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最知心的朋友。管仲穷,鲍叔牙富。两人合伙做买卖,挣来钱,管仲分大半,鲍叔牙不说他贪心,管仲替鲍叔牙办了几件事,都越办越糟,鲍叔牙不说他愚蠢;管仲当了三次官,三次都丢了官,鲍叔牙不说他没有才能。后来,管仲做了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两个公子的哥哥齐襄公非常残暴,管鲍带着公子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襄公被杀,他们又各自带领公子争着回国继任国君。半路相遇,管仲一箭把公子小白射倒,以为射死了,其实管仲只射中了小白的衣钩,鲍叔牙和小白抄小路回到了齐国都城,小白当了国君—齐桓公,并立即发兵把管仲的人马打退,后来又打败了鲁国的大军,鲁国被迫杀了公子纠,把管仲装上囚车交给齐国使者。管仲心里明白,这一定是鲍叔牙的主意。果然,他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来迎接他。经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国相,鲍叔牙反倒成了管仲的助手。他们帮助齐桓公把齐国治理得富强,使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管鲍的故事,后来就成为成语“管鲍之交”。
颍上台子何其多
说起颍上县,几乎每姓人家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台子,如张台子、李台子、王台子、罗台子、吴台子、胡台子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里的人家把居住的地方叫作“台子”的呢?这里面有两种传说:
一、春秋时期,颍河右岸管谷村出了两个人物——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有一年回家探母,发现家乡洪水成灾,很多人家的住房被水淹倒,大部分人仍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好多人浮尸水上,管仲立即发动大家运土堆台,把水里的人领到土台上,从那以后,一遇到洪水成灾的年份,人们就堆土筑台避水。
二、管、鲍两家是父往子交,两家又是紧邻。管仲的父亲管严过早地去世,抛下管仲寡母,生活非常艰难。管严临死时把管仲母子托付给鲍老,为了交情信谊,鲍老不时来看望和接济管仲母子,那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为了生活鲍老拿钱做本,叫儿子叔牙和管仲一起做生意,每次做生意回来,除本分利,鲍叔牙都多分些给管仲,要是赔了本,不让管仲认份子,后来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鲍叔牙做谏官,他俩忠心耿耿地保齐桓公,极力主张发展农业、渔业、盐业和钢铁生产,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后人为了敬仰和纪念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在很多地方筑台纪念,命名“分金台”,做为管鲍家乡的黎民百姓,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台子”。意是教育后代处人做事要象管仲和鲍叔牙那样,重信用,讲道德义气,所以直到今天,颍上县几乎每姓人家都有“台子”。
