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面积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端涡河中游,阜阳地区最北部。上接中州,下通江淮,自古有中州锁钥、江淮门户之称。三面与河南省接壤:西接郸城、鹿邑;北邻商丘、虞城;东连夏邑、永城。东南部跟安徽省涡阳县毗邻;南部与安徽省太和县以西淝河为界。地理座标为东经115°33′—116°06′,北纬33°25′—34°05′,东西宽约46公里,南北长约72公里。东至涡阳县城61公里,西至河南省鹿邑县城28公里,南至太和县城85公里,北至河南省商丘县城60公里。南经太和县城至行署所在地阜阳125公里,东南经涡阳、利辛、淮南市至省会合肥市327公里。全境总面积2226平方公里,截止1986年底共有耕地约201.3万市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左右,市人民政府设于亳州城内。
(二)政区变化
亳州行政区划,见于史籍尚少,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周緤传》注,其中载城父县有蒯乡。据《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载,唐开元年间(713—741)亳州所辖8个县(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共划为138乡。元和年间(806—820)共划为61乡。《太平寰宇记》卷12载,宋以前谯县有22个乡,城父县有8乡,共30乡。宋时,谯县划为10乡,城父县仍为8乡,共18乡。明洪武七年(1370,县编户7里(坊廊、南大吉、北大吉、东义门、西义门、马丘、长安)。成化十八年(N81)添设35里(坊廊3里、大吉10里、义门6里、长安5里、马丘6里、辛安3里、长乐2里)。弘治九年(1496)全境分为10乡,又增辛安6里,长乐7里,雷家3里。正德八年(1513)引又增兴仁3里。乾隆三十九年(1770,全境划为4乡(东南乡、东北乡、西南乡、西北乡),乡辖里。道光年间(1821~1850),4乡下划为78保。后改划为东、西、南、北4乡,下辖85保。同治三年(1864),清政府为加强对捻军的镇压,于亳州、宿州、颍州交界处新置涡阳县。亳东部之耿皇寺、义门集、丁家寺、赵旗屯、彪里铺、花沟集、矩河集、临湖集、楚店集、李门集、众兴店、小阎集、张村铺等13保、96圩划归涡阳。亳州尚存72保、148圩。其中:城里4保,城关3保,东乡20保,计44圩;西乡14保,23圩;北乡14保,17圩;南乡17保,64圩。
民国元年,全境划为8个区,72保。民国12年前后,全县划为84圩,其中城关12圩,乡间72圩。民国19年,县下设区。第二年改称自治区,自治区设区公所。共8个自治区:一区(区公所设城关)、二区(区公所设董家街)、三区(区公所设魏岗集)、四区(区公所设大寺集)、五区(区公所设涧清铺)、六区(区公所设十几里集)、七区(区公所设双沟集)、八区(区公所设立德寺)。民国22年起,地方实行所谓“自治”,开始办理保甲。民国24年,区公所改称公署,为县政府分支机构。当时把8个区合并为5个区:一区(公署设于城里夏侯巷内)、二区(公署设于张集)、三区(公署设于大寺集)、四区(公署设于十字河集)、五区(公署设于古城集)。民国25年,全县区划为5区、76联保、1085保,11392甲。民国28年,日本侵略军陷亳城。民国县政府南迁古城集,改五区为仁和区,后分设三河、双沟2个区,并增设亳东办事处,下辖8个镇。日伪县政府在沦陷区设城关(辖城区及近郊)、张集(原二区)、大寺(原三区)、十河(原四区)等4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共产党、国民党两方政权并存。民国县政府下设双沟、三河、大颜、魏岗、古城等5个区和亳东、亳西两个办事处,下辖40个乡镇,300保,3144甲。共产党政权之雪商亳县下设11个区,其亳东、芦庙、颜集、李集4个区设于境内;雪涡县下设14个区,其沙土、观堂2个区设于境内;商亳鹿柘县下设10个区,其张集、魏岗、安溜3个区设于境内;鹿亳太县下设11个区,其十河、双沟、古城、梅城、城西、城南6个区设于境内;涡亳县下设7个区,其大杨、三河、油河、店集、立德5个区设于境内。民国36年下半年,随着控制区大为减少,民国县政府又将其控制区改划为大寺、张集、古城、十河4个联防区。亳县全境解放后,亳县民主政府下辖十字河、双沟、古城、大杨、十九里、颜集、张集、城关、沙土、城西等10个区。
