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建设
民国时期,阜南县大部分属于国民党阜阳县第三区,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偏僻落后,有利于党的活动。大革命失败后,民国17年(1928)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共产党员张耀先、聂鹤亭先后回到阜阳,与地方党组织周传业等人联系,恢复了中共阜阳县委后,到家乡赵集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民国18年底,建立中共冷寺小组,党员5人。次年,在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冷寺支部,党员8人。民国19年7月,中共阜阳中心县委机关转移到冷寺、小田集等地,在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冷寺区委(亦称新区区委),书记曾哲清,辖5个党支部,党员30多人。以老窑湖为中心开展农民运动,准备举行农民暴动。民国20年春,因暴动计划泄露,敌人进行大搜捕,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心县委被迫转移。同年5月,中共阜阳县委军事部长周定一在冷寺召开党员会议,恢复冷寺临时区委,冷焕章任书记,辖郜庙、东骆寨、王板桥、冷寺、张桥口5个支部,1个直属小组,党员30人,隶属中共阜阳县委。民国21年5月,冷焕章去苏区开会,冷寺临时区委改选,张国英任书记,辖郜庙、东骆寨、王板桥、冷寺、周油坊5个支部,党员32人,隶属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同年10月,冷寺临时区委解体。民国22年1月,中共阜太县委成立,县委负责人陈世刚(陈伯岭)在王板桥召开会议,建立了中共小田集区委(亦称南乡区委),王朝敬任书记,辖于桥口、小张集、王板桥、冷寺、白果寺5个支部,党员30人。民国23年8月,在王板桥成立中共皖豫边区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小田集,直接领导小田集区委的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运工作。同年11月,因皖豫边区中心县委出现叛徒,党组织遭到破坏,至民国24年春,冷寺、小田集、王板桥等地,先后有23名党员被捕,部分党员隐蔽外地,党的活动中断。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下,阜阳中共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民国27年初,中共党员张兰芝受上海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同年春,张兰芝在冷寺、双碑、白果等村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先后恢复4个党团小组,共30余人。10月,张兰芝任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工作团第一队队长。民国28年3月,率工作队员36人(党员10人)到小田集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党员20多人,成立了中共小田集支部,隶属中共阜阳县委。同年冬,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张兰芝等被迫澈离,因支部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于民国29年3月党的活动中止。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和豫皖苏军区党委于民国36年11月决定由军区三团在阜阳以南、淮河以北、临泉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开辟阜南县,成立中共阜南县委员会和阜南县民主政府,机关设在吕大寨,由三团政委刘果兼任县委书记,隶属中共豫皖苏第四地委领导。民国37年1月7—9日,书记刘果、县长林野平在吕大寨开会,宣布阜南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并决定建立5个区政权。4月,开始建立乡、镇基层政权,到年底先后建立许堂、赵集、于集、苗集、公桥、柴集6个区委、7个党支部,党员85人。其中,机关党员83人,农村党员2人。内有妇女党员5人。
1949年2月,阜南县撤销,所属各区、乡归还原县制。1949年6月,设立中共阜南工作委员会。工委下辖6个农村区委,2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76人。
1950年6月,改阜南工委为中共阜南县委员会后,下辖8个农村区委,在104个乡中建立53个联乡党支部,党员发展到687人。1953年初改设16个农村区委,在198个乡中设立99个联乡党支部,至1954年完成了全县整建党任务。1955年与颍上县及河南省的淮滨县进行边界调整后,全县201个乡全部建立了乡党支部,并逐步配齐专职乡党支部书记。1956年初,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需要,调整区乡,全县保留10个区委,扩划为78个乡,各乡皆成立了党总支委员会。党员发展到10037人。1957年,又撤销3个区委,建立12个直属乡镇党委,38个区属乡党委和1个直属机关党委。1958年秋,撤区建立11个公社党委,123个生产大队党总支部及821个生产队党支部。1961年,经过整风整社,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区委建制,全县改设11个区委、62个区辖人民公社党委,506个生产大队党支部,党员13437人。1966年,县委下设11个工作机构,领属10个区委,1个镇党委,63个公社党委,11个党总支部和697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4593人。当年,开展“文化大革命”。1967年2月,群众组织进行夺权活动,党组织逐步陷入瘫痪状态,广大党员停止组织活动。
1968年7月,阜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完全取代了县委、县人委的职权。1969年底,阜南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普遍开展了整党建党工作,基层党组织陆续恢复活动,绝大多数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
1977年,阜南县进行了整党整风。党员干部在整党整风中都做了个人鉴定。1979年,将27个公社党委调整为11个区镇党委及83个区辖公社党委。1983年,将全县83个公社党委改建为82个乡镇党委,完成了农村体制改革任务。
