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区划变动
1965年5月1日,从原建制县划拨10个区、54个公社。
阜阳县划拨4个区、20个公社:王人区王人公社、五里公社、刘寨公社、邵庙公社、巩店公社;王市区王市公社、孙庙公社、东城公社、朱集公社、汝集公社、四庙公社;马店区马店公社、马桥公社、桃园公社、永兴公社;胡集区高集公社、贾桥公社、板集公社、院寺公社、新湖公社。
涡阳县划拨3个区、20个公社:张村区张村公社、柳西公社、三里湾公社、赵王寨公社;江集区江集公社、路集公社、李营公社、纪王场公社、纪伦寨公社、陆店公社、旧城公社、盛黄公社;阎集区阎集公社、武寨公社、苏店公社、春店公社、佛镇公社、张集公社、孙集公社、刘集公社。
凤台县划拨2个区、8个公社:阚疃区阚疃公社、谷圩公社、程集公社、戴圩公社;展沟区展沟公社、新张集公社、陶集公社、苏湾公社。
蒙城县划拨1个区、6个公社:望疃区望疃公社、周集公社、中疃公社、高皇公社、蒋疃公社、芦沟公社。
1969年撤销10个区和54个公社,设20个大公社:利辛、柳西、王人、王市、孙集、纪王场、江集、旧城、永兴、汝集、李集、胡集、马店、展沟、阚疃、程集、中疃、望疃、刘集、巩店。
1972年析置西潘楼公社。
1975年设区划社,置12个区、51个公社。城关区设阎集、春店、城郊3个公社;西潘楼区设区刘集、西潘楼2个公社;江集区设江集、旧城、盛黄、郑小集、纪伦寨5个公社;孙集区设孙集、路集、纪王场3个公社;张村区设柳西、柳东、朱集、四庙、汝集、三里湾6个公社;王人区设王人、巩店、王店、邵庙、刘寨5个公社;王市区设王市、孙庙、东城、高堂4个公社;马店区设马店、永兴、马桥、谭铺4个公社;胡集区设胡集、李集、板集、贾桥4个公社;展沟区设展沟、陶集、苏湾、张集4个公社;阚疃区设阚疃、谷圩、八里、赵桥、程集5个公社;望疃区设望疃、中疃、高皇、周集、蒋疃、芦沟6个公社。
1978年西潘楼区析置五里、陆小楼公社;孙集区析置刘营公社;马店区析置双沟公社。
1979年从城关区析置城关镇,城关区易名城郊区;析春店、程集、中疃3公社各一部分区域置董集公社,隶属城郊区;望疃区析置丹凤公社。
1980年胡集区析置院寺公社。
1981年成立县人民政府,12个区全部设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城关镇设立镇人民政府。
1983年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58个公社全部改称乡,设立乡人民政府;598个大队全部改称村民委员会;7704个生产队全部改称村民小组。
1985年废柳东乡,置张村镇,隶属张村区;废阚疃乡,置阚疃镇,隶属阚疃区;废西潘楼乡,置西潘楼镇,隶属西潘楼区。
1985年末,县辖12个区、1个镇,区辖55个乡、3个镇;乡(镇)辖650个村民委员会、7182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委员会、11个居民小组。
历年行政区划变动表

1985年行政区划表

利辛县行政区划沿革图

(二)县城集镇
(1)县城
利辛县城在县境内中心略偏东,踞阜蒙河,倚车辙沟,为阜阳至蚌埠、涡阳至凤台公路交会点,居东经116°12′,北纬33°08′。
县城基址,旧称黄湖。每逢雨季,陂地积渍,客水潴留,浸淫漫溢,一片汪洋,因介于黄寨、小黄庄之间,故有黄湖之称。1951年西淝河疏浚,1958年阜蒙河开挖,黄湖水患消弭。1958年秋,涡阳县阎集人民公社,集工料于现人民路两侧,建土墙草房百余间,街道雏形初具。公社及社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迁进,工商业渐兴,遂有集市贸易,而成“黄湖集”。1965年初,集市占地82.5亩,人口736人,房屋10008平方米。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新设利辛县……,治所设于涡阳县南部之利辛集。”1965年5月,阜阳专员公署筹备利辛县建制,派员勘测规划,经始方位,权衡利弊,慎重选择,将中共利辛县委、利辛县人民委员会机关定基于利辛集北阜蒙河之阳、车辙沟东侧,县属各行政、事业机构,亦循方定位,动工兴建。始建人民路、向阳路、五一路、文化路南路、立新巷5条街道。1977年后,相继修建前进路、建设路、黄湖路、港口路、新河路、顺河路、红旗路、阜蒙路、车辙沟路9条街道,初步形成棋盘状城市街道网,利辛集已在城区之中。1985年已有5条街道铺筑碎石渣油路面,6条街道部分铺筑渣油路面。机关分布,立新巷以北:中共利辛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县政协、县纪检委、县人民武装部、统计局、人事局、老干部局、物价局、审计局、档案局、文联、团县委、县妇联会、粮食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计量管理局、烟草专卖局、财政局、税务局、林业局、农牧渔业局、商业局、文化局、建设银行、供电局、县委党校、广播电视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乡镇企业局、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协会等。