管鲍两姓不通婚
管仲和鲍叔牙是亲如兄弟的好朋友,早年共同经商,到过很多地方。好友召忽引见到齐国佐齐僖公,继又分辅公子小白和纠,小白继承王位后号桓公,杀公子纠,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不少管、鲍族人纷纷来投,自称有血缘关系。管仲和叔牙亲密无间,为使异姓手足情义代代相传,两人商定一个特殊的办法:秘密告诉子孙,俩家世世代代不准通婚,通婚者视非管、鲍嫡传清除出族,世代相承,永无更改。至今颍上县管鲍两姓人家不通婚的遗风一直流传。
管谷村的由来
管叔鲜保纣王子(实为监督)与之密谋叛乱,周公旦平叛杀叔鲜。叔鲜后裔避难潜逃,有一支逃到下蔡颍河右岸水甘土肥、民风淳朴的谷家庄,有一富翁鲍老留管严定居下来,结成知己。管严娶谷氏,戊午年(公元前723)生管仲。鲍老有子叔牙。两人结兄弟,年轻时共同经商、从军,后到齐国做官,管仲为相时,回家探母,发现家乡洪涝成灾。经管母提议,管仲开沟活水,变水害为水利。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谷老太太和管仲的功绩,把生他养他的地方叫管谷村。
双孤堆
陈桥乡山涧西有两座古墓,曰双堆,两堆南北毗连,相距不过5米,堆高6米左右,面积约40平方米,据说吴楚交战房钟(阚疃),楚人营垒,收残骨葬双墓。
1953~1954年,两次挖掘,堆内仅有陶马、陶人和陶磨,另外有一枚铜质篆刻私章,面上模糊不清,隐约可辨是“张永”名字,据乡土传说,是宋朝大将张永之墓。
白马寺府
唐玄宗先天年间,淮上发生叛乱,李隆基命威远将军率师进剿,并赐他一匹吴产雪驹,因而人称之为:“白马将军”。迨平叛大功告成,正要班师回朝之际,白马脱缰逃跑,遍寻无着。威远将军畏罪隐居,托副将代向玄宗陈情。不料此马跑到悬颍寺,被方丈收养,后闻讯悬赏,方丈献马受封为“驾后拉马僧”,钦定把悬颍寺改为“白马寺”并赐金扩修庙宇,威远将军投拜拉马僧门下为徒,皈依空门,法号“潜隐”。玄宗两次宣召,均避而不见,第三次皇后出京,停车辇于“凤凰头”(即今陡岗),潜隐虽出接驾,但拒绝回京供职,玄宗念其平叛有功,在寺外建“白马寺府”一座,使之安度晚年,后潜隐圆寂,葬在“亭子岗”上,名为“白马将军墓”(即王岗乡马营子东侧“将军墓”)。至今遗址隐约可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筑颍正公路时,龚集民夫曾在陡岗寺东南角挖拾碎瓦,掘出一副陶瓷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第3天,又挖出一块残碑,上有七绝一首:“衣钵生涯无外游,半间茅屋且藏头,从此不住寒山寺,怕打钟声动客愁”。
张龙王
相传唐朝时,颍城东百社村(今夏桥区胜利村龙王庙),有一姓石的富家,雇张路斯放牛,麦收前,东家想备酒菜请伙计们吃喝,叫伙计们利用休息时间,挑水泼场,路斯在东家面前大言说:“如果这酒菜都让我一人吃,我一人就可独当其任”。东家允其言,酒饭过后,路斯酣睡于河边柳下。午夜时分,东家潜至河边暗中观察动静,只见路斯变成了龙形,将尾伸入河中,卷水于场,顿时整个场面均匀湿透,东家甚为惊骇。
一天中午,石姓东家偶过畜棚,见路斯赤背依槽而眠,有一条3寸来长的小蛇,出进七窍。石姓回入自室,将畜棚所见告知夫人,认为路斯必主大贵,商量将女儿许配路斯,并出钱供养求学,3年后,路斯果中进士,出任宣城县令。