1950年,全县划分为城西、魏岗、十河、油河、张集、余集(张阁)、大寺、颜集、城父、十九里、古城、双沟、城关13个区。1952年8月,增设立德。观堂、城北3个区。1958年9月,撤区建社,相继成立13个人民公社。1961年,改设12个区和城关镇。1963年区划调整,全县改设8个区和1场1镇。1969年11月,撤区并社,全县划为张集、王楼、魏岗、张沃、城北、五马、张店、观堂、沙土、十八里、十九里、辛集、十河、大杨、城父、双沟、淝河、赵桥、立德、古城20个公社和核桃林场、水上人民公社。1979年改划为张集、魏岗、十八里、五马、观堂、十河、大杨、双沟、古城、十九里10个区和城关镇、核桃林场、水上人民公社。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建制,下设村民委员会。至1986年底,全市共设10个区,1个核桃林场,1个区级镇,3个城镇办事处,64个乡,2个乡级镇,12个林区,9个城镇管理区,655个村委会,25个城镇居民委员会。下辖4054个自然村,135条城市街巷。
(三)城区
亳州城区位于市中北部,行政区划清以前无考。同治三年(1864)城区划为7保,其中城里4保,北关3保。民国12年城区划为12圩(西南角、东北角、西北角、南角、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水兽庙、明王台、三圣庙、火神庙等)。民国20年,全县划为8个“自治区”,城区划为一区。民国24年,全县8个区并为5个区,城区仍划为一区。后实行“保甲法”,城区设南关、东关、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水兽庙、火神庙、明王台、郑店、拉车路嘴、三圣庙等联保。后又设涡北、龙泉、明离、明台、咸平、问礼、云龙,白衣8镇。民国37年8月撤销城关区,设亳州市。全市面积18平方公里,辖城厢、北关、涡北3区,9镇(即城厢区1~3镇,北关区1~3镇,涡北区东、中、西镇)。民国38年3月,新成立的亳县民主政府撤销原亳州市所辖3区9镇,建城关区,辖1~8镇和船舶所。同年6月,城管区改为警管区。1950年6月撤警管区,建城关区,辖区调整为5镇1所(船舶所)。8月,船舶所改为涡河港。1955年12月,城西区杨楼、板桥乡,城北区老君堂、大丁、城北、五里、孟桥、马场乡的一部和十九里区的白衣,城南划入城关区。城关区辖区为3乡、5镇、1港。1956年5月,杨楼乡划入十八里区,城南乡划归十九里区,城北乡划归张集区。9月,所辖5镇撤销,改设1~8镇和水上(街道)办事处。1957年3月又调整为4个办事处。1958年9月,撤城关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第一社。1961年5月夏设城关区,9月将城南、城北、五里、杨楼划归城关区管辖。1963年5月改称城关镇,所辖的五里划归张集区,城北划归五马,杨楼划归十八里,城南划归十九里。城关镇辖城里、北关、涡北3个街道办事处。1979年8月,县革委会将杨楼、涡北公社划归城关。1983年5月,城关镇改称亳州镇,8月杨楼公社改称薛阁乡,涡北公社改称汤陵乡。1986年6月,市政府撤销亳州镇,成立汤陵、花戏楼、薛阁三个街道办事处(区级)。王大庄乡划入薛阁办事处。
附:街道办事处简介(1986)
汤陵办事处位于涡河北岸,东与五马区相邻,西部、南部隔小洪河、涡河与花戏楼办事处隔涡河相望,东南与十九里区接壤,北与张集区相连,面积约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46亩,人口44728人,其中农村25829人,辖涡北、汤陵、北郊3个管理区,6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24条街、巷,102个自然村。办事处辖乡镇企业30多家,以商业、服务业、建材、建筑业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白芍为大宗,汤王墓在境内。办事处设于古泉路。
