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亳州市志》经过10余年的编纂,终于面世了。《亳州市志》的编写成书,是亳州市(县)委、政府和省、地业务领导部门大力支持、热情关怀的结果,凝聚着亳州市广大修志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亳州市志》的编纂和完成,也是亳州历史上修志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亳州在历史上曾10次修志,为新编《亳州市志》的编纂提供了十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和借鉴。
《亳州市志》的编纂工作,自1982年至今,大致分为如下6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1982~1984)
1982年上半年,县成立地方志办公室,隶属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李圣典兼任办公室主任,王慎交、张政举兼任副主任。是年7月,孙国漳调任办公室副主任,10月,身患重病,后调出。其后,研究拟定了《亳县志》篇目和修志规划,并先后两次分别以县委和县长名义,印发张贴了文物征集布告。1983年4月,杨汉昭、陆连城调任办公室副主任。是年8月,陆连城病故。第二年5月,杨汉昭调出。这时,各有关单位亦先后建立起相应的修志机构。至1984年底,两次举办修志骨干培训班,对各部门志的领导小组组长和主笔进行专题培训。1984年5月,吴振德调任副主任,第二年6月离休。为指导推动修志工作,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印发《亳县县志通讯》4期,征集、复印各个时期的亳州旧志8种,利用当地电台广播了一系列地方志有关知识和修志动态稿件,提高了修志人员和社会各界对修志工作的认识。
资料征集阶段(1984~1986)
1984年,面上的修志工作普遍起步。1985年初,县组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编修《亳县志》的决议。为加快修志进度,编委会研究决定,在《亳县志》篇目的基础上,下达资料征集纲目,把资料征集任务直接分解到各修志单位。至1985年底,先后两次举办修志成果展览会,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至1986年上半年,多数单位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地方志办公室利用外调、函调、座谈、走访等多种途径,弥补了资料的若干不足。
初稿编写阶段(1986~1987)
1986年夏,《亳县志》编写进入初稿试写阶段。为解决人力不足问题,政府出面,向修志单位抽借修志骨干10多人。经过近一年紧张工作,编写出100多万字的初稿。为弥补资料单薄、缺口较多的缺陷,编写人员边四出征集资料,边紧张编写。其中甘苦,难以尽述。
深加工阶段(1987~1992)
初稿虽成,但其要害仍是资料薄弱的问题。为广征资料,1987年新年伊始,市志办组织人力,在省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2000多卷,摘抄、复印资料30多万字;然后又回师市档案馆,调阅历年系统馆藏资料数千卷。继之,对这些资料归类整理,参照记述中的缺漏与不准确处,认真加以补充订正。这年夏天,市政府出面,召开了“亳州通”座谈会,大大丰富了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民情资料。为进一步征求意见,广征博采,又把初稿的重点部分返回有关单位,得到了这些单位许多帮助。接着编委会又组织人力,对文化、文物、教育、财政金融、交通、邮电、人物以及政治部类、民俗部分进行审查。然后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力量,对志稿深加工。1986年亳县已经撤县建市,在这种情势下,如果修的仍是《亳县志》,大部分亳州市人民可能在思想上不好接受。基于这样的考虑,把下限由原来的1981年延至1986年,把《亳县志》改为《亳州市志》。这样就又普遍新开了5年的资料缺口。为保证志稿质量,修志人员对初稿反复补充修改,重点部分数易其稿。至1991年上半年,完成了除凡例、概述、大事记、人物以外共35章的评议稿,约120万字。至年底完成了评议稿的全部扫尾工作。
送审、完稿阶段(1992~1994)
1992年6月,志稿评议会的召开,把《亳州市志》编纂工作推向新的阶段。与会的省、地业务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兄弟县(市)方志界同仁,就《亳州市志》的体例、资料、语言、观点,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提出近400条的意见和建议,使参与本志编纂工作的人员很受启发教育。会后,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静心坐下来,对这些意见、建议加以消化,认真研究,理出头绪,梳成“辫子”,制订出修改方案。在修改过程中,忍痛割爱,不惜动大手术,删繁就简,纠讹订误,于1993年6月编成送审稿,分送市编委会与审稿委员会、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省地方志办公室,逐级审订。1994年8月经市政府、市编委会、省地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定稿,交付出版。
在编纂过程中,市人民武装部、古井酒厂、组织史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总工会、教育委员会、建委、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化局、卫生局、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轻化局、二轻局、交通局、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水利局、外贸局、粮食局、林业局、农业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妇联会、民族宗教事务科、药材公司、邮电局、供电局、供销总社等50多个单位,和安徽省地质局三一二地质队、冶金部华东地质勘探局物探队,为市志的编纂提供了500多万字的资料;市档案馆、市图书馆、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省和河南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单位,为我们查阅档案和图书资料,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佘树声和北京大学教授佘树森同志,为志稿的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省、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和同志们,多次莅临亳州精心指导;兄弟县(市)修志界同仁,给志稿的加工修改工作,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黄山书社和省新华印刷厂的同志们为《亳州市志》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在此,借《亳州市志》出版之机,对以上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其他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由于我们业务水平所限,在编写过程中讹错在所难免,望修志界同仁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