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刘洪立
刘洪立(?-1853),阚疃区八里乡橡树刘庄人,清末捻军起义首领。
洪立自幼家贫难养,寄居阚疃集舅父家。少年时为人放牧,兼为杂作。成年后,身材魁伟,为人仗义。
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41-1844),黄河连续4年决堤,灾民枕藉。洪立约好友王之重,贩盐谋生,往返苏鲁。贩盐途中,洪立、之重结识张乐行,成为至交。
清咸丰二年(1852)秋,张乐行、龚得树等人结捻万余人举义,攻占河南省永城县,杀脏官,释囚犯,开仓济贫,声震黄淮。洪立、之重于阚疃聚众起义,方圆数十里饥民纷纷响应,不几日,义军发展至数千。是年十一月,刘洪立和永城、亳州、蒙城、宿州等地捻首18人,于雉河集(今涡阳县城)会盟,决定正式起义,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清咸丰三年(1853)一月,张乐行分派刘洪立与冯金标、张凤山等率领所部义军攻打蒙城,激战一昼夜,攻占县城,知县宋维屏被斩。战后,洪立留守蒙城。同年十一月,清将余旭围攻蒙城,用计将洪立捕杀。
林道修
林道修(?-1855),阚疃区程集人,清末捻军起义首领。
清咸丰初年,道修聚捻起义,活动于蒙、凤边界,与刘洪立、张乐行义军遥相呼应。咸丰三年(1853)五月,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部北伐,六月十二日途经蒙城,道修遂率部加入太平军。后随太平军北上,在河南省商丘宋家集大败河南巡抚陆应谷部,占领归德(今商丘市),攻开封未下,西进朱仙镇,旋于汜水、巩县觅得船只,渡黄河。七月,进攻怀庆(今沁阳),与敌激战。九月,由济源进山西,克垣曲、绛县、平阳(今临汾)等地。后折回河南,从涉县、武安入直隶(今河北),夺取氵名关(今永年),击溃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部万余人,乘胜攻克沙河,继下任县、隆平(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藁城、晋州(今晋县)、深州(今深县),至张登镇。清廷大震,命惠亲王绵愉为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钦差大臣胜保,合谋防御太平军。太平军继取献县、交河、沧州,十月抵达杨柳青,攻天津受阻。道修与林凤祥部驻静海。翌年二月,因供给困难,兵力无援,弃守南撤,经大城、东城、南县,三月占阜城,五月至东光连镇(今河北省吴桥县地),树木城、掘深壕坚守。咸丰五年(1855)三月七日,僧格林沁率3万之众围攻该镇,林凤祥被俘就义,道修部靠两门铁炮开路,冲出重围,后不知去向。
郭明栋
郭明栋(?—1858),展沟区陶集乡胡圩人。捻军镶边旗主。
明栋家贫,性情刚烈,不畏豪强,村人钦敬,推作圩主。
清道光年间,黄河数次泛滥,淮北人民深受其害。郭圩近靠西淝河,受灾尤重。为救村民,明栋多次出面向邻村圩主郭瞎子(财主)借粮,遭到拒绝。咸丰二年(1852)中秋节,明栋具帖请郭瞎子赴宴,醉归途中,被明栋击杀。随后,明栋到河南永城投奔捻军。
咸丰五年(1855),各路捻军再次齐集雉河集(今涡阳县城),会盟起义,建立红、黄、蓝、白、黑五旗军制,明栋任镶边旗主。翌年,雉河集失陷,明栋随张乐行南下,转战于淮河两岸。咸丰八年(1858)五月,袁甲三、胜保率清军围攻捻军于六安,捻军失利,突围时,明栋殉难于麻埠。
王之重
王之重(?—1858),展沟区苏湾乡枸桔园人,捻军黑旗镶红边旗主。
之重家贫,靠租地主土地为生。迫于生计,之重与刘洪立结伙贩运私盐。贩盐途中,结识张乐行。
清咸丰元年(1851)秋,地主派儿子、管家收租,管家见之重二弟粮多,命家丁将粮抢走。之重率乡亲持械打死地主之子及管家,夺回粮食。
咸丰二年(1852)秋,捻军首领张乐行等聚捻众围攻永城,各地捻众纷纷响应,之重、刘洪立遂于阚疃集竖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大旗,聚众数千起义。是年十一月,之重、洪立代表凤台县捻首参加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十八铺捻首聚义。翌年初,之重、洪立和永城捻首冯金标等率捻军,攻克蒙城,擒斩知县宋维屏。
清咸丰五年(1855),捻军建立红、黄、蓝、白、黑五旗军制,之重为黑旗镶红边旗主。咸丰六年(1856)四月,张乐行率部南下,克霍邱,围固始,困颍上,袭寿州,掠三河尖,抵达六安,所向披靡。之重随张乐行出生入死,转战两淮,功绩卓著。咸丰八年(1858)五月二十四日,袁甲三、胜保围攻六安,捻军突围中,之重阵亡。
孙葵心
孙葵心(?—1861),江集乡孙腰庄人,捻军白旗镶边旗主。
葵心家贫,仅母子二人,衣食难全,以乞贷补之。喜习武,好结交,任侠仗义。咸丰初年,亳、蒙、宿、永等地,饥民纷纷起义结捻,葵心于众兴店(今孙集)集结饥民,向财主借粮,不料被团练诱捕,在解往亳州途中,被捻头龚得树、刘玉渊搭救,自此横下造反之心,串联家乡贫民数百人,于楚店集竖起“杀富济贫”大旗。
清咸丰五年(1855),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立五旗军制,葵心为白旗镶边旗主。咸丰六年(1856),清军攻占雉河集,葵心随张乐行南下,渡淮作战,攻取三河尖。咸丰七年(1857)三月三日,围攻霍邱,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会师于霍邱城外,接受其领导。是年十月,张乐行困守正阳关,葵心与龚得树、李昭寿增援,张乐行得以突围到六安。咸丰八年(1858)六月,北上攻打怀远、定远,扫荡江淮清兵,屡建战功。后受清军和苗沛霖包围,突围后与张乐行发生分歧,回淮北自成一军,与黑旗主刘玉渊联合作战。九月,葵心与刘玉渊、刘天福等人,率部入山东,破曹县、武城。咸丰九年(1859)三月,葵心、刘天福等转战于豫南郾城、舞阳,于北舞渡大败清军,击毙南阳镇总兵邱联恩和山西参将福瑞。咸丰十年(1860)三月,葵心与刘玉渊、江台陵、刘天福等,于河南省太康、柘城边境的马埠,大战清军,斩清川北总兵王凤祥、荆子关副将王长庆。后回雉河集,再转战淮南。是年夏,联军讨伐李昭寿,攻克来安,归途中被袁甲三困于定远,九月二十六日,由太平军解救,再南下支援安庆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安庆失守,葵心部败于挂车河,走庐州,驻军大蜀山(在今合肥西郊),遇刺身亡。
江台陵
江台陵(?—1863),江集区纪伦寨乡江老家人,捻军白旗镶边旗主。
清咸丰二年(1852)秋,张乐行、龚得树于亳州地聚捻举事,台陵在江老家聚众响应,并与张乐行汇合,攻占河南永城县。是年十一月,台陵参加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十八铺聚义”,推张乐行为盟主。咸丰三年(1853)五月,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奉命北伐,途经蒙城、亳州,台陵起而响应。咸丰四年(1854),张乐行再次起义,台陵亦从之。咸丰五年(1855)正月,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立五旗军制,台陵为白旗镶边旗主。