立新巷以南、阜蒙河以北:城乡建设环保局、邮电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教育局、农业机械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县供销社、县总工会、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劳动局、民政局、卫生局、第二轻工业局、物资局、城关镇人民政府、城郊区公所等。阜蒙河以南:水利局、交通局、外贸局。
利辛县名,援用利辛集名。“利辛”之名,缘起驿站。据旧志载,自颍州至蒙城,途中有插花铺、桃园铺、利现铺、董家铺、中疃铺等,供古时传递公文者或过往官吏歇脚、换马。“利辛集”则旧时利现铺。清道光年间递铺裁撤,已无铺司、铺兵。后渐有乡民移居,卖茶售饭,而成过路小店。1951年土地改革时,已有十几户人家。阜(阳)蚌(埠)公路通车,设一招呼站,声名不断远播。“利现”二字,口碑相传,数经书写,音转字衍,误为“利辛”,遂成定例。
(2)集镇
阚疃集在县城东南18公里,居西淝河之阳、茨淮新河南畔,利凤、利颍公路穿过,通往淮南、合肥要衢。建县前属凤台县地。鲁昭公六年(前536),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即此地。清嘉庆十一年(1806)设阚疃巡检司,翌年设阚疃巡防外委。民国年间,设阚疃区。1948年1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临时阚疃县,1949年3月,县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1985年废阚疃乡,设阚疃镇。集南有大氵崇陂故迹。1959年于集南西淝河上大氵崇陂附近建涵闸1座,建筑总长102.5米。1974年于集北茨淮新河上建枢纽工程1组,节制闸、船闸、引水闸、排涝闸、抽水站等8项工程,结裾联袂,拔地面起,厄塞水陆,控驭旱涝,为阚疃集一大壮观。登闸远眺新河,青堤绿水,极目一色;阵阵帆船,涟漪泛波。晚间则星光粼粼,渔火点点。清咸丰二年(1852)秋,刘洪立、王之重于阚疃集揭竿起义,与雉河集(今涡阳县城)捻军遥相呼应;同年11月,刘洪立、王之重代表凤台县二股捻军首领,参加雉河集十八铺会盟。国内外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现代书法家孙逸久,都是阚疃集人。阚疃猴戏,遐迩闻名,每年秋末,集周有数百副猴戏担游艺各地。阚疃笑谑,妙语连珠,引逗谐趣,令人绝倒。1912年天主教传入阚疃集,翌年于集南头兴建教堂8间,其他房屋48间;1944年秋兴办金石中学,今为阚疃中学。1985年集上有县重点中学1所、小学2所、医院1所。集上旧有1条南北大街,逶迤蜿蜒,门面参差,房舍破旧,每遇连绵雨雪,则街道泥水横流,过足没踝,苦于通行。1982年开始集镇规划,相继建成楼房17座,电影院1座。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90多家,个体工商业800多户。阚疃缝纫业十分发达,1985年生产服装358万件,是淮北地区最大的农村服装市场,畅销本省10多个县市和河南省地。集镇居民1400多户、6600多人,侯、汪、张、王姓居多。相传阚疃为三国阚泽故里,集上已无阚姓。利辛至阚疃有定点班车,长途过往客车停靠30多个班次。阚疃至上海、阚疃至杭州有定期直达客车。茨淮新河阚疃港,有定期航班往返蚌埠。
张村铺在县城西北27公里,傍乾溪,滨淝水,为利辛至太和、涡阳至阜阳公路交会点。建县前属涡阳县地。春秋昭六年(前536),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乾溪”即此地。唐朝,名叫鲁丘堡。唐武德三年(620),于鲁丘堡置文州,并置药城县;四年(621)废州而为文成县;七年(624)省入城父县。明朝,已称张村铺。明正德《颍州志·州图》已载明张村铺,隶属亳县地。西汉时,集西设有兵工厂。集南乾溪沟入淝处管台子,1984年冬疏浚西淝河时,出土鼎1个、簠2只,是西周晚期铜礼器。河南岸出土陶网坠、兽骨、蚁鼻钱等,有旧城迹出露,俗传为“阴阳城”。介于管台子、白庙之间有刘为明万历年间将军,世称“刘大刀”,屡平倭寇,战绩卓著,捐躯沙场。集东刘土楼有刘伶墓,为一荒丘。刘土楼旧称刘伶集,集南建有刘伶庙,并树碑记其事。虽集湮庙圮,口碑流传未绝。张村铺人夏之臣,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进士,曾任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知县,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后擢升监察御史,敢于冒死犯颜直谏,力斥风水之说,决清口(今江苏省清江市泗口)堤堰,以减水患。