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小说
70年代初,上海下放知识青年高歌红,曾在报刊发表短篇小说多篇,较有影响的是《高粱科大学》,被安徽省教育厅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1976年《安徽文化》发表杨开勋、甘秀华短篇小说《志梅》。
1981年《山花》发表张文峰《乐嫂》;《清颍》发表武庆田《草绿色军装》。
1982年《山东文学》发表张文峰《河边吹玉萧》;《清颍》发表武庆田《假娘们》。
1983年《安徽日报》发表张文峰《等》;《个旧文艺》发表刘智勇《兰兰和小牛》;《清颍》发表阎孔喜《第一个月的工资》,王明月、孙传义《老杠,这把刀》。
1984年《山花》发表张文峰《第五个钮扣》;《小说林》发表刘智勇《她站在十字路口》。
1985年《清颍》发表武庆田《那句古老的格言哟》,岳亮臣《总有用的着我的时候》;《安徽农民报》发表武庆田《洁白的浪花》;《人民教育》发表刘智勇《姐姐》;《飞天》发表朱东坡《雨中》。
(二)剧本
1972年孟庆惠、黄志轩、尹家智合写《参观线路》,由县文工团排演,并赴阜阳地区文艺汇演,获得好评。
1976年汤志平、尹家智合写《颗粒还家》,由县文工团排演,参加安徽省农业学大寨专题文艺调演。
1977年李占才创作《雀儿洼的笑声》、《挡不住的列车》、《拔苗助长》,由县文工团排演《雀儿洼的笑声》赴阜阳地区文艺汇演获创作二等奖。
1985年张文峰创作《蓝盾下的眼睛》,由安徽电视台摄制成电视剧。
(三)散文
1985年《清颍》发表李群《生命之笔》;《林业报》发表李辉《归来吧,青鸟》;《淮河》发表纪文涛《猴戏之乡行》。
(四)民间故事
1984年《淮河》发表赵西玉《王老大教子》;王安民《霸王沟》。
1985年《乡音》发表赵西玉《邱生造律斩萧何》;《农村天地》发表赵西玉《顺治皇帝当和尚》;《千家万户》发表陈广兰《寇准祝寿的故事》、《严教出才》。
(五)诗歌
1984年《淮河》发表尚华《醉·电视村》、《沼气》;《安徽文化报》发表吴成宪《保险丝》;《安徽青年报》发表朱东坡散文诗《平原落日》。
1985年《农村周报》发表尚华《卖油郎》;《散文诗月报》发表朱东坡散文诗《杜鹃的沉思》、《采石矶》;《安徽青年》发表朱东坡散文诗《少妇的眼睛》。
诗人尚华(1933-),1933年7月出生于太和县关集草寺乡尚寨村,先后在阜阳、凤台县金融系统和利辛县供销系统工作,现已退休。1955年尚华开始创作民歌与诗作,30年来在省、市、地区以上报刊上发表近300首。1958年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选有尚华民歌一首:“妹妹挑土哥挖塘,汗水跟着泥水淌;妹挑千担不知累,哥在泥里不觉凉;人多不好把话讲,纸糊灯笼心里亮;妹妹英雄哥好汉,挖到星落露太阳。”1958年2月号《江淮文学》发表《赠你一双新布鞋》:
从田里归来的青年社员,
带着稻花的芳香。
擦干身上的汗水,
走进自己的卧房。
他发现枕旁放着一双新鞋,
正和自己穿的一模一样;
春天才下放这个地方,
这是谁好心肠?
“也许是别人送错了地方?”
他慎重地把鞋放在桌上。
可是一连三天都没有音讯,
这个谜啊,实在费心思量。
第四天,他在会上遇到一位姑娘,
她问:“为什么没把新鞋换上?”
一句话像打闪,
青年心里猛一亮。
他教过姑娘识字,
姑娘教过他插秧。
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位姑娘,
多少个夜晚凝望着他窗口的灯光。
她说:“你和我像一家人一样,
我才赠你新布鞋一双……”
姑娘羞涩地一眼,
一朵红霞飞在脸上。
这首诗被收入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1959安徽诗选》。
(六)歌曲
1985年《乐坛》发表李亚盟《春姑娘》,周翠芳《我爱你呀,亲爱的祖国》,郑德纯《太阳老师》。
(七)美术
李奇茂(1931-),西潘楼镇李刘村李庄人,1956年毕业于台湾复兴岗大学艺术系,曾任教于母校艺术系和台湾文化大学美术系,任国立艺专美术科教授兼主任、美国圣荷西大学美洲客座教授、韩国檀国大学永久客座教授并获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其绘画艺术能撷取古人之长,从文化素养中提练精华,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从人物画出发,旁及走兽、鸟禽、山水、民俗风情,题材宽泛,内容丰富。所作人物,既精确描绘现实生活,又以淋漓尽致的笔墨展现出现代中国人的纯朴自由、富足欢乐,且自历史、文学中摘取内容,出入古今,含英咀华,有突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独创性。作品风靡台湾、香港、北京、上海乃至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菲律宾、德国、西班牙、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韩国有“李奇茂画伯奖学金”。画作被收藏于世界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大学、画廊和收藏家手中。
张浩志(1943-),在利辛县文化馆工作,笔名上石,1969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长于写意花鸟,尤精梅花,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级画展。代表作有《张衡》、《红梅迎春》、《小鸟》等。生平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一书。
武登云(1950-1985),1981年创作油画《挺进瀚海》参加全军画展,1982年《解放军画报》刊出;1984年创作国画《通天路》,参加安徽省美术作品展览。
储可亭(1944-),王人农民画作者之一,1975年创作《政治夜校》,参加安徽省美术作品展览;1977年创作《新马倌》,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78年参加全国农民画展。
何友仁(1934-),1977年创作版画《放蜂》,参加安徽省美展和全国美展,后送国外展出。
侯传奇(1942-),50年代末即有作品发表,获“少年画家”美称,现为展沟中学教师,曾有多幅作品参加省级美展和出版发行。
赵锡安(1935-),1960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于利辛一中,1981年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绘画为其业余爱好,工国画花鸟,擅长画鹰、虎、梅,形神兼备,自成大家风范。
(八)书法金石
