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力工业
利辛发电厂1965年5月建县后,为解决县城照明,于人民路西侧、立新路北边筹建火电厂,经阜阳专署批准,从阜阳电厂调进1台捷克产90匹马力带靠背56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0月1日投入运行,当年发电1.2万千瓦时。1966年10月,经阜阳地区工业局批准从颍上县调进1台上海产4135型80匹马力柴油机和英国产60千瓦发电机组,1967年初2台机组同时运行。是年经安徽省水电厅排灌总站邱福生介绍,用1台4270型200匹马力柴油机配日本昭和15年(公元1940年)产128千瓦高压发电机和1个高压配电屏。1968年电厂迁至向阳路东端,新换机组安装投产,原电厂所余1组设备亦迁到新厂配合发电。1969年4月,经省电力局批准从岳西毛尘山电站调入1台4270型200匹马力柴油机配13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9月运行发电。1972年1月,淮北电网向利辛县境正常供电,电厂停产。1965—1972年,累计发电125.74万千瓦时。电价本着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照明用电每千瓦时0.55元,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40元。
阚疃闸水电站1979年6月,茨淮新河阚疃枢纽工程交付使用。1984年4月阚疃闸管所工程师丁超华主持设计安装1台7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利用节制闸预留鱼道槽,设计水位差3.2米,流量保证率90%,年利用小时6000个,月发电量2万千瓦时。白天水力利用率60%,夜间利用率25%。电力除满足本单位生产、照明使用,剩余部分输送附近乡村。
利辛供电局1979年6月从水电局析出供电管理所成立县供电局。1971—1985年共建成输配电线路1284.22公里,建成变电所7个,供电量由1972年的78.67万千瓦时增长到3923.25万千瓦时。全局129名职工,占地面积3753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181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42.6万元。
输电配电线路,35千伏输电线路共8条,总长130.47公里,水泥杆818基,铁塔4座。10千伏配电线路共28条,总长698.45公里,水泥杆6637基。400伏配电线路总长455.3公里,水泥杆6399基。
变电配电装置,1971年7月建成利辛变电所;2400千伏安主变2台;1971年5月建成胡集变电所,1800千伏安主变1台;1972年11月建成汝集变电所,1350千伏安主变1台;1976年1月建成江集变电所,1800千伏安主变1台;1979年10月建成马店变电所,1800千伏安主变1台;1981年7月建成阚疃变电所,6300千伏安主变2台,2400千伏安主变1台;1985年动工兴建望疃变电所,一期工程安装3150千伏安主变1台。
供电,1971年5月10日阜阳县插花变电所向胡集变电所和永兴公社送电,纳入淮南电网。同年7月涡阳县变电所向利辛、江集、汝集变电所送电,纳入淮北电网。1979年马店变电所投运。1982年阚疃变电所投运,胡集、永兴改由淮北电网供电。1983年阜阳电业局在利辛建成110千伏变电所投运,县内全部由淮北电网趸售供电。
用电,1971年淮北供电局对利辛实行定量供电,分配电力负荷200千瓦,县城仅有7个工业单位,除避开早晚峰外,实行昼夜供电,供需相宜。1972年供电线路延伸,供电负荷增加到400千瓦,1977增加到2700千瓦,供需状况仍然紧张,要求工业生产用电尽量避开高峰负荷,若超负荷,即由涡阳110千伏变电所电话通知利辛供电所执行拉闸限电。限电期间,重点保证化肥厂和柳西大队用电。1978年起实行计划用电,推行凭证定量和降低线损的措施,定电力、定电量、定单耗、定用电时间,把电力分配纳入计划轨道。同时停运农村无动力负荷变压器,减少空载损耗,禁止使用高损耗电器设备。1980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以县化肥厂为重点,开展单耗定额考核和技术革新活动,先后自制和应用消声节电器、电焊机空载自动停电装置、远红外烘炉、增装低压电容器、水泵无底阀运行等项目,全年节电23.2万千瓦时。对县城生活用电,取消包灯制,实行分户安装小火表808只,改变过去联户装表的办法,当年节电80万千瓦时。县委大院装表后,由月耗5000千瓦时下降到1200千瓦时。1983年对6个变电所划分3个组分配负荷,控制电量,定时轮供,实行超负荷拉闸限电。农村动力用户表计,集中封箱吊杆。将化肥厂、塑料厂、面粉厂、酒厂、食品厂、农机一厂、木材公司加工厂、印刷厂、磷肥厂、水泥厂、轮窑厂列入地县重点用户单耗考核单位。1985年进一步扩大企业单耗定额考核范围,对超耗单位实行加价收费、年终结算的办法,仅上半年就节电260万千瓦时。
供电管理,1972年5月,通电的9个公社、21个大队,建立供电管理领导小组,其后,凡通电社、队,均建立电管领导小组,以变电所为基础,作为县供电管理所的派出管理服务站,负责该变电所范围内管理事宜。用电大队选配思想进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担任农电工。1985年4月撤销区、乡电管组织,按供电区域成立汝集、江集、阚疃、胡集、马店、城关、利辛7个供电管理所和下属29个电力管理站,编制管理人员113人,配备站长、副站长、复核员、开票员、抄表员、线管员。
安全生产,1973年县成立安全用电领导小组,通电社队亦建立相应组织,监督执行“八不送”、“五不用”、“十禁止”的安全措施,广泛推广应用触电保安器。1984年县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事故调查领导小组,6个变电所均配备安全员,对全县1212个“三房”进行全面安全整顿。1975年组建修试班,承担各变电所的电器设备检修试验。1984年6月,成立巡线班,担负35千伏线路巡视维修任务,逐条线路徒步月巡一次,乘车夜巡一次。同期,各变电所成立运行班,承担变电设备管理维护、运行方式的变更、继电保护的投入、设备的巡视、监视等任务。同年11月成立调度室,对全县设备运行、继电保护、设备检修、停送电申请统一指挥。1971—1976年没有发生人触电事故,1977—1985年触电死亡12人。
1984年6月,供电局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局长负责制。同年12月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职工奖惩条例》、《职工教育条例》、《职工住房管理条例》、《财务管理条例》等。1985年1月,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使权、责、利三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把每个职工的个人利益和社会荣誉同安全用电、经济效益、优质服务、文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
1972—1985年供电统计表