涡北管理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设于东寨外。辖桥北、义和、估衣、火神庙、三圣庙5个居委会,24条街、巷。
汤陵管理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管理区设于丁瓦房东,距城约1公里。辖前王、汤庄、刘庄、徐庙、丁瓦、史庄、胡庄7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
北郊管理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管理区设于颜楼,距城约2公里。辖杨八里、瘟神庙、汪庄、四里、颜楼、康王、刘营、董瓦、六里井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
花戏楼办事处位于城区中部,北与汤陵办事处隔小洪河、涡河相望,南至人民路,东至谯陵路中段与薛阁办事处相邻,西与魏岗区接壤,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27亩,人口49088人。辖城里、北关、西郊3个管理区,14个居民委员会,4个村委会,88条街,23个自然村。花戏楼、华祖庵、明王台、道德中宫等古迹分布于境内。办事处办有工厂10多家,主要产品有沙发、蚊香、丝绸和人造革等。办事处设于北关永和街原城关镇址。
城里管理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设新兴、新华、东门、北门、华佗、杏花村6个居委会,辖38条街、巷。
北关管理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设大牛市、花戏楼、西顺城、大有、纸坊、里仁、纯化、白布8个居委会,辖45条街、巷。
西郊管理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管理区设于亳州西路,辖耿杨、秦庄、马何、韩营4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
薛阁办事处位于城区南部,西、南、东三面为十八里、十九里区所环绕、北邻花戏楼办事处,东北部与汤陵办事处隔涡河相望,面积约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19亩,人口38843人,其中农业人口25236人。辖谯陵、薛阁、王大庄3个管理区,5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23条街巷,96个自然村。乡镇企业以建材、农机、罗网、商业、服务业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白芍、蔬菜为大宗,部分城市居民从事药材初步加工。曹氏宗族墓群、薛阁塔、白衣庵、魏武故里等古迹分布于境内,办事处设于文化巷。
谯陵管理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管理区设于哑巴巷,辖簧学、南关、柳湖、魏武、谯陵5个居委会,19个自然村,23条街、巷。
薛阁管理区:面积14平方公里,管理区设于西关。辖西关、王楼、杨楼、刘庄、薛阁、马园、郭阁7个村委会,37个自然村。
王大庄管理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管理区设于原药材培植场旧址,距城约3.5公里,辖刘园、甘湾、包园、彭马、孙湾、王小庄、张竹园7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
(四)区、乡、镇
民国24年,全县共1个区,辖70个乡镇;农村设4个区,辖62个乡镇,其中二区辖6乡12镇:颜楼乡、前李楼乡、马厂乡、沈柳行乡、丁小阁乡、李老家乡和大颜集镇、永安镇、五马沟镇、泗合寺镇、小奈集镇、芦庙镇、张集镇、减店镇、魏岗镇、安溜镇、牛市集镇、枣子集镇。三区辖5乡9镇:凤尾乡、东埠口乡、洛家湖乡、三官庙乡、刘集乡和辛凤镇、泥店镇、观音镇、新桥集镇、沙土镇、城父镇、大杨镇、大寺镇、十九里沟镇。四区辖3乡6镇:张梁乡、麦店乡、丛林乡和赵桥镇、贾卞镇、梅光镇、涧清镇、清官镇、十字河镇。五区辖1乡14镇:王岗营乡和双沟镇、贾集镇、铁佛寺镇、油河镇、师店镇、三岔镇、新德寺镇、忠心镇、高公庙镇、立德镇、龙德镇、顺河镇、仁和镇、古城镇。