1985年,有基层党委86个,总支24个,支部1342个,区委11个,党组23个。党员28441人。
表143建国后部分年份党组织建设情况统计表

二、县委内设工作机构
1947年,中共阜南县委成立时,内设组织部、民运部。
1949年,中共阜南工委,仅设组织部。
1950年,中共阜南县委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1952年增设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县直机关总支委员会。
1953年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和党员训练班。
1954年撤销农村工作委员会,设立农村工作部。
1956年增设文教部、财政贸易部、工业交通部和政法部,并将秘书室改为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监察委员会。1957年成立县直机关党委会,撤销政法部,文教部并入宣传部改称宣教部。1958年复称宣传部。1959年工交部分设为工业部和交通部。县监委改为县委监委会,恢复政法部,县委、县人委两办公室合署办公。1961年将工业部、交通部合并为工交部,1962年底撤销财政贸易部,1963年初撤销工交部、政法部,成立政法领导小组。1964年设立财贸政治部、工交政治部。至此,县委尚有11个常设工作机构。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3月以后,由于县委领导机构被宣布夺权,工作机构瘫痪。1968年9月,原县委各工作机构建立革命领导小组,行使本机构的职权。10月,县革命委员会设立办事组、生产指挥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4大组,取代了县委各工作机构的职能。
1978年1月,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政策研究室,撤销县革委会4大组。1979年恢复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党校。1981年恢复县政法领导小组和农村工作部。1982年撤销政法领导小组改设政法委员会,同年设立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和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1984年春,县直机关进行机构改革,调整了单位领导班子,将纪律检查委员会上升为副县级领导机构。县委增设老干部局、打击经济领域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5年县委工作机构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法委员会,直属党委会、党校、信访办公室、党史征集办公室、老干部局、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三、历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阜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干1956年5月3—8日在县党训班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45人,列席代表56人,代表全县5639名党员(1955年底数)。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县委书记郭铁《关于中共阜南县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张建珍《关于今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意见的报告》。大会选出中共阜南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1人,候补代表2人;还选出了中共阜南县本届监察委员会委员11人。同时召开中共阜南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阜南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9人。并选举出书记和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阜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9月27—10月3日在县淮河戏院召开。应到代表369人,出席代表301人,列席代表26人,代表全县党员9953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县委书记郭铁《关于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县委第三书记于月周传达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和省委一届二次会议决议;通过了关于农业、工业、财贸、文教卫生、党的建设等方面的12项工作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阜南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7人,候补委员5人。同时召开中共阜南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阜南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党阜南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70年11月13日至16日在县淮河戏院召开,应到代表620人,实到546人,代表党员15152人。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李璋煜致开幕词,副组长白镜清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阜南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37人,候补委员4人。组成了由军、干、群三结合的县委领导班子。同时举行三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会,常委7人。并选出书记和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阜南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8月10日至13日在县淮光影剧院召开。