1972—1985年农村用电统计表

1966—1985年电力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二)食品、饮料、饲料工业
利辛县面粉厂位于县城关镇向阳路东段、阜蒙河北岸,1969年由粮食部门投资兴建,1970年建成投产。企业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1860平方米。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7.10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投资121.6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磨粉机、震动筛各2台、打麦机、刷麸机、平筛、鼓风机各1台、榨油机3台、液压榨、炒锅各6台、洗籽机、轧坯机、滤油机各1台、油泵4台、油罐3个。年生产能力:小麦粉7500吨,食用植物油2500吨。小麦粉可生产上白粉、标准粉、普通粉;油脂可生产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
1970—1985年县面粉厂主要生产指标

乡镇小面粉厂1969年以前,农村粮食加工主要依靠石磨、石碓、石碾,加工自食。建县后,非农业人口和商业生产用粮油,依靠外地调入。1970年农村粮食加工开始革命,全县有粉碎机(俗称小钢磨)270台,以交流电或柴油机作动力,加工通粉,多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集体经营。随着电力线路的延伸,磨粉机逐年增加,由粗加工过渡到细加工,1979年全县有磨粉机3113台,农村粮食加工基本上结束了人畜力磨粉的历史。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薯类杂粮为主食转变为以小麦为主食,面粉需求量大增,小型磨粉机加工面粉的数量和质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县粮食局首先在阚疃兴办小面粉厂,来料加工、以粮换面、直接购买均可,大大方便群众,深受农民欢迎。1980—1985年先后兴办马店、刘集、江集、王人、城郊5个乡镇面粉厂,固定资产投资27.7万元,年生产能力1.5万吨,从业人员48人。1985年乡镇小面粉厂生产面粉1.57万吨。
利辛县糖厂1971年由县地方财政投资近40万元在新河东路兴建,日处理甜菜30吨。1972年初投产,独立经营4年,1976年与食品厂合并,易称制糖食品厂,继续生产食糖3年,1979年下马,累计生产红、白糖386.3吨,亏损总额达52.25万元。在县内兴办甜菜糖厂具有盲目性,本地历史上不产甜菜,引种外地品种不适宜本地气温、土壤生长,1971—1979年累计种植甜菜2.3万亩,平均亩产327.1公斤,经济效益低,农民不愿种,分配的指令性种植计划不能执行,甜菜不足,导致企业常年停产10个月左右,造成设备、人力的严重浪费,以致年年亏损。
利辛县食品厂1969年6月由商业部门和地方财政投资兴建,厂址在县城关镇向阳路东段、面粉厂对面,占地492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从民间聘请几位生产传统糕点、酱品师傅,开始生产蜜角、中京果、红桔饼、麻片等15个品种,1971年增加生产调味品、酱油、醋。1973年增加生产糖果、冰棒。建厂时至1975年,产品(冰棒除外)主要依靠商业、供销部门包销。这个时期由于生产、管理水平低,6年中有4年亏损,亏损总额为1.84万元。1976年食品厂与糖厂合并,改称制糖食品厂,由工业局管理,迁址至糖厂内,原食品厂房地产有价转让给粮食部门。两厂合并后生产糕点、糖果、食糖。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在思想上未形成统一的整体意识,企业管理不善,加上政策方面的原因,至1979年连续4年亏损,亏损总额(包括制糖部分)达32.40万元。1979年停止生产食糖,原糖厂房地产析出部分另建汽车修配厂,制糖食品厂易称今名。企业占地面积1880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660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1710平方米。1980年企业实行自主权,先后引进辊印式饼干机、运红外加热面包烘箱、调粉机、搅拌机、烘烤炉、糖衣机、酥心糖机、汽水生产线等10多种设备,并派出力量到蚌埠、上海学习生产技术,聘请4位上海师傅来厂,企业技术素质迅速提高,先后研制出京、广、潮、苏精细糕点30多个品种和佐餐露、赖氨酸饼干等产品,基本上使产品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规划一代,增强了企业经营上的应变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企业经过更新、挖潜、改造后,已拥有工业锅炉1台、糖果加工机械8台、糕点加工机械13台(套)、饮料加工设备7台(套)、粮油食品加工机械3台(套),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58.20万元。产品质量逐年提高,1983年所产奶油饼干,在安徽省轻工系统饼干、蛋糕鉴评会上被评为全省第5位。1984年所产鱼皮花生、赖酸氨饼干,被评为阜阳地区优质产品,蜂乳花生被评为荣誉产品。鸡蛋糕、芝麻片、桃仁麻糕、汽水等,已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在本县和邻县市场畅销不衰,享有很高信誉。鱼皮花生、赖酸氨饼干以质量好,价格合理,在徐州、天津、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都有一席之地。1980—1985年,推行班组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迅速提高,扭亏为盈,连年盈利。
1970—1985年食品厂主要生产指标