咸丰六年(1856)四月,袁甲三调重兵攻占雉河集,台陵随张乐行南下,活动于正阳关、三河尖等地。咸丰十年(1860)二月,台陵率部随张宗禹、陈大喜、任柱深入苏北,攻下清江。三月,台陵与刘玉渊、孙葵心、刘天福率部从河南转回安徽,大战清军于太康、柘城边境的马埠,斩清川北总兵王凤祥、荆子关副将王长庆。九月,台陵与张敏行、刘天福、刘天祥等,率部自宿州入山东,十月二十六日进攻济南,清军大败。清同治元年(1862)一月,捻军与太平军合围安徽巡抚贾王秦于颍州,台陵受命攻太和。
同治二年(1863)2月,僧格林沁率重兵围剿捻军发祥地,尹家沟、雉河集相继失守。张乐行率部与清军决战于张村铺,失利,台陵被俘,与张乐行、苏天福等人,在义门集西北七里周营,同时遇难。
程大宽
程大宽(?—1868),绰号“四老砍”,江集人,捻军将领。
大宽年未弱冠,即随胞兄程大伟(绰号“大老砍”,捻军白旗镶红边旗主)、程大道(绰号“二老砍”)入捻,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数经考验,勇猛善战,遂成骁将。清同治二年(1863)3月,大伟于雉河集牺牲;3月20日,大道与清军大战张村铺,被俘牺牲。大宽突围随张宗禹部北上河南,继续战斗。
同治五年(1866)十月,捻军于河南许昌分军为二,大宽为西路捻军白旗旗主,随张宗禹西征。西捻6万余人,向豫西、陕西挺进。同治六年(1867)1月23日,歼灭陕西巡抚刘容部湘军于西安东坝桥十里坡,斩其部将萧德扬、杨得胜。5月27日,再攻西安失利,继下咸阳、礼泉、泾阳、三原、铜川等地。后率部北进,先后攻占绥德、安寨、延川等县。忽得东路捻军被困告急书,急撤出陕。12月17日,由陕西宜川东部渡黄河龙王场冰桥,直指北京,企图吸引清军全部力量,以解东路捻军之围。先后破吉州、过平阳,出横天、经泽路,趋卫辉、彰德,直扑保定。翌年2月,抵房山县,军锋直达京郊芦沟桥。清政府一片惊慌,急调各路清军北上“勤王”。大宽率部随张宗禹斩关夺隘,冲锋陷阵,连克数城,成为西路捻军主将。同治七年(1868)4月12日,为避清军锋芒,西捻南撤,由山东聊城李海务渡口抢渡运河,到达直隶、山东边区,后被李鸿章、左宗棠部清军困于北有减河、西有有运河、东临大海、南有黄河之地,突围无门,被迫决战于山东茌平南镇,全军覆没,大宽壮烈牺牲。
李韶
李韶(1864-1899),孙集区纪王场乡李大庄人。
韶务农出身,性格刚强,爱打抱不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二十六日,刘朝栋于涡阳曹市集起义,涡河两岸群众纷纷响应。十二月初六日,李韶、赵学宗于李门集(张村铺南街)聚众起义,与刘朝栋、邵大法、孙仲一、孙志隆、阎好文遥相呼应,与乾溪沟西的地主武装“老牛会”对峙。十二月七日,邵大法率5000多义军北上,与燕怀君部会合,后经花沟集、临湖铺、标里铺、孙村店至张村铺,韶部义军与其会合。在邵大法指挥下,一支义军由邵大法率领,继续南进,直插阜阳县境,先后经陈家圩、周圩,占领王市集,被阎栋选、黄家杰率团练击溃。另一支义军由燕怀君、冯东鲁、李韶率领向西,先后破王家寨、周家寨,被涡、蒙老牛会击溃。韶身负重伤被捕,后被肢解残害。
阎好文
阎好文(1880-1899),字广远,号梦周,西潘楼镇阎桥人。
好文出身塾书之家,其父阎如俊,清光绪年间秀才,反清思想强烈,在本村开办学堂,反清情绪时常溢于言表。好文随父就读,深受其思想影响。
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刘朝栋等在涡阳曹市集聚众起义,涡河南北饥民纷纷响应。好文得知刘朝栋起义消息后,与同窗好友串联50余人,竖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大旗举义,两三天内,有数百人加入义军队伍,义军占领阎集,腊月初八,拟与阚疃义军联合作战,行至佛镇集南郝庄,遭阎栋选团练包围,内奸阎友信从中策应,队伍大乱,遂溃散败绩。好文逃出10余里被捕,绑回阎集,次日杀害于集西瓢儿坑。
孙万林
孙万林(1843-1905),字寿卿,孙集镇孙小寨人,清末将领。
万林出身农民家庭,家贫卖烙馍谋生。身矮力大,三次从军,皆为身高不足未就。清同治初,到德州投营入伍,隶嵩武军张曜麾下,作战勇敢,旋提升外委(清代额外低级官员),不久升为统领。张曜任河南布政使时,为御史刘毓楠以“目不识丁”参奏。万林由此警悟:欲成大器,必须读书。此后发愤攻读,暇时手不释卷,由是文墨渐通。光绪十年(1884),从张曜入京,疏浚皇城北城河。光绪十二年(1886),复从张曜查勘山东河工。张曜就任山东巡抚,万林奉命驻烟台石灰窑,担任修筑宁海州(今山东牟平)至威海卫西山口道路。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万林部受山东巡抚李秉衡调遣,指挥嵩武中军右营兼招募福字三炮队,驻守荣城,策应先行抗日部队。在桥头遇河防五营溃兵,李秉衡命万林兼统应战。日军进至桥头,万林率部与敌激战于孙家滩。因兵力不足,退守文登县的龙泉塘、小卢庄、申阁子等地,再与日军交锋,毙敌3人,日军稍退。光绪二十一年(1895),驻文登城内,将原部改为东字正军五营。光绪二十四年(1898),驻平度县,归军统夏辛酉节制,涉嫌阎得胜临阵脱逃案被革职,发往军台(设在新疆、蒙古一带的邮驿)效力。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山西巡抚奏明其冤,赦万林回充武卫中军前路前营,任管带。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万林改任武卫中军前路统领,恢复原官衔,率军攻打东交民巷外国使节驻地,后改任陕西河州镇总兵。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慈禧太后西逃,万林护驾至大同,改授南阳镇总兵。光绪三十年(1904),调往四川松潘镇。翌年六月,藏民暴乱,万林仅带随从2人深入藏民区,婉言相劝,罢兵议和,避免一场内战。归途中瘴毒疠气而病死。
郑学文
郑学文(1835-1919),浑号郑老五,县城北21公里郑小集乡西郑庄人,捻军的文墨师爷,太平天国封镇殿将军、转本御史。
学文幼读私塾,后辍文习武,少有大志,聪敏慧黠。清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亳、蒙、凤、宿、永(河南省永城)捻首至雉河集(今涡阳县城)会盟,学文亦至。后在张乐行麾下,深为张器重。咸丰五年(1855),各路捻军首领再次集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决定反清举义,学文起草义军文告,参予筹划军机,成为捻军的文墨师爷。
