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防汛抢险组织
1951—1957年,以县治淮总队为基础、以治淮干部为主,以后方行政首长为领导,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县长兼任指挥,县委书记兼任政委。沿淮各区方集、地城、于集、中岗、黄岗5区,成立防汛抗旱大队部,区长兼任大队长;区委书记任教导员,治淮总队配专职副大队长和副教导员。沿淮各乡成立防汛中队,乡长兼任中队长,农会主任兼任指导员。以村为单位组织防汛小队,村长兼任小队长。按照防汛抢险任务大小,组成抢险队、运输队、巡逻队、预备队,配备防汛民工,具体到人。防汛指挥,实行统一领导,具体分工,明确职责,交清任务,划好界线防守。
1958年春,治淮机构撤销,治淮干部转到地方工作。防汛抢险以水利局为基础,每年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调整充实力量,一般5月1日开始办公,9月底撤防。1980年起,强调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长、县委书记兼任指挥、政委,分管副县长、副书记兼任副指挥、副政委。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防汛、抗早、物资供应、交通运输、通讯、迁安救灾等组,由各有关部、委、办负责人或各有关局局长兼任组长。县以下各区、乡(公社)村,亦相应成立防汛大队、中队、小队,分别由区长、乡长、村长兼任队长。按组织落实民工到人。
二、防汛任务
1951年治淮初期,防汛堤段,有地钐段5.85公里、钐南段郜台以上62公里、洪堤105公里、洪集围堤12公里、洪河大沟南堤16公里、阎湖围堤7公里、张集围堤20公里,共227.85公里。
1952年,濛洼圈堤建成,防汛堤段有管庄至王台孜淮堤58公里、管庄至郭岗头对岸濛堤39公里、洪堤105公里、地傅段15公里、洪集退建4公里、张集围堤20公里、阎湖围堤7公里,洪河大沟南堤16公里,共264公里。尚有郎湾、罗大园、龙窝3段,仍以老堤防汛。
1953年春,完成洪河整治工程,洪河防汛堤段缩短3.58%。防汛堤段有淮堤49.3公里、濛堤41.94公里、洪堤44.52公里、地傅段15公里、洪集退建4公里、洪河大沟南堤15公里,共169.76公里。根据治淮委员会和阜阳专区防汛指挥部通知,张集圈堤、阎湖圈堤均不列入国家防汛任务,由当地群众自防。
1956年行政区划变动,濛洼圈堤95.257公里属曹集区7个乡,其中淮堤51.257公里由陈郢、老观、王郢、曹集、大同、桂庙6乡防守,濛堤44公里由陈郢、老观、王郢、马寨4乡防守。地傅段12公里、洪堤4公里、洪集圈堤6公里,共22公里,由于集、钐岗2乡防守。地城区内洪堤20.4公里、洪河大沟南堤17.2公里、地傅段2公里,共39.6公里,由郑湾、张寨、地城3乡防守。方集区内有洪堤22.136公里、洪河大沟南堤4.328公里,共26.464公里,由宋郢、台庄、方集、徐大庄4乡防守。全县防汛堤段共183.321公里,分别由4个区、16个乡防守。
表60各区、乡防讯堤段任务情况表

三、防汛制度
防汛检查一般分为汛前、汛后和汛中检查,1951—1985年,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汛前检查,一般在每年3—4月份进行,以管理部门为主,有区、乡行政领导人参加。1957年以前,每年由县组织2—3个检查组,对所有防汛堤防、涵闸,按设计标准对照检查,对需要加固、整修的堤段,逐一列表上报。1970年以后,汛前检查一般由工管段进行。每年5—6月份大汛之前,省、地、县领导人,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重点险段检查,对存在的重要问题,现场研究加固措施,限期完成。
