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良种示范繁殖场
原为阚疃区办农场,1966年3月移交县管,成立利辛县农场,位于阚疃集西三里湾,有耕地350亩,全是过去群众抛荒地。1974年开挖茨淮新河,耕地被挖压,搬迁县城关镇南,征用城郊公社朱瓦房大队王土楼、朱老家和朱楼大队朱新楼、朱腰庄连壤薄地、沟、塘、路、坝计410亩,建立新场,1975年易名利辛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主要农业工程:修水渠2条、长700米;铺砂礓道路1条、长500米;按作物品种建立方块田,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标准。1978年除繁育麦、豆、棉花原(良)种外,还引进徐薯—18新品种,建立小麦小区试验,实行棉花“三圃”生产制,进行去杂除劣和提纯复壮,使生产的良种都达到一、二级良种标准。每年除向国家交售小麦良(原)种50吨、大豆15吨、棉种3.5吨外,还有不少群众直接到场以粮换种,每年在15吨以上,成为农民信得过的良种繁育基地。
(二)鱼苗场
1965年在原阎集公社集体鱼苗场基础上兴建,总面积125亩,其中鱼池54面,占地60亩,亲鱼池4口,占地15亩,饲料地10亩,其他用地10亩,鱼苗繁化池1处。1975年、1979年两次共繁殖鱼苗550万尾,每年生产鱼苗800—1400万尾,主要是从外地采购毛子,育成后供应全县。主要品种有白鲢、花鲢、草鱼和本地鲤鱼。1981年开始引进团头鲂、日本大板鲫、红鲤鱼等。
(三)苗圃场
1965年10月在阎集区农场的基础上兴建,在县城以东5公里阜蚌公路南侧。总面积500亩,其中耕地383亩,四周环沟,有机井3眼,小口井6眼,手扶拖拉机4台,柴油机3台,电动机10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培育苗木主要有杨、国槐、水杉、楝、椿、法梧、雪松、龙柏、铅笔柏、桧、侧柏、黄杨、女贞、广玉兰等品种,年均出圃苗木60万株,年均育苗面积210亩。1985年有育苗地281亩,其中新育170亩,种类近百种,当年出圃65万株。
上一篇:第七节 渔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