咸丰六年(1856)三月,清将袁甲三以四路兵马,合围雉河集捻军。学文劝张乐行避敌锐气,攻其虚弱,张乐行从之,即率军南下,转战于江淮之间。咸丰七年(1857)三月,捻军与太平军联合,学文奉命与黄旗旗主张露兰、蓝旗旗主韩奇峰等同去天京,谒见天王洪秀全,面商两军联合事宜。洪秀全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封学文为“镇殿将军”、“转本御史”,捻军其他将领亦有所封。天王所有赠送,均由学文转交。
清同治二年(1863)初,僧格林沁率兵相继攻陷尹家沟、雉河集,张乐行集中捻军主力,与清军决战于张村铺,捻军失利,学文于混战中脱身,遂更名换姓,潜匿他乡,以卖杂货度日,直到辛亥革命后方敢回家。病卒于1919年,时84岁,是捻军中得以幸存的长寿者。
张耀祖
张耀祖(1896-1928),又名张荣先,马店区东门乡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耀祖略通文墨,胆识过人,不畏强暴,爱打抱不平。1926年在阜阳结识吕浩汝。当时,吕浩汝是中共阜阳临时支部负责人。1927年初,经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店、胡集、王市、高集、李集、孙庙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捐、抗粮”斗争。1928年2月,成立中共马店党支部,耀祖任支部书记,率领农民协会会员,扒掉马店集庙宇神像,出资开办学堂。同年2月底,中共皖北特委决定在阜阳举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要求耀祖组织马店农协会员策应起义。4月9日,暴动枪声打响,耀祖率农协会员手持大刀、长予、棍棒,在插花北车寺集结待命。不料天降大雨,联络信号被淋灭,起义失败,农协队伍被迫解散,转入隐蔽斗争。
1928年4月28日,插花民团头子董介奎、李显宗得到密报,派人将耀祖密捕杀害。
马澄波
马澄波(1901-1929),字如海,马店集人,中共党员。
澄波生于农民家庭,幼聪颖,初就读私塾,后至阜阳省立六中、安庆读书,毕业于南开大学。
1927年澄波回乡,结识共产党员乔锦卿、吕浩汝和张耀祖,当时中共阜阳县委正在执行中共皖北特委决定,准备武装起义。澄波积极投入宣传土地革命、发展农民协会等活动,同年10月,经吕浩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耀祖一起,在马店、王市、胡集开展农民运动,农民协会和赤卫队不断壮大,开展抗捐、抗税、抗粮等“六抗”斗争,根据中共皖北特委指示,澄波、张耀祖在马店组织两千多名农协会员,集中在插花以北车寺待命,看到城中火光信号攻城。不料,4月8日晚大雨不停,城里起义打响后,信号被淋灭,与城外队伍失去联络。1929年4月30日,插花民团头子董介奎、李显宗,得悉澄波在家,遂派副营长蔡伦卿带人到马店追捕,澄波扑壕逃走,四处躲避,由于受寒受惊,一病不起,不久病逝。
祝巨民
祝巨民(1909-1940),又名祝鹤祥,孙集区路集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1934年秋,共产党员傅焕之(太和县双浮人)为隐蔽斗争,经李道铭介绍到路集办学,巨民得以就读,开始受到马列主义熏陶。1939年经任景松介绍巨民到涡北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入随营学校,是为第一批学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麻冢乡任指导员,发动民众抗日救国,并曾回涡南动员家乡数十名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
1940年冬,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顽固派不断袭扰涡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巨民在麻冢乡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率领民兵小分队保护公粮,反击敌人的猖狂进攻。一天夜间,巨民率小分队入村开展工作,不料被土顽武装包围,巨民当机立断,命小分队快速撤退,自己留下掩护,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卢广伟
卢广伟(1903-1944),字济吾,辽宁省凤城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阵亡将领。
广伟少读私塾,青年时入东北讲武堂第5期炮兵科,毕业后在东北炮兵部队见习,相继擢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参谋主任等职。1928年提升为东北炮兵团团长,不久又调为陆军第105师骑兵团团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广伟多次请缨抗战,决心杀敌报国。是年11月,日本侵略军入侵上海,广伟奉调赴沪参战,在上海一线配合友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由于民国政府持弃守主张,上海失陷。卢广伟奉命率部队转战江西各地,充分利用骑兵部队机动性强的优势,袭击日军小股部队,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炸毁日军弹药仓库,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每战,广伟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两度负伤,未愈又复上疆场。1938年冬,广伟出任国民革命第49军105师315旅少将旅长。1940年冬,广伟部由湖南长沙调防皖北,驻守涡阳、阜阳一带,以战功出任国民革命军骑兵第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常激励将士“好男儿须马革裹尸还”,为驱逐日寇而献身。
1944年4月24日,侵华日军65师团太田米雄所部,分别从宿县、蚌埠、凤台、田家庵等地集结5000余人,沿颍河西犯阜阳。为阻日军西犯,国民革命军暂编第9军、89军33师、骑2军独立旅和驻守王市、马店、张村、江集一带的骑8师,调集颍河沿线防守。骑8师师长马步康、副师长卢广伟率1、2团参战。4月27日,骑8师所部防守阜(阳)颍(上)交界地四十铺,与敌首次交战,挫其锋锐,毙敌200余人。5月2日,日军步骑兵1500余人,飞机1架,大举进犯骑8师阵地,激战两个多小时,8师被迫放弃阵地后撤。5月4日,千余敌人在大炮、飞机掩护下,分两路进攻骑8师,广伟率将士沉着应战,坚守阵地,给敌以重创。5月5日,疯狂的日本侵略军,集结2500余人,兵分多路进犯8师阵地,激战数时,双方伤亡惨重。日机多次低空投弹、扫射,形势十分严竣。上午10时,师指挥部被空投炸弹击中,广伟与其他6名官兵以身殉国。广伟牺牲后,民国政府军政部决定给以中将级优恤,烈士尸骨葬于今县城西南9公里马店集附近,于墓侧立碑以志。