汛后检查,每次汛后,防汛工程都有不同损伤,各工管段对管辖内的堤防、涵闸,进行检查登记,提出加固、整修意见,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一般在10—11月份完成检查呈报任务。
汛中检查,在防汛间隙,由防汛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堤防进行检查。1956年第一次洪峰过后,组织6个检查组,发现险段35处、长11968米,立即组织民工32671人,完成加固土方11917立方米。1980年第一次洪峰过后,地、县检查组查出8处塌坡、漏洞、漏井、翻沙鼓水、塌洞、冒气等险情和6处险段,及时组织力量加固,避免二次洪峰出现严重问题。
三线民工配置制度1956年7月中旬,根据阜南县的任务,实行“三线防汛民工定额制”,即:一线民工,达到设防水位时上堤,每公里平均巡守5人、抢护5人,共10人;二线民工,达到警戒水位时上堤,每公里增加10—20人(濛洼堤防每公里增加20人,其余为10人),重点驻守,全面防护;三线民工,达到危险水位时上堤,每公里再增加10人。另外以乡中队为单位,组织一支100—150人的抢险预备队,临时调用。三线民工,以村为单位组织基干队,每队一般不超过100人,分三线组织巡逻、运输、通讯、检查等组,工段、人员、干部三固定,避免临时调动发生混乱。1956年堤防总长183.321公里,配置一线民工1489人、二线民工累计3902人、三线民工累计6189人。这一办法,很快得到省、地防汛领导机关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广。1980年以后,三线民工配置进行调整,一线民工每公里2人,主要以专管员担任,负责巡守;二线民工10—15人;三线民工40—50人。1981年堤防长度256.83公里,配置一线民工515人、二线民工2569—3853人、三线民110273—12844人。
防汛责任制度80年代初开始,县委即明确防汛工作有区长、乡长、村长负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除各区成立防汛指挥所外,又增设王家坝、曹集、曹台孜、地城、方集、中岗、黄岗7个前线指挥所,由县委、县政府有关副书记、副县长、部委办负责人任各指挥所正、副指挥,当水位达到警戒线时,立即前往责任段进入岗位。县直各单位干部,在汛期初逐人登记造册,明确防汛地点,待命上堤。
涵闸控制运用制度为防御淮河可能出现的大洪水,确保淮北大堤、淮南市、蚌埠市、工矿圈堤和津浦铁路的安全,力争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对王家坝进水闸和曹台孜退水闸,汛期控制运用作出严格规定。
王家坝进水闸闸上水位达到28.66米继续上涨时,由省防汛指挥部根据中央防总的命令,通知阜阳行署防汛指挥,逐步开闸蓄洪;当闸上水位下降时,逐步关闭闸门。当闸门全部开启后,闸上水位仍继续上涨,则水位任其抬高,直到濛洼蓄洪水位达到计划蓄水位27.66米,即可逐步关闭闸门,不使蓄洪水位超过计划高程。
曹台孜退水闸安徽省防汛指挥部对汛期大型水闸控制运用规定:“当淮河水位低于濛洼蓄洪水位时,根据省防指通知,曹台孜退水闸开闸退水。”1982年6月4日,阜阳地区防汛指挥部向省防汛指挥部报告,同意“当淮河水位平于内水时,曹台孜退水闸应及时开闸退水,由曹台孜闸管所掌握执行”。1982年、1983年按此规定执行。
四、防汛设施
防汛仓库1953年,将1950年起购入的防汛竹竿、松杈子、布袋等。集中到11处存放,修建、新建房屋66间。分布在任岗、方集、马关、地城、王家坝、杜寨、老观、中岗、童楼、郜台退水闸等处。1956年阜南治淮总队撤销时,这些仓库部分处理给当地政府或群众,部分交给水利管理部门。1968年大水,方集、曹集共29间仓库被淹倒,1969年加以恢复。1983年已建有11处、78间、2533平方米。1984年起,在汛前、汛后对仓库进行一次检查、登记。