1949年10月至1950年6月,全县设沙土、张集、颜集、城西、城关、十河、双沟、大杨、古城、十九里等10个区。其中沙土区辖陈大楼、观堂、刘集、三官、大寺、潘庄、沙土、纪庄、夏庄、阎窑、泥店、田楼、王楼、余集、秦胡同等15个乡;张集区辖程屯、城北、黄庄、小奈、黄寨、田楼、安武刘、董六、芦庙、雷庄、河东、路东、张集、贾庄、柳行、毛庄、晁庙、北曹、陈店、王阁、王楼、乔楼、减店等23个乡;颜集区辖赵庄寺、泗合寺、轿顶庙、段菜园、颜集、徐洼、老君堂、李集、赵槽、五马、马桥、黄营、吴庙等13个乡;城西区辖陈抟、徐寨、孙口、板桥、十二里、十八里、窦阁、孟桥、赵楼、安溜、蒋李、谭楼、逮楼、刘寨、宋楼、大权、中心、魏岗、朱庄、孙湾、王井、丰楼、丁楼、陈庄、孟阁、马场、郭庄、王堂、王楼、牛集、梁庄等31个乡;城关(警管区)辖第一、二、三、四、五镇和船舶所;十河区辖梅城、侯桥、天齐、孙营、刘光、十河、尹寨、宋三官、张桥、芦天,赵桥、兴国、姬桥等13个乡(镇);双沟区辖柴楼、纪楼、祁庙、洪深、双沟、王寨、华严寺、铁佛寺、贾集、油河、王庙、李巴、修三官、杨庙等14个乡;古城区辖程寺、桑寨、林桥、罗集、店集、徐楼、柴庙、古城、徐庙、申楼、李村、乔楼、立德、何大、周何、杨集、杨店、宋营、李寨、龙德等20个乡;大杨区辖大杨、瞿老家、李新楼、钓台、丁固、程瓦、冀老家、马楼、郝屯、董楼、小杨、王楼、众姓、铁营、花行、城父、姚湾、李营、大辛、胡桥、修楼、大宋、范庄等23个乡;十九里区辖城东、车埠口、白衣、岳桥、玉皇、于庄寨、权桥、十九里、杨龙、洛河、涡北、辛集、李小楼、马寨等14个乡。
1950年6月至1952年8月,全县设十河、双沟、古城、城父、十九里、大寺、张阁(余集)、颜集、张集、城西、魏岗、油河、城关等13个区。其中十河区辖李巴、梅城、侯桥、天齐、孙营、刘光、十河、尹寨、宋三官、张桥、兴国、姬桥、刘大庄、孙大庄、曹店等15个乡;双沟区辖申岗、纪楼、祁庙、双沟、洪深、王寨、刘巴、杨庙、程寺、罗集、董寨、林桥、桑寨、吴寨等14个乡(镇);古城区辖古城、许楼、店集、柴庙、徐庙、龙德、立德、周何、何大、宋营、穆庙、杨集、李村、李寨等14个乡;城父区辖城父、铁营、小杨、众姓、花行、姚湾、李营、于里铺、沙土、大杨、聂桥、丁固、丁楼等13个乡(镇);十九里区辖城东、车埠口、李小楼、白衣、岳桥、于庄寨、马寨、权桥、十九里、杨龙、涡北、洛河、辛集、崔寨等14个乡;大寺区辖大寺、徐庙、涡南、赵北、火头楼、支庄、王套楼、高桥、徐楼、颜楼、陈大楼、肖庄、张老家、张阁、观堂等15个乡;张阁(余集)区辖高阁、八里、王楼、鲁楼、泥店、余集、李吉楼、五马、草寺、张店、宋店、刘集、程楼、李集等14个乡;颜集区辖颜集、老君堂、赵庄寺、八里河、大丁、大于、安武刘、丁大楼、轿顶庙、黄营、马桥、段菜园、董六、泗合寺等14个乡;张集区辖柳行、陈店、芦庙、田楼、黄庄、五里、城北、贾庄、张集、毛庄、北曹、小奈、大吴、陈楼等14个乡;城西区辖十八里、孙口、十二里、板桥、陈抟、徐寨、窦阁、安溜、丁楼、杨楼、孟桥、谭楼、刘寨等13个乡;魏岗区辖魏岗、马场、中集、大权、逯楼、李集、赵楼、半楼、郭楼、中心、陈庄、减店、乔桥等13个乡;油河区辖胡桥、乔楼、申楼、铁佛、油河、修三官、溜集、芦天、赵桥、大宋、冀老寨、孙竹园、修板桥等13个乡;城关区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镇和船舶所,是年8月辖第一、二、三、四、五、六镇和水上所。
