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乡村规划建设
阜南县有行政村716个,自然庄4768个,平均每庄253人。村庄密度偏大、住宅占地较多。全县31.2万户,宅基地面积44.5万亩,户均宅基地1.59亩。高于安徽省户均1.21亩的水平,最高的一户宅基地多达8亩,土地浪费现象惊人。
1978年前,阜南县农村砖瓦房的比例不到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为引导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1979年国家召开了首次农房建设会议,对农房建设提出了“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1981年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房建设会议,进一步提出“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在统一规划下,逐步把我国现在还比较落后的村镇,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农村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阜南县1983年开始规划试点。县、区、乡三级共举办乡村规划培训班153期,培训4816人,每个乡配备1名乡镇建设管理员,负责规划和建设的管理。1984年,乡村规划工作在全县展开,1985年全县90%的乡村都进行了粗线条的规划。县人民政府规定:村镇规划要以旧村镇改造为主,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不得乱占耕地。宅基地限额标准是,集镇和区乡所在地户均不得超过二分五厘,村庄不得超过三分五厘。沿淮湾区群众不得在堤防上建房,沿公路建房应在路边沟外沿或路边外沿10米以外。要留好公共设施地和机动宅基地,要划好村界、路界、沟河界,要把宅基地与耕地分开。土地属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无论是祖传至今的,还是“土改”分给的和经过其他手续划拨的宅基地,一切手续、契约均宣布无效。宅基地由集体统一规划,规划后由政府颁发的宅基地使用证作为今后宅基地的法律凭证。
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管理机构,缺乏得力的领导,致使乡村级建设没能很好地按规划实施。宅基地的使用、民房的建设、村内道路、水渠、绿化、公用设施没能合理安排,乡村建设无序状况没能根本改变。1985年后,根据乡村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阜南县在三塔区选了27个旧村庄作为规划建设试点。27个村庄共有住户1898户,人口8054人,宅基地3865.9亩,户均宅基地2.03亩,人均宅基地0.49亩。在旧村庄改造中,先后出动民工30134人次,完成土方32万多立方米,填平废沟塘694处,通过改造,新增土地405、8亩,退宅还耕1147.2亩,规划后户均宅基地0.7亩(包括道路、绿化带、水面及公用设施地),规划使用宅基地1328.6亩,比规划前减少2537.3亩。
二、集镇规划建设
1985年,阜南县除县城外,有小集镇57个,人口105828人,占全县总人口9.7%,其中标准镇2个。全县集镇主要以商品交换为主,工业不够发达。1983年底统计,千人以下的集镇27个,占集镇总数47.4%,工业总产值在5万元以下的44个,占集镇总数的77.2%。至1985年底,全县46个集镇铺设了晴雨通车路,占集镇总数的80%,51个集镇通电,占集镇总数的90%。
建国以来,集镇总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速度更快。主要的特点表现在集镇经济结构中工、农业比重的改变,在集镇多种经营的发展又促使农、副业之间的比重改变。据1983年对全县41个集镇调查统计,1965年和1978年农业总产值分别为323.9万元、45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80.4%和41.8%;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12.18万元、62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9.6%和58.2%。1983年农业总产值为774.6万元,工业总产值为1629.7万元,各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2%和67.8%,农副业比重变化上,1978年农副业总产值分别为456.0万元和199.5万元,分别占农副业总产值的69.56%和30.44%;1983年农副业总产值分别为774.6万元和417.8万元,分别占农副业总产值的64.96%和35.04%。历史形成的集镇的另一个特点是依路逢集、依水逢集的居多。这对集镇的发展有有利的一方,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
集镇规划阜南县集镇规划工作从1983年开始,集镇化体系发展目标是:努力发展集镇工贸事业,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力;以集镇为依托,相对集中工业、商贸和服务业,发挥集聚效益;提供市场条件,推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利用集镇相对集中的优势辐射科技文化,提高人口素质;建立网络化集镇体系,形成分工合理、发展协调、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集镇体系结构。全县集镇职能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一级为县城,是全县的综合性中心城镇;二级为区域性中心集镇,有曹集、地城、方集、黄岗、三塔、朱寨、柴集;三级为镇域性中心集镇,有王家坝、中岗、苗集等12个集镇。空间布局规划以县城为中心形成镶嵌状均匀分布,在全县形成中心地类型的网状集镇体系。
1984年以三塔镇为试点进行规划。三塔镇位于阜南县北部边界,北距阜阳市区15公里,南距阜南县城22公里。镇区占地面积555.9亩,人口2607人,街道占地面积15164平方米。集镇服务半径辐射6.5公里。其近期规划为:(1)布局:改变依路逢集影响交通的现状,把全镇分散的31个居民点集中为9个居民点,主要设在东西卫生街以北,西部、西南部主要为工业区,南部、东南部为行政、教育、科学文化区。(2)复活老街:主要是开通南北老街和胜利西街、卫生西街两条东西街道。南北老街(命名解放街)由现宽9米加大到14米,北接0908公路。重点发展卫生街和胜利街通卫生街的两个十字路口,5年内建成8座营业楼,形成新的商业中心。(3)分行就市:以南北解放街为中心的商业贸易网,南段设农贸市场,南段西部为农民自建商业网点,中段为棉百日杂市场,北段为菜市场,南北两端各设一竹木行,胜利街和卫生街东北设牛马行、猪行。(4)加强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中、小学校和市区分开,小学增设幼儿班,建幼儿园一所,综合性科技馆一所,扩建科技咨询站,逐步发展科技培训班为农民技术学校,扩建文化馆,建电影院一座。
在三塔规划试点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7月县召开了第一次小集镇建设规划工作会议,布置全县集镇规划工作。到1985年6月,全县共完成33个集镇的规划方案,其中“两图一书”齐全的24个。年底报县审批的集镇规划有三塔、黄岗、中岗、苗集、方集等5个,占集镇总数的8.6%。
表1401983年全县47个重点集镇基本情况调查表

集镇建设建国后,阜南县集镇建设先后经历五个发展时期:
1949—1956年为恢复发展时期。由于建国前各集镇经济萧条,建设水平较低,百业待兴,建国后集镇工商业全面恢复发展,集镇人口也相应增加。因这一时期生产力较低下,集镇建设受到经济制约,集镇工业多以手工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1957—1962年为下降时期。这一时期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大量集镇人口被下放农村,大砍集体和个体工商业,加之三年自然灾害,使集镇建设处于下降阶段。
1963—1966年为恢复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只在商业和手工业上有一定恢复和发展,集镇建设事业成效不明显。
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集镇工商业处于停顿状态。再次下放集镇人口。在“破四旧”中,集镇中一些建筑和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1978年以后集镇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全面振兴,以集镇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集镇建设。1983年后,县内10个区所在地集镇都先后成立了集镇建设领导小组,不少集镇还专门制定了集镇建设管理制度。采用多方集资的办法发展集镇基础设施建设。1985年,全县半数以上的集镇街道铺设了油面或水泥面道路,配置了排水设施。曹集和柴集镇建设了专营性质的小商品市场,改变了多年摆地摊的经营方式,中岗和方集镇各建了日供水能力为1000吨的自来水厂,使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阜南焦陂酒厂为全省五百家大型工业之一,焦陂酒厂的建设带动了焦陂镇的发展。黄岗建设了柳编专营街道和专营市场。三塔镇建成各类乡镇企业20多家,年产值达5000万元,成为县内乡镇企业发展较集中的集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