路斯罢官回乡,偕夫人及九子回居百社村,常钓鱼于焦氏台,栖于水中宫殿,天亮回家安歇。石夫人常感到路斯遍体又凉又湿,惊问其故,路斯说:“我是龙”。又说:“蓼人(霍邱县西)郑祥远也是龙,明天来夺龙宫,必有一场恶斗,你和孩子要助我,”石夫人惊魂不定,忙问:“怎样助你?”路斯说:“你和孩子在河岸上,见红色的龙便是我,赶紧投馍于水;见青色的即是郑,你们忙向水中射箭。”次日,青、红二龙果战于水中,石夫人依照路斯所嘱助战。郑祥远中箭负伤东逃,所过之处皆成河道,颍水也因之通达淮河,郑逃至合肥西山,因伤重而亡,故西山更名“龙穴山”。
路斯九子皆化为龙,居处名叫“张公潭”,又名“龙窝”,石夫人死后葬关洲。
张姓为追念路斯,在百社村修建庙宇,供张龙王像,名“龙王庙”,又名“张公祠”。
藕塘陈
藕塘陈在叶井子南二公里处,古时这里的沟塘遍生莲藕,据传,元末明初,元军“三洗”凤阳,陈氏始祖为躲这一祸乱,藏在沟塘里藕叶下避难,未被伤害而幸存。由于口传有误,加之陈姓众多,故将藕塘存传为藕塘陈。此村也以此得名。
朱元璋的传说
一、朱母足迹
元末,朱母讨饭,流落漕口(今南照镇),于南照寺外茅庵内生元璋。是夜,镇民见红光冲天,以为寺院失火,纷纷往救火,方见一女正临盆。此即明太祖出世。故当地传云,朱元璋是“南照寺里生,北照寺里长,临水寺里当和尚。”现南照面粉厂西侧有一小塘,如妇女足形,传说为朱母足迹。
二、伯温寻主
刘伯温寻幼主至漕口,算就某日午时,于某桥上可见到真龙天子。见时,天子7岁,穿红袍,戴绿帽,捧玉印,骑青马。届时,伯温在桥上恭候。午时,见一玩童赤身裸体,头顶荷叶,手捧豆腐,骑一根青秫秸。赤身即红袍,荷叶即绿帽,豆腐即玉印,秫秸即青马,故温叩见之。顽童便是朱元璋。后人将此桥呼为见王桥,在今南照镇西园村西侧。
三、露宿吟诗
朱元璋乞食漕口时,常露宿街头,因畏寒蜷曲一团,人讥笑之。而元璋却吟诗云:“天为罗帐地作毯,日月星斗伴我眠,夜间不敢伸直腿,恐露山河社稷穿”。果然有一代人君口气。
四、偷杀牛
朱元璋小时为某财主家放牛。主人吝啬,克扣饮食。某夜,元璋与众牧童在村外偷杀主人牛亡牛吃。吃完后,将牛皮埋在地下,等回村时,天已快亮,元璋心急自语:“若能再黑一会才好。”果然天色又暗,天明后,主人找牛至村外,见有牛尾露出地面,问其故,元璋明知为黑夜埋牛皮不慎所致,却答:“牛自入地”。主人拉牛尾,元璋暗忖:“牛若能叫,财主必信。”果然牛叫,财主信以为真。至今,天将亮时仍明而复暗;田间常有“地牛亡牛”(是一种小鸟)叫声。
宿缘寺
——“花牛亡牛”复仇报恩
宿缘寺原名南照寺,位于今南照镇北大寺古堆,传说朱元璋曾寄宿该寺。朱元璋建立王朝后下令整修,并更名宿缘寺。该寺范围甚广,庙门在今淮河南岸迎水寺(淮河故道在迎水寺南,寺门迎淮水,故得名,其遗址现有小土堆),距大殿约2公里,故有小和尚骑马关山门之说。寺内有僧500余,常在当地奸杀抢掠,横行霸道,乡民敢怒而不敢言。
明末,有一铁匠姓李,外号花牛亡牛,因宿缘寺和尚杀其兄,奸其嫂,而与和尚为仇。李进寺复仇,被寺僧所擒,乱棍打死,抛于寺外。是夜,大雨倾盆,铁匠复苏,爬至银锭桥下。次日晨,有仁里村(即今本庄,在南照镇东偏北1公里处)周姓老妇赶集,闻桥下呻吟,将李救至家中,调养月余,视如亲生,伤愈后,周氏送其外逃,李拜别,认为义母。李投军于闯王营中,后率兵来南照,攻破宿缘寺,生擒满寺和尚,报请上司发落,上传口谕“罢了”。李误认为“耙了”,遂将众僧埋于地下,仅露秃头,以钉耙耙之,并尽焚寺院,火几日方熄。李赴仁里村寻母,周氏已逃至颍城,于是,李在庄前立木牌,上写:“本庄人勿杀”。故仁里村父老无一被害。李又率兵攻颍,数日未克。守城官兵押周氏登城,逼李退兵,周氏哭喊“花牛亡牛”,李应于城下,问:“汝为我义母,何以为证?”母曰:“我儿足有六趾。”李跪拜云:“.妇让鳎钙3!”遂退兵而去。后仁里村民即用庄前木牌之首2字,取代村名,故今名“本庄”,而村民仍以周姓为多。