防汛物资主要是大、中、小木桩、麻袋、草袋、铅丝、煤油、木橛、埽料、防浪器材等。物资来源,一是国家调拨,二是从群众中筹集,用后付款赔偿。1954年、1956年防汛,物资大部分从农业社群众中筹集。由国家管理的淮、洪干支流防汛物资,以国家负担为主,内河防汛物资,以群众自筹自防为主。
通讯设施50年代初,使用治淮施工电讯设备,定时报讯,并在方集、地城、王家坝、小杜寨、中岗、刘店孜、杜寨等处架设电话线。1954年治淮总队迁至中岗,架设跨越分洪道电话专线,汛中专线被洪水冲断,通讯改用船只,不久架通水底电线2公里,恢复电话通讯。1955年,架设防汛专线150余公里,1967年汛后拨款架设县城至王家坝水文站报汛专用线路。1968年大水,大部分防汛电话线路被冲毁,是年冬至翌年春,全部维修加固、1977年10月邮电部门埋设崔集至王家坝电缆。此后防汛通讯移交邮电部门,不再设防汛专线。1980年,安装县城至曹台孜退水闸、上堵口排灌站JBD—21型无线电对讲机。1983年淮委由意大利援建一套微波通讯设备,在县内黄岗设微波站,并在县城设一微波电话。自此,防汛联络已进入无线电通讯。
五、抗洪抢险
1952年防汛抢险1952年8月下旬降水360毫米,9月2日4时,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27.94米。9月15日13时,洪河方集最高水位31.16米,最大流量757.2米3/秒,部分堤段堤顶已与水面相平,发生大、小险段27处,最严重的阮港放水口,外来水上涨后抢堵时,堤内外皆水,组织民工210人,硬是用本板、秫秸、草袋、木桩强堵,奋战三昼夜脱险。此次防汛,中共阜阳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县委书记、县长亲临方集、地城指挥,全县出动3万多人,经过20多个日夜,处理淮堤险情38次、洪堤险情82次。
1954年抗洪抢险1954年7月3日起,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6日13时王家坝水位涨达28.66米,13时20分奉淮委命令开闸蓄洪。由于洪水来势凶猛,淮堤龙窝决口两处。至7月23日23时最高洪峰水位29.59米,10天时间出现4次洪峰,最大流量9610米3/秒。7月23日夜,狂风暴雨大作,濛洼圈堤下段普遍漫水,决堤22处,后冲并为15处;洼库内最高水位29.26米,最大蓄水量10.8亿立方米。洪河方集,7月10日3时洪峰水位已达31.72米;10日5时,洪堤许寨退建堤破口2处。
7月5日,全线上堤设防,上堤民工最高达13402人。7月23日夜最高水位时,为防意外,民工奉总队命令当即转移,仅濛洼留守3122人。至8月6日8时,王家坝水位落至26.51米后,全部民工撤防,前后奋战37天。
7月7日,濛洼上段淮濛接头处,受上游分洪来水顶冲,险段长380米,外坡坍塌,堤身开裂宽10—20厘米,民工200余人打桩填土抢险,消耗木桩120根、埽料10余吨,填土500余立方米。同时陡河沿堤防开裂,民工80余人打桩、下埽、填土脱险。同日夜芦大园退建堤外老堤破口,民工30余人抢护脱险,保住新堤。7月10日至12日,淮堤黄岗头1200米堤防迎流顶冲,内坡受浪,经过打桩、下埽,仍有350米漫水,350多人用麻袋装土加高堤身、打桩、下埽,反复多次,日夜奋战,最终保堤未溃。7月9日,洪洼蔡湾圈堤于吴庄堰头堤顶漫水长200米,吴庄民兵以身挡水,加高加固,保住堤内3650亩耕地。7月11日,濛堤大拐弯处长约2公里,受风浪冲刷危急,民工400人打桩、下埽防浪,5条木船往返运土加固,抢险一昼夜脱险。洪洼黑龙潭扒堤分洪、许寨洪堤破口后,地城、方集两区民工,全力转入抢护村庄,抢筑保庄圩,使113个村庄免遭重大损失。
自7月7日淮堤龙窝破口、7月10日洪堤许寨溃决后,沿淮一片汪洋,近10万群众被困水中,受灾7区、25乡、19794户、86568人,耕地25.37万亩、牲畜1.34万头,倒塌房屋2.51万间,损失粮食883.3吨,死亡11人、41头牲畜。
