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层
亳州市地层属(华北)皖北地层区阜阳小区及淮北小区。地表全为第四系(形成于250万年前至今)覆盖。其下分布有古生界的寒武系(形成于5.7亿年前至5亿年前)、奥陶系(形成于5亿年前至4.4亿年前)、石炭系(形成于3.5亿年前至2.85亿年前)、二迭系(形成于2.85亿年前至2.3亿年前)以及新生界的第三系(形成于670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第四系。由上而下依次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形成于1.5万年前至今)、更新统(形成于250万年前至1.5万年前),厚度为0~74米左右,依次为浅黄和灰黄色粉砂、亚砂土、亚粘土;青黄杂色亚粘土、粉砂、细砂;棕红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亚粘土,含钙质和铁锰质结核;青黄杂色亚粘土、粘土、亚砂土,含砾中粗砂和少量钙质结核、铁锰质结核。新生界第三系上统(形成于2250万年前),厚度约598~758米,上部为浅棕黄色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下部为浅棕黄色粉砂质泥岩与细至中粒砂岩互层。上下部均有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新生界第三系下统(形成于6700万年前至2500万年前),厚度约243~305米,上部为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中部为含砾粗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见少量黄铁矿及煤线;下部砂砾岩及砂质泥岩夹煤线。第三系渐新世——始新世,厚度约318~748米,上段为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互层,底为中粒砂岩;中段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至中粒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砂砾岩;下段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底部为块状角砾岩夹含角砂砾岩。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厚度为683米,上部为深棕、灰绿、灰白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细至中粒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泥岩互层夹中粒砂岩,含煤层”古生界二迭系下统,厚度为200~385米,上部为灰色、深灰色页岩,泥岩互层,细至中粒砂岩夹砂质页岩,下部为灰黑色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煤层。古生界石炭系,厚度约143~253米,上部为灰黑色页岩、泥岩,砂岩,下部为浅灰色粘土岩,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煤层。古生界奥陶系,厚度约427米,为中厚层灰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古生界寒武系,厚度约500米,为灰质白云岩,白云灰质岩,灰岩。
(二)构造
亳州市位于中朝准地台华北坳陷南缘的界首坳陷带,第四系广布近东西向与北北东向构造发育。
褶皱构造区内次级属印支期(古生界三迭系——2.3亿年前至1.95亿年前——晚期的造山运动)褶皱构造。自北向南有张集背斜:位于西北部,轴向近北东,南窄北宽,北延出境。南以大吴集断层,东以梅城断层为界,核部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两翼为石炭系。二迭系。亳县背斜:位于亳州城到梅城一带,为北东走向,南北以断层为界,核部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两翼为石岩系、二迭系,轴部新生界厚度500~600米,两翼大于700米,为一含煤构造。观堂背斜:位于观堂一带,呈北东走向,背斜开阔平缓,核部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两翼为石岩系、二迭系,含煤,有利地段为背斜两翼。
与背斜相间的有喜玛拉雅山期凹陷,凹陷有二:鹿邑凹陷:位于境西部,呈北东走向,由下第三系地层组成,厚度推测为700~800米。五马凹陷:位于境内五马集——油河集一带,呈北北东走向,新生界厚度大于700米。沉降中心在五马集附近,厚度可达1200米。
断裂构造境内有4组断裂构造发育。亳州市——淝河集断层:位于市东侧,长度大于72公里,呈北北东走向,亳州背斜和五马凹陷以此为界,系推测不明断层。泥店——油河集断层:位于泥店到油河集方向,长度54公里。呈北北走向,五马凹陷和观堂背斜以此为界,系推测不明断层。张完集断层:位于市境南部,东西皆出市境,呈东西走向。长度大于92公里,推测为正断层。大吴集断层:位于北部,长度大于25公里,为张集背斜的南界,并被亳州市——淝河集断层切割,为推测不明断层。
(三)含水岩组
浅部含水岩组深度0~40米。境内分布广泛。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上更新世古河道带砂层中,其富水性受沉积物结构、岩性和厚度制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河床相细砂、中细砂。远离河床水平相变成粉砂、亚砂及亚粘土,含水砂层一般2~3层,单层厚度3~14米,累计厚度10~25米。单井口径(降深近10米、口径800亳米),出水量10~50吨/时。水位埋深:涡河两岸5~10米,北部地区2~4米,南部地区0.5~2.5米。水化学类型均为重碳型,水温14.6~18.5℃,水良好。按富水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级:单井水量30~50吨/时的,分布于张集、亳州城——大杨以及亳州城——十河、古城和张店一带,宽约10~15公里,含水岩性主要为细砂、中细砂,顶板埋深5~13米,底板埋深17~36米。厚10~25米。单并出水量20~30吨/时的,分布于武家河两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砂,顶板埋深6~13米,底板埋深16~34米,厚4~12米。单井出水量10~20吨/时的,主要分布于赵桥——立德一线,岩性主要为薄层粉砂、亚砂土,底板埋深25~40米,厚度一般小于5米,局部5~7米。
中深部含水岩组深度为40~150米,包括中下更新统地层,岩性为细砂、中粗砂,其次为粉砂及小量泥质半胶结砂,主要分布于城区与张集之间,近东西展布,含水层厚度大于20米,最大达30米,单井出水量大于50吨/时,静水位埋深0.2~4.0米,局部自流。
深层含水岩组深度为150~350米,岩性以细砂为主,局部为粗砂、粉砂和泥质半胶结粉细砂,厚度20~60米,局部自流水位可高出地面3~4米,自流量单井300~700吨/日,水温一般高于20℃,具有开发地下热水的前景,局部地区有赋存矿水的可能。
(四)地貌
亳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缘,地形平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坡降约1/7500,为典型堆积性地貌。沿涡河两侧大部分区域于全新世(1.5万年前至今)晚期接受黄河泛滥最新沉积,南部局部地区未受黄泛波及,为晚更新世晚期堆积,按成因——形态分类,可分如下三个地貌类型。
冲积平原由全新世黄泛堆积物组成,分布于境内油河集以北广大地区,沿涡河发育的为泛滥微高地。一般比远离河两侧地区高出0.5~3.0米,主要为淡黄色亚砂土。在泛滥微高地外与剥蚀平原相接地带为泛滥坡平地,地势低平,向南北倾斜,亚粘土为主,厚约0.5~4.0米。
剥蚀的冲积平原其坡向与黄泛冲积平原大体一致。这些平原自全新世以来,一直受剥蚀,次级地貌类型主要为河间平原,分布于南境古城一带,地势低平,主要为晚更新世棕黄色亚粘土夹少量砂礓。
微地貌东北部和南部多浅平洼地(当地称“湖洼地”)。主要的有原清游湖、舒安湖低洼地带(即今油河三岔口以下和包河入境处)。缓岗一般呈条状分布,少数为独立的缓岗,较大的有位于城郊的南北虎头岗、东西钓鱼台、南五里岗、牛屎孤堆、青凤岭、东西观稼台、明王台、望花台、四女孤堆及伍员庄户等遗址,均高出一般地面,为缓岗地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