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时期,蒙城县集市贸易已有初步发展。清末,县城有杂货、纱庄、盐庄、酒店、药店等14个行业98家座商。
民国前期,本地商业日趋繁荣,不少外地商人迁入经营。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日军曾三度犯境,县城60余家店铺遭到焚掠。但因蒙城地处日、伪及国民党统治区的结合部,县城仍然成为宿县、涡阳、界首、阜阳、怀远等县食盐、百货及农、畜产品的中转站,有各类店铺400多家。日过往手推车约2000—3000辆,木帆船300—400只,沿路村镇开设客店1000余家。解放战争时期,本县国民党统治区商业日趋萧条。
建国初,县人民政府正确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发展工商业,建立私营、集体和国营相结合的新体系,商业迅速恢复。1952年,社会商品零售额642万元。1956年,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营、集体商业占市场的主导地位。次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74万元。1958年,商业体制实行“政企合一”,搞大购大销,损失巨大。此后,资金、商品短缺,销售额大幅度下降。1962年,开放市场,以饮食、服务、小百货、蔬菜为主的个体商贩迅速增加。1965年,商品零售额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初期,企业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经营管理混乱,市场供应再度紧张,贸易额下降。
1978年以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导下,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商品零售额大幅度上升,市场繁荣。1985年,全县集体、国营商业机构1600个,职工6006人;个体商户7900家,从业1.2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6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47倍。
蒙城县1949—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单位: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