1956年防汛抢险1956年3月下旬即阴雨连绵,4月17日一天内王家坝水位上涨3.33米,形成春汛,立即成立防汛指挥部,县委书记郭铁任政委,县长于月周任指挥,指挥部设在王家坝管理处;方集、地城、于集、安岗4区成立防汛排涝大队,全县参加防汛民工14120人、干部903人,以官沙湖保麦小堤为重点,加高加固。4月10日3时,王家坝洪峰水位27.93米,流量2270米3/秒。水涨堤高,抢险施工土方2.7万多立方米,终于保住官沙湖小麦。同年6月3日,洪、淮河上游连续大暴雨,形成夏汛。6月9日6时,方集水位32.02米,几乎平于堤顶;9日5时,王家坝水位涨至28.62米,奉命开闸蓄洪,至6月10日4时,洪峰水位已达28.98米。就在方集分洪、濛洼蓄洪的同时,洪河上游临泉县内黑龙潭水位涨达34.78米,根据河南省要求,安徽省防汛指挥部决定“黑龙潭扒口分洪,造成洪河大堤南堤马圩下堵口、小台孜等处漫决,受淹小麦13.17万亩、倒塌房屋4084间,为加速黑龙潭来水下泄,在洪河下段泗沟口等2处各开口100米,造成洪洼127座庄台、小麦11.07万亩受淹、倒塌房屋6650间、死亡2人、死亡牲畜32头。汛期,组织县区乡干部641人,农社干部2338人,三线民工6430人上堤抢险,筹集木撅27.61万根、埽料1297.7吨、草衫5690条、门板3272块,运至险段打桩、下埽,未使堤坝溃决。8月初,洪水又至,发生第四次洪峰,全体防汛干部、民工三次上堤,坚守岗位,直至洪水退完。
1960年防汛抢险1960年6月下旬,淮河上游突降暴雨,雨量仅次于1954年、大于1956年。6月29日15时,王家坝水位涨达28.66米,当时濛洼库内小麦尚未收完,群众正在抢收,县委决定推迟开闸蓄洪,6月30日8时30分开闸,当时王家坝水位29.10米,31日22时洪峰水位29.34米,相应总流量8050米3/秒。此次闸门开闭由县委决定,6月29日至7月2日,开闸5次、闭闸5次,库内蓄水0.83亿立方米,使7万亩收割的小麦运到安全地带,保住8万亩耕地没有受淹。6月20日汛期来临,县委在王家坝成立前线防汛指挥部,要求各公社第一书记必须亲自上阵指挥,全县组织干部950人、三线民工1万人上堤守防。6月27日进入抢险阶段,民工增至3.6万人,加固处理淮堤险段17处;加固洪堤、圈堤140处,长27.2公里;抢修子堤42.7公里;修补雨淋沟浪坎37公里,完成土方47.9万立方米。尤其洪堤下段15公里堤坊已经开始漫溢,在县委、公社党委领导人直接指挥下,在垂危中抢险保住。此次防汛从6月27日至7月4日8时撤防,历时8天8夜。
1964年防汛抢险1964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淮河出现5次洪峰,分别是4月8日、4月18日、4月24日、5月19日、5月27日,最高水位王家坝达到28.04米,洪河也先后出现3次洪峰,已经达到设防水位。洪水时涨时落,未造成严重威胁,但洪洼圈坝刘台孜、宋台孜、安台孜、大拐湾、中岗对岸黄泥湖等处长23公里,因风浪被冲浪坎深1米多;方集蔡湾圈堤吴庄一段被冲塌140多米。全县内涝严重,主要任务排除内涝。
1968年抗洪抢险1968年6月28日开始降雨,雨量越来越大,尤其上游河南省境大暴雨不止,使淮河水位暴涨,7月15日14时,王家坝水位达28.77米,20时15分,安徽省水利厅军管组通知王家坝闸管处开闸蓄洪,闸门全开。经县防汛指挥部军代表高瑞征同意,始通知王家坝于15日23时30分启动闸门,此时水位已上升至28.82米,至16日5时,闸门全开,闸上水位已达29.04米。并以每小时9厘米的速度上涨。16日24时,王家坝洪峰水位30.35米,总流流量12500米3/秒,导致洪峰水位超过堤顶0.69米,王家坝闸管所院内一片汪洋,堤顶普遍漫水。7月17日零时30分,王家坝闸东100米处漫决一缺口,长150米;闸西30米处漫决一缺口,长30米,淮濛接头处漫决溃破;濛洼蓄洪水位从此失去控制。此次蓄洪达11.64亿立方米。
7月16日上午,河南省淮滨县王岗淮堤破口,直冲潼湖北堤(即洪河右堤),堤溃破。洪河水位陡涨,16日14时25分,洪集乡洪堤魏湾段破口;16日17时洪堤张窝孜破口;造成洪洼下段一片汪洋,所有老庄台全部淹没。16日18时,傅家岗破堤,使于集一带沿岗庄台全部淹没,于集街上水深1.3米以上,沿淮一片泽国。由于洪洼破堤,濛洼蓄洪后,堤防普遍漫溢,多处决口,沿淮12.5万人被围困水中;谷河、润河、陶子河沿岸有2.6万多人也被围困水中。