祝海田
祝海田(1890-1947),孙集区路集乡祝楼人,革命烈士。
海田家庭赤贫,幼丧父母,在外祖父家长大成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海田出于爱国热情,积极支持年仅16岁的次子兆民投奔新四军,不久又支持三子洪昌参加抗日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海田又送长子洪福参加革命斗争。
1947年江集建立区、乡革命政权,海田协助区、乡政府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2月17日,敌74师派便衣特务5人潜入江集,密将海田和乡长张魁龙、革命积极分子江效禹逮捕杀害。
孙长凤
孙长凤(1902-1948),王市区东城乡孙水寨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长凤出身于木匠家庭,为人忠厚,性情耿直,口讷寡言,青年时学得一手精湛木工手艺。
1934年夏秋,久旱无雨,道馑相望,长凤携妻,逃荒到滁县明光,得以接触中共地下党组织,不断受到革命思想教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凤参加新四军,在某部当侦察员,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凤以木工作掩护,往返南京、全椒及沿江各县,深入敌后,侦察敌情;抗战8年中,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1947年8月,长凤调六分区工作,奉命到家乡开辟新区。他在家乡宣传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开展反匪反霸斗争。1948年4月,长凤在康楼组织群众到地主家挖枪,不料被国民党独立大队包围。在紧急关头,长凤为了保护群众,毅然挺身而出,落入敌手。
长凤被押到马店集,在敌大队长马子达指挥下,匪徒们对长凤施以酷刑逼供。长凤痛斥敌人,威武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高风亮节。4月10日,马子达众匪徒将长凤押出,穿街而过,长凤双手、肩胛被铁丝穿通,拴上绳子;头皮用铁丝穿过,拴上烟盒纸,上写“共匪”;全身上下,血肉模糊,每前进一步,土匪就捅一刀。然长凤目光有神,正气浩荡。街巷群众掩面拂泪,泣不成声。在马店集东北路口,长凤用尽气力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遂遭匪徒肢解,壮烈就义。
王桂泉
王桂泉(1925-1948),萧县城北关人,革命烈士。
1938年2月,日军攻陷萧县,桂泉父亲怒对敌人奸淫烧杀,赤手空拳与日军搏斗,日军将桂泉父母用铁丝绑住,投入烈火中活活烧死。桂泉时年13岁,亲睹日寇暴行,国恨家仇,刻骨铭心。
1940年2月,桂泉急于复仇,投奔萧县抗日游击队,未久又到萧县抗日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烈山任乡长,后任宿县县大队二连连长,以满腔怒火,率领战士战斗在津浦线两侧,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1946年初,宿县县大队编入豫皖苏军区第11团序列,桂泉任1营副营长,部队活动在淮河以北地区。
1948年4月18日拂晓,11团抵达刘集、戴庄、江寨一线,1营驻宿刘染坊。上午10时,国民党新编74师153团集中董集、望疃据点的一个加强营及保安团1200余人,向11团发动进攻,1营在团参谋长冯韬指挥下,营长王洪英、副营长王桂泉率领干部战士奋勇抵抗,打退敌人一次次反扑。下午3时许,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发动强攻,桂泉身先士卒,置生死于不顾,接连夺回敌人两挺机枪,正当接近全胜时,遭敌人机枪扫射,桂泉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烈士遗体葬于刘集烈士陵园。
马子达
马子达(1919-1948),原名马洪明,马店乡马刘庄人。
马子达与其堂兄马洪相(字荫伍,号涵波)关系密切,亦受其提挈。1946年马洪相任阜阳县东北五区区长时,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搜捕共产党员,抓丁派款,逼死人命。1947年11月27日,豫皖苏六分区11团配合地方武装,铲除王人集据点活捉马洪相,就地处决。马子达闻知,发誓要与共产党拼到底,遂投靠国民党新编74师,被师长邱维达委任为“戡乱大队长”(亦称74师编外独立大队),配给武器装备。马子达网罗土匪、兵痞、烟鬼、恶棍等社会渣滓300余人,组成一支反革命武装。自此,马子达率领这支武装,烧杀奸掳,祸害乡里,残害共产党人,血债累累,臭名昭著。当地群众流传歌谣:“提起马子达,头皮麻几麻,一窑埋十七,一窑埋十八。”
1948年4月上旬,共产党员孙长凤不幸被捕,马子达施以酷刑折磨后,于4月10日将其杀害于马店集东北路口。1948年7月21日,马子达率部偷袭共产党领导的马店区区队,捕杀区队员6人。1948年7月22日,豫皖苏六分区12团将马子达匪部300余人包围在颍上县济河南岸大王庄,一举全歼,生擒马子达。
1948年7月25日,中共王市区委、区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公审马子达。成百上千的群众手持刀、剪拥至台前,高喊要活挖马子达的心肝。公审后,马子达和另外几名罪大恶极的匪徒被就地处决,群众仍难消其恨,纷纷争解其尸。
杨玉林
杨玉林(1921-1949),江苏省宜兴县杨家镇人,革命烈士。玉林就读宜兴中学期间,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12月,南京被日军侵占后,宜兴相继失陷。玉林毅然弃学,参加了地方抗日游击队,被分配担任侦察员,经常化装成乞丐出入省城、县城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1941年春,玉林所在地方武装编入新四军2师序列,玉林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新四军一名战士。战斗中机智勇敢,相继担任班长、排长、连长。1947年底,豫皖苏六分区成立,地方政权建设需要人材,玉林因战伤未愈,奉命留地方工作,分配到蒙城县三义区任指导员,继到白庙区任区委书记。1949年春,恢复蒙城县原建制时,任望疃区委副书记。
1949年5月4日夜,恶霸地主、国民党特务、反动会道门头子李洪魁发动叛乱,与望疃区内奸副排长杨春荣、财粮员孟宪义相勾结,里应外合袭击望疃区政府,玉林和区长石忠礼同时遇难。烈士遗体葬在望疃集,后迁葬望疃乡河网化村鱼场。
石忠礼