应到代表376人,实际出席367人,代表全县党员27382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县委书记王化成所作的《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开创阜南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县纪委书记李文方所作的《端正党风,严肃党纪,为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而奋斗》的纪检工作报告。大会选出中共阜南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33人,候补委员6人。同时举行四届一次全体委员会,选举出中共阜南县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1人。并选举出书记、副书记。
表144中共阜南县委领导人更迭表

四、党员教育
在革命战争年代,阜南的党组织处于秘密活动阶段,不允许开展固定的党课集体教育,只是利用支部或小组秘密活动时,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
建国后,各级党组织围绕各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对党员进行教育。教育的方式,主要通过支部上党课或办党训班进行。
1950年,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整风运动,主要整顿党员不纯和作风问题,建立支部各种制度。
1952年,开始了全县范围的整党运动,对党的基层组织分期分批普遍整顿,对党员进行关于党纲党章的教育以及共产党员八项条件的教育。
1953—1958年,组织党员和干部重点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业合作化知识和《农业发展纲要》、党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共举办党训班23期,培训党员积极分子5131人。
1958年3月至1963年,共举办党训班33期,培训党员10085人次。重点学习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人民公社好》、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九中全会精神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和学雷锋活动等,以推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及开展反“五风”,扭转社会风气。
1964—1966年,全面开展以清组织、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简称“四清”)为主的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9年12月,县委党校改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至1976年举办多期“老大难”学习班和10多期“反击右倾翻案风”。这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开展批林批孔,搞路线教育等。
1977—1985年,共举办30期轮训班,轮训党员8091人,主要学习内容:《论十大关系》、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邓小平文选》等。党员通过1977年和1984年至1985年的整党整风,都作出了个人鉴定。
五、纪律检查
建国后,党组织对党员的纪律教育,时刻不放松。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党内思想问题,抓住典型,利用正反两方面材料,向广大党员进行党纪教育。1951年,对许堂区委副书记武廷胜霸占军人妻子,及时处理上报地委通报全区。1955年黄岗区委书记吕振堂与群众共甘苦,在下大雪时带领干部背面粉到群众家发放的事迹,给予通报表扬。1962年根据党员干部近几年的思想实际,县纪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广泛深入学习党章、《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农村工作六十条》等文件,以加强纪律教育。1977年和1984年,结合整党整风对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进行全面教育。
在对党员进行教育的同时,县纪委本着纯洁组织,保护教育党员干部的宗旨,对党员所犯错误的案件,及时组织纪检干部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核实,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应受处分的,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根据错误性质、情节、坦白交待态度,认错改错程度,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原则,予以正确处理。
“文化大革命”前,受理的案件直至农村基层普通党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检工作中断。1980年后,按干部管理范围,县纪委主要受理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的党员违纪案件以及上级批办的党员违纪案件。建县以来查处情况见附表。
表1451952—1985年党员受纪律处分情况统计表

1979年,县纪委恢复职能后,遵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工作。全县共需复查的案件1416件,至1985年已复查1219件,占应复查的86%,其中全错全平的956件,部分错部分平的129件,维持原结论的134件。
另外,农村、城镇不脱产基层干部和不是干部身份的党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批判处理的941人,全部复查纠正。
在平反、纠正冤假错案中,共收回安排工作的562人;作退职处理的1人;作退休处理的51人;恢复党籍的27人。
