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话
市话当地电话通讯始于民国19年。民国20年,县组建电话队,设备为1部30门墙挂式磁石总机,几部磁石单机,分别安装在县政府、县长室、县保安中队、税务局、文教科、财政科、建设科,并设有公用电话。民国27年,亳城沦陷,电信机关随县政府南迁古城集。并在此处架设总机。民国32年,汪伪政府在城内建立通讯队,下设电话室,配有30门磁石总机1部,24部单机分别安装在县直各机关和各区公所。每至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电话室向各用户收取300元电话费。次年,总机增容量为50门。同时架设市话电路9.3公里,增装单机19部。抗战胜利后,民国县政府迁移回城,接收日伪30门总机1部,安装单机20部。此后,因处解放战争时期,总机容量渐减为20门、10门。民国36年,县政府成立话管处,配备磁石交换机1部,埋没设话线杆70根,架空明裸线3.5公里,安装市话单机12部。民国37年,中共亳州市委设立电话班,从熟皮坑中捞出民国县政府扔下的10门总机1部和单机4部,在市委、市长室、公安局、市武装大队等处安装单机。次年3月,市县合并建立总机室,总机容量合并为20门,县委、县政府、县长室、公安局、粮食公司均架设了单机。1950年,自天津新购20门总机1部,市话、农话总机合用。1951年,全县共有45部市话单机,其中美式军用皮机4部、日式小型桌机1部、日式木挂机8部、瑞士桌机2部、日式高架桌机3部、英式桌机3部、中天式木挂机7部、依巴法挂机1部、中天式桌机9部、日本九二式机2部、西门子桌机1部、西门子挂机1部、国际式桌机3部。同年,市话、农话总机分设。市话总机容量为45门,实占20门,杆路长度4.88杆公里,架空明线24公里。1954年,市敷挂铅皮电缆20对、1.05皮长公里。1957年,市话总机增为3部,单机129部,全为国产磁石手摇式机。60年代,市话总机容量稳定在350门左右,单机设备如旧。1971年,市话总机增至400门,共有架空明线59对公里,电缆7.2皮长公里,蕊长1046对公里。1976年,总机容量又扩大到500门,实占403部。县直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均设有单机。1981年,对市话设备进行彻底更新,由安徽省邮电局投资100.03万元,购置1000门HT—921纵横制自动交换机(750门)和自动拨号单机,全部安装于市话。1983年7月28日,割接开通。在全省县份中,首家实现了市话自动化。城内各机关单机换成天津产HD680型话机。1985年年末户数为652户,其中公用电话2部、私人电话4部。古井酒厂亦同时改换为自动电话,入市话网络,并安装有交换机。1986年,市话平均年末到达户数750户。
农话民国19年,双沟、古城安装有磁石单机,各有1条单铁话线通往县政府。次年,十八里区公所安装了1部单机。民国24年,县长途电话事务所架设了通往观堂、枣子集(今属河南省鹿邑县)、泗合寺、十河、十九里、大杨的话线,第一区区公所与各联保间也有单铁电路和磁石单机相通。民国27年,电话队迁至古城,安装30门总机1部。在龙德、双沟各安装5门分机1部,电话通达油河、店集等所辖地区。同期,汪伪县政府接通了与十八里、张集、大寺、十河、观堂、大杨等处的电话。民国33年,汪伪辖区共有10部农话单机,分别安装在芦庙、张集、颜集、泗合寺、大杨、十九里、十八里、十河、魏岗等地。日本投降后,民国县政府迁移回城,仍在古城保留原设总机。民国35年,县电话管理处共架设农村话线15公里,埋设线杆300根。解放前夕,双沟分机被话务员丢进薛老家河中,十河、十八里等单机相继撤销。民国37年3月,亳县民主政府在双沟设立通讯联络站,从河中捞出1部5门总机和3部单机,单机安装在古城、县武装大队,县银行等处。次年3月,市县总机中断线接通,电话通达各区政府所在地。同时在古城设5门总机1部。1951年,县政府电话总机室在双沟和北关设分机室。邮政、电信合设后,配置了1部5门农话总机,实占5门。当年架设农话线路251杆公里。1954年,境内遭受水灾,农话设备毁坏严重。