石忠礼(1895-1949),河南省开封市南郊人,革命烈士。
1948年初,忠礼奉命离开部队,经六地委(阜阳地委前身)介绍,到蒙城西南辛集一带,建立地方武装政权,多次率领区队配合县大队、龙山部队拔除敌人据点。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忠礼在后方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亲自带领担架队到前线。1949年3月望疃区政府成立,忠礼调任区长,日夜奔波在农村,深入调查灾情、敌情,宣传党的政策。
1949年5月4日夜,反动会道门头子李洪魁发动叛乱,与望疃区内奸副排长杨春荣、财粮员孟宪义相勾结,里应外合袭击望疃区政府,忠礼和区委副书记杨玉林同时遇难。烈士遗体葬在望疃集,后迁回原籍。
刘宗寅
刘宗寅(?—1949),河北省沙河市九家村人,革命烈士。
1947年冬,宗寅奉命从晋冀鲁豫军区下到豫皖苏六分区(阜阳军分区前身),支援地方政权建设,经分区介绍分配到蒙城县白庙区(今蒙城县辛集乡)工作。
1949年3月,恢复蒙城县原建制,设立望疃区,宗寅任区农会主任,亲自带生产救灾工作队到农村,发动群众互助互济,帮粮帮工。5月4日,宗寅带11名救灾工作队员到芦沟、赵集一带布置春耕生产,刚进入芦沟集,就被天门道中的“红枪会”徒众包围,宗寅十分镇定,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政策,劝诫停止非法活动,争取政府宽大处理。恶霸地主、国民党特务、天门道总司令李洪魁得知后,凶残地将宗寅和11名队员全部捆绑吊打,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宗寅等人无一人屈服,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是日下午,匪徒们将工作队员一个个推下事先挖好的土坑,宗寅视死如归,在土坑内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而后英勇就义。
杨尚义
杨尚义,鲁西南人,生卒年不详。以其首传花鼓戏于境内,而名。
尚义,艺名“洋红芋”,30年代初,携妻避难来到阚疃集,以演唱“花鼓丁香”小戏谋生。尚义身背花鼓,其妻手挥长绸,两人载歌载舞,声腔甜美,身段飘逸,唱词通俗,故事动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街头演出,观者如堵;入乡串村,屡演不衰,为农民所喜闻乐见,声名播于境内外。
阚疃集北三里张庄张学诗三兄弟仰慕尚义夫妻艺技,投拜为师,艺满学成,自立门户。1937年,学诗收佛镇集南管楼人管应朋为徒,应朋亦亲聆过尚义指教,甚得师传。其后,尚义游艺他方,不知所终。应朋演技,青出于蓝,1957年3月赴京表演《花鼓戏大走场》,轰动京华舞坛,获得一等奖。
李洪魁
李洪魁(1902-1949),望疃区芦沟乡李老庄(今任桥)人,反动会道门头子。
李洪魁出身地主家庭,成年后即租贷盘剥,渔肉乡里。性狡黠贪暴,欲夺先予。
1941年李洪魁乘国难之际,网罗地痞流氓,组织“红学”,造谣惑众,扰乱社会。他或抢劫,或绑票,逼迫农民纳钱入“红学”。加之以封建迷信蒙蔽群众,故红学在望疃、三义一带蔓延,道徒甚广。李洪魁操纵红学,勒索财物,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成为地方著名的恶霸。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后,李洪魁勾结“天门道”头子刘金兰,将“红学”与“天门道”合并,刘金兰自称“真龙天子”,李洪魁为“洪祖师天九军总司令”。李洪魁亲自到蚌埠接受国民党特务训练,成为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匪帮,妄图对抗人民解放军,重温其称王称霸的梦想。
1949年5月4夜,李洪魁纠集红枪会(天门道下属组织)四五百人,在芦沟集杀害了望疃区农会主任刘宗寅及生产救灾工作队员11人,又偷袭望疃区政府,杀害了区长石忠礼、区委副书记杨玉林。李洪魁企图聚集匪众袭击蒙城,被击溃后逃往芦沟、望疃。5月7日,中共阜阳地委派分区警卫营赴蒙剿匪。8日上午,警卫营沿阜蒙公路行至望疃东北汪大桥时,潜伏在麦田里的会匪突然向警卫营攻击,警卫营被冲散了一个连。5月12日下午,分区12团、独立1团于芦沟一带会合,当日夜,将李洪魁匪部包围在陆楼、孙楼、张草寺、后杨家等村庄,翌日晨发起攻击,将其全歼,李洪魁被击毙。
孙路平

孙路平(1913-1950),原名孙桂馨,又名孙若平,张村区三里湾乡张庄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路平出身小手工业者家庭,家中开染坊。童年在张村铺就读私塾,1928年读于涡阳中学,开始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接触,因参加学潮,被校方除名,辗转入颍州师范,继至上海半工半读。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路平和一批有志青年随上海抗日救亡工作团到武汉,宣传抗日救国,武汉失守前,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于1937年11月17日到达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留任政治教员,后任干事、抗大三分校助理员、抗大三团政治主任教员,后调3旅8团任政治处主任。
路平在抗大学习期间,积极引导家乡有志青年投奔革命,先后介绍唐肇华、任景松、庄纯福、赵殿元等人到陕北抗大学习。
路平忠诚革命,公而忘私。1946年3月12日与康贵景结婚仅5天,就因工作需要而与妻分别。在解放战争中,路平率部队转战山西,参加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战役。路平生活节俭,看到战士衬衣、袜子穿坏,就将自己新发的送给他们,每月省下来的津贴费,大都交了党费。
1949年12月21日,国民党16兵团在四川什邡起义。1950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派军事代表团500余人到16兵团,执行中国共产党对起义人员的教育改造政策,路平被分到47军302师任军代表。3月9日前后,302师叛变,将师部和904、906团的20名军代表全部杀害。302师叛变后,不到10天,即被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
路平蒙难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面对凶恶的敌人而大义凛然。1949年3月26日举行追悼大会,烈士安葬在什邡城东北陵园内。
戴华文
戴华文(1903-1953),望疃区蒋疃乡大戴庄人,中共早期党员。
