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计划用电
1973年4月,淮北供电局实行负荷考核,分配限额600千瓦,实际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用电最高负荷达2400千瓦,形成拉闸限电频繁,用电无保证。次年元月平均负荷1850千瓦,全年缺电670万千瓦时。从1978年起,采取“一查四定”(查用电设备,定电力、电量、用电单耗、用电时间)和凭证供电。各单位根据实际用电需要,申请下月用电计划,按其负荷指标,审批电量,均衡下达。农村用户,先买票后用电,月底一次结算。1983年10月,按保主(要)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供电量逐月分配到户,严格执行“谁超限谁”。“昨超今还”制千瓦时。1984年,为确保三班生产单位用电,购安庆石油化工厂高价油换电52.16万千瓦时(每千瓦时0.166元),用县燃料公司煤6000吨,换电1100万千瓦时(每千瓦时0.166元),以缓解用电的紧张局面。
节约用电
1978年,县城实行分户装表,限用大灯泡、常明灯、生活用电炉,取消包灯包费制。1980年,农村实行配电总表,安装低压计量箱489个,全年节电560万千瓦时,占年供电量的21.6%。重点企业实行产品单耗定额管理,考核电量,占生产用电的57%,年节电52万千瓦时。化肥厂1981年生产合成氨,吨氨耗电1455千瓦时,(1984年吨氨耗电1361千瓦时,比1981年吨氨耗电下降94千瓦时,年节电52.3万千瓦时,比定额吨氨1500千瓦时,下降139千瓦时,年节电77.35万千瓦时)。面粉厂1981年,标准面粉吨耗电39.46千瓦时,(1984年,吨面粉耗电37.4千瓦时,比1981年吨粉下降2.06千瓦时,年节电2.83万千瓦时,比定额吨粉耗电40千瓦时,下降2.16千瓦时,年节电3.5万千瓦时)。1983年,安装高压电容器908千瓦,低压电容器1102千瓦,提高功率因数,进行节电。5月,普查14个单位,测试50台风机,将8—18低效风机,更换为9—19高效风机,年节电17万千瓦时。6月,查明全县高耗变压器50千伏安227台,100千伏安106台,年耗电155.5万千瓦时。至1984年,更换为低耗变压器42台,2880千伏安,减少耗电30—40%。
安全电用
1964年8月,县印刷厂工人张广第一个触电死亡。1972年因触电死亡9人,其中:私拉乱接所致7人,违章作业所致1人,不懂用电知识死亡1人。此后每年都有不同程千瓦时触电伤亡事故发生。1976年触电死亡8人。从1977年起,每年供电高峰前,广泛开展安全用电宣传,张贴安全用电图片、布告,发放《用电常识》、《安全用电须知》。区、乡成立38个管电委员会,127个安全用电领导小组,组织安全用电业余文艺演出,同时春冬两季举办农电工培训班,重点培训安全用电常识和人工急救法。在全县农村配电变压器,安装保安器478只,整修不合格低压线路125公里。经常组织人员开展用电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整改,1983年—1984年触电死亡3人。1985年无1人触电死亡。
电价电费
1957年10月21日,县计划委员会对电厂电价报告研究后,确定每千瓦时电价为0.8元。1960年1月1日起,执行县计划委员会对电厂电价批复的新规定,每千瓦时电价为0.7元。1964年10月,县物价委员会批复电厂关于调整电价和包灯收费标准的报告,每千瓦时照明电调整为0.65元,广播用电每千瓦时0.54元。1965年9月,县物价委员会在对电厂关于调整电价的报告的批复中规定:电表用户每千瓦时销价由0.65元降为0.55元,广播用电下降10%计价。1966年,县电厂75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后,每千瓦时电价为0.4元。1970年,蒙城县用电由淮北电网提供,执行安徽省关于网内综合电价规定:农业电价,每千瓦时0.06元;工业电价,每千瓦时0.085元;化肥生产用电,每千瓦时0.058元;照明电价,每千瓦时0.19元。1971年,县电厂750千瓦发电机组并入淮北电网,电价按淮北电厂电价执行,每千瓦时为0.053元,亏损部分由财政局弥补,后改为每千瓦时补贴0.06—0.09元。1983年安徽省农电局组织高价煤油换电,工业用户计划外用电每千瓦时加收0.02元。1984年4月,阜阳地区电业局长会议重新对网内电价作新规定,专用变压器收费:照明每千瓦时0.185元,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083元,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058元。公用变压器收费:照明每千瓦时0.19元,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085元,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06元。化肥生产用电,以1980年6月30日前的基数,月用电78万千瓦时为优待电价,每千瓦时0.045元;超过优待部分电量,属国家计划内的大宗工业电价,每千瓦时电费0.055元;超过国家计划部分,98万千瓦时以上者,超过部分每千瓦时按普通工业电价收费0.08元。
蒙城县1958—1985年电业经营概况表
单位:万元
上一篇:第三节 供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