1952年8月至1955年12月,全县十河、双沟、古城、立德、油河、城父、十九里、观堂、大寺、泥店(张阁)、颜集、张集、城西、魏岗、城北、城关等16个区。其中十河区辖李巴、梅城、侯桥、天齐、刘光、十河、尹寨、宋三官、姬桥、邓心、孙大庄、刘大庄、孙营等13个乡;双沟区辖祁庙、杨庙、梁寨、申岗、王营、王寨、刘巴、吴寨、淝河、双沟、洪深、程寺、纪楼等13个乡;古城区辖古城、柴庙、徐庙、何楼、店集、白庄、林桥、罗集、李腰、薛老家、许马、龙德、焦瓦房等13个乡;立德区辖立德、大宋、李材、孙庄、穆庙、崔庄、乔楼、申楼、马塔楼、李寨、王菜园、杨集、宋营等13个乡;油河区辖铁佛、油河、修三宫、溜集、芦天、赵桥、修板桥、胡桥、洛北、孙竹园、游鹿寺、师店等12个乡;城父区辖城父、大杨、小杨、众姓、铁营、花行、李油坊、蒋槽坊、佛君庙、郝屯、丁固、聂桥、邵阁等13个乡;十九里区辖城东、车埠口、李小楼、权桥、十九里、薛菜园、涡北、朱庄、姜屯、城南、白衣、崔寨、李新楼等13个乡;观堂区辖刘集、张阁、王套楼、赵楼、蒋楼、徐楼、颜楼、观堂、瞿楼、于里铺、陈大楼、张老家、沙土等13个乡;大寺区辖徐庙、支庄、火头楼、赵北、涡南、大寺、张大庄、于庄寨、高桥、马寨、刘楼、凤凰、辛集等13个乡;泥店(张阁)区辖高阁、八里、王楼、鲁楼、泥店、李集、余集、李吉楼、五马、草寺、张店、宋店、丁村寺等13个乡;颜集区辖泗合寺、颜集、大于、轿顶庙、李石槽、郭桥、黄营、岳楼、段菜园、吴庙、李庄、马桥、赵庄等13个乡;张集区辖柳行、北曹、毛庄、贾庄、张集、陈店、小奈、田楼、董六、陈楼、中心、丁庄、芦庙等13个乡;城西区辖十八里、孙口、十二里、板桥、陈抟、徐寨、窦阁、安溜、丁楼、杨楼、蒋李、谭楼、刘寨等13个乡;魏岗区辖魏岗、牛集、大权、逯楼、半楼、郭楼、陈庄、减店、石庄、徐庄、小马、王庄等12个乡;城北区辖大吴、李楼、赵庙、马场、邢寨、老君堂、城北、孟桥、大丁、五里、刘营、黄庄等12个乡;城关区辖第一、二、三、四、五、六镇和涡河港。
1955年12月至1957年3月,全县设十河、双沟、古城、大杨、十九里、观堂、五马、张集、十八里、城关等10个区。其中十河区辖大马、十河、梅城、侯桥、天齐等5个乡;双沟区辖杨庙、朱瓦房、淝河、油河、孙集、双沟等6个乡;古城区辖古城、店集、罗集、龙德、王塘、茹沟、陈大、修刘等8个乡;大杨区辖师店、刘小庙、高堡、蒋槽、张土楼、姜庄、修板桥等7个乡;十九里区辖河东、李小楼、薛菜园、涡北、沿涡、岳桥、城南等7个乡;观堂区辖观堂、瞿楼、支庄、陈大楼、刘集、张老家、张大庄等7个乡;五马区辖丁庄寨、丁大楼、泥店、吴庄、刘营、王楼、吴小阁、丁余寺等8个乡;张集区辖芦庙、黄寨、柳行、张集、减店、五里、黄庄、大吴、城北等9个乡;十八里区辖十二里、杨楼、安溜、魏岗、牛集、大权、窦阁、小马、丁楼等9个乡;城关区1955.12~1956.11辖第一镇、第二镇、第三镇、第四镇、第五镇、第六镇、涡河港等6镇1港;1956.11~1957.3辖第一办事处、第二办事处、第三办事处、第四办事处、第五办事处、第六办事处、第八办事处、水上办事处等8个办事处。
1957年3月至1958年9月,全县设古城、大杨、观堂、五马、十八里、张集、十九里,十河、城关镇等9个区(镇),其中古城区辖古城、油河、立德、杨集、龙德、淝河等6个乡;大杨区辖师店、溜集、刘小庙、邵阁、佛君庙等5个乡;观堂区辖观堂、刘集、沙土、支庄等4个乡;五马区辖泥店、五马、颜集、李集等4个乡;十八里区辖安溜、魏岗、窦阁、牛集、孙口等5个乡;张集区辖张集、王楼、芦庙、小奈、五里第5个乡;十九里区辖河东、薛菜园、大寺、十九里、赵桥等5个乡;十河区辖十河、双沟、梅城、杨庙、贾集等5个乡;城关镇辖第一、第二(北关)、第三(涡北)、第四(水上)等4个办事处。
1958年9月至1961年5月,全县设人民公社13个:城关、十河、双沟、立德、城父、大杨、观堂、十九里、五马、张集、魏岗、十八里、核桃场。
1961年5月至1966年5月,全县设十河、双沟、古城、立德、十九里、张集、大杨、十八里、魏岗、观堂、城关、五马、核桃林场等13个区(场、镇)。1963年5月区进行调整,十河区撤销,所辖梅城、穆楼、杨岗、十河、赵桥等5个乡划入双沟区。双沟区兼辖双沟、纪楼、淝河、杨庙。古城区辖古城、龙德、油河、店集、罗集、立德、李村、杨集、杨店等9个乡;原立德区撤销。十九里区辖余集、明家湾、大寺、十九里、杨桥、薛阁、王寨等7个乡。张集区辖张集、柳行、大吴、小奈、芦庙、减店等6个乡。大杨区辖师店、丁固、大杨、城父、高堡、蒋槽、溜集等7个乡。十八里区辖羊庙、十八里、侯桥、孙口、十二里、魏岗、窦阁、牛集、安溜、张沃等10个乡;魏岗区撤销,所辖乡划入十八里区。观堂区辖观堂、张苇、刘集、沙土、张大庄等5个乡。城关镇辖第一(城里)、第二(北关)、第三(涡北)等街道办事处;原辖五里、杨楼、城南、城北4个乡,1963年5月,分别划入张集、十八里、十九里、五马4个区。五马区辖五马、张店、泥店、吴小阁、李集、颜集、城北等7个乡。核桃林场不辖乡。