灾情发生后,县第一线生产指挥部组织县直和区乡干部1150多人,到灾区组织后撤搬迁;同时多次用加急电报向中央军委办事组、中央防总、省、地防汛指挥部报告,请求支。援。7月18日3时30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来电,要求准备接受空投。18—22日,出动多架飞机在中岗、地城、阜南县城空投救生用品和干粮、食品。18日下午,人民解放军驻蚌埠舟桥部队1个团驰赴阜南,利用汽艇连夜分赴沿洪、淮灾区抢救。同时、省、地航运部门调拨轮船10艘、木船4000余吨位参加抢救。至7月31日抢救结束,使10余万灾民全部安全转移。此次大水,没有死亡1人。
1969年防汛抢险1969年7月8日,淮河上游支流暴雨,13日再次暴雨。7月14日6时,王家坝水位涨达28.06米,濛洼全线设防,三线民工上堤。由于1968年全县特大洪水冲毁堤防,复堤堵口堤防计划土方261.7万立方米,1968年冬动员沿淮民工5.1万人施工,未完工程于1969年春完成。但工程质量较差,尤其洪堤张窝孜、孟台孜、魏湾和王家坝上下附近缺口,出现雨淋沟、堤顶开裂、沉陷等问题,影响安全渡汛,使防汛任务加重。7月16日5时,王家坝水位涨达28.65米,濛洼本来可以不再蓄洪,但王家坝以西淮濛接头处,新复堤堤身开裂,险情危急,当即上报省、地防汛指挥部,经省防指研究,权衡利弊,决定7月16日9时33分王家坝开闸蓄洪,开闸26小时,蓄洪1.3亿立方米。此次蓄洪保住新修复堤防,淹没库内耕地10万亩。
1971年防汛抢险1971年6月9日20时,淮河中上游开始降雨。6月12日8时,王家坝雨量达254毫米;17时水位涨达28.69米;20时,接省防汛指挥部转来中央防总命令,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当时濛洼尚有10万多亩小麦在地里,4.5万多人在抢收,如晚间蓄洪,群众生命恐有危险。将此情况立即向省、地防汛指挥部回报,经省防汛指挥部同意。于13日4时50分开闸蓄洪,闸门启高1.5米,进闸流量475米3/秒。上午11时,省防指电示:要坚决执行中央防总命令。13时15分,闸门全部打开,洪峰水位28.81米。16日23时15分,水位降至28.30米,闸门关闭,历时83小时,蓄洪3.06亿立方米,由于夏汛来得早,思想准备不足,迁安抢收比较忙乱,6月11日开始组织防汛,12日三线民工全部上堤设防,人数最多时达到23984人,县、社、大队脱产干部821人,对曹刘台孜堤身塌洞、张白台孜漏洞、龙窝渗水、葛寨塌岸,魏湾脱坡、马关唐湾堤身开裂等险段,及时用麻袋、木桩抢堵脱险,完成土方1.57万立方米。
1972年防汛抢险1972年6月20日晚,淮河上游开始降雨,至7月2日,县内亦连续3次普降大暴雨,雨量204毫米,淮、洪河水位高涨,6月下旬,濛洼一、二线民工和洪堤一、二、三线民工9658人全部上堤设防,历时19天。当年防汛特点是当地雨量大、时间长,洪峰水位不高,但超过设防水位时间长,内涝严重,多数社队三淹三种,最多的达到六淹六种。上堤民工重点处理淮堤上堵口西三老金台孜内坡堤脚、横岭内坡平地、康牛台孜之间内坡堤脚深塘等渗水问题。由于客水泄缓,内水难排,全县受灾农作物达49万亩,后方重点排涝补种,全县组织7.5万人成立排涝突击队,挖地头沟4.2万多条、小支沟8.5万多条,至7月28日,基本完成排涝补种任务。
1975年抗洪抢险1975年6月2O日起,淮河上游普降暴雨,至7月7日16时,王家坝水位28.42米,动员民工10017人上堤防汛,7月8日以后,水位回落撤防。
