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城遗址
新妻阝故城遗址在今县城北30公里张阁乡,俗称宋王城。战国时为魏地,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阝”。安厘王十一年(前266)秦拔妻阝邱。东汉建武五年(29)封孔子十六世孙为殷绍嘉公。建武十三年(37),改封宋公,位在三公以上,迁于新妻阝,封其地为宋公国,其城为宋新都。晋以后曾在此置宋县。现东城墙及护城河尚依稀可见。民国时期,附近出土文物甚多,有楚币(俗称“阴由”、即鬼脸钱)、铜镜、剑、戈等。
朱庄古城址在县东北35公里朱庄乡,东临淝河。建国初期,城址尚清晰可见,宽长约1.5公里,后夷平。现存有宫殿遗址,在故城东南部,高出地面约3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俗称“殿顶子”,谓是楚国宫殿旧址。近年当地人耕地、凿井、曾挖出铜镜、空心砖、铜印章等,鉴定为汉代物。附近古迹有王子坟、太子坟、城父寺、灰角寺等,县人疑是楚都钜阳遗址。
细阳故城在原墙集北1里处,茨河左岸,为汉时县治,遗址东西长为550米,南北宽为460米。
陈留、颍阳故城在今县城东北3公里。北魏文帝年间(447—494),废境内宋县,置陈留县于此。北齐时(550—577)并置陈留郡,隋废,改置颍阳县,唐初废。
乐昌故城在今县城东8公里,俗名古城。遗址存,方圆约1公里。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封赵王张敖前姬子寿为乐昌侯于此,寻废,东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又封舅父外家王武为乐昌侯。
万寿故城即今之原墙镇,北宋时置万寿县于此。
泰和故城即今之旧县镇,北宋宣和间改万寿县为泰和县,治所由原墙迁此。
二、古文化遗址
倪邱孤堆在今县城北30公里,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经专家鉴定为皖西北地区商周文化遗址,上限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原在茨河左岸,茨河至此为U形,从孤堆西部折向东南,绕过孤堆又折回东北。建国后治理茨河,将此段取直,今茨河从孤堆北200米处东走,孤堆遂变为茨河右岸。孤堆西部因水冲刷,形成陡壁。遗址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县内流传此处是西汉倪宽墓,明万历年间,在孤堆上建倪公祠,嘉靖间又建课最堂、经锄楼。清乾隆年间于此建经锄书院。民国时期设有乡公所、中心小学。建国后设有区公所。孤堆保护完好,经锄楼至今犹存,附近有明朝古柏一株。历年来此处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凿、骨针、陶片、青铜兽灯等。
灰角寺遗址为皖西北新石器时代中晚遗址,在县东北35公里苗集乡,面积5000平方米,遗址为台形高地,文化层厚约4米,地面采集到大量陶片、石器、青铜镞等。收集的标本有鼎足、豆柄、盆底等,多为红陶,次为灰陶、黑陶。质地有夹砂陶、泥质陶。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因素。
巴楼遗址在赵庙西唐河东岸,巴楼村西50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地面采集有汉代绳纹陶片、唐、宋、元瓷片,为大型古村落遗址。
南庄埠遗址位于坟台区阮桥乡界洪河北1公里处。现为一高土堆,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80米,高出地面2米。地面多花砖陶片,耕地时发现碗和铁灯。
刘小寨遗址位于蔡庙区刘小寨村附近,发现离地面50厘米处有很长的灰土层,内含红烧土、陶片。为古村落遗址。
三、古墓葬
君王营孤堆位于草寺乡君王营村东北角,茨河西岸。墓葬区东西长40米,南北宽59米,残高2米。因墓葬被挖掘,墓葬表面呈盆形。1979年平整地土时,挖出40多个陶罐、陶楼、剑、铜币以及大小墓砖,据出土文物鉴析,此处为东汉墓群。
阳子湖墓群位于肖口乡张大庄村。据村民讲,该处曾挖出13座古墓。1977年,居民挖出5块“宜子孙”空心砖,花纹各异,其中一块有“大吉0”三字。出土残剑一把,铁灯、陶瓶另有铜印一枚,经鉴定为西汉“南海长史”印。
双孤堆位于大新区李腰村南1公里处。该墓葬区地势较高,破坏较严重。据当地群众介绍,此处曾发现有大小铜钱、刀、剑等,出土陶器有灶、磨、楼、猪圈、井、鸡、狗、花纹砖、车马画象砖等。出土石砚一方,交省博物馆收藏。经鉴定为东汉墓群。