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全县设古城、观堂、十九里、十八里、大杨、五马、张集、双沟、城关镇、核桃林场等10个区(镇、场);其中古城区辖古城、龙德、油河、店集、罗集、立德、李村、杨集、杨店等9个乡;观堂区辖观堂、张苇、刘集、沙土、张大庄等5个乡;十九里区辖余集、明家湾、大寺、十九里、权桥、薛阁、王寨等7个乡;十八里区辖张沃、安溜、窦阁、魏岗、牛集、侯桥、十八里。十二里、孙口、羊庙等10个乡;大杨区辖师店、丁固、大杨、城父、高卜、蒋槽、溜集等7个乡;五马区辖五马、张店、泥店、吴小阁、李集、颜集、城北等7个乡;张集区辖张集、柳行、大吴、小奈、芦庙、减店等6个乡;双沟区辖双沟、淝河、任小庙、纪楼、十河、赵桥、梅城、杨岗、穆楼等9个乡;城关镇辖城里、北关、涡北等三个办事处;核桃林场不辖乡。
1969年4月至1979年8月,全县设23个人民公社(场、镇):十河、赵桥、双沟、淝河、古城、立德、大杨、城父、十九里、辛集、观堂、沙土、五马、张店、张集、城北、王楼、魏岗、张沃、十八里、水上、城关镇(城里、北关、涡北三个办事处)、核桃林场等。
1979年8月至1986年12月,全县设十河、双沟、古城、大杨、观堂、十九里、张集、魏岗、十八里、五马、城关、核桃林场、减店、薛阁、汤陵、花戏楼等区(镇、场、办事处):其中十河区辖梅城、穆楼、杨岗、十河、赵桥、溜集、小赵庄等7个乡;双沟区辖双沟、淝河、任小庙、大店集、冯洼、纪楼等6个乡(镇);古城区辖古城、龙德、杨店、杨集、立德、李村、油河、铁佛等8个乡;大杨区辖师店、大杨、高卜、蒋槽、城父、丁固等6个乡;观堂区辖沙土、刘集、张苇、李大、张竹园、蒋集、观堂等7个乡;十九里区辖王大庄、辛集、余集、大寺、李门楼、十九里、薛菜园、石轿铺等8个乡(镇);张集区辖张集、王楼、芦庙、小奈、柳行、大吴、燕庄等7个乡;魏岗区辖魏岗、牛集、张沃、后孙湾、安溜、刘小庙、马场等7个乡;十八里区辖十八里、孙口、侯桥、十二里、丰庙等5个乡;五马区辖泥店、五马、李集、吴小阁、颜集、张店等6个乡。城关镇1979年8月辖城里、北关、涡北3个街道办事处和杨楼、涡北两个人民公社。1983年5月城关镇改称亳州镇;同年8月杨楼公社改称薛阁乡,涡北公社改称汤陵乡。1986年6月撤销亳州镇,成立花戏楼、汤陵、薛阁3个市辖城镇办事处;核桃林场及减店镇皆不辖乡(镇)。
乡、镇(农村)辖区一览表(1986)


附:主要集镇
张集位于城北15公里,亳宋河右岸。原为小路店,后称张家集,现名张集。以附近有张庄而得名。呈长方形块状聚落,并向南、北、西三方向延伸,居民201户、916人,多务农。有建材、粮食加工等工业。近年来酒类酿造发展很快,有“十里酒乡”之称,亳州——商丘公路经此,是亳州市北通河南省之要冲,并有支线西通减店镇。
减店镇位于城西北20公里处,西邻小洪河。相传南北朝时,粱镇北将军元树葬于此,因当时元树被封为成阳王,故该地称“咸王家”。后世误为“减王家”,兴集后则称“减家店”,简称“减店”。集市呈不规则多元状聚落,古井酒厂工厂区向北扩展,集市向东延伸,与吴庄、前后怀搂连成一片。为减店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260户,1300人。安徽省亳州古井酒厂即建于此,所产古井贡酒驰名中外,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近年以古井贡酒为龙头,镇上又发展民办酒厂20余家,还办有纸板厂等。公路经张集通市区和商丘市。
五马沟集位于城东北10公里处,北临武杨河。传说汉代王莽赶刘秀至此,刘秀坐骑在这里一小沟内卧伏躲避,故称“卧马沟”,因“卧”、“五”发音相近,后又演化为“五马沟”。兴集后,随沟名之,呈方形块状聚落,向南扩展并沿公路向东西方向延伸,为五马区公所和五马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234户,1076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农具修造、建筑材料等。公路干线西通市区,东至淮北市,北达河南省虞城县。