利辛县粮油食品厂位于城关镇向阳路东段,1982年由粮食部门投资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芝麻油。企业占地351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94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81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锅炉1台、制油机械13台(套)、除杂设备2台、粮油食品机械5台(套),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0.1万元,年生产能力600吨。1982—1984年为粮食局商附厂,1985年转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82—1984年平均职工24人,累计生产麻油189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4万元,企业盈利1.16万元。1985年独立核算后,有职工35人,生产麻油48吨,工业总产值24万元,当年盈利2.07万元。
二轻和乡镇食品企业1976年苏湾公社兴办酱菜厂,固定资产投资0.4万元,有职工5人,主要生产酱油,年产值万元左右。1979年江集公社兴办榨油厂,有榨油机2台,固定资产投资1万元,主要生产豆油、棉籽油、菜籽油,有职工3人,年产值4万元左右。1985年二轻系统建成副食品厂,位于城关镇顺河街,固定资产投资4.3万元,有职工32人,主要生产糖果、糕点,当年生产糖果5吨、糕点43吨,创产值9万元。
利辛县酒厂位于城关镇向阳路东段、阜蒙河北岸,1969年由县地方财政投资兴建,1970年5月1日投产,主要生产瓜干酒,经过不断扩大再生产,1980年形成生产能力1700吨。1982年开始筹建年产500吨大曲酒生产车间,1984年建成投产。企业占地面积3590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743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2596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工业锅炉2台、风机5台、破碎机4台、卷扬机1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172.50万元。1970—1978年生产散装白酒,由县烟酒公司包销。1979年起生产瓶装黄湖白酒、春泉酒、武功酒、吉庆酒、黄湖大曲、元春大曲、龙门佳酿等,企业与销售单位直接挂钩,远销到巢湖、滁县地区以及天津、黑龙江等省市,以其价廉质优,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1984年上海中国酿酒厂来人考察,签订大曲酒300吨、白干酒500吨供货合同,并进一步达成协议,建立长期业务关系。1983年进行企业整顿,实行班、组生产责任制,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1970—1985年县酒厂主要生产指标

八里堂酒厂路集乡乡办企业,1985年兴办,固定资产投资2.7万元,占地面积434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70平方米,有职工13人,主要生产大曲酒,1985年试产大曲酒12吨,品质较好。
利辛县饲料厂位于县城北春店,1984年由粮食部门投资建成投产,企业占地面积12309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28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314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饲料加工设备1套(组)、电热设备4台(套),固定资产累计投资54.6万元,职工50人。1984年生产配合饲料1030吨,产值41万元,盈利1万元。1985年生产配合饲料5248吨,产值210万元,盈利1.88万元。
乡镇饲料厂1985年城郊乡、永兴乡各兴办1座小型饲料厂,固定资产投资3.6万元,有职工6人,生产配合饲料,年产值4万元左右。
(三)化学工业
利辛县化肥厂位于城关镇新河东路。1970年8月15日开始筹建,由省化工厅和县地方财政投资,1974年2月18日试车投产。建厂初,总投资360万元,设计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7年5月投资11.75万元进行挖潜改造,年生产能力提高到7000吨。1982年投资16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3000吨。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32.8万元。企业占地面积75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5717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蒸汽锅炉、煤气发生炉、罗茨鼓风机、冷冻机各3台、氢氮压缩机10台、铜泵4台、循环机、增压机、欧式离心机、碳化塔各1台,动力机械总能力5641千瓦。主要产品碳酸氢铵,质量由厂总分析室每天抽样化验,经省化工厅多次抽查,含氮量均在16.8%以上。产品销售,1982年9月30日前实行计划调拨,其后实行市场敞开销售,在全县设120个代销点,直接开展零售业务。投产至1980年,累计亏损378.28万元。1981年起实行企业自主权,加强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连续4年扭亏为盈。1985年由于原材料、燃料涨价和化肥滞销,产量下降,成本上升,再度发生亏损。
1974—1985年化肥厂主要生产指标(一)

1974—1985年化肥厂主要生产指标(二)