清同治二年(1863)春,清军重兵围攻捻军根据地,捻军主帅张乐行集中各色旗众20万人马,决战于张村铺西淝河两岸,失利溃败,成为捻军史上的一大转折。清光绪二十四年腊月初六日(1899年1月17日),李韶、赵学宗在李门集(张村铺南街)聚众起义,与涡阳县曹市集刘朝栋、牛世修和标里集邓怀修等起义军相呼应,未久被清政府镇压,惨遭杀害。1940年张村铺曾沦陷于日伪铁蹄,日本侵略军奸淫烧杀,惨遭蹂躏。1947年10月至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豫皖苏六分区、六地委机关驻于张村铺西傅营,并于集上兴办第六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村铺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1985年废柳东乡,置张村镇。镇上有县重点中学1所、小学2所、医院1所。张村铺南北一体,南头称李门集,旧有一条南北大街,弯曲狭窄,车马难通。1982年新辟街道1200米,工商业迁入,有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80多家,集市贸易兴隆。集镇有居民1600多户、7300多口人,任、高、李姓居多。利辛至张村有定点班车,过往长途客车有10多个班次停靠。
西潘楼镇在县城西北10公里,踞黄龙沟而建,濉阜铁路与利张公路平交。建县前属涡阳县地。镇址原为偏僻之地,自濉阜铁路通车,利(辛)张(村)公路改线通过,始渐繁荣。1970年10月1日,濉阜铁路建成通车,于西潘楼、阎路西之间设立县级火车站,县粮食局、水利局、物资局、外贸公司、石油公司、燃料公司、盐业公司、木材公司、土产杂品公司等单位,相继设立仓库、转运站、分销处等机构。1972年析建西潘楼公社,粮站、供销社、工商、税务、金融、农业、水利等社直单位亦相应建立,并兴建1所中学、1所小学、1所医院和轧花厂、水泥厂、磷肥厂,集市贸易随之兴起。1975年升为区级建制,集镇日益繁荣。1985年废西潘楼乡,置西潘楼镇,建成街道4条,宽阔通畅,有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40多家。每日旅客熙来攘往,车水马龙不绝,成为县内中部经济、交通中心。
江集在县城北部18公里,倚车辙沟而建,濉阜铁路经过。建县前为涡阳县地。清朝,称练庄村,后易称岗集,民国年间改称江集,本地人称为“Gāngjí”,为涡阳县第二区机关驻地。清咸丰年间,练庄村为皖北捻军起义发源地之一。咸丰二年(1852)秋,程大道、程大伟、程大宽3兄弟和附近孙腰庄人孙葵心、江老家人江台陵等,聚捻起义,与雉河集捻首张乐行互为声援,同年11月齐集雉河集会盟,成为捻军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集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建设中学1所、小学2所、医院1所。1970年10月1日濉阜铁路建成通车,设江集火车站,遂成为县境北部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集内原有南北大街一条,窄而蜿蜒,壅塞难通,1982年新辟街道2条,移建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60多家,集市贸易十分繁荣。集上有居民800余户、4300多人,江、王姓居多。利辛至涡阳班车停靠。
马店集在县城西南9公里,北濒阜蒙河,南襟茨淮新河,东滨淝水,阜蚌公路经过。建县前属阜阳县地。清季称延陵集,为春秋时吴季札故封。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称延陵季子。鲁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王僚帅师攻取州来(今凤台县城),复封季札于州来,故称延州来季子。及今集内尚有延陵小街,有3个吴姓村民小组约400人。民国乙丑《涡阳县志》,将所属延陵集的区域,统称为吴季札故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马店区,其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1982年进行集镇规划,将旧街道辟长拓宽,市面为之一新。集上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50多家,居民500多户、2500余人,马姓为最多。有20余班过往客车停靠,百吨以下货船溯阜蒙河可至集北。
