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编作
编织是当地农民冬闲时从事的副业之一。建国前,系自编自用。建国后,在50年代搞典型、树样板。60年代,扶持农村建立纺织副业原料基地。70年代,编织业持续发展,对外经营。1980年后,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并建立起魏岗、大杨、观堂区的芦苇与荆条基地和十九里、十河等区的杞柳、桑权、竹子基地。著名产品有十九里区杨桥的簸箕、芭斗,辛集、张庄、马庄的苕帚,大寺的粪筐、粪箕,腰庄、梁庄的桑杈,十河区刘大庄、孙套楼的竹篮、竹筛、竹篓、竹筐,魏岗区的草帽辫子、芦席、子,牛市集的蒲棒、蒲荷等,全县草帽辫子最高年产量800包。1981年,全县编作业年收入500元的有207户。
(二)加工
建国前,农村都是以人、畜力对农副产品进行初步加工。以油、豆腐、糖稀、粉皮、粉条居多。建国后,动力逐步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对农副产品开始多层次加工,多层次增值,品种由单一到多样化。如郊区的筛子市、十九里区的葛油坊加工小磨香油,远销上海、山东等省市。十九里区张竹园的粉面,刘瓦房的粉条,铜关的粉皮,亳州镇史庄的造纸等,也有较高声誉。近几年,农村的砖坯围窑、面粉及豆制品的加工也很普及。1981年,全县个人建窑的有340户,月收入500元以上的达454户。1985~1986年,收入达千元至万元的已有15000多户。
(三)采集、捕猎
当地野生资源不丰,或自采自食(用),或出售。在春季里采集莽菜、花花菜等无毒野菜,经过洗净自食或出售。夏季里采集葛根、槐叶等,加工后出售。1986年,创产值38万元。捕猎以野兔、黄鼠狼为主要对象。1986年,年产值2万元。
上一篇:第七节 水 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