利辛县磷肥厂位于西潘楼火车站附近,1975年9月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治淮总队等单位筹集资金76万元兴建,1976年3月投产,至9月份产出钙镁磷肥500吨。由于钙镁磷肥是构熔性肥料,不适宜淮北碱性土壤,产品不对路,加上磷矿石需从云贵调进,生产成本高,被迫土法上马转产普通过磷酸钙,但缺乏技术力量,产品质量差,企业处于停产状态。1977年5月进行整顿,同年8月恢复生产,至1979年累计亏损24.4万元。1980年5月省石化厅批准磷肥生产机械化技术改造项目,投资10万元,省劳动局批准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投资8万元,县财政拨款2万元,当年完成技术改造任务,生产磷肥7004吨,盈利8.39万元。1982年增加磷肥包装编织袋生产项目,购置布机8台、工业缝纫机2台、自动卷纬机、分系整经机各1台,自产编织袋,解决磷肥包装问题。1982年12月省经委和省石化厅批准建设年产2万吨硫酸车间,1983年3月动工兴建,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工。1984年外地磷肥大量流入县内市场,地产磷肥也因一度质量下降影响信誉,造成滞销积压,影响到1985年的生产。1985年利用磷肥生产设备,新增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生产项目,当年生产水泥428吨。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5127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315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2551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鄂式破碎机1台、风磨1台、选粉器1台、皮带输送机2台、旋风分离器2台、螺旋输送机3台、排风机1台、回转化成室1个、空气压缩机2台,动力机械总能力657千瓦。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0.6万元,其中1981—1985年工业生产投资144.5万元。
1976—1985年县磷肥厂主要生产指标

乡镇磷肥厂1969年胡集公社从肥东县西山驿购进磷矿粉,从凤台等地购进硫酸,按比例投进陶瓷缸,用人工搅拌土法生产过磷酸钙,办起小磷肥厂。在胡集小磷肥厂的影响下,江集、高皇、刘集、板集、王人、八里公社亦先后办起小磷肥厂,生产时断时续。刘集、高皇小磷肥厂因管理不善而解散。1985年尚有小磷肥厂5个,固定资产投资51.9万元,职工91人,年产值100余万元。
1972—1985年乡镇小磷肥生产量表

(四)建材、陶瓷工业
利辛县轮窑厂1970年由县地方财政投资兴建,于县城阜蒙河南岸建24门轮窑1座、马蹄窑1座,生产能力年产机制砖1000万块、瓦25万片。投产3年,因土中砂礓含量大,成品砖易膨胀碎裂,遂废弃。1974年迁址县城南6公里西淝河北岸邵渡口附近,新建30门轮窑1座,生产能力年产砖1800万块、瓦100万片。企业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037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1548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鄂式破碎机1台、推土机4台、挤砖机组2条、制瓦机组1条,动力机械总能力1230千瓦。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01.50万元。新厂投产后,砖、瓦质量优良,自1976年开始扭亏为盈,累计上交税利69万元。
1970—1985年轮窑厂主要生产指标

乡镇砖瓦窑厂1985年乡镇砖瓦窑厂14家,有轮窑5座、中空回转窑和土窑9座,挤砖机组47条、制瓦机组5条,固定资产投资140.6万元,有职工975人,年生产能力砖2亿块、瓦2000万片。其中较大的窑厂有王市轮窑厂,建于1958年,原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1978年12月交乡镇企业局管理,企业占地面积849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37平方米,年生产能力机制砖500万块,固定资产19.90万元,有职工77人,年产值20万元左右。城郊区轮窑厂,建于1977年,企业占地面积5890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有挤砖机组4条、制瓦机组1条,年生产能力砖1000万块、瓦30万片,固定资产46.4万元,有职工200人,年产值40万元左右。阚疃轮窑厂,建于1983年,企业占地面积552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有破碎机1台、砖、瓦机生产线各1条,职工135人,年生产能力砖1000万块、瓦40万片,固定资产24.90万元,年产值40万元左右。柳西轮窑厂,建于1984年,企业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职工200人,年生产能力砖1000万块,固定资产17.5万元,年产值40万元左右。1985年乡镇砖瓦窑厂和村办、联户办窑厂共生产砖13215万块、瓦1888万片。
利辛县水泥厂1975年为适应水利建设需要,由水利部门投资在西潘楼兴建小水泥厂,生产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1976年投产,当年生产水泥789吨。1977—1981年停产,至1985年共生产水泥5050吨。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3478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058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98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卷扬机1台、鼓风机3台、鄂式破碎机1台、锤式破碎机2台、内燃发电机组4台、煅烧设备3台、冷却设备3台、磨粉设备4台、烘干设备1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196千瓦,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8.4万元。水泥年生产能力12000吨,熟料年生产能力6520吨。
乡镇水泥制品工业1985年乡镇水泥制品业7家,固定资产投资139万元,有职工143人。较大的厂家有城郊乡水泥预制厂,1976年兴办,占地122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固定资产7.2万元,有职工43人,可生产各类涵管、井管、电杆、桁条、空心楼板、盖板、檐口板等,年产值15万元左右。苏湾乡水泥预制厂,1983年兴办,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0平方米,固定资产5.2万元,有职工18人,年产值2万元左右。旧城乡预制厂,1984年兴办,占地面积16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固定资产1.8万元,有职工45人,主要生产水泥瓦,年产百万片,工业产值20万元左右。城关镇预制构件厂,1985年兴办,占地面积939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02平方米,有职工16人,固定资产15万元,可生产高压水泥电杆,有蒸汽养护车间。永兴乡水泥预制厂,1985年兴办,占地面积82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5平方米,有职工8人,固定资产1万元,主要生产低压水泥电杆。另有胡集预制厂、刘营乡综合厂生产排水涵管、水泥瓦和民房构件。
二轻和乡镇油毡厂1985年全县有油毡厂4家,其中二轻企业1家,乡镇企业3家,都是适应城乡建设需要兴办的,1984年兴办3家、1985年兴办1家。二轻局油毡厂,1984年7月兴办,位于县城西张寨,占地面积478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34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12.1万元,有职工10人,浸渍机2台。投产后,因设备技术、材料均不过关,产品属于低档,但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尚可。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能力,1985年4月建立全封闭生产线,油毡质量升入中档水平,当年生产油毡3万卷,创产值31.2万元。乡镇办阎集油毡厂、中疃联办油毡厂、中疃双扶油毡厂,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处于低档状态。
乡镇陶瓷工业阚疃陶瓷厂,1957年由民间手工业户联合组成,先后隶属县手工业联社和手工业管理局管理,1978年12月交乡镇企业局管理。占地面积1003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925平方米,有职工21人,回转窑1座,主要生产盆、罐等日用陶瓷,可年产3万件,工业总产值2万元左右。谷圩乡缸厂,1977年兴办,占地面积853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90平方米,固定资产4.6万元,可生产民用缸等1万余件,年产值可达4万余元。
(五)机械、金属制品工业
利辛县农机修造一厂位于城关镇人民路北段。1967年由县地方财政投资建成投产。1967—1969年生产红芋切片机1700台,1970年开始生产水泵,1971年开始生产321型粉碎机,1980年开始生产轻便榨油机、制砖机,1983年开始生产小四轮拖拉机配件。建厂至1980年,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农机部门包销。1980—1983年产品滞销,生产下降,企业另寻出路。1984年研制成功WB—50—50—100微型水泵,经省级鉴定,合格率达96%,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投放市场后,深受本省和山东省用户的欢迎。1985年与安徽拖拉机厂、阜阳拖拉机厂签订小四轮配件生产合同,由于严格技术、质量管理,配件产品质量优良,获得主机厂的信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21280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3107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各类金属切削机床18台、锻压设备、焊接切割设备等7台,累计固定资产投资66.8万元。
1967—1985年农机一厂主要生产指标