张半仙轶事
张半仙原名张永清,清道光年间人,住江口镇东张台子。自幼出家为僧,精通医道,对贫穷病人就医者,不仅医药免费,且供给食宿,因之当地人称他“张善人”。他一生以修建佛寺为乐事,募化修建了江口的华佗庙以及南照、周集等地许多庙宇。晚年云游不归。家乡人为怀念他、敬重他,传说他成了仙,因此称他为“张半仙”。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轶事。
张永清主持募化修建江口华佗庙时,发现一根木柱不符合要求,张永清打听到颍河南岸一家财主院里有一棵大槐树,栽在两座房子的夹道里,有两人合抱粗。枝叶茂盛,笼罩着近2亩大的庭院。张永清向财主提出要募化大树事,财主不肯施舍。张永清趺坐在他的门首,一连三四天,不吃、不喝、不睡,只是口宣佛号,把木鱼敲得震山响。财主只得答应施舍,但却提出不准损坏周围房屋的条件,来为难和尚。谁知张永清欣然答应。当夜,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神泣鬼嚎,吓得村人都不敢出门走动。次晨,天朗气清,一切如旧,唯独不见了那大槐树。据说江口华佗庙戏楼南面那根柱子便是那棵巨槐做成的。
谌熙遇仙
谌熙,江口镇人,生卒年月无考,是个饱学之士,但生性疏狂,不肯与俗人为伍,在江口镇东南自筑一座雪峰阁。面临颍水,傍依柳堤,看不尽朝晖帆影,落霞归渔;听不完的春莺啼柳,渔歌答和。阁傍小园数亩,或种菜、或栽花,四季长新,景色宜人。谌熙每日不是在园里灌蔬,便是在阁中吟诗作画,自得其乐。一天,他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幅牡丹,墨迹未干即张挂墙上,独自欣赏。正在自我陶醉中,忽听背后有人称赞道:“妙哉,妙哉!这幅牡丹,让先生给画神了”。他转身一看,见门口站着一位乞丐模样的人,虽然衣衫褴褛,但举止端肃,气度不凡,即谦虚地说:“我这只不过是偶尔遣兴随便涂抹而已,怎敢当先生如此夸奖呢?”那人道:“先生这幅牡丹图,笔意纵横,墨气氤氲,风韵潇洒,可以称为画中之神品了。但还有个小缺点,我来为先生略添几笔,就可以落地生根了”。谌熙很觉奇怪,即拿来笔墨,只见那人三笔两划,在花根处添了几个根须,那纸上的牡丹果然飘飘落地,亭亭玉立在门前空地上。但见枝叶繁茂,花儿象玉盘一样大小,颜色特别艳丽,而且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庭院,谌熙大为惊奇,再三向那人请教,那人笑着说:“我这算不得什么本事,真正有本事的还是门外那个人”。谌熙回头一看,门外什么人也没有。再一看,那个乞丐和庭前的牡丹连一点踪迹也没有了。墙上只有一张白纸,桌上放了一张短笺,上面题了四句诗道:
水墨挥洒一枝新,此处无根胜有根。
今日与君权借得,纯阳洞里驻长春。
谌熙拿起短笺反复吟咏,才知道那个乞丐,原来是上八仙中的吕洞宾。

汪九坛
清朝某年的一个秋天,某处一商人外出讨帐,道经本县东乡刘集到杨湖的途中,不慎将携带的小行李包,从骑乘的毛驴背上丢失。
时有汪岗子一姓汪的老农,拂晓时分,沿着到杨湖的大路两旁拾粪,发现路上放一小包袱,四顾左右远近,均无行人,拾起包袱,觉得很沉重,打开一看,包里有银子和几本帐簿,汪老汉想,这些东西很重要,何人所丢?倘或为丢失此物而丧失性命,如何是好?想罢,便坐在路边等待失主来寻。两小时光景,果见一骑驴者慌张而来,汪老汉问清原由,对证了失物无讹,便将原物奉还。失主感激之余,掏出数十两银子以谢,汪老汉坚辞拒受。失主.泶镄灰猓岢盅肭胪衾虾旱窖钲褡(今杨湖镇)喝一杯水酒,汪老汉推辞不掉,只得随失主到杨垴子,进入一家小饭店,两人且饮且谈,互询情况,失主又买了一个猪头酬谢汪老头。消息传开,汪老汉的妻子认为这次可以发大财了,高兴地等待丈夫来家。
