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时期,境内庙寺林立,僧众繁多。较著名寺庙有玉禅寺(在今苗集乡)、碧霞元君庙(在今旧县镇),禅堂(在今大新乡)、观音堂(在县城内)等。据玉禅寺庙碑记载,明洪武年间,该寺有庙宇500余间,僧众500人。至1951年,该寺尚有戒僧17人,土改后皆自顾还俗。禅堂又名洪范庵,位于城西颍河岸上,民国30年(1941),正殿尚有檀木佛像1尊,院内有明代古柏3株,庵西有唐代银杏2株,花木繁茂,环境清幽。据旧志记载,清初有青原和尚住持此庙,曾有贵官停泊寺下,上岸拜会青原,二人相见欷觑。原寂时,交弟子宫瓦1片,以作纪念,平生从未道破身世,县人疑是因明亡出家的达官显贵。
民国以后,佛教在本县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各地多以庙宇办学,僧尼日渐减少。民国初年统计,全县有僧尼345人。民国35年(1946),全县有戒僧96人。
太和佛教会成立于民国15年(1926),组织情况不详。民国33年(1944)改名佛道会。民国35年(1946),奉命改为“中国佛教会安徽省太和支会”,会址设于观音堂,有会员200人(包括俗家弟子),释林祥任理事长。
僧尼生活,主要靠庙产及香火会收入。据民国25年登记,当时全县有庙宇160座,庙产3607亩。民国17年,太和县政府下令,改庙产为学田,以补充教育经费之不足。太和佛教会曾鼓动僧尼,多次闹事,把持庙课不交。民国18年7月20日,县长陈士奎下令:“查本县教育经费,庙课实占三分之一。若各僧道把持不缴,影响教育实巨。”责令佛教会“勿再把持,致干未便。”
1985年,境内有尼姑3人,皆已年老,其生活费用由政府补助。
上一篇:第一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