利辛县水暖设备厂位于城关镇新河东路。1965年9月成立县拖拉机站,从阜阳县拖拉机站调入2个机耕队,从涡阳、蒙城、凤台县拖拉机站各调入1个机耕队,有链轨拖拉机22台、轮式拖拉机4台、汽车2台。1970年10月拖拉机全部下放到公社管理使用,部分职工随车到各公社,县拖拉机站遂改称县农机修造二厂,承担农机维修任务。1973年后开始生产榨油机、脱粒机、喷灌机、农用拖车、打浆机、铰灌车、小锅锥、手压井、谷物膨化机等产品。1983年在农机产品滞销的情况下,研制生产钢制柱型散热器。1983年9月经安徽省科委组织鉴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由于产品热强度高,热工性能好,造型美观,式样新颖,表面光滑,不易积灰,便于清扫,耐压强度高,重量轻,占地面积小,成组出厂,便于安装,施工周期短,产品投放市场后,在安徽、山东、陕西、宁夏、新疆等10省区广开销路,供不应求,纷纷到厂签订常年供货合同。1984年8月,正式更名利辛县水暖设备厂,放弃其他产品生产,成为生产散热器的专业厂家。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2688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438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2042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23台、锻压设备7台、风机2台、气体压缩机3台、焊接及切割设备6台、熔铸炉2台等,动力机械总能力859千瓦,已形成年产30万片暖气片的生产能力。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7.9万元,其中1981—1985年工业生产投资39.9万元。
1970—1985年水暖设备厂主要生产指标

利辛县工具厂位于城关镇人民路北段。1970年11月由县地方财政投资兴建,1971年7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直柄麻花钻、锥柄麻花钻和复合中心钻。建厂初期,以原红旗工具厂钻头车间12名技术工人为骨干,当年生产钻头14.9万只。1973年生产能力增加到年产45万只,1976年生产能力增加到50万只,1978年增加到60万只。1980年产品由包销转为自产自销后,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企业竞争机制没有跟上,生产下降,出现亏损。1983年决定转产为农业服务的产品,因市场急剧变化,转产未能如愿。1984年6月进行企业整顿,开展以专业产品为龙头的多种经营方式,始扭亏为盈。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103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83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575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20台、锻压设备3台、焊接设备2台、农药专用生产设备6台。动力机械总能力459千瓦。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1.6万元。1970—1979年,国家共向企业投资34万元,1980年后,各项费用支付由企业自行解决。
1971—1985年工具厂主要生产指标