1955年以后,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邮电局集中全部线务人员,动用大量民工,将县城通往泥店、五马、李集、颜集、大杨、张集、城父、双沟、十九里、十河、十八里、古城的中继线由单线改为双线,并各配备1部30门磁石落地式交换机。1957年,架设亳魏(岗)双线中继线。至当年底,全县共架设农话线路10条总长706杆公里,农话单机增至128部。1958年,全县156个高级农业社中,有151个接通电话。全境通话点增加到724处。1959年,又在集镇上增设25部交换机,农话总机容量扩大到913门,实占803门。全县13个公社281个大队全部接通电话。但因器材短缺,单机线路全是单线,局部地区以树代杆,加之架线经验不足,安装仓促,故电器性能指标均低于标准要求,通话质量较差。1961年起,大队架设的电话陆续中断。至1965年,全县552个大队仅有80个通话。“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话通至各公社及社直机关,仅与个别大队有电话联系。1971年,全县总机容量扩大为610门,有磁石式单机207部,杆路总长206杆公里,其中属地方国营的169杆公里,317个大队中,有54个大队通话,次年通话大队增加到103个。1975年,全县各公社均安装了交换机,有226个大队676个生产队接通电话,并开始架设水泥杆路。1979年,全县共有邮局经营交换机33部1100门,公社经营9部260门,439部单机中,有346部接入邮局交换机。在71个公社、671个大队、7581个生产队中,有32个公社安装了交换机;53个公社、95个大队、368个生产队安装了单机。同年,在农话电路上安装了4部3路载波机和22部单路载波机,并埋没了通往观堂、张店、赵桥的地下电缆,总长89皮长公里。市话更新为自动电话后,农话总机也相应改装为自动化,单机仍为手摇磁石式。1986年,在全市72个乡镇中,有24个安装了交换机,1个乡安装了载波电话终端机,有64个乡镇、75个行政村接通电话,20个乡镇与县局有直达电话路。农话年末到达户数441户,其中专业户8户,全年通话297673张。
长途电话民国21年,当地始设长途电话事务所,但与境外不通。民国24年,改称长途电话管理处,电路通至商丘、阜阳、永城、太和、鹿邑等县。抗战初期,亳阜电路中断。民国30年,民国县政府架设了亳阜话线古城至高公庙段,恢复了与阜阳的电话联系。同期,日伪县政府开通了与商丘的电话通讯。日本投降后,交通部二区电话管理局架设了由蚌埠经怀远、蒙城、涡阳、亳县至商丘的话线。同时,自亳县经太和、阜阳至正阳关的单铁话线也正式割接开通。民国27年,亳县仅与豫皖苏边区第二军分区(淮阳军分区)及鹿邑县有电话联系。由解放军驻亳一纵队的10门总机接转,其他长途电话全部中断。1949至1951年,亳阜、亳涡间相继恢复通话。亳阜间之张村铺为最远直达通话地点。次年,县邮电局安装1部20门长途交换机,同时设立2个长途电话服务点。长途通话实行计次制,每3分钟为一次。1956年,增设汇接台1个,长话服务点增至10处。1958年,长途通话计费改为计时制,费用降低30%,同时新增长话服务点5处。1959年,架设二级省际长话电路1条,安装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改善了长途通话条件。长话电路分别通至商丘、阜阳、涡阳、鹿邑等地,其中亳阜电路为1路实线、1路载波,其余电路均为1路实线。1965年,新购长话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1969年,国家架设了至山东省菏泽经亳县至舒城的302站(一级电路),在城西郊修建了载波增音站。安装1部ZR312V型12路增音机和两套归本地使用的ZM202路载波终端机,其中1套用于亳商话线上。载波1路为业务专线,载波2路为长途话线,载波3路为阜(阳)郑(州)转接线。另1套用于亳阜线上,1路、2路和实线为长途话线,3路为阜(阳)郑(州)口线插接。1973年,全县共有17个邮电支局、所办理长话业务,全年共去话32231张、来话34465张。1976年,当地计有亳商、亳阜、亳涡3条长话电路,县局长途交换机系由农话交换机代替,容量26门。另有12路载波增音机1部,载波终端机2部6路,实占3路。1981年,长话交换机更新为供电式。至1984年,当地有线载波机途电路增加到12条,其中亳商(丘)1条,亳合(肥)2条,亳蚌(埠)1条,亳阜(阳)5条,亳涡(阳)2条,亳阜公安专线1条。长途交换机共有4个座席,容量80门,另有3路载波机和12路载波机各两部,当年长话出口7000张,其中迂限率7.41%、接通率91.9%、退号率0.69%,全年租出电路收入1.35万元。1986年,长话电路合成9路,60路以下长话载波终端机容量扩大到1000门,载话电路为7855路日。
