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国营商业主管单位,有商业局、粮食局、物资局、农机局、二轻局;集体的主管单位,有供销社、社队企业局。其下属单位有公司、社、站门市部。1988年,国营商业单位419个,职工4803人,集体商业单位1086个,5063人,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283个,2404人,其他集体2659人,个体有证商贩7796个,18639人。发挥国营、供销商业主渠道作用,集体、个体起到有益补充。
一、商业网点
1988年,商业网点9301个,职工28505人。其中县以上的网点2399个,8149人:国营商业193个,2693人;集体商业269个,1577人(其中供销系统22个,228人;其他集体247个,1349人);个体有证商贩1937个,3879人。县以下的网点6902个,职工20356人:国营商业226个,职工2110人;集体商业817个,3486人(其中供销系统261个,2176人;其他集体556个,1310人);个体有证商贩5859个,14760人。
二、国营商业
1949年,设城关税务所,具体办理工商有关事宜。当年有私营商业零售单位2124个,从业人员271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54万元。1950年,全县洪涝灾害严重,国营合作商业围绕生产救灾开展购销业务,零售比重占23.1%,私营商业占76.9%。1951年,商业经营单位3个,45人;批发单位7个,19人;零售单位11个,57人;采购单位5个,10人。全年购进总值243万元;全年商品零售额381.3万元。其中:国合商业66.9万元,合作商业76.9万元,私营商业237.5万元。1952年,南照设百货营业组。1953年,县百货营业所改为办事处,撤土产办事处,成立食品公司和油脂收购组。1954年,增设花纱布公司,经营棉布兼营棉纱批发。食品公司在凤台、南照增设转运站。国营商业单位发展到56个,260人。1955年,是合作化高潮的一年,商业工作采取商业机构下伸,工业品下乡的方式。国合商业进一步分工。百货公司设南照、润河、庙台、刘集、杨湖、江口、谢桥、新集8个百货分销处。食品公司设润河、耿棚、江口、刘集、新庙、新集、谢桥、六十铺、南照9个食品站。专卖事业公司,设杨湖、谢桥、新集、南照4个专卖分销处。新设中国煤炭建筑器材公司颍上经营处。
三、几个历史时期的商业工作
合作化高潮时期1956年,私营工商业全面走向合作化道路。同年,工商科撤销,成立商业科;花纱布公司经营的棉花移交给供销社经营;中国花纱布公司安徽省颍上县公司,改为中国纺织品公司颍上县公司。1957年4月,撤商业科,成立商业局。当时,国合商业又进一步分工。工业品经营,由国营商业一杆子到底,供销社经营的工业品,包括经营这项业务的人员、设备全部移交百货公司所属分销处。这一年国营商业业务扩大,机构增至89个,人员356人。通过全民整风运动,提高经营成效,购销总值超过建国以来的任何一年。
大跃进时期1958年,商业工作遵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国、合商业进行体制改革。4月,食品公司(包括水产经营处)与供销社合并,百货、针纺织品、石油、煤建并入商业局。5月,国、合商业第一次合并,统称商业局。内设10个股,下设8个供销处。当时国营商业机构151个,591人,业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1958年下半年,政、社合一,即农业社、手工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部合为一体、撤区并社,以区为单位成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供销机构由原来的59个,扩大到222个,人权、财权统属人民公社。商业局只领导业务。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商业方面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一切为“钢铁元帅”、“粮食元帅”让路的错误做法。各个行业一哄而起办起很多不该办的炼铁厂、综合厂等。物资供应方面,跃进再跃进,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供求矛盾尖锐,如一切行动军事化,把毛巾、牙膏、肥皂、脸盆、茶缸、电筒、电池等抢购一空,其他商品同样出现紧张。商业部门被迫派出采购、调运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为缓和供应紧张,采取机构下伸,新增零售点189个,大食堂代购代销点79个。当时商业系统横扫“五气”(官气、骄气、娇气、暮气、邪气),广泛开展学天桥、赶天桥,走又红又专道路。掀起千军万马大购、大销,组织机关干部和教师、学生6000多人次深入农村登门收购。这一年收购棉花386400公斤,超过解放后9年收购总数的1.6倍;生猪105236头,比1957年增长近3倍;鲜蛋983050公斤,比1957年增加1倍以上。1959年,县内商业部门虽千方百计的当地挖,外地找,各项购进商品仍大幅度下降,实难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1960年是最困难时期的一年,当时处于“大跃进”、“反右倾”、新“三反”整风后期,是持续跃进的形势,供求矛盾很大,迫使商品实行分配,凭票、证供应。