华文幼读私塾,颇通文墨,一度教书、串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在上海求学的中共党员戴天强(后叛变)回家乡进行秘密活动,建立地下党组织,华文于同年春经陆迪君介绍入党。1933年秋建立中共蒋疃区委,华文为区委委员,负责区委的交通工作。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中央苏区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亦称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华文作为淮北地区代表出席会议。会后,华文留在苏区,参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在作战中负伤被俘,关押在福建省监狱,后押回蒙城监禁。1937年秋国共第二次合作时,获释。
华文出狱后,身体羸弱,在家养病。稍愈,即至怀远县龙亢新四军淮上办事处寻找党组织,要求工作。组织决定恢复其党组织关系,安排做地下交通,经常往返涡怀之间。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华文身体不能适应紧张的革命工作,遂由组织动员回家休养。直到家乡解放,再次向组织要求任务,任命为赵集乡乡长,拖着病躯,日夜奔波,埋头苦干,1953年病逝。
储纯一
储纯一(1915-1966),王人集北街人,农民画家。
纯一少年丧父母,就读私塾3年,家贫失学。17岁到商店学徒4年,又做雇工7年。自幼酷爱绘画,常以平地作纸,折树枝当笔。
1958年王人乡群众性农民诗画兴起,纯一积极投入创作热潮,成为王人乡最活跃、最出色的农民画家,至1960年共创作1250幅诗画、34套连环画和许多民歌。部分作品在阜阳、合肥、北京展出和在报刊上发表。1958年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大会,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后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协会理事。1966年病逝。
侯宝璋
侯宝璋(1893-1967),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宝璋出身于中医之家。父亲侯秀春,清光绪年间秀才,数试不第,弃儒从医。宝璋幼承家学,有“神童”之誉,聪颖过人,过目成诵。后至怀远教会民康医院,被保送入含美学校,靠向民康医院借钱维持生活。毕业后又被保送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时,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回到民康医院。1916年民康医院保送其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18年因分班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宝璋在离家的6年中,得不到家庭资助,自谋生路,半工半读,生活极为清苦,夏天唯有一件背心,冬天仅有一条薄被。
宝璋在齐鲁大学医学院任教,成绩卓著,1926年被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又到柏林大学深造病理学,得到极为严格的培养训练,为后来病理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宝璋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以至丧失大片国土而痛心疾首,极力请求参加喜峰口战役的战地救护医疗队,亲赴前线,抢救伤员,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大举侵犯华北数省,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危及山东,为使齐鲁大学医院免于沦落敌人之手,宝璋积极组织学生将学院迁往四川成都,在成都华西大学借读,并担任华西齐鲁联合病理系教授。1938年由民国政府教育部任命为部聘教授。是年,亲赴贵阳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承担病理学教学任务。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大肆占领广大的东南亚地区,不少东南亚及香港华人子弟,纷纷流亡大后方,宝璋与教会合作,负责安排这些青年到大后方就读,在海外侨胞中产生良好影响。
在学术方面,宝璋在30年代已日趋成熟。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肝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1958年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在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上担任主席团成员,并承担编写《癌百科全书》中的“肝癌病理学”部分。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亦应聘为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2年与英国卡梅伦教授合著《胆汁性肝硬变》,对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作出贡献。
1962年春,宝璋拒绝了英、美的聘请,欣然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毅然从香港大学退休回国,带回大量病理学标本和教材,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宝璋挈家归国,在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回国后,出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担任《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
宝璋一生治学严谨,刻苦认真,发表论文50余篇,著书3部,尤其对中华分枝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等,以及中国医学史,具有独到的见解。执教近50载,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宝璋在文学艺术界交游颇广,对考古学、古文化亦有较深的造诣。与文学巨匠老舍、史学家顾颉刚、岭南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望月等人交往甚密,并能从医学角度,提出个人见解,相互切磋,彼此获益良多。逗留香港期间,曾收集不少流散国外的文物,如陶瓷、字画等。1963年、1964年两次择其家藏有历史价值、甚为珍贵者,尽数赠给故宫博物院珍藏,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奖励。