无线电路当地无线电话属公安机关专用,1985年10月5日正式割接开通。主机安装政法大楼,发射功率为10W。配套设备为10部袖珍单机和5部车载无线电话,发射功率分别为1瓦和10瓦。主机与车载电话最远距离为40~45公里,与袖珍电话最远通话距离为4~5公里。分机可通过主机与市话接通。
会议电话1957年,亳县始有会议电话设备,但仅能接受来话。当年共接电话会议来话74张。1972年,始配置了2部会议电话终端机,全年共接来话65张。1976年,全县城乡会议电话终端机增为24部,汇接机1部,全年长途会议电话共来话63张。可召开全县范围内的区乡级电话会议。1985年,共接受进出口长途会议电话51张。1986年,接受进口长途会议电话64张。
(二)电报
清宣统元年(1909),始在纸坊街开设电报局,主要用于军政通讯,通报方式为人工话传。民国20年,电报局降为四等局,民国23年再降为支局。主要为军政商界和新闻界服务,与阜阳、太和、涡阳等处均可直接通报。民国24年,安徽省建设厅派员在亳县县政府设立无线电台,专门拍发军政电讯。凡本省有电台的县份,均可直接通报。抗战初期,省与各县无线电联络中断。同期,汪伪县政府开通了亳县至商丘电报电路,通报靠人工话传。民国县政府仅在古城设立了以备军政急需的电台。抗战胜利后,民国县政府交通部在城内大隅首设立电信局,加急军政商业电报均可拍发。1950年2月,在白布大街设立电讯营业所,配有无线收报机和发报机各1部、手摇发电机1部,主要通报地有徐州、蚌埠、合肥等处。报类共分7种:普通电报,省外每字收费0.135元,省内每字0.09元;军政电报、公益报信和新闻电报,省外每字收费0.045元,省内每字0.03元。各种电报译费均另计为每字0.09元,加急电报译费加倍。同时,在老砖街还另设有无线电台,直属省邮电局管辖,经常与阜阳、合肥、徐州保持联络。1952至1954年,亳阜二级有线电报电路开通,县局配备了2部振荡器人工电报机,同时撤销亳商电路,原有无线电台改作备用。1956年,设备更新为音响电报机。1959年,又换成莫尔斯符号人工发报机,并增开县局至县气象站的话传电路和亳涡迂回报线。1964年,因备战和防汛需要,恢复了亳阜无线电联系,规定每天上午与阜阳按时联络1次,有特殊情况可预约增加通报次数。星期日为密班,其他均为明班。1971年,当地在全省县份中首家安装了2部55型电传打字机,专用于亳阜电路。同时保留人工电报机1部。亳阜电路由1路幻线、1路无线构成,通报方式为1路电传和1部人工。1973年,全县共有17个局、所开办电报业务,电报种类分普通电报和加急电报两种。普通电报6小时可达,加急电报4小时送达。接发乡村的普通电报一般由县局附信件邮送,加急电报派专人连夜送达。当年县局又装备了15瓦短波发讯机2部。1980年,全年共去报11.07万份,来报4.81万份,转报6.61万份。发报迂限率0.234%,投报迂限率2.214%,服务迂限率0.016%。1981年,亳商人工载波报路开通。次年新置5单元自动化发报机1部。1982年6月,县委机要科安装了山雁112—1型传真机,快速6分,慢速7.5分。当年即开通了对阜阳地委机要科和当地各区机要室的传真电话,亳阜通话按长途电话标准收款,县与各区通话按会议电话标准收费。1984年12月25日,亳阜4路载波报路沟通。1985年,全县共有55型电传打字机4部。1路载波电报机1部、5单元自动发报机1部、15瓦短波无线发报机2部,全部安装在县局。各支局都办理电报业务,均交县局电台拍发,与全国各地均能直接沟通。当年,共办理进出口电报144781份,计费141990元。1986年,共收发电报138353份,其中计费134709份。
亳州市邮电情况统计表(1949~1986)
上一篇:第一节 邮 政
下一篇:第三节 管 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