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1965年9月,成立县人民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科,接管从阜、涡、蒙、凤4县划拨的10个区市场管理委员会(简称“市管会”)。1968年10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打击投机倒把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打办室”),各区市管会同时改称区打办室。1969年5月撤区并社,撤销区打办室,分设20个公社打办室,1972年增设西潘楼打办室。1975年4月设区划社,合并成立12个区打办室。1976年9月撤销县打办室,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各区打办室改称工商行政管理所。1979年增设城关工商所。1985年有工商管理所13个。
(二)市场管理
建县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1963年3月颁发的《关于打击投机倒把和取缔私商长途贩运的几个政策界限的暂行规定》,利用行政、法律手段和经济措施对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易活动实施行政监督管理,以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活跃城乡市场,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稳定市场物价。
1965—1967年,主要查处粮食、油脂、油料、钢材、木材等国家管理的一、二类物资的投机贩卖活动和票证、牲畜、香烟等倒卖活动。3年间查处违法案件7811起,其中大案17起,受刑事处分的10人,罚没4.97万元,没收非法倒卖的物资主要有粮食、油脂油料19吨、白土布5.53万米、布票2.87万米(面值,下同)、粮票1732.5公斤(面值,下同)、茶叶5.8吨、麻类2.65吨、钢材2吨、木材10立方米、大牲畜55头、香烟2114条以及香、纸(指迷信品)等。
1968—1978年,市场管理时紧时松,时宽时严。1975年10月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把社员的正当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去割,把国家允许的集市贸易当作“资本主义道路”去堵,把小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奉行“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口号,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严加限制。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建立“贫下中农管理市场委员会(小组)”的组织,全县取缔小商小贩852户,关闭10个集镇,未关闭的集镇一度改为五日一集,不是规定的集日,派民兵在集头站岗堵截,不准进入集市贸易。庙会、绠会、物资交流会悉行禁止,不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把补锅、换碗、张罗、理发、补鞋、捡破烂、收废品、卖小吃、搞维修等,都当“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批判。11年间查处违法案件3.72万起,其中大案147起,受刑事处罚的4人,罚没32.25万元,没收非法倒卖的物资主要有粮食691.05吨、油脂油料1555.25吨、布票2.6万米、粮票31.85吨、白土布1.1万米、麻类9.5吨、钢材5吨、木材5立方米、化肥136吨、煤炭144吨、大牲畜365头、银元152枚、白酒6.2吨。在此期间,发生一些乱扣乱罚,甚至任意扣留搜查的现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管理逐步放宽。1979年起国家调整贩运政策,保护在政策法令允许范围内的正当、合法的长途贩运,进入集市贸易的商品放宽到三类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1984年起不再查禁一、二类农副产品,重点查处假、劣、伪、冒商品、走私商品和违反金银管理法规的案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金融政策。1980年全县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000户,1985年个体商业户5725户、6812人,个体饮食业户1315户、1977人,个体服务业1798户、2721人,农村和城镇个体手工业8528户、31235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时转变职能,主动为商品疏通渠道,开辟市场,提供服务,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1979—1983年,查处违法案件2085起,其中大案30起,罚没17.08万元,没收非法倒卖的物资主要有粮食376.85吨、油脂油料39.4吨、布票554米、粮票264.5公斤、银元379枚、白银4.23万克、走私手表141只。1984—1985年,查处违法案件28起,其中大案6起,罚没2.26万元,罚没物资主要有冒牌自行车833辆、走私手表434块、假化肥1360吨、冒牌香烟520条、假酒342斤、假商标1.3万份。
(三)企业登记管理
登记制度凡在县境内工商企业的筹建、开业、变更、歇业及其经营活动,必须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登记。登记主管机关对工商企业提出的筹建或开业申请登记进行审查,凡认为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给筹建许可证或营业执照。企业改变名称、经济性质、生产经营范围、生产经营方式,或者歇业,均要分别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手续。经过核准登记的工商企业,享有企业的权利,承担企业的义务,其正当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未经核准登记的工商企业,一律不准筹建或者开业,不得刻制公章、签订合同、注册商标、刊登广告,银行不予开立帐户。擅自筹建、开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则依法予以取缔。1965年9月至1969年由工商科专人管理证照登记。1970—1975年,县“打办室”停止企业登记。1976—1985年工商行政管理局设工商管理股,负责企业登记管理,建立企业登记档案和经济户口,以便定期统计分析,为县内宏观经济和局部经济提供准确数据和资料,有利于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取缔非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企业普查登记1965—1981年共进行5次全面企业普查登记。
