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颍上,地处淮北,“控扼颍尾,远带长淮。”从周秦到东晋名“慎”,刘宋到陈名“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名颍上,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古老县置之一。多少世纪以来,蕃衍生息在淮颍之滨的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同剥削者斗,演出了无数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诞生过一批批精诚报国的志士仁人,分布着众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胜古迹。古代有大政治家管仲,年少才高的甘罗,有孔子止宿处“文地春风”,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住宿过的古刹——清凉寺,有驰名遐迩的管鲍祠、甘罗墓,有淝水之战秦将苻融屯兵30万的颍口。由于这块宝地,河湖交织,风物佳胜,使古代多少学者名流倾心向往,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梅尧臣、屠隆、黄仲则等都有诗文赞咏。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这里曾震响过黄坝孜武装暴动的春雷;掀起过三十铺打土豪杀“王家”的斗争;创办过传播革命火种的“甘罗乡村教育社”。这里还有为解放颍上而“英名留沙北,碧血化长虹”的中共颍上县委副书记杨金辉、王怀仲,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了这块土地,为长淮清颍增荣添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颍上人民同心同德,战胜艰难,改变穷困,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使工农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年产400万吨的谢桥煤矿;有横跨颍河、沟通南北要道的颍河大闸;有创古启今、穿越县境北部的阜淮铁路;有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五百佳”光荣称号的小张庄、八里河。这些地方风物和英雄业绩,均应载入史册,传之后世。
颍上修志,始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曾经万历和清朝顺治、乾隆、道光、同治,共七次修志,志书大多散佚。民国后期修志三起三落,未有结果。建国后,于1960年复修一次,但因种种原因而中止。因此,从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后,县志失修120余年,以致文献散失,掌故无存,令人殊深惋惜。当此社会主义新时期,盛世修志条件日趋成熟,如再不及时填补这段历史空白,我们将愧对后人。随着这次全国性的普修地方志,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底作出编修新县志决定,并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编纂《颍上县志》。历经10个寒暑,广征博采,呕心沥血,辛勤笔耕,完成初稿。讵因本县于1991年遭受特大洪水灾害,财经拮据,未能及时评议、送审。但经编纂人员反复雕琢,层层内审,五易其稿,渐臻完善。
新编《颍上县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全县各方面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记载了颍上历史和现状,客观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重点记述了颍上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正反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县情,探求规律,借鉴历史,正确决策,发挥优势,振兴颍上。因此,既要重视修志,更要重视用志。新编《颍上县志》是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经世致用的辅治之作,其意义和价值,将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编修新县志,是我县建国以来的盛举。我受命来颍,主持县政,适逢此举,承前任之重托,继修县志,决心重其事、竟其业、成其果。并以此“考地方之利弊,验风俗之盛衰”。追溯已往,颍上自晚清以来,即称“地狭民贫,为皖北最瘠之区。”解放后,颍上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旱涝频仍等多种原因,现仍为全国贫困县之一。亟应和全县人民一道,踔厉风发,和衷共济,立志改革,致富人民,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城乡安定,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颍上,方可无愧于颍上璀璨的历史,无愧于颍上伟大的人民,无愧于当今辉煌的时代。
新编《颍上县志》合成即将问世之时,县志办公室同志再三嘱托作序,情难推却,书此数行,权以为序。
中共颍上县委书记洪秀岭
1993年5月14日
上一篇:颖上县交通图
下一篇:序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