8月4日起,河南省洪汝河、沙颍河上游,受三号台风影响,突遭暴雨袭击,驻马店以上泌阳县为暴雨中心,林庄雨量站记载,3天降水1605.3毫米。8月8日零时30分,石漫滩水库漫溢垮坝;同日1时,板桥水库垮坝失事。库水以78100米3/秒下泄,排山倒海,奔腾咆哮,声闻数十里,顿时吞没无数田园村庄,狂波巨澜席卷而下。新蔡以东洪河左堤破口,大水主流进入分洪道及北岸岗地,平地直下。10日23时,小洪河黄港口溃决;同日24时刘港口扒开。12日12时30分,小张湾一带洪水漫过子堤;分洪右堤郡庄堵坝坍塌溃口,洪洼上段方集以上全部淹没。13日晨,扒开方集分洪左堤700多米过水;20时,洪洼下段八里涵至地城一线,全部漫溢淹没。分洪道北岸,大水漫岗宽1—3公里,水深0.5—1米,浸庐飘木,村内行船。15日12时40分,接中央防总传达李先念副总理指示,王家坝水位涨达28.66米后,立即开闸蓄洪。当时阜南县城至王家坝电话线路中断,由省通过报汛电台直接指挥王家坝开闸。17时20分水位28.71米时,开闸蓄洪,至8月20日2时,水位落到28.2米时,省防指奉中央命令通知关闸,至4时全关,历时110小时,蓄洪4.92亿立方米。
阜南洪洼,一般为确保区,没有行洪任务。但为抢救河南省人民群众,8月14日凌晨,阜阳地区防汛指挥部传达中央防总命令:立即炸开洪洼圈堤行洪。县防汛指挥部立即研究行动方案,14日17时20分和20时20分,炸开钐岗南和秦庄孜两处缺口,因缺炸药,暂停待命。15日10时,地委传达国务院指示:15日务必炸开方集上格堤,同时炸开到淮滨的公路。县委、县革命委员会立即派负责人带队执行。15日22时炸开方集上格堤;16日7时,炸开方集下格堤。在执行时,安徽省委副书记王光宇现场指示:“待沙枫部长检查后再炸”。国家水利部部长沙枫现场检查后,又于16日下午至17日早晨,在上、下格堤各炸120米和170米大口,洪洼自此畅流行洪。去淮滨的公路因当时水深已有2米左右,故未炸。
这次大水到来之前,全县组织民工14.19万人,加高堤防1米,加固险段,堵塞沟口,共完成土方181.7万立方米。但对搬迁工作行动迟缓,因此大水到来,分洪道左右堤多处决口,洪洼首先受淹,人、畜大部未及迁移,有的只身逃到堤上,有的爬到屋脊上、树上、草垛上,许多房屋倒塌,牲畜被冲走,全县受灾122个大队、17.17万人;困在水中的有77个大队、13.07万人。
大水另由临泉县的涎河、临鲖河、平地,直涌县境中部界南河以西地区,为此界南河东岸防汛紧急,8月14日,调集10个公社民工59478人,昼夜抢筑岸堤,完成土方22.89万立方米,控驭洪水漫延。
大灾发生后,8月8日,地城、方集工管段控制民船20多条投入抢救。9日,地区防汛指挥部派轮船1艘、正阳关轮船2艘,到方集、地城抢救。10日,先后投入轮船23艘、木船8000吨位,全力投入抢救困在水中的灾民,大部分抢运到河南省淮滨县沿洪河一带岗地,得到当地党委和人民群众的妥善安置;另一部分转移到张湾、叶湾洪堤高地。
8月12—18日,省防汛指挥部派飞机每天来洪洼,按指定地点空投干粮、食品、救生衣、救生圈等。8月21日,在方集煤建公司院内设立直升机停机场,由省直接用直升机运输食品、医药、救生用品。
8月14日,人民解放军驻蚌埠舟桥部队派出2个营,执行洪洼炸口任务后,立即投入抢救灾民;8月19日又增派1个营,到地城投入抢救。
在抗洪抢险中,涌现许多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大队书记崔光其、余广学、刘华俊,共产党员、退伍军人马金业等。在上级支持、人民解放军支援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战3昼夜,在洪洼抢救转移群众107313人、牲畜7210头。但是,洪水无情,仅洪洼3个公社因灾死亡8人、伤748人、死亡牲畜1552头、猪9472头、粮食12365吨,各种机械625台、大型农具4364件。
1980年防汛抢险1980年6月23、24日,淮、洪河上游普降大到暴雨。24日14时,王家坝水位涨至28.67米。因当时上游无雨,直到27日17时出现28.87米洪峰水位时,中央没有命令开闸蓄洪,这是濛洼建库以后绝无仅有的一次。洪河,由于宿鸭湖大流量放水2天,6月25日8时,方集水位30.45米时分洪,至6月30日8时,水位落到30.38米警戒水位,历时120小时。
