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糕点
民国期间,县城有裕康、义和祥(后分为葆丰、振和两家)、复兴、协和、同茂永等10余家杂货店,前店后坊,制造丰雪、大京果、蜜豆、瓜饯、寸金糖等糕点。其中寸金糖脆酥香甜可口,老幼咸宜。1951年,杂货业联营。次年,城关供销社在北关顺河街设食品加工组,作坊2间,职工25名,土法制作,年产糕点25吨。1956年8月,改为食品厂(迁至中大街,隶属供销社),设糕点、糖果两个车间,职工58名,手摇控机13台,日产饼干、糖果250公斤。1964年,改属商业局。年产值11.8万元。次年,购滚筒式糖果机,年产糖果27吨,糕点122吨,产值20.2万元。1976年,迁茨河路西段,恢复生产名细糕点,年产值61.8万元。1980年,县食品公司牛肉干厂、城关镇食品厂和乐土乡食品厂开业。1982年,国营食品厂与商业机械食品厂(集体企业)合营。至1985年,产值96万元,职工93名,其中管理人员10名,女职工47名。各类食品制作机械20台,载重汽车1辆,机械总动力217千瓦。厂区3万平方米,厂房3371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1.1万元。
1985年,全县计有糕点食品厂13个,总产值413.5万元,其中乡镇企业9个,产值180万元。
酿酒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西人蔡玉珍在县城西门里开设勇源公糟坊,雇工10名,年产大曲酒约20000斤。民国元年(1912年),义顺公酒坊开业。稍后开业的有森泰、德聚、和合源、信昌祥、振昌、永昌源等8家酒坊。民国26年,县城糟坊有20多家,其中勇源公、永昌源两家的大曲酒远销合肥、芜湖、南京各地。民国27年后,县城两度沦陷,因受日本侵略军破坏,多数糟坊被迫停业。民国34年,县城仅存10家。乡村以大麦、秫秫土法酿造小药酒较为普遍。
建国后,国家专营酿酒,私营糟坊全部停业。1958年3月,于县城东关外筹建国营酒厂,6月投产。职工58名。土法酿造白干酒,年产100吨。1974年,添置机械设备,职工180名,年产值190.4万元。次年产白干酒1402吨,产值234.2万元,上交税金62.8万元。产值和利税居全县各业之首。1980年,建大曲酒车间,1981年投产。1982年,研制芝麻香型“漆园春”特曲酒(全国仅两家),投放市场,供不应求。1984年,“漆园春牌”特曲酒荣获省工业优质产品证书,评酒专家熊子书品誉:“醇和带甜,清净爽口,具有独特的芝麻香风味。”产品远销几十个县、市。1985年,酿造特曲、大曲、白干酒共4896吨,产值744万元,纳税207.7万元。内设8个科室,职工374名,其中管理人员40名,科技人员6名。机械设备:锅炉3台(10蒸吨),泵7台,饮料加工专用设备11台(套),120千瓦发电设备1台,金属切削机床4台,焊接设备6台,汽车4辆。厂区3.35万平方米,厂房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267万元。
酱醋
民国4年,李玉田在中大街开设蓝田斋酱园。雇工10多名,酱缸800口,日销酱醋200斤,酱菜400斤。腊月旺季,日销售额300银元。虾籽腐乳、酱包瓜销路较广。民国9年,黄记振恒酱园开业。民国24年,三阳斋酱园开业。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县城,酱园遭破坏,生产日衰。
1951年,酱坊在中大街联营,从业16人。酱缸320口,年产值3万元。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酱醋厂,职工23名。内设青腌、酱醋、腐乳三个车间,产值8万元。1958年,生产瓶装酱油、醋,产值16.2万元。1963年,研制成化学酱油,年节约粮食3万公斤,产值20万元。1964年迁南关外新址,建厂房28间,添置切菜机和水泵,工效提高。1970年7月,改为国营。1981年9月,改称酿造公司,1981—1983年,连续亏损7万元。1984年,实行承包制,改进传统产品配方,制成特酿酱油、高粱陈醋等新产品,扭亏为盈。火腿腐乳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职工87名,产各色酱菜52吨,酱20吨,酱油3200吨,醋157吨,豆制品305吨。产值57万元,纳税7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