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初年,县内仅有刻字、印刷、铁业、木业、土陶、石工、槽坊、针织等36种手工工艺。1913年,城关办起贫民习艺所,以手工木机织布;后许幼亭、刘宏西私人集资办布厂,以手工操作铁机生产花格平布。1919年,城内办起3家私人袜厂;抗日战争胜利后,各集镇办起小型袜厂50余家,有工人280人。1921~1941年,先后有枕霞阁、芸华斋、平民3家印刷厂开业,承印中、小学课文、公文用纸和学生簿本等,并由木刻小印逐步改为石印。1943~1948年,有3家手工卷烟厂先后开业,日产烟500~900余条。1950~1952年,3家烟厂相继停办。
1949~1957年,颍上仍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由分散的个体,逐步发展为生产组、生产社;由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到产、供、销均由国家统筹安排。1957年,全县工业企业32个,其中全民7个,手工业集体单位25个,总产值442万元,比1952年增长36.4%,平均每年增长6.4%。
1958年,全民性大办工业,县组织1000余人在凤台建立13立方米的高炉3座。县办机械厂7个,乡镇办机械厂12个,县直机关办各种厂35个。集体经济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个体工业基本消失。
1960~1963年,是三年困难时期,资金不足,原料缺乏,技术落后,根据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部分国营工厂相继关、停、并、转。1963年,国营工厂只有6个,比1958年减少19个。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比1963年增加13个,年产值由1963年的308万元上升到2944万元。1983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国营工业产值1840万元。1984年,建板鸭厂。1985年后,食品厂分为食品一厂、二厂。1988年,化肥厂在产量上突破万吨大关,在质量上向一等品迈进,利润达200万元;纸厂生产的有光纸和单胶纸,质量已达轻工业部颁标准,产量上升到2394.6吨,创利税103万元。酒厂建厂30年来,上交国家利税1065万元。板鸭厂虽系新办小厂,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地,利润年年上升。颍上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动力,日趋兴旺发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