为了组织货源,就地取材,广开收购门路,这年投放给社员手里的资金659.7万元,当时每户平均4.5元。因此,给商业部门带来管理工作的严重失误。经过清理在途商品、库存商品和资金查实,几年赊销款200万元。其中未经批准的34.7万元;财产损失90万元,其中,在途商品损失37万元;清查冷、背、劣、滞商品总值87万元,三项合计占流动资金23.7%。1961年,19个商业核算单位,亏损总额21万元。同年10月,国合商业分家。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作出《关于商业问题的决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政策,加强领导,扩大商业队伍,改善经营管理。1963年,商品供应有所好转,紧张商品逐步缓和。实行敞开供应,高价商品,价格调低,供求矛盾日趋缓和。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在破“四旧”的口号声中,造反派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单位进行清查,商业系统很多传统的工艺美术品被抄、被砸,凡带有龙、凤、花、鸟、虫、鱼图案的陶瓷器皿都得当场砸烂销毁,损失巨大难以数计。商业系统各单位被造反派夺权,党、政、工、团组织无法发挥职能作用,市场管理失调,不少商业经营单位处于半瘫痪状态,购、销、调、存不能正常进行。商品大量出现紧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企业出现亏损。1968年,商业系统各单位均先后组成“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负责当时的“抓革命,促生产”工作。1969年,全民性的所谓斗、批、改运动进一步激化,极“左”思潮更加严重。商业系统很多好干部、好营业员被揪、斗,有效的商业规章制度被称之为管、卡、压。把经济核算批判为利润挂帅,把搞好购、销、调、存批判为“业务第一”、“唯生产力论”。随之而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企业管理水平下降,商品紧缺,亏损单位不断增加。1970年夏季,全县干部定位。同年10月,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县供销社四个单位合并,成立颍上县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国合商业第二次合并。1973年,商业工作的重点为农业服务,大力组织生产资料供应。1977年,国合商业第二次分家。1978年,商业工作购、销两旺,商品纯购进总值1998.3万元,占年计划的122.1%,商品纯销售完成3875万元,占年计划110.9%,上交利润183.3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增设网点,扩大经营品种。1980年,认真贯彻商业工作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从“活”字上抓购销业务。采取增产节约,多渠道交织,多种竞争,取得购、销、调、存和利润全面增加的好成绩。纯购进占原计划的151.1%,比上年同期增长58.1%;纯销售占年计划的103.2%,比上年同期增长4.3%,实现利润188.3万元,这一年,国合商业、老集体、新集体、知青店、个体户、工厂自销、社队企业开店、小商贩、集市贸易、城乡市场形成多渠道的商业网。各种不同的经营承包制广泛开展。1984年,深化机构改革和企业整顿,当年食品公司实现利润51.8万元,比上年同期翻一番;石油实现利润49.7万元,高于上年同期;百货实现利润23.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3%。隶属商业局的9个单位,通过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发证的7个。1986年,商业竞争激烈,食品公司全年收购生猪50426头,比上年减少40477头,加之肉厂多次降价,亏损面逐步扩大,上半年11个站亏损。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兼营部分农副产品;食品系统部分单位扭转了亏损,还提供税收37.56万元。1987年,商业系统抓住改革开放,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全年纯购进2373.2万元,占计划的98.9%,比上年同期上升10.3%。销售总额5166.8万元,占计划的103.6%。全系统59个核算单位,原来亏损的11个单位,减少到4个。1988年,商品购进总值2890.5万元,比1987年增长21.8%,商品销售总值5728.2万元,比1987年增长10.9%。
历年商业购、销、调、存总值表
表38单位:万元

历年主要商品销售统计表
表39

四、国营公司简述