利辛县汽车修配厂位于城关镇新河东路。1978年开始筹建,1979年9月将糖厂部分房地产移交汽车修配厂,由县地方财政投资购置生产设备。企业占地面积1549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27平方米,其中自有住宅108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9台、龙门式起重机1台、气体压缩机1台、焊接设备1台、试验装置1台(套)。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2.9万元。企业职工82人,1979—1985年累计创产值133万元,销售收入81.6万元,上交税金1.51万元,盈利3.73万元。
二轻属机械、金属制品厂红旗工具厂,位于城关镇人民路中段,1958年由铁木业合作社改称阎集机械厂,生产铁木制中小农具。1966年从涡阳县义门机械厂招聘6名技工生产直柄麻花钻头,产品畅销,1967年8月遂改称利辛县红旗工具厂。1970年另办国营利辛县工具厂,主要技术力量被调走,企业竞争失利,便停止钻头生产,仍制造中小农具和试制小型农业机械,生产红芋切片机、粉碎机等。1985年投资4万元添制民用电线生产设备,试制成功塑料铝芯、铜芯两大类、10个品种电线,经省级鉴定,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5年产量达52万米。企业占地面积1271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54平方米,有职工95人,金属切削机床8台,固定资产32.8万元。1965—1985年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26万元,上交税金18.1万元,上交管理费5.9万元,利润总额18.9万元。五金厂,位于城关镇阜蒙路,1970年11月兴办。建厂初,生产白铁制品、生活用品和电焊机,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72年增加生产弯管头、阀门。1977年后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大批退货,使企业陷于困境,1980年导致停产,工人自谋生路。1984年利用废钢铁边角轧制各种型号的钢筋,产品畅销,企业随之复苏。企业占地面积866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有职工51人,金属切削机床5台、轧机1套、炉窑2台,固定资产投资18.6万元。1971—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5万元,上交税金10.7万元,上交管理费3.05万元,利润总额8.4万元。钢窗厂,1979年于顺河路兴建刃具厂,有高速锯床、铣床、磨床、车床、空气锤各1台,主要生产刨刀、锉刀。1980年因产品缺乏竞争能力,遂转产铁制门窗、梁架,改称钢窗厂。企业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84平方米,职工23人,固定资产11.1万元。1979—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9万元,上交税金2.7万元,上交管理费0.6万元,利润总额0.3万元。
乡镇机械、金属制品厂1985年乡镇机械、金属制品企业19家,职工436人,固定资产82万元,年产值175万元。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有6家。王市机械厂,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548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84平方米,有职工45人,车床、木工机械各3台,固定资产4.4万元,年产铁制中小农具2万件,产值5万元。江集农机修造厂,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388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59平方米,职工40人,有金属切削机床7台、木工机械1台,固定资产8.8万元。1963年生产的明钢镰,钢铁分明,容易识别,磨石历时不会损钢,刃快耐用,是镰中上品,在省级支农产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全省第二名。70年代以来能够制造喷灌机等小型农业机械,年工业产值30万元左右。张村农机厂,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341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941平方米,有职工42人,金属切削机床5台、木工机械1台,固定资产6.4万元,主要生产铁木制中小农具,年工业产值30万元左右。阚疃农具厂,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444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239平方米,有职工48人,车床3台、木工机械1台,固定资产7.6万元,所产柳叶明口镰,1964年5月获凤台县小农具评比一等奖。主要生产中小农具、家具,年产值20万元左右。胡集农具厂,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621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20平方米,有职工52人,车床、木工机械、面粉机各1台,固定资产13.8万元,生产中小农具、锯材、家具等产品,年产值30万元左右。王市农机厂,建于1971年,占地面积1075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有职工44人,金属切削机床8台、木工机械、面粉机、榨油机各1台,固定资产15.2万元,生产机引犁、畜力犁等产品,年产值30万元左右。
1965—1985年铁制中小农具生产量
(六)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马店轧花厂位于马店集,1959年兴建,由阜阳县供销社管理,1965年5月由利辛县供销社管理,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主要承担棉花加工、打包、调运。企业占地面积1466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585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1464平方米,有职工41人。主要生产设备有50千瓦内燃发电机组1台(套)、鼓风机3台、轧花机、打包机各2台、清花机、榨油机各1台、剥绒机3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90千瓦,固定资产35.2万元,年生产能力2000吨。
西潘楼轧花厂位于西潘楼镇,1973年兴建,1974年投产,由县供销社管理,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主要承担西淝河以北各区棉花初加工、打包、调运。企业占地面积41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254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1327平方米,有职工64人。主要生产设备有:56千瓦内燃发电机组1台(套)、鼓风机10台、轧花机8台、剥绒机9台、打包机4台、清花机、榨油机各1台。动力机械总能力605千瓦,固定资产63.8万元,年生产能力5000吨。
利辛县棉织厂位于城关镇南,1978年建成投产,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企业占地面积105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93平方米,有职工102人,52型布机10台、44型布机20台、穿筘机、脱水机、整经机、验布机、卷纬机、络丝机、摇纱机各1台、44型多梭箱织机24台、72型丝织机14台,固定资产74.8万元,年生产能力169万米,以织造筛网为主,1982—1983年生产揩机包装布、坯布、床单布。揩机布远销美国宝城公司。1983年底棉纱涨价,企业停止生产棉织物,转产聚乙烯、锦纶丝筛网,有两大类、11个品种,产品畅销山东、四川、河南、河北等省,性能可靠,耐用、耐高温,适用于石油、化工、化肥、制药、冶金、食品、印染、印刷、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和科研部门,年生产能力12万米。1979—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3万元,上交税金9.71万元,利润总额8万元。
二轻属纺织、缝纫、皮革业综合厂,位于城关镇人民路中段,1966年兴办,将阚疃综合社罗底车间全部调入,生产马尾罗底、毛刷和民用线。1975年罗底原料马尾缺货,便另辟蹊径,利用锦纶丝以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生产筛绢,较马尾、蚕丝罗底用途更为广泛,产品共3个品种、11个型号,远销云南、贵州、四川、东北三省和大庆、胜利油田,产品供不应求。1980年起县城和社、队纷纷兴办筛网厂、组,并出现一批筛绢生产专业户,综合厂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企业占地面积639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56平方米,职工47人,有各种织机17台,固定资产22.3万元,1985年生产锦纶丝筛绢5万米,工业总产值44万元。1970—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5万元,上交税金9.65万元,上交管理费2.14万元,利润总额10.58万元。筛网厂,1970年兴办,位于城关镇阜蒙路,企业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24平方米,有职工65人,织布机11台,固定资产10万元。1970—1978年主要生产麻绳、麻线,称麻纺厂,生产时断时续。1979年秋转产筛网,1981年改称筛网厂,1985年生产锦纶筛绢8万米,工业总产值67万元。1970—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7万元,上交税金9.48万元,上交管理费2.16万元,利润总额10.17万元。筛网二厂,位于港口路,1984年兴办,原为织袜厂,1984年改产筛绢,企业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9平方米,职工27人,有丝织机4台、手套机4台、毛针织横机3台,固定资产3.3万元。