1965年9月普查登记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合作社和其他集体所有制工商企业,工商企业的附属工厂、门市部,个体工商业者。普查后全县批准开业971户,其中工业、手工业407户、交通运输业13户、商业319户、饮食业118户、服务业114户。按经济性质分:国营、地方国营71户、公私合营2户、供销合作社231户、合作店组667户。
1971年仍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中,无政府主义泛滥,不少工商企业任意改变名称、经济性质、生产经营范围,或任意开业歇业,通过全面普查,制止了混乱状态。
1976年的企业普查登记重点是进行“基本路线教育”,清理整顿,取缔无证商贩、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开始声势甚大,未终即草率收场。
1980年进行工业企业普查登记,凡工业部门所属的国营、地方国营工业企业;非工业部门所属的国营、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一、二轻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所属的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国防工业部门所属的独立核算的民用工业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所兴办的工业企业。通过普查,建立经济户口,颁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并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为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靠资料。此次普查登记212户,其中冶金工业1户、电力工业1户、化学工业10户、机械工业57户、建筑材料工业55户、森林工业10户、食品工业13户、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34户、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18户、其他工业13户。
1981年全面普查登记商业和供销系统的商业企业;粮食系统的商业及粮油商店;外贸、水产、医药、物资部门所属的商业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街道、社队、企事业和其他部门办的(自销、试销、展销)门市部;各部门所属的贸易货栈、信托公司(服务部)、经理部、物资服务部、交易所;各单位办的招待所、宾馆、旅行社;图书店、文物、字画、工艺美术、影剧院、游艺场、广告服务业;外地派驻的推销、采购机构;地方国营、城镇集体、农村社队及其他部门的营业性的交通运输业;其他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或县登记主管机关认为有必要进行登记并经省登记主管机关同意登记的商业和交通企业。此次普查登记787户,其中商业676户、饮食业34户、服务业25户、交通运输业40户、建筑业12户。登记个体户1013户,其中商业876户、饮食业11户、服务业40户、修理业86户。通过普查登记,建立了经济户口和年检报告制度。
营业执照换发1965年9月换发国营、集体工商业企业执照971份,换发个体营业执照836份。1979—1984年全县共核发企业生产、经营执照1418份(其中分支机构营业执照984份),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53份、集体所有制企业1160份,其他经济性质5份;核发个体工商业户营业执照6046份。1985年根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换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的通知》,换发企业生产、经营执照1317份(其中分支机构营业执照937份),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71份,集体所有制企业1043份,其他企业3份;换发工商业户营业执照5554份。
1981—1985年工商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1981—1985年个体工商业统计表

(四)经济合同管理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内设经济合同管理股,1981年开始经济合同管理。至1984年共签证经济合同4份,合同金额48.75万元;省外转来协助管理合同12份,合同金额45万元。1985年签证经济合同18份,合同金额319万元;签证农商合同22.32万份,合同金额3776.55万元;外地转来协助管理合同46份,合同金额572.4万元。仲裁处理纠纷合同9起,合同金额28万元,争议金额25.7万元。
(五)商标管理
1979年报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的商标有:
利辛县王市区东城“淝河牌”虾片商标,注册证为125587号;
利辛县西潘楼区潘楼“海鸥牌”虾片商标,注册证为125586号;
利辛县红旗工具厂“F101—1”磨粉机商标,注册证为125584号。
1985年报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的商标有:
利辛县粮油食品厂“芝麻花牌”小磨麻油商标,注册证为223908号;
利辛县食品厂“利食牌”饮料商标,注册证为225819号;
利辛县食品厂“利食牌”酱油、醋商标,注册证为228335号;
利辛县食品厂“利食牌”饼干商标,注册证为230743号;
利辛县沙发厂“蝠寿牌”沙发商标,注册证为224918号。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