百货公司建于1951年,称中国百货公司阜阳支公司颍上营业所,经营范围小,生产设备简陋,职工19人。1953年,改称中国百货公司正阳关商店颍上办事处,经营百货、棉纺、五金、交电、日杂,批零兼营。1955年,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颍上县公司,内设人秘、业务、计划、财会、工业5个股,下设8个分销处,职工86人。1958年撤销公司并入商业局。同年,商业局在颍城解放路南端,建一幢总面积为1354平方米的商业大楼。1962年,恢复专业公司,定名为颍上县百货公司。同年,销售总额为714.3万元,亏损21.7万元。1984年,经过企业整顿和体制改革,共划分11个核算单位,30个批发零售网点。1978~1984年,建3层楼房1座,1600平方米,平房800平方米,仓库7幢,2900平方米。1985年,创利润28.75万元。1988年,销售额2099万元,实现利润13.7万元。
食品公司建于1950年,称中国土产公司阜阳支公司颍上办事处。1953年,改称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颍上收购站。1954年,改为中国食品公司阜阳支公司颍上营业所。1955年3月,改为中国食品公司安徽省颍上县公司。同年10月,改为中国食品公司安徽省颍上县中心收购站;11月,又改为蚌埠食品公司颍上中心收购站。1956年,改为安徽省食品公司颍上县公司,同时又设立生猪派养派购办公室。1958年,食品公司并入商业局,原公司下属食品站并入供销合作社。1961年下半年,国、合分家,恢复安徽省食品公司颍上县公司,同时水产划出。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生猪、鲜蛋、家畜、菜牛、山羊,鲜、咸肉、生、熟肉的收购和出售。经营方式,1954年以前,市场自由收购,自由供应。1955年,生猪由国家统一收购,私营屠宰户从公司进货,实行经销。1958年以后,改为计划收购、调拨、供应,即定购定销定量供应。1961~1988年,收购生猪305.21万头,上交利润830.36万元。10年“文革”时期,亏损总额700多万元,其中1968年,亏损额高达125.37万元。1988年,盈利高达123万元,下属21个食品站,1个羽绒厂,1个肉厂,共23个核算单位,职工总数459人,是1953年初建的21倍。
糖业烟酒公司建于1949年9月,颍上县税务局专酿专卖,经营业务以酒为主。1951年,改为阜阳专区颍上县专卖处。1952年,改为专卖事业分销处。次年,又改为专卖批发处,后划归淮南专卖公司,改称专卖事业管理所。以后又划归阜阳专卖批发处,改称颍上县专卖事业管理处。1955年,正式成立公司,内设人秘、业务、计财、仓储4个股,同时设杨湖、谢桥、新集、南照专卖分销处。1956年,又增设刘集、江口、庙台、耿棚、专卖分销处。1957年,隶属工业局。1961年,隶属商业局。1981年,销售白酒82万公斤。同年,阜阳地区在颍上召开小酒坛下乡现场会;省商业会议上颍上作专题经验介绍。1984~1988年,盈利117.36万元,职工157人,比公司初建增15倍以上。
盐业公司1950年,食盐由供销合作社经营。1958年后,曾划给百货、土产、食品公司经营,商业局管理。1962年,成立颍上县盐业经营处。1964年,成立盐业公司。1965年元月,盐业实行拖拉斯,改称淮南盐业公司颍上盐业经营处。1966年,取消拖拉斯,恢复颍上盐业公司颍上盐业经营处。1973年,正式成立颍上县盐业公司,职工13人。1977年,职工30人,设政工、业务组、酱菜厂和蔬菜门市部。1984年,被评为阜阳地区商业系统完成购、销、利3项经济指标的先进单位。1988年,职工96人,设人秘、业务、计财、蔬菜4个股。1984~1988年,创利79.99万元。
石油公司建国初期,石油由私商经营。1951年,百货公司营业所开始经营石油。1955年,中国煤炭建筑器材公司颍上经营处成立,石油经营业务划归煤建。1958年,并入商业局。1961年,成立石油煤建公司。1979年3月,石油、煤建分家,建立颍上县石油公司,隶属商业局。职工36人,1座旧厂房改建的油库,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70万元。1983年,建城西加油站。以后又改建油库,更新设备,提高了经济效益。1984~1988年,盈利228.49万元。1982~1988年,先后9次被评为省、地、县文明、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饮食服务公司1961年,成立饮食服务经理部,职工13人,管理新建的国营饭店。1963年,成立颍上县服务公司。1964年,县人委招待所划属服务公司管理,改称颍上大旅社。1975年,人民旅社建成开业,公司共管理2个旅社,1个国营饭店。1980年,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阜阳行署饮食服务公司在颍召开现场会,推广颍上经验。1982年,建成服务公司大楼,颍河浴池开业。1984年,营业额48万元,创利2.95万元。1988年,创利4.92万元。有职工167人,其中集体77人。公司内设人秘、业务、计财股;下属单位有:国营饭店、大旅社、国营浴池、国营理发店、国营照相馆。
燃料公司1979年3月,颍上县石油煤建公司,改称“颍上县燃料公司”,隶属物资局。1964年以前,煤炭敞开供应,送货下乡,登门开票,方便群众。1965年,实行计划管理,城乡饮食、水炉、铁业、理发、医院等按月计划供应。城镇居民按粮本斤粮斤煤。1969年以后,凭粮本发煤票。1978年,全年标准为1户1口人300公斤,2口人600公斤,3口人900公斤,4至6口人,平均每人270公斤,7口以上人平均每人240公斤。1983年,公司成立煤球加工厂。1985年底,有工人56人,场地8700平方米,厂房847平方米,年产粉煤18000吨,煤球1500吨。1986年,煤炭经营开始采取计划购销与计划外购销相结合的办法。1987年,计划内销售60571吨,亏损20.85万元;计划外销售14003吨,创利23.18万元。1988年,计划内销售71100吨,亏损20.2万元;计划外销售10195吨,创利2.9万元。