六、统战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并取得了各个时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1930年9月,中共阜阳中心县委南乡区委根据当时反帝反封建的统战策略,在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学校中开展统战活动,争取和团结一些进步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增强扩大革命力量。阜阳六区区长曾哲清就是争取过来的统战对象,后任中共阜阳南乡区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员共产党员张兰芝、连仲三带领部分抗日工作团团员到小田集一带,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团结各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很快扩大到中岗、许堂、薛集、王化、地城、焦陂、三塔等地,成立青抗、农抗、妇抗、商抗等群众组织千余人。中岗青抗、商抗联合召开数千人的抗日除奸大会,并举行抗日游行示威,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建国后,吸收各界民主人士参与人民政权建设。在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时,代表中都安排一定比例的爱国民主人士。1980年,政协阜南县委员会成立后,历届县政协委员、常委和副主席都安排选有爱国民主人士。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统一服务。
落实各项统战政策1979年开始对错划右派分子案件遗留问题,进行复查,予以全部平反改正,该安排工作的给安排了工作,对受株连的家属子女,也给予改正,落实了政策;对投诚起义人员,通过翻阅其档案,明确身份的共172人,其中起义时任团职的9人,营职的4人,连、排职的54人,其他95人;投诚时任师职的1人,连、排职的3人,其他6人。通过落实政策,对镇反中被错杀的人员,给予撤销原判恢复名誉;被判刑和失去工作的人员,给予收回安排工作。
对台工作1981年,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司对台工作。已查明,全县去台人员58人,加上他们的配偶、子女共350余人;去台人员直系亲属96户,509人,已有53人与家中亲属通信、通汇,占去台人员的91%,历年汇款总额为14.11万元。自1981年起,共受理台属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株连的案件32件,通过复查,落实安置工作7人,收回城市户口及粮油关系11人,归还房产7间,折价赔偿1300元。为驾机起义归来的李大维家中叔父李鸿藻购置家具1套,盖厨房1间,打压井1眼,给生活用煤1吨,面粉200公斤,并解决衣料、棉被、蚊帐等其他生活用品。对其他台属,先后推选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各1人;选为县人大代表3人、县政协委员7人、县政协常委3人。
七、信访工作
建县初期,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工作由县委秘书室代办。1952年6月,分别成立了县委、县人民政府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各自隶属于县委、县政府办公室。1961年,改“接待室”为办公室。1981年,改称信访科,隶属县委办公室,翌年恢复“中共阜南县委、阜南县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属局级单位序列。除县信访办公室经常负责信访工作外,纪委、民政、司法等部门也分别设置各自的接待组织,做了大量信访工作。
各个时期信访反映的内容不同,1951—1954年,主要是检举地、富、反、坏分子的罪行,以及反映干部的政治历史、违犯政策、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蜕化堕落等。1958—1959年,主要是反映“反右”扩大化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浮夸”、强迫命令等问题。1960—1961年,主要是反映农村生活问题,干部多吃多占等。1962—1965年,则反映要求就业,对冤、假、错案的申诉平反等。1977—1985年,主要是反映“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历次运动中有关冤、假、错案的申诉。中共十二大后,信访内容主要转向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反映“四化”建设的问题、意见、建议。信访部门及时向领导反映新形势下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主要精力查案件,结合改革开放和群众信访的实际,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协调工作,正确处理矛盾,维护安定团结,为端正党风和转变社会风气服务,起到领导的耳目和参谋作用。1984年,县委、县政府为更好的做好信访工作,实行接待来访日制度,每星期三为接待日,县委、县政府负责人亲自接待来信来访。包接待,包处理,对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1—1985年,共受理信访47787件次,处结45305件,占94.8%,其中444件次需查报结果的信访全部查结。
八、老干部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干部离退休制度逐步完善,1982年国发(1982)62号文件重新规定:“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已经退休的干部,符合本规定的,应当改为离休”。
根据这一规定,全县符合离休条件的675人,至1985年底统计全县已办理离休手续的243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26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217人,正、副县级4人,享受副县级的42人。
离休干部政治待遇不变,享受同级在职干部出席的重要会议;阅读重要文件;参加组织生活;参观学习。
生活待遇自1981年始,每年为离休老干部体检1次,以达到有病治疗,无病预防,对老干部的医疗费,实行公费医疗实报实销。商品供应,离休干部凭优待征优先购买供应商品。春节、国庆节增加供应一部分粮、油、烟、酒、鸡、鱼、肉、蛋等。分配住房,老干部优先,家住农村的离休干部每人补助建房费800元。离休干部的子女,升学、招工、入伍、待业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和安排。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