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数量
《元和郡县志》载:唐开元年间(713~741),亳州(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共70732户;元和年间(806~820),亳州(辖区同上)有6502户。《太平寰宇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亳州(辖鹿邑、卫真、谯、城父、蒙城、永城、酂7县)有主户30813户,客户26297户;元丰元年(1078),全州有主户86811户,客户3460户。清顺治十三年(1656),亳州(今亳州市和涡阳一部分)有人丁(能任赋役的成年男性)29794人;根据顺治十五年(1658)户籍统计,当年逃亡人丁18061;乾隆三年(17s8),全州(今亳州市和涡阳一部)有人丁81805;道光四年(1824),亳州(区与上同)户口人丁为134931,屯丁为92845;光绪十九年(1893),全州(相当现市境)人口50万。民国17年(1928年),亳县人口588151,其中男307387人,女280764人。民国24年,人口为533309人,其中男28万多人,女25万多人。民国36年共494006人,其中男252402人,女241604人。民国38年建国前夕,全县共有146196户,625718人。
50年代,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增长较快。1953年底,当地共有173899户,738152人,与1949年相比,4年增加112974人。50年代中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体保持在30‰左右。1959年,全县人口已达760560人,180578户。1960年上半年,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和外流,人口骤然降至155408户,620796人,总人口比1959年减少139764人。1962年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效果显著,人民生活逐步好转,人口出现回升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50.1‰。1966~1978年,是人口持续增长时期。1966年全县704718人,1978年人口猛增至1002816人,与1966年相比,人口增长42.3%。
1980年后,县委、县政府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一定控制。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共有1066430人。1986年全市人口为1111694人。
建国37年中,人口净增486516人,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14.3‰。
亳州市人口增长情况统计表(1949~1986)

(二)密度
人口分布从面上看,大致呈由城市向市郊及周围辐射状,距城区越近,人口越稠密;距城区越远,越稀少;从点上看,城区、城郊、沿涡河两岸、交通要道及土地较肥沃的地区为人口稠密地带,涡河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稠密。在农村区乡中,人口最稠密的为石轿铺乡,每平方公里达1462人;最稀疏的为赵桥乡,每平方公里约313人。据1986年统计,全市66个乡镇中,人口密度600人以上的有双沟、石轿铺、魏岗、安溜、十八里、十九里、辛集、大寺、杨岗、大杨、丁固等11个乡镇;6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有芦庙、牛集、张沃、后孙湾、泥店、羊庙、薛菜园、沙土、梅城、城父、蒋曹、高卜、古城、杨店等14个乡;500人以下400人以上的有张集、柳行、小奈、燕庄、刘小庙、马场寨、五马、颜集、李集、吴小阁、孙口、李门楼、观堂、李大、穆楼、双沟、纪楼、淝河、冯洼、铁佛寺、李村、立德、龙德、杨集等24个乡;400人以下有王楼、张店、十二里、侯桥、余集、刘集、张苇、蒋集、张竹园、十河、小赵庄、赵桥、溜集、师店、任小庙、大店集、油河等17个乡。
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949年为318人/平方公里,1959年为344人/平方公里,1960年为277人/平方公里,1963年为287.5人/平方公里,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平均人口密度为501人/平方公里,1986年为52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于全省平均密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构 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