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种类
白银分银锭(元宝)和碎银。清朝以前,本县征收赋税和民间、市场大宗交易均以银两计算。民国以后,不再流通。
制钱又名通宝。铜质,圆形方孔。民国初年,境内流通的制钱多为宋、元、明、清历代通宝。民国15年(1926年)以后,停业流通。
银元圆形银币。境内一枚银元兑换白银六钱四厘。民国初年,以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头像铸造的银元大量流通。民国3年,每元兑制钱800文。民国4年,兑制钱1300文。民国24年以后,国民政府发行纸币,明令禁止银元流通。县内禁而未绝。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通货膨胀,境内银元再度流通。1949年10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比价收兑,不再流通。
铜元又称铜板。铜质圆形。清末,与制钱并用。民国初期,本县流通较多的为10文、20文面值铜元。川铸50文、100文大铜元有少量流通。民国14年,铜元2700文兑换银元1枚。民国26年增至5000文。民国30年后,不再流通。
票券俗称票子。民国4年,县城商户马锦成钱庄、同泰盐行、保和堂药店、备源公杂货店、聚顺公糟坊向县商会申请备案,用不动产作抵押,先后发行1000—2000文面额票券。一时各集镇商户乘机发行。持券人只能凭票购买发行票券商户的货物或兑换钱币。商户破产,票券变成废纸。民国15年,县商会统一发行流通券。民国25年后,不再流通。
法币又称国币。民国24年11月,国民政府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面额1元、5元、10元纸币流入本县。民国25年2月,中国农民银行发行同等面额的纸币流入。上述4行发行的纸币作为法币,在全县流通。银元102元兑换法币100元。民国28年,安徽省地方银行发行面额1元、5角、2角的钞票(与法币同值)流入。民国36年以后,法币100、500、1000、2000元大钞充斥市场。1950年以前禁止流通。
联合票、储备票汪伪政府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和中央储备银行发行。面额10元、100元、500元、10万元4种。一度流入板桥集。民国34年9月停止流通。
中州币、北海币中原解放区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面额200元中州币,山东渤海解放区北海银行发行的面额1元、10元、200元、10万元的北海币,民国37年夏流入。194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以人民币1比3的比值收兑,不再流通。
人民币民国38年春,面额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种开始在县内流通。1950年,1万元、5万元两种开始流通。1955年7月,新版人民币面额1元、2元、3元、5元4种主币和5角、2角、1角、5分、2分、1分6种纸质辅币代替旧人民币,以1比1万的比值收兑旧币。1957年12月,面额10元和5分、2分、1分三种金属辅币开始流通。1964年秋,苏联版的3元、5元两种人民币全部收兑,停止流通。
投放、回笼民国初年,国家发行金属币,投放市场,任其流通。民国24年以后,法币取代金属币。民国后期,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市场交易,多以货易货。民国38年夏,中国人民银行蒙城县办事处收兑法币,冻结金银,禁止法币和金银流通。组织人员下乡发行人民币,改实物农贷为现金农贷,稳定物价。根据生产和市场情况,加强货币管理,控制流通。1954—1956年,投放4262.9万元,回笼4365.3万元。1961年,物资短缺,投放3479.7万元,回笼2453万元,差额1026.7万元。1963至1966年,投放与回笼渐趋平衡。“文化大革命”时期,坐支、挪用公款、销帐多,现金管理混乱。1978年后,金融市场日趋活跃。投放量逐年扩大。部分现金流入个体工商业户手中,现金交易范围扩大。1983年,货币出现短缺。1985年,投放2.6亿元,回笼2.19亿元。年底货币流通量5168万元。
部分年份货币投放与回笼统计表
单位:万元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下一篇:第三节 信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