县内书法,以孙逸久(1906-)为最。孙现为阜阳地区书法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他8岁临帖学书,楷书攻研严赵,行草师承张旭、怀素,苦学苦练,锲而不舍,至13岁即有名气,常为凤台县城诸大商号写楹联匾额,署名‘淝北尺童”。青年时代,已有相当造诣。其书法功力深厚,技巧娴熟,师古而不泥古,得其神韵而法其自然。楷书大字,笔酣墨饱,刚柔相济,凝重练达,力透纸背;行草运笔,一反中锋为主的常规,大胆运用侧锋为主的笔法,墨走龙蛇,古朴奇峻,虬劲异常,飘逸而不示柔弱,豪放而严守法度。民国年间,在寿县、凤台、颍上、蒙城一带享有盛名,流传墨迹甚多。新中国成立后,孙逸久书法以其勤学苦练,继续增益,向以“心正、身正、笔正、字正”为至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少作品参加阜阳、厦门书法联展,亦被部分报刊采用发表;展出的巨幅草书“寿”字,被收入联展纪念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珍藏的书画、典籍、资料、作品和文房四宝,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红卫兵”洗劫一空。1985年中共利辛县委、县政协派专案查询,未获结果,县人民政府拨款1500元予以补偿,孙逸久慷慨全部捐献给阚疃小学,资助青少年学习继承书法艺术。1984年县文化局专门举办孙逸久书法展览。1985年孙逸久虽寿高八十,仍挥笔不止,频频泼墨,有4幅作品参加连云港市、阜阳地区书法联展,一部分作品在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巡回展出。郑州黄河碑林有他的“源流天上,气贯中原,泽被华夏”大幅翰墨,挺拔苍劲,蔚为壮观。
老一代书法较有成就的有阎中甫(行楷)、李悦钦(草书);现代书法较有成就的有李仲舒、刘玉波、王胜兴、何天夫、徐国柱、沈延长、黄新民、李同德、李迅等。
李仲舒(1934-),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全国青少年书法品级段位评委会皖北分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中艺画廊特邀书法家、阜阳地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利辛县书法协会主席。他幼承家学,师事皖北著名书法家徐淮先生,童年从习研颜柳诸帖入门,奠定扎实基础,进而追索晋唐行草之风,常年临池,一日不辍。遍临诸帖,潜心揣摩,刻意追求,法古不泥,创新守矩,形成自己的风格,篆、隶、楷、行、草皆精,尤工蝇头小楷。步入老年,行草已达惊矫纵横,笔随神驰之意。著名书法家刘江教授赞其字:“运笔圆健,飘逸无华,浑洒宏达,雅俗共赏。”原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称其作品“气势大,行笔流畅,苍劲有力,质感好,布局得当”。近年来,曾在阜阳、合肥举办个人书法展和多次参加省内外书法展览,上百幅作品在国内40多种报刊发表;有的作品被井冈山纪念馆收藏;有的作品被武当山、洛阳翰源碑林、颍州西湖碑林勒碑;有的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名家墨迹》、《当代书法篆刻大观》、《楹联书法大观》、《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集》等。本人的传略已被辑入《安徽老年书画家名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
刘玉波(1935-),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阜阳地区书法金石会会员、阜阳地区书法工作者学会会员、利辛县书法协会副主席。童年起即酷爱书法,1951年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文书、秘书工作,结合业务,多年临池不辍,宗法二王,沿习颜、柳、欧、苏、黄、米、董、赵各名家法帖,正、草、隶、篆,无不临仿,取各家之长,成自己风格。40多年来以苏轼“心正则笔正”为固理,以董其昌“吾书无不临仿”为要言,重书德,慎书风,其作品多次在县、地、省级展览,为省内10余种报刊发表。
王胜兴(1925-),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阜阳地区书法协会理事、蒙城县书法协会理事长。自幼受父、兄影响,先临颜、柳,后习王庭筠蜀先主碑,其后勤学不辍,正、隶、行、草皆通;1950年学齐白石画虾,书画皆创新意。作品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多次参加县、地和省书画展。
何天夫(1938-),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阜阳地区书法协会会员,山东鲁南书画社理事,利辛县书法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幼承家学,习临颜、欧、何、邓等名家法帖10余种,主攻楷书,数十年以临池为日课。作品曾获《中华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和《牡丹杯》、《太白杯》等多种优秀奖,有的被收入《当代书法家剪影》、《书法楹联大观》、《书法新论》等书中,有的在省内外多次展出。
金石篆刻,以巩泽民(1937-)为最。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篆刻艺术,19岁时学有所成,诗、书画、剪纸、歌曲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继而师事赵景庵教授,取法明清诸大家,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其作品章法多变,疏密得当,刀法娴熟,古朴劲秀,熔诗书画于一炉,于传统中力求新意,1980-1985年在《安徽日报》、《书法》、《党员生活》等10余种报刊发表200余方,多次参加省级和全国展览,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国民间书画集锦》、《西泠艺丛》等书,本人传略被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
(九)摄影
县文化局离休干部金其藩(1926-),自建县以来,拍摄大量会议、新闻照片和少量艺术摄影作品,有近千帧照片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