1967年3月12日,宝璋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刘学海
刘学海(1894-1971),张村区柳西乡刘小湾人。
学海幼读私塾,少年学医,1923年移居太和县苗集设立私人诊所。1927年中共党组织在苗集发展革命力量,学海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农协会,开展抗粮、抗捐、抗税等“六抗”斗争。1928年党组织接受中共皖北特委“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的指示,于4月8日组织农协会员千余人集结于苗集待命,策应以阜阳为中心的武装起义。4月9日,阜阳暴动的枪声打响,时值大雨,将作为联络信号的大火淋灭,农协会员失去联络,后解散。
阜阳“四·九“起义失败后,学海被国民党政府当局列入搜捕名单,遭到通缉,地方党组织同时被破坏,无法存身,于1929年春到南方寻找红军未遇,数月后返回,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便以行医四处隐蔽。抗日战争爆发,太和县成立抗日自卫军,学海遂投入自卫军,后至涡阳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4师战地救护。
解放以后,学海回到阜阳从事医务工作,1971年病逝。
汝新亮
汝新亮(1917-1981),王人区刘寨乡汝新庄人(亦称汝小庄),中共党员,革命老战士。
新亮生于赤贫家庭,父母早逝,幼时与几个哥哥结伴乞讨为生。1937年春,新亮投奔在国民党26军31师某团担任营长的三哥新明,遂留该部当兵。1938年2月,冯玉祥部在湖北省安陆县举办青年干部训练所,新亮被派往受训。受训的学员中有中共地下党员王柏华(刘鲁民化名)、李湘林(即李洪君),秘密做兵运工作。是年9月,新亮由王、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明率部与日军作战,全营阵亡,新亮安葬三哥后,于1940年初离开国民党军队,返回家乡,以做生意为掩护,寻找中共党组织。1940年春,经刘鲁民、李湘林介绍,与当时阜阳师管区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尹玉林、高树坤联系上,开始做党的地下联络工作。1944年新亮到河南省永城县新四军第二办事处,适值刘鲁民任副处长,新亮被派到永城县二区任区队长,翌年调办事处,担任永城至亳县至阜阳一线总联络员,兼任王人联络站站长。
1946年6月底,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新亮负责新四军4师兼淮北军分区部分干部和家属的转移。在新亮的组织下,王光宇(三分区政委)的爱人孙曙(永城县刘集区委书记)、李浩然(三分区司令员)的爱人吴倩(八地委宣传部长)等数人,得到安全转移。
1946年11月20日,由于叛徒王俊生的出卖,新亮被捕,关押在阜阳监狱,国民党党务专员连仲三亲自审问,用灌辣椒水、坐老虎凳、鞭打、火烧的酷刑,在连续审讯的13天里,曾昏死过11次,新亮始终顽强不屈,保守党的秘密。1947年6月24日,刘邓大军南下,阜阳解放,新亮获救。
新亮回到部队,担任王人区区队长,区队配合县大队、邻区区队和龙山部队作战,先后参加冉窑湾、小周庄、王人集、马高庄、插花庙战斗。1949年2月,地方武装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序列,新亮任军后勤部警卫连连长。因受刑后身体不好,不久复员地方,在农业战线上继续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袁广智
袁广智(1919-1981),祖籍阚疃区八里乡袁家湾,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
1916年,广智母亲带着孩子逃荒到沁阳,两年后广智出世,未满两周岁时,父母双亡,遂回原籍依靠外祖父生活。
1937年广智在屯溪汽车大修厂做电工时,开始结识共产党领导下的太湖剧社负责人林枫,1939年11月在岩寺兵站参加新四军,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第三战区8万余军队的包围和袭击。广智这时在新四军3支队5团3营任副官,率领3营全体勤杂人员,冲过13道封锁线,战斗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在押解上饶途中,广智机警地与敌周旋,于2月8日脱逃,几经周折,于4月中旬辗转来到苏中找到新四军1师。
1943年10月,广智到路西8分区任参谋长,带领2个大队,活动在永城、砀山边区,不断打击日伪军。
1944年12月的一天,敌保安队700余人,以10多里宽大正面向边区刘庄进袭,广智指挥迅速消灭敌人一个连的兵力。自此,永砀边区和夏邑、砀山驻守的敌人一听说袁大个(广智绰号)回来了,便抖瑟龟缩在据点,不敢妄动。
1945年11月,在消灭敌30团夜间战斗中,广智头部负伤,牙齿被打掉10颗,仍顽强坚持指挥到天亮,仅住3天医院,就裹着绷带返回战场。淮阳战斗,广智任35团参谋长兼火力队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率2个连攻上城,指战员伤亡甚重,广智亦身负重伤,此次战斗歼敌千余人。广智因伤入院手术,身体从此垮下来,经常头疼欲裂,本人长期认为是手术时吃麻醉药留下的病根,直到病故火化时,才发现头部留有四五块炮弹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智身经百战,亲自指挥70余次战斗;40余年的革命生涯,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处长、团长、总后青藏办事处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受了各种环境的锻炼和考验。1981年9月30日因肝硬化于陕西省西安市病逝。
刘裕
刘裕(1924-1983),张村区柳西乡刘小湾人。