1984—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万元,上交税金0.3万元,利润总额0.3万元。针织服装厂,位于城关镇人民路,初称被服社,1970年12月改称今名。主要生产各式服装、各色民用线、手套、花绳、套帽、印染、被胎加工、轧花、弹花等。1977年增设筛网车间,生产筛绢。1980年以缝纫车间为重点,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吸取个人承包造成解体单干的教训,多次到外地考察,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无锡联合并恢复服装车间的生产,开展对外成衣加工。企业占地面积446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75平方米,职工72人,有丝织机4台、平缝机15台、棉纺织设备2台、手套机9台,固定资产15.2万元。1985年生产服装3万件、筛绢2万米,工业总产值103万元。1965—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万元,上交税金19.96万元,上交管理费4.84万元,利润总额31万元。鞋帽厂,位于城关镇阜蒙路,1970年兴办,生产布鞋、制革、皮鞋等产品,1980年将皮鞋车间划出,另成立皮革制品厂,增设胶具车间,生产各种型号的橡胶皮垫。企业占地面积256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65平方米,有职工48人,缝制装饰设备21台、轮胎加工设备4台,固定资产9万元。1985年生产布鞋3.75万双、帽0.3万顶,工业总产值19万元。1970—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万元,上交税金6.1万元,上交管理费1.24万元,利润总额1.83万元。皮革制品厂,位于城关镇阜蒙路,1980年由鞋帽厂分出,企业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16平方米,有职工32人,制革机械6台、制鞋机2台,固定资产7.4万元。1985年派出两批新工人到南京、蚌埠先进制革企业学习,年生产能力可产皮鞋5万双、皮箱1.5万只。1980—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9万元,上交税金1.5万元,上交管理费0.3万元,利润总额-0.4万元。
乡镇纺织、缝纫工业1985年乡镇纺织、缝纫、皮革工业共11家,固定资产投资72.7万元,职工403人。年工业产值140万元左右。较大的企业有张寨筛网公司。春店乡张寨村是县内筛网生产的发祥地。早在民国年间,农民已开始用土织机和手工织造马尾罗底和蚕丝罗底,行销淮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有10多户农民以织罗底作为家庭副业。1970年生产大队办起罗底厂,因管理不善,不久散伙,部分农民仍以织罗底和外出张罗作为家庭经济补充。1975年冬“路线教育”运动,凡是织造罗底、张过罗的人,都被关进“学习班”,强迫停止正当的手工业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从经济桎梏中解放出来,传统的罗底生产很快恢复并迅速发展,由民用罗底发展成多品种的筛绢生产,由手工操作土织机发展成为机械化、自动化,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农民企业家张化彩是张寨村罗底生产的能手,1984年他在自己家庭筛网生产的基础上,联户创办了张寨筛网公司,集资46万元购买织机20台、辅机7台,组织138人进公司劳动,从无锡、上海聘请技师指导,筛网生产从此由家庭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85年生产筛绢4万米,创产值37万元,加上商业销售,经营额达120多万元,获利12.4万元。张化彩以筛网公司作“龙头”,积极带动本村个体户、联户发展生产,主动传授技术,保障原料供应,帮助推销产品,传递商品信息,为困难户解决资金,使张寨很快形成名副其实的“筛网村”。全村521户、2387口人,从事筛网生产的有396户、688人,有织机170多台,1985年个体户、联户共生产筛绢121.7万平方米,创产值329.5万元,获利润39.9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5%。从事筛绢生产的企业还有王市筛网厂、王市综合社、江集综合厂、城郊毛刷雨具厂、城郊区筛网厂等乡镇企业和个体户、联户、街道办小厂400多家,织机600余台,以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开展激烈竞争。
阚疃服装业,1973年秋,阚疃枢纽工程和茨淮新河开工,阚疃集民西二队社员陈元德看到民工衣服破损无人缝补的难处,便约了几户邻居在工地和集上为民工缝缝补补,抽空加工一些粗布衣裤出售,很受民工欢迎,缝补户从中得到一些经济收入。于是,缝补户逐渐增多,缝纫业有了初步基础。1980年春,张洪政、侯纯民等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合资兴办服装加工店,利用价格便宜的滞销化纤布加工出售应时服装,经营3年获利3万元,在群众中影响很大,1983年在阚疃迅速掀起“缝纫热”,越发展越多。1985年有缝纫专业户823户、2700多人,占总户数的75%,拥有缝纫机981台、锁边机189台,生产成品服装383万件,销售额达1650万元。阚疃缝纫业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济实体,一般是前店后厂,以集镇为依托,向四邻八乡延展辐射,已发展代加工户1400多户,成为区域性、专业化的服装生产群体。
东城针织厂,1981年9月由30多名回乡知识青年创办,集资1万元,借用乡政府3间草房,生产单一的针织服装。企业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83年已生产出120多个品种精织服装,产品在北京、郑州、合肥、徐州、蚌埠、连云港打开销路。1984年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获得三等奖,在首都的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环球商场占有一席之地。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有职工73人,编织机56台,固定资产8万元,年产服装2万件,产值12万元。
望疃服装厂,1985年兴办,以生产高档服装为特征,从扬州聘请技师作指导,生产雪花呢大衣、混纺雪花呢大衣、粗花呢男女西服、中山装、男女滑雪衫等12个品种,以做工精、式样新,远销山东、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企业占地67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职工24人,固定资产1.4万元,年产服装0.34万件,产值10万元。
孙集综合厂,1970年兴办,原生产铁木制中小农具、维修农业机械。1980年后开展多种经营,生产面粉、牛皮包、革腰带等产品。企业占地面积412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47平方米,有职工51人,固定资产6万元。1985年生产面粉120吨、牛皮包1.5万只、革腰带2.2万条,年产值15万元。
永兴皮鞋厂,1984年创办,占地面积59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有职工29人,固定资产2.8万元,1985年生产皮鞋1.3万双,年产值32万元。
贾桥皮革厂,1985年创办,占地面积223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2平方米,有职工40人,固定资产2万元,当年投产,生产皮鞋1000双,创产值1.9万元。
(七)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
木材公司加工厂1968年兴建,全民所有制非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生产门、窗、屋架、屋面构件和少量农具,1972年开始生产家具和锯材,年产值30万元左右。
二轻属木、竹加工业木器厂,位于城关镇阜蒙路,1973年兴办,占地面积534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86平方米,有职工63人,木工机械4台、压铸机1台,固定资产21.5万元。主要生产木制家具。1985年从上海聘请6名师傅,帮助家具更新换代,提高生产工艺,创制澳式、镜框式、中式、捷克式、组合式家具,产品质量可靠,款式新颖,价格合理,订户络绎不绝,远销合肥、蚌埠、淮南等市。1974—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4万元,上交税金5.7万元,上交管理费1.53万元,利润总额7.65万元。竹器厂,位于城关镇阜蒙路,1981年从家具厂竹器车间分出兴办,曾先后生产雨伞、竹制小农具、竹站隔、竹顶棚、竹制家具等。企业占地面积1999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有职工14人,木工机械、平缝机各1台,固定资产2.9万元。1981—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万元,上交税金0.8万元,上交管理费0.2万元,利润总额0.6万元。
乡镇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1985年乡镇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12家,职工246人,固定资产48万元,年产值146万元。较大的企业有城关镇沙发公司,位于阜蒙路,1981年兴办,占地面积1069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085平方米,有职工112人,木工机械13台、制革机械5台,固定资产33.2万元,1985年生产家具4000件、礼帽2000顶,产值102万元。生产家具和木制中小农具的还有城关镇农具木器厂、高皇木材家具厂、刘集综合厂、西潘楼综合厂、汝集综合厂、汝集沙发厂、郑小集木器加工厂、马店综合厂、程集综合厂等。
永兴乡杨园木业村,1981年开始木材加工业,利用地产木材,生产中小农具、门、窗、家具等2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六安、淮南、宿州、芜湖等地,少量销往河南、山东省。1985年全村371户,以个体、联户木材加工的有286户,创产值221万元,盈利34万元,上交税金1.6万元。
1965—1985年木制中小农具生产量