魏岗集位于城西北13公里处,是古代亳州至开封道上的十八岗之一。因近处居民多魏姓,故名之。兴集后,随岗名。集区呈东西向长方形块状聚落,为魏岗区公所和魏岗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380户,1661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木材加工、农具修造、建筑材料、人造金刚石等,亳州至柘城公路经此。
牛集位于市西北边睡,距城20公里。北齐武平四年(573),当地人牛四曾在此修一寺庙,后称“牛四寺”,兴集后以“牛四集”为名。后因该集牲畜交易较为兴旺,名称又演化为“牛市集”。集区呈东西向长方形状聚落,为魏岗区牛集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271户,1583人,多务农。集上有面粉厂和砖瓦窑厂。亳州——柘城公路经此。集北牛屎孤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里铺位于城西9公里涡河南岸,清代名“涧清铺”,后因距亳州城18里,故改称“十八里铺”。集区呈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西延伸,为十八里区公所和十八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739户,3784人,以务农为主,兼营商业。工业有粮食加工、农具修造、木材加工、建材等。亳州——鹿邑公路经此,是亳州市西通河南省之重要门户。
观堂集位于城东25公里,因有观音堂古庙而得名,呈不规则块状聚落。为观堂区公所、观堂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338户,1662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木材加工、食品、酿造等,有公路通往市区。
辛集位于城东9公里处。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新兴集”。后附近居民建一关帝庙。为表示施主辛劳,遂更名“辛集”。为十九里区辛集乡人民政府驻地。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居民142户,703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砖瓦窑场等。有砂石路通市区。
大寺集位于城东南15公里涡河北岸,涡河闸以东,以集西有大寺庙而得名。沿涡河北岸呈带状聚落分布,并向东西延伸。近年又向涡河闸两端扩展,集市贸易兴隆,是目前亳州涡河水运主要码头。水路上通市区,下达淮河,可通江苏、浙江等省。公路经十九里集通市区,为十九里区大寺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635户,3073人,多务农,兼营商业和装卸业务。
十九里集位于城东南9.5公里处,涡河南岸,因此处为古十九里沟(今名凤尾沟)入涡河处,故原名“十九里沟”。集区呈长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西方延伸,为十九里区公所和十九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530户,2760人,多务农,兼商业。工业有铁木业和粮食、食品加工等。亳州——蚌埠公路经此,并有支线通大寺集。
十字河集位于城西南15公里处,因宋塘河与赵王河在此垂直交叉呈“十”字形,故名。集区呈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南北延伸,为十河区公所和十河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376户,1629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淀粉加工和木材加工等。亳州——阜阳公路穿集而过。集南有古朴树一株,茎周长12米,植于明嘉靖年间,现仍枝繁叶茂,为市内重点保护的古树。