刘裕之叔刘学海是中共早期党员,阜阳“四·九”暴动失败后,遭到当局通缉,后参加涡北新四军4师抗日队伍。在刘学海的引导下,裕与邻村少年高秀山(原名高伦)、王抗等结伴,于1938年6月到4师投奔革命,被分配到娃娃剧团(抗日救亡宣传队),边宣传抗日,边学习文化。1939年12月入抗大联中学习,进步很快,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裕随军打仗,南征北战,历经艰险,接受了严竣考验和锻炼,历任报务员、报务主任、电台队长兼政治指导员、通讯处区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授勋,荣获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全国解放后,裕留部队工作,曾任通讯科长、报务营长、训练团参谋长、集中台台长。1954年调任通讯兵学院(后改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教员、教研室主任、院办公室主任。1979年奉调援藏,任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1983年9月4日,特大暴风雨袭击咸阳,刮断高压电线,裕不幸触电身亡。
姜希亮
姜希亮(1966-1985),展沟区新张集乡姜庄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希亮生长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少年时喜欢读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的故事,立志长大做一名手握钢枪的战士。
1982年冬,希亮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0部队侦察连服役。
希亮所在部队奉命调防中越边界,担负保卫祖国安全的光荣任务。为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希亮咬破手指写了一份血书:“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让我上前线吧!”在奔赴战场前,希亮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了入党申请书:“我是一名军人,一名共和国士兵,当祖国遭到侵犯时,我有责任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祖国。从我穿上绿色军装之日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了,决心报答生育我的祖国和伟大的党。”
1985年1月14日,希亮和战友侦察146阵地敌情,发现一敌电台正在发报,连长命令活捉敌情报员。希亮和战友们如猛虎下山,机警地扑向敌人。狡猾的敌人设下埋伏,疯狂扫射,排长和另一名战友负伤,希亮愤怒地击毙2名、击伤3名越军,救出战友。
1月15日,希亮和班长施万昌隐蔽侦察敌情,半路与敌人遭遇。一名越军正欲向班长投掷手榴弹,被希亮一个点射击毙。由于敌众我寡,只好且战且退。这时,一颗手榴弹飞来,班长的两眼被炸瞎,希亮的上肢和下肢负重伤,终因流血过多牺牲。
希亮为国捐躯,所在部队根据其生前要求,追认为中共党员,并追记一等功。1985年7月9日,在利辛县城召开追悼大会。
李国荣
李国荣(1930-1985),马店区永兴乡后三门营庄人,小学教师。
国荣1952年4月投身教育事业,被分配到东门小学任教师,不懂课文,就向其他教师求教;不会讲课,就向其他教师拜学;字不工整,就多写多练。每授一课,提前学会、演练会,于无人处宣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日复一日,由不胜任到胜任;月复一月,养成自学自励的习惯,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园丁,1956年首次被评为马店区模范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先后调任景庄、永兴、红光小学任教。不论到哪里,一心扑在事业上。1960-1976年,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教师或模范教师。与国荣相识者,无不翘指称赞。
1976年新学年开始,国荣调到家乡法堂小学。这个小学的升学率一度几乎为零,被群众讽为“光头小学”。学生家长忧心,乡村干部不安。国荣到校后,自告奋勇挑起教学质量的担子,与全校十几名老师一道,共同研究分析原因,分年级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逐个排队,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要求别的老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灵魂的工程师”而自重,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做误人子弟的庸师。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经过几年的努力,法堂小学的教育质量有了循序渐进的提高。1984年5年级19名应试生,有14名考取中学;有11位家长把送到外校求学的孩子接回,交给李国荣老师。
国荣执教虽严,但不失温和。每当课外活动,学生们总是拽着李老师的褂襟,前簇后拥,问这问哪,而国荣又总是以慈父般的爱,温暖着幼小的心灵。有一条到学校的路上有横沟,每逢雨季,国荣总是提前守候在那里,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来;放学后又一个个背过去。学生李翠莲脚伤不能到学校上课,国荣一连背送两个星期,家长感动得流泪。学生李白与班主任发生争吵弃学,国荣得知后,一连几个深夜家访,李白终于高兴地回到学校,自此成为学习尖子,后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国荣一心想着教学,惟独没有自己。1968年春的一天,正在上课,家中来人告知儿子住院,国荣一边答应马上回去照料,课后竟忘记此事,过了几天才想起回家看看,原来是儿子误食农药几乎丧命。1983年冬,国荣左脚生疮,拄着拐棍坚持到校上课,往返颠簸,终因感染而倒下。校长、老师来看望,国荣再三恳求:“我虽然站不起,嘴还能讲,就把教室搬到我家来吧”!卧床倚墙,为学生上了两个多月的课。
国荣为了培养教育下一代,常年沤心沥血,积劳成疾,未到半百之年,已身衰抱病,不断咯血,但他怕耽误上课,不愿住院治疗,病势日渐,仍坚持教学。
1985年4月17日,凌晨4点多钟国荣起床服完药,急忙赶到学校上早课,一堂课未讲完,便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国荣忠诚教育事业,以身殉职的模范事迹很快传遍全县。根据其生前的要求和表现,中共利辛县委追认其为中共党员,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模范教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