谁知到了晌午,汪老汉没带回分文,只拎了一个肥大猪头肉。妻子一见气上心头,抢过汪老汉手中的猪头肉,猛掷到门前的大塘里。汪老汉笑嘻嘻地说:“拾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交还失主,是天理良心的事,你何必把人家酬谢的礼物掷到塘里呢?”说着,脱了鞋,卷起裤脚,到塘里去摸猪头肉,哪知猪头肉没摸着,却摸出一个装满白银的坛子,就这样接连摸出9个坛子,汪老汉得了9坛白银,买田置地,成了汪岗子有名的富翁,因此,当地人称他叫“汪九坛”。
孙哑巴登台演戏
南照聋哑人孙乐天,识文墨,善剪纸。1955年,南照业余剧团在东顺河街露天剧场演出京剧《宇宙锋》,乐天饰哑女,凭借同台演员的眼神、动作、判断剧情的发展,塑造角色,演出十分成功,胜过正常演员,至今传为佳话。
王仲和撰联骂赵一
赵一、字孑僧,南照人,民国末年曾在地方军、政界任职,故自命不凡。某年春节,贴出一副春联,文曰:“大将一身胆,名臣半部书”。以大将赵子龙和名臣赵普自喻。赵一之狂妄自大,引起一班文人不满。有王仲和者,撰配联书于赵氏门侧,文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上下联首字为“赵一”,尾字则是“王八”。自此后,赵一不再书其得意之作了。
王春堂幸交李宗仁
李宗仁,这个曾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和代总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果说他曾只身到过谢桥,并和篾匠王春堂邂逅相遇,交上朋友,也许有人不会相信,然而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件事。
1938年4月的一个傍晚,夕阳映红了谢桥集上,篾匠王春堂坐在门前赶编竹耙。李宗仁头戴草帽,身穿粗布军装,脚穿草鞋,来到春堂门前,招呼道:“老兄忙口列”!春堂抬头一看,来人身材精壮,气度不凡,忙问:“你找谁?”来人谦逊的说:“我是路过此地,断了盘费,想在这里借宿一晚,你看……”。未等他说完,王春堂忙说:“可以,可以,何人不出外呀!”那王春堂一向好朋好友,又深知出外人的艰难,随把来人让到屋里,二人坐下叙话。来人自说,因弟弟失踪寻找至此。后来,王春堂又买来酒菜,热情招待,谈得非常投机,直至深夜,各自休息。
次日,天刚朦朦亮,李宗仁就起来了,早饭后告辞,王春堂拿出两串钱,李宗仁收了一半,很感激地对王春堂说:“春堂老兄,蒙你热情招待,我没有别的东西酬谢你,请你找笔墨纸砚来,我给你写几句,留作纪念”。五春堂随将笔墨纸砚找来,李宗仁略加思索,一挥而就:
萍水相逢恨见迟,天教尔我结新知。
蛟龙若得云和雨,定要垂青住居池。
我今非是等闲人,曾为国家百战身。
待到他年鹏展翅,高飞万里现精神。
落款为李宗仁书,写毕,对王春堂说:“春堂兄,这你先收藏起来,我走两天后,你才找人看。”说完,收起王春堂送他的路费辞别而去。
两月后,李宗仁从湖北老河口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公署给王春堂来信,让他去盘桓小住。并送他一排竹竿,从水路运回,供他编筢打筐之用。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