展沟集在县城偏南35公里,东临淝水,北靠苏沟,与颍上、凤台县毗连,利辛通往颍上公路穿过。建县前为凤台县地,民国年间,隶凤台县尚塘区。鲁昭公六年(前536),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败于房钟,楚军阵亡将士尸骨掩埋于展沟集南,两个大谷堆犹存。清时,有乱兵发掘土冢,拥出成群毒蜂蜇人,遂罢。清嘉庆《凤台县志》记载:“柳庄寺在展沟集西南八里,春秋时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柳庄寺在今展沟乡柳林村,界于利辛、颍上二县接壤处,旧有大殿、廊房十余间,寺庙毁于民国年间。展禽为春秋鲁喜公时鲁国大夫,号柳下惠,曾“三黜而不去”,人问之,则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展沟集展姓很少,属颍上县境有展圩子、展赵庄等,尚有展姓千余口人。展沟集内有泰山宫,建于明代,有宫殿廊坊48间,祀“三霄”像,宫成会兴,每年上元节举办元宵灯会,清末民初,庙会尤盛。泰山宫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展沟区,其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旧有南北街道一条,弯曲狭窄,逢集则拥挤不堪。1982年新辟东西大街,移建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60多家,集市贸易繁荣,素有“金展沟”美誉。集上有居民500多户、2500多人,侯、王二姓为多。利辛至展沟有定点班车。
王市集在县城西北15公里,居西淝河南畔、濉阜铁路西侧。建县前为阜阳县地,明朝已称王市。集西北老母猪港南岸,有伍奢冢,旧有庙宇40余间,1940年被国民党军队拆除,用于修筑工事,今为一大土丘。集北西淝河岸常有蚁鼻钱出土,瓦砾甚多,俗传为“樊城”,而实无籍考。集南东城,唐朝曾为军府戍兵城,城墙已夷平,城河尚残存。清咸丰三年(1853),清朝兵部侍郎周天爵亲自率清兵驻戍王市集剿捻,越“剿”而捻军越多,以致憔悴呕血而死。集北大渡口,旧有大石桥,沟通南北官道。1940年国民党军队为堵御日本侵略军,将石桥拆毁,交通阻断,王市遂成闭塞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王市区,其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集内旧有东西、南北2条大街,已不适应集市贸易,1982年新辟街道500米,移建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60多家。集上居民750多户、3500多人,马、朱二姓居多。利辛至王市、阜阳至王市有定点班车。
王人集亦称王老人集,在县城西36公里,居阜涡河、茨淝新河交会处,涡阳至阜阳公路穿过。建县前为阜阳县地。唐朝,曾筑城置府兵分戍,称西城。明朝,称五樟林,明正德《颍州志·州图》有载。清朝,易名王老人集。相传清朝有一钦差途经五樟林,闻集内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遂令止行遣人相问,得知一对王氏夫妇双庆双甲,随口赞道“真是一双老人”,留下贺仪而去,其后改称王老人集。集傍阜涡河,原名伍明沟,又名响鼓沟。明正德《颍州志·形胜》:“伍名沟,在州北三十里,沟以伍子胥宅近,故得名。相传,伍奢为楚相日,开此沟以泄潦水,以利其家。”建县后将伍名沟拓宽加深,集流面积增大,易名阜涡河。《春秋左传·昭十二》:“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所指乾溪在今集南4公里干溪沟,为阜涡河支流,旧称乾沟。集东为西城遗址,南北长1.5公里,东西阔0.5公里,城墙已夷平,西、北方护城河依稀可辨。西城墙附近曾出土陶猴、铜马。集东1.5公里处有烽火台遗址,高出地面2米许。集东500米处有古墓群,1981年秋曾出土金错刀、布币、五铢钱等。清咸丰年间,捻军经常在王人、张村一带往来驰骋。清咸丰三年(1853),清朝兵部侍郎周天爵亲自从宿州行营赶到王老人集,勒令“坚壁清野”,大肆烧杀,督军围剿捻军。1940年2月20日,日本侵略军一队500余人从涡阳出动“扫荡”王老人集,烧毁民房900余间,打死打伤居民2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豫皖苏边区成立临时阜北县,集南邓寨曾为县委机关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王人区,其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集上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1982年新辟东西大街一条,有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60多家,集市贸易繁荣。有居民800多户、3800多口人,多为王、李二姓。利辛至王人集有定点班车。
