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建国初期,阜南县未设专门的科技机构,由宣传文教部门负责科学知识的宣传、传播和普及工作。经常宣传科学技术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开始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农药、化肥;对人、畜传染病进行防疫、注射疫苗以及新法接生等。
1956年5月11日,成立阜南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协会”),配备专职人员。成立医药卫生、农学、工程等学组。1958年11月,科普协会更名为阜南县科学技术协会。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后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普遍开展,由县工业和农业系统领导人组成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着重普及农业生产技术,如引进良种,改革农具,实行耕作技术改革。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县科委撤消,科普工作停滞。1962年恢复县科协,1964年成立农学、医学、水电、理科4个学组。“文化大革命”开始,科技组织解体。至1968年阜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生产指挥组,下设综合组(包括科技组织在内)。在此期间科技工作主要抓赤眼蜂防治农业病虫害的研究。
1978年8月,陆续恢复科委、科协组织,合并办公,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增设科研机构,充实科技人员,科技工作逐步走向正规。1984年12月5日,阜南县召开了第3次科协代表大会。1985年全县、区、乡、村都建立了科技组织,配备了专职干部或业余科技员。实现了科技干部专业化,城乡科普网络化,科技工作经常化,促进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经济的振兴。
二、专业科研机构
1、阜南县农科所:
1955年,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作物的栽培、良种选苗繁育、病虫防治、农具改良等农业技术的改革推广普及工作。其后相继建立了棉花原种场、畜牧良种场、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园艺场、麦豆良种场、水产养殖等比较专业的实验研究场所。1959年,在县农技推广站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设在县城北郊双碑乡境内,有土地百亩,其中25亩作各种作物的栽培实验园地。另在城西南郊阜西乡的张油坊设分部,有土地210亩,供大田繁殖良种用。2、阜南县生物防治研究所
1970年,县成立了赤眼蜂、蓖麻蚕研究所,位于城区东北隅、焦阳路西侧。1984年,改称阜南县生物防治研究所。它是一所专门从事以赤眼蜂、蓖麻蚕为主的生物防治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在安徽省还是唯一的一个这种科研机构。所内有试验室、化验室、赤眼蜂自动化繁殖室、冷库。设赤眼蜂组、蓖麻蚕组、机务组、后勤组和办公室,有价值10万元的仪器设备。
3、气象站
1956年下半年筹建,1957年成立“阜南县气候站”,设在县办冷寺农场。1951年8月迁至现址——城区东北隅,农科所路东偏北,东经115°35′、北纬32°38′。1960年,改称气象服务站。1979年8月改称阜南气象站,1984年3月改为阜南县气象局。1986年,有技术人员10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技术干部7人。
4、地震办公室
阜南县历来无观测地震的设施。1974年始由县科技组兼办有关地震方面的业务。1975年3月成立阜南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办公室,1976年3月成立防震抗灾指挥部,年底,地震办公室建成地震中心测报站。1981年3月改称阜南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5人。
5、能源办公室
1958年,为了大办沼气,县城立了“沼气小组”,这是阜南县最早的能源机构。以后因沼气试验一些技术问题难解决,小组亦趋于瓦解。1980年8月,县再次成立沼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隶属县科委。1981年沼气办划归农业办公室领导。1984年7月,在沼气办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农村能源开发委员会领导小组,下设能源办公室和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从事农村能源开发,继续试办沼气及省柴灶的推广普及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