、实验、阶梯式教学楼各一幢,总面积为3573平方米。为省重点师范学校。
职业中学
民国32年(1943年),邵亚斌在火神庙(后迁慈氏寺)创办私立中华职业中学,招收学生150人。开始以初中补习为主,后开设印刷、制革、棉织等专业课,学制三年,经费靠学田和学费收入。同年刘雅三等人在三义、篱笆、郭集、乐土、楚村等乡募集钱、粮、物,三义乡捐地350亩为学田,在三义集办职业中学一所,招生200人,开设普通中学文化课。民国35年,三义职中增设农林、纺织、工业等课程。民国36年两校停办。
农业中学
1959年全县办农业中学5所,学生535人,教师多为民办,学校有农业实习基地,学生除学习初中文化课外,另设农业基础课,学制三年,毕业参加升学考试或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5年发展到69所,学生2754人,专任教师152人。三义农业中学根据农村需要,开设普通初中、财会、卫生三个班,校地250亩,草房45间。学生边学边劳动,教师报酬、学习费用从劳动中解决,技术专业课聘请兼职教师。1966年首届毕业生分配回乡任赤脚医生或农业会计。“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农中解散,部分改为民办中学,开设普通中学课程。1970年,庄周农业中学开设医疗、畜牧、农机3个专业班,增办农机修配厂、农场、兽医门诊部,作为学生实习基地。1981年,农业中学恢复、重开农业技术课。1983年,三义农中毕业432人,经县考核,审批一级农技员12人,二级22人,三级64人。提任副乡长4人,农技站长8人。1984年,三义农中增开中级职业班,培养中级农业技术员,先后受教育部、国家经委、计委的褒奖,事迹图片选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职业教育展览会展出。1985年全县农职中16所,在校学生1210人,涡北、庄周、三义等校为农业高级中学。
农业技术学校
民国7年(1918年),岳坊田桥田杰英在县城南关外创办县立乙种蚕桑学堂。聘教师2人,当年招收学生40人。建校30多间,种植胡桑10余亩。民国9年,学生增加到120人,开设甲乙两个班。学生入学不缴费用,伙食费自理,集体吃住,学制2—3年。教师增至10余人。开设课程:国文、算术、英文、地理、历史、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科。每周四上一堂栽桑、养蚕知识课。民国10年后,每年养蚕400多席,年茧产量上千担,所卖蚕茧款由学校统一用在校舍维修、教学用具、学生书籍、作业和教师办公费。民国14年学校停办。办学7年,培养学生500多人,学生毕业后大都独立栽桑养蚕。1958年,县农场办“李庵初级农校”,招收高小毕业生202人,学生边学习边劳动,伙食费用由农场解决。县园艺场办初级林校,招生102人,半工半读,开设造林、植保、果木等专业课。大韦农场开办畜牧学校,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招生101人。阜阳行署在双涧东八里坤办阜阳专区林校,面向全地区招生210人,设林业、植保、果木三个专业。这些学校因办学条件不具备,1962年先后停办,除阜专林校留部分学生就业外,绝大多数回乡生产。1965年农林局、教育局、安置办公室联合在移村八里许村开办农垦学校。1966年招收城镇待业青年200人,县长李保金兼校长,校地100亩。1968年12月停办。
技工学校
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汪篪在“草帽辫工厂”附设草帽辫学校,学员年龄10—16岁,每期一个月,每班40人,不收学费,自带被子,食宿由厂方提供。由技工传授编草帽辫的技术,毕业再轮换学员。一年办十二期培训班,培训480名合格的技术工。1958年,蒙城拖拉机站办农业机械学校,设内燃机、拖拉机专业,学制二年,学生半工半读。县水电局办“蒙城水电学校”,招生100人,设动力机械、灌溉专业,学制一年,学生参加涡河闸施工。县工交部办“蒙城技工学校”,招生193名,以农机厂为实习基地。1959年各技工学校先后停办,部分优秀学生留厂就业。1971年农机局开办农机训练班,培养拖拉机手专业人员,1975年省批准为“五·七农机学院”。省农机学院院长徐竞义兼院长,县委副书记俞自由兼党委书记,教师多系兼职,面向全地区招生80名。1977年第一届毕业生分配后改为农机学校,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农机人员。
体校、艺校
1958年,县体委办初级体育学校,招收学生110名,1959年并入蒙城师范体育班。同年文教局办戏曲艺校,招收学员50名,分泗洲戏梆剧两个专业,当年停办,优秀生吸收到泗洲戏剧团和杂技团当演员。
卫生学校
1958年县办卫生学校,招收84人,学制二年。1960年结业后由县卫生科分配到农村医院。秋,招收164名,开医士、护士两个专业,学制4年。1962年5月停办,学员自谋职业。1982年省卫生厅批准开办卫生学校,培训在职卫生人员,学制二年,至1985年共开办四期,学员281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