在长时间、高水位情况下,洪、工洼堤防先后发生71处险段。县长兼指挥汪文彬率领全县千余名干部和民工12.1万人,日日夜夜巡守堤防,处理险段,打桩、填土、堵漏、下埽,把塌坡、塌岸、漏洞、翻沙、冒气、漏水等71处险情消除。郜台公社刘台孜五队堤上出现1个漏洞,堤外已出现1个盆口大旋涡,堤内坡已穿洞冒浑水,在千钧一发之际,被一15岁女学生汪素梅发现,她当即奔告大队书记汪永刚和公社防汛干部,迅即组织力量抢险,转危为安。
1982年防汛抢险1982年7月12日,淮河流域开始降雨,至7月21日,暴雨在洪、淮河上不间断摆动,洪、淮河水位高涨;21日16时,王家坝水位涨达28.67米,闸门开始漫水;22日10时,水位涨至29.01米,奉命开闸蓄洪;27日20时,水位降至28.66米时关闸,历时131小时,蓄洪7.5亿立方米。8月中旬,淮、洪河上游和南部山区再降暴雨,8月22日8时45分,王家坝水位涨达28.72米,奉命二次开闸蓄洪,24日5时,出现洪峰水位28.87米,停留13小时开始下降。24日4时,水位落至28.68米关闸,历时90小时,二次蓄洪3.67亿立方米。
7月23日7时,洪河方集分洪道分洪,由于上游来水量大,水位高,流速急,洪堤个别堤段疏于防守,24日4时,在许寨退建处洪堤破口,淹没洪洼下段耕地9.1万多亩,受灾人口47745人。8月中旬大雨,使已经缓和的洪河防汛再度紧张。
7月18日暴雨之初,县防汛指挥部和6个前线指挥所,各区防汛指挥所,全部指挥人员和三线民工2.5万人,各就各位,日夜巡守,并临时组织3.5万民工,突击加固险段、加高堤防,完成土方18.5万立方米。同时,组织搬迁群众46000多人,粮食6000吨、牲畜9020头,柴草6000吨。在29.50米高水位期间,濛洼出现不同程度险情38处,均被日夜坚守的1.1万多民工排除,保住堤防。抗洪抢险英雄、革命烈士沈恩久,生前是郜台公社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已经49岁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大汛来临坚持带领干部、民工上堤设防,在堵复淮堤刘台孜漏洞冒水时,第一个带头扑向水中寻找漏洞进口,筑堤断流,填土夯实,消除危险。连续战斗三天四夜,抢堵12个漏洞,因疲劳过度,旧病复发,不幸以身殉职,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抗洪烈士。
濛洼圈堤在7天的高水位期间,发生险情22处,被及时排除,保住堤身安全。分洪左堤芦楼段洪水即将漫堤,芦搂公社组织4500多人,在取土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加高堤防0.5米,坚守1个多月,确保大堤未破。方集、地城两区,调集民工1万余人坚守洪堤。7月24日4时,许寨一段疏于防范,造成决口,洪水直冲下游,使9.1万亩耕地和4.8万人受灾,待命救援的人民解放军舟桥部队,在3小时内即奔至洪洼下段抢救群众。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在一天多时间里抢救群众47745人脱险,转移粮食1.6万多吨。对于许寨破口有关责任人员,事后作了纪律处理,以教育干部群众吸取教训。
1983年防讯抢险1983年7月下旬,淮、洪河中上游连降暴雨。7月24日1时,王家坝水位28.67米;9时55分涨至29.18米,奉命开闸蓄洪,最大进闸流量1600米3/秒;开闸后水位继续上涨,25日11时,洪峰水位达到29.44米;27日2时,水位回落到28.87米关闸,历时64小时,蓄洪3.91亿立方米。此次洪水特点是水势猛,涨得快,落得快,水位高,流量大。
7月23日,全县各级防汛指挥人员,按岗位责任制全部到位,三线民工上堤设防。濛洼堤防上河大队出现1次漏洞,很快被民工堵实,其余堤段都很平静。由于汛期水高浪大,防止堤顶漫水和防浪,组织民工11300多人,抢筑子堤,经三天三夜奋战,保住堤身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