(八)印刷及其他工业
利辛县印刷厂位于城关镇五一路。1966年由县地方财政投资兴建,同年11月份投产。企业占地面积375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59平方米,其中自有职工住宅885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各种印刷机14台、切纸机2台、铸字机1台、订书机2台。主要生产商标、簿本、公文纸、信纸、文件、布告、发货票等30多种产品,年生产能力6000万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8.6万元。
1966—1985年印刷厂主要生产指标

乡镇印刷工业1985年乡镇印刷企业4家,有职工33人,固定资产8万元,工业产值7万元。刘营乡印刷厂,1981年兴办,职工3人,固定资产0.6万元,年产值0.5万元。张村镇印刷厂,1983年兴办,职工4人,固定资产0.3万元,年产值1万元。春店乡城北印刷厂,职工17人,印刷机2台、切纸机2台,固定资产6万元,产年值4万元。阚疃综合厂,1985年兴办,职工12人,固定资产0.7万元,年产值1万元。兼营印刷业的有王市综合社,有印刷机2台。
塑料制品厂位于城关镇南利凤路,1976年兴办,二轻属独立核算企业,占地面积55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81平方米,职工75人,有机床2台、压缩机1台、塑料加工设备3套、废塑料加工设备1台,固定资产12.1万元。初期生产沼气管、化肥包装袋、食品包装袋等,1984年与蚌埠市塑料一厂签订联营合同,增加生产农地膜。1985年生产聚乙烯制品114吨、塑料制品32吨,创产值60万元,1978—198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万元,上交税金3.58万元,上交管理费0.84万元,利润总额-0.1万元。
刘集花炮厂1984年兴办,乡办工业,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职工200人,固定资产1.8万元,生产烟花炮竹,年产值37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