梅城集位于城西南20公里处,为商代梅伯之封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梅城县,大业三年(607)撤销建置,并入谯县。呈方形块状聚落,为十河区梅城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310户,1515人,多务农。有粮食加工业等工业。筒易公路通十字河集,接亳州——阜阳公路。
双沟集位于城西南26公里宋塘河东岸,因中沟和蒲沟在此与宋塘河交会,故名“双沟”。金天兴二年(1233),金哀宗迁蔡,自亳州进次州南,曾避雨于此。该镇历代为亳州城南之交通要冲,宋、金时期为亳州五个重镇之一。呈长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南北延伸,现为双沟区公所和双沟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658户,2886人,多务农。工业有酿造、榨油、粮食加工、农具修造等。亳州——阜阳公路穿集而过,并有支线通河南省郸城县。
三官集位于城南22公里龙凤新河西岸,因有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且居民多姓修,故名“修三官庙”,后成集改为“三官集”。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并向南延伸,为市核桃林场场部驻地。居民46户,298人,以林业为主,兼营农业,盛产核桃,有粮食加工等工业。亳州——古城公路经此。
大杨集位于城东南25公里亳城河左岸,居民多杨姓,为与之境内小杨集区别,故名“大杨集”。集区呈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南西北延伸,为大杨区公所和大杨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283户,1412人,多务农。有粮食加工、酿造、榨油、农具修造、木材加工等工业。亳州——蚌埠公路经此,并有支线经立德、古城至淝河口与亳州——阜阳公路相通。
城父位于城东南35公里涡河南岸,为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为陈国夷邑,楚灭陈,迁许于此,后为楚太子建所居。相传太子建为表示对其父感恩,遂改夷邑为城父。汉代于此置城父县,属沛郡。南北朝时期宋改名俊仪县,隋复名城父县。明洪武初年撤销县的建置并入亳州。清时称“城父寨”,城池遗迹至今尚依稀可辨。集区呈长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西延伸,现为大杨区城父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109户,583人,多务农。亳州——蚌埠公路穿集而过,附近有望花台、青凤岭、伍员庄户等古迹遗址。
古城位于城南40公里芦草沟南岸,古城名称由来待考。兴集后称“古城集”,为亳南重镇。抗日战争时期,亳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曾迁此。为古城区公所和古城乡人民政府驻地。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并向南延伸,居民375户,1648人,多务农。集东南苏赵庄林场所产酥梨,曾荣获华东五省鉴评第一。集市贸易兴盛。工业有粮食加工、榨油、酿造、铁木业加工、建筑材料制造等。有公路通市区,并有东西支线接亳州——蚌埠和亳州——阜阳公路干线。
龙德寺位于市境南端边陲,在龙凤新河入西淝河处,距城43公里。集西,唐代建有龙泉寺,明弘治九年(1496)改名为“龙德寺”,后集随寺名。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为古城区龙德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507户,2007人,多务农。有粮食加工、农具修造等工业。有公路经古城集通市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