五交化公司1979年9月与百货公司分家后新组建的公司。设人秘、业务、计财、保卫股,仓库1个,门市部2个,设谢桥分销处。1984~1988年,盈利52.95万元,职工由组建时33人发展为138人。
烟草公司1953年4月,县专卖公司开始经营香烟。1982年3月,组建烟草公司。设人秘、计财、业务、专卖股和批发门市部。1982年,完成销售额58.9万元,创利润2.5万元。1988年,完成销售额2254.7万元,创利润56.8万元。公司组建到1988年止,连续4次被省、地烟草公司评为先进单位,7次被县评为先进单位。
农业机械供应公司1972年,成立颍上县农机供应站,隶属工业局。1979年元月,划归农机局领导。1979年10月,改名为农业机械供应公司。1980年以前,以供应大中型农机及零配件为主。经销小型农具及零配件。1980~1988年,共出售大中型农机具32件,小型拖拉机3502台,柴油机3297台,小型割晒机119部,小型喷灌机82部,小拖车10辆,机引犁3403部。零售总值1681.19万元。
主要农机具历年销售统计表
表40

药材公司1955年,供销社设立中药材批发部,与原“广顺谦”中药店合营(称公私合营)。1956年,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颍上县经营处。1959~1963年,隶属县卫生局。1964~1981年,隶属县商业局。1981年底,划属县计划委员会领导。公司固定资产:1969年为6.05万元。1988年为66.88万元。现有职工186人,大仓2座,600平方米,营业场地300平方米。下设刘集、润河、谢桥、六十铺、江口、江店6个医药站。1988年,销售总值678.4万元,创利12.2万元。
主要中药材收购:颍上县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主要品种有闻名遐迩的颍半夏,还有马齿苋、白茅根、兔丝子、苍耳子、槐米、楮实米、蒲公英、地骨皮、藕节子、益母草、白扁豆、玄胡、桔梗、板兰根等;动物类有蟾酥、蝉蜕、土鳖虫、露蜂房等。因气候和需求限制购量不稳。
几个年度中药材收购统计表
表41单位:公斤


木材公司1956年3月,始建安徽省木材公司颍上县分销处,隶属县商业科。1967年,改为颍上县木材公司,隶属县计划委员会。公司经营的是上级下达的计划木材,由县计划委员会按专项指标审批销售。1956~1964年,平均调进木材1480立方米,销售1400立方米。1965~1970年,平均调进木材2500立方米,销售2400立方米。1971~1980年,平均调入木材3000立方米,销售2950立方米。1985年,国家对林区实行开放政策,议购议销为主,计划供应.湮我牟钩湫问健U庖荒辏啬诠航静2512立方米,计划内的仅占四分之一。1987年计划内购销取消90%,主要经营议购议销木材。1988年,共销售木材3681立方米,创利税8.31万元。
五、集体商业
1949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爱国守法教育,按章纳税,搞活市场。县工商联负责整顿、审核发证。1952年,对私营工商业开展“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统一调整公私经.戎亍1955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商小贩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完成“私改”任务,组织公私合营2个,4户,从业人员29人,资金639元。合作商店37个,448户,从业人员516人,资金25794元。合作小组34个,317户,从业人员319人,资金3073元,组织起来的户数,占总户的73.6%,月零售总额1万余元。经.戎兀仙桃51.77%,合营商店、组45.53%,私营占2.7%。1957~1958年,城关合作商店选派80名职工参加阜阳商业培训。大跃进年代,全县动员集体商业职工527户分赴农村,增设商业网点207个。1962年秋,集体商业全部划交归口业务部门管理。1966年,集体商业划归商业、饮食两个总店管理。1968年,集体商业进行“清理阶级队伍”,一部分出身有问题的职工被撵出商店。1969年,以斗、批、改为由,不准商店白天开门,只准夜间营业。市场萧条,集体商业职工工资收入下降。1975年,把集体商业中1971年开办的橡胶厂、化工厂交城关镇管理,资金、设备被平调。1980年,撤销商业、饮食两个总店,按其经营的商品,分别划交归口公司管理。1984年底,集体商业发展到30个独立核算单位,858人,91个门点。这一年销售额41.7万.壬夏晖谏仙15.4%,创利润2万余元。1988年集体商业发展到44个,职工1034人,营业额712.2万元,利润总额4.34万元,上缴税金17.82万元。
六、个体商业
个体商业,经工商部门登记发证,按章纳税,经营灵活,弥补了国营和集体商业的不足。
几个年份个体商业情况一览表
表42单位:户、人、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