望疃集在县城东18公里,芡河西侧,阜蒙河南岸,阜蚌公路穿过。建县前为蒙城县地。据《颍州府志》、《蒙城县志》记载,望疃旧为递铺,供公文传递者或过往官吏歇脚换马。旧时驿传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等,10公里、15公里或20公里设一急递铺,故县境内有桃园(马店集西)铺、利现铺、董家铺(董集)、中疃铺、望疃铺,皆为急递铺。10铺设一邮长,每铺有铺卒5人,清道光年间裁撤。1949年3月设区,是县境内建立区级政权的最早地区之一。同年5月4日,反动会道门“天门道”天九军头子李洪魁组织反革命暴动,杀害区长石忠礼、区委副书记杨玉林、区农会主任刘宗寅。5月13日晨,暴动匪徒被围歼,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集上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1982年新辟大街1条,有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30多家。有居民200多户、1000余人,多为汪、李二姓。有过往长途班车停靠。
孙集在县城西北16公里,傍直沟,襟淝水,利张公路从南境穿过。建县前为涡阳县地。清朝,称众兴店;民国,易名孙集。清朝为亳州至寿州官道所经。集北有纪家塔,7层6面,建于清嘉庆年间。集东孙小寨人孙万林,清末任四川松潘镇总兵加提督。曾于1894年冬在山东荣城奋勇抵御日寇侵略。集西孙营有一株古桑树,植于明万历年间,捻军活动时期,小股捻军常在此树下集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乡级政权,1975年建区,其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集上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30多家,居民400余户、2000余人,孙姓居多。1973年利辛至张村公路改道,往返乘汽车须到集南王阴庄或集西叶马庄等候。利辛至纪王场有定点班车过往孙集,时通时阻。
胡集在县城偏南18公里,茨淮新河南畔。集西乌江为古川,年久未浚,淤浅如碟,遇大雨则积潦泛滥,漂没田舍,故旧称“湖集”。建县前为阜阳县地。集西北解楼附近有一古遗址,传说为“柳叶城”,暴雨后有时可拣到蚁鼻钱、五铢钱,曾出土铜印、铁剑、铜箭簇。集周民间,有伍子胥打马过乌江的传说。乡间玩猴戏、戳腹俚子戏(扁担戏)甚盛,始于清代,以为荒歉年外逃谋生手段。1942—1946年曾设“阜颍涡凤”4县“特别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胡集区,其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集上有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1982年新辟街道1500米,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50多家,集市贸易繁荣,并有猴子交易市场2个。居民700多户、3000多人,多为李、孙二姓。利辛至胡集、阜阳至胡集有定点班车。
(三)村庄
县境内有近千处略高于地面的“庄户地”,俗呼为“马庄户”、“王庄户”、“老庄户”等,常有砖、瓦、器皿碎片出土,皆为旧时村落废墟。从文化层分析,有的属于秦汉,有的属于宋元或稍后。明正德《颍州志·版图》:“建炎二年戊申(1128),高宗南巡,金酋奄顺昌,迁其民于河北……(南宋绍兴十年)岳武穆班师,淮北之民负戴从而南。金虏兀术忿中原难治,又驱从而北,於是河淮之界,荡为荒墟……(至明初)故旧人家,寥寥村落。”明初,颍、亳、寿州,居民稀少,合并凤阳府治,朱元璋数次移民充实凤阳,许多村庄重建。随着人口繁衍,新的村庄不断出现,如新张营、杨新楼、李新庄、武新庄、新宅等,都是由老的村落析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人口不断增加,村庄亦不断析增。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一度采取小庄并入大庄的行政措施,1962年得以纠正。人民公社时期兴办的一部分农科队、养猪场、林场等,亦逐渐成为居民村落。1965年建县时,全县自然庄4126个,每平方公里2.16个村庄,平均每个大队辖8.7个村庄。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收入增加,温饱有余,兴起建房热,部分农民迁出旧村,另立新宅。1983年秋,全县开始村镇规划,控制自然庄盲目发展,乱占耕地的势头减缓。1985年末,全县自然庄4336个,每平方公里2.22个村庄,比1965年增加210个村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县人民政府的重视。
利辛县城街区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