苗孤堆位于原墙集北4公里。为砖室墓、券顶多室,残长27米,宽40米,高3.6米。券顶和侧壁均用菱纹、绳纹砖砌成,砖面刻有大吉、大利等字。据分析是东汉砖室墓。
唐孤堆位于桑营乡桑营集东南角,南靠唐老庄。孤堆现存长44米,宽46米,高9米,由红黑土堆积而成。采集有红片、绳纹灰陶片等。当地传说,该孤堆是“宋王悬棺墓”。未发掘。
马孤堆汉墓,在郝庄乡漯阜铁路北侧,修建铁路时遭破坏。抗日时期,该墓曾塌陷,附近居民进入查看,有石门、砖室。
貌高墓在今县城东关外,太关路北侧,现存面积9平方米,高1米。高为蒙古族人,曾为廓廊部下大将,后被害,归葬于此。
民国时期,境内有名墓葬有东汉范滂墓(在斤沟南岸)、五代梁邺王杨师厚墓(斤沟北岸)、望高冢(在城北乡)、彭祖墓(在原墙附近茨河岸)、回心冢(在城北乡)、明尚书王质墓(在县城东南,今一中操场)、清两广总督徐广缙墓(在大新西王小庄南)等。建国后因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厂建校,多被夷平,故址已难寻觅。徐广缙墓被其村人移葬村内。
四、古建筑
孔庙大成殿在黉学街路北,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面阔5间20米,进深小5间10米,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当,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建筑,具有南北风格相结合的特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筹款修复。
北清真寺在县城东北部,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门楼阁式,飞檐挑角,宏伟轩昂。大殿5楹,占地1546平方米,殿内16根立桂3梁重架,棂门深邃,为穆斯林教徒礼拜之地。另有明经堂4间,耳房6间,讲堂3间,水房6间,水亭1座。整体结构紧凑,环境清幽。
经锄楼明嘉靖间为纪念倪宽而建,在今县北30公里倪邱之上,经后代不断修茸,今尚完好,解放前楼临茨水,秋月高悬,掩映清绝,为县八景之一,名曰“锄楼映月”。
五、馆藏文物
西周青铜盘1976年在胡窑出土,上交中央,定为国家一级珍品,现存放首都故宫博物馆。
春秋青铜鼎(两件)、蟠螭纹青铜镜(1件)1972年在县西北2公里胡窑出土。
青铜麒麟灯两件,1952年倪邱出土。
汉砚1方,1958年李阁双孤堆出土。
以上4种交省博物馆保管。其中青铜鼎、蟠螭纹青铜镜均被作为“安徽省历史陈列”的陈列品。
由县文物单位保管的有:
瑞兽鸾鸟镜唐代青铜照面用具,园形,半球形纽,直径17厘米,厚0.3厘米,背饰双麒麟双鸾凤,各自相对。1984年在倪邱区征集。
连弧纹镜汉代青铜照面用具,径13厘米,厚0.3厘米,饰方格环状乳内向连弧纹。保存完好。
日光镜汉代照面用具,圆形,径10厘米、厚0.6厘米,中间有一条裙纹带,上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汉代空心砖1984年西淝河工地出土。长90厘米,宽15厘米,高33厘米;砖面凸雕图案花纹。
陶灶汉代明器,泥质红陶,长23厘米。宽13厘米,高14厘米,厚15厘米,方形灶面,二釜前后排列。赵集乡张文芳捐献。
陶瓶汉代明器,通高46厘米,直径15厘米,最大腹径105厘米,4耳,黄色,1976年旧县区后张庄张桂中挖出。
带盖铺首衔环壶:东汉随葬生活用具。通高42厘米,径长7厘米,腹围72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涂绿色。
陶狗东汉明器,高34厘米,长36厘米,草寺小学教师张文华捐献。
陶井东汉明器。通高25厘米,井口进径71厘米,园筒形,上置井架,红胎绿釉。
陶猪圈东汉明器,长16厘米,高3厘米,宽10厘米,呈梯形亭阁式,圈内一猪正在吃食。通体红胎绿釉。双孤堆出土。
陶磨汉代明器。高16厘米,直径22厘米,分上下扇,3足。
石面猪汉代明器。长44厘米,高12厘米,作卧伏状。1970年于傅集出土。
大泉五十钱纹罐新莽时期随葬明器。通高39厘米,口直径19厘米,最大腹径90厘米,罐面布满阳刻王莽新朝钱币“大泉五十”钱纹。1968年在张阁乡宋王城土出。
五铢钱汉币,境内多处出土。
车马纹砖汉代墓砖,长33厘米,宽65厘米,高12厘米,一侧有车马、房屋等纹饰。李阁乡双孤堆出土。
地下水管道东汉物。长51厘米,直径36厘米,张阁乡宋王城旧址出土。
古井字砖长45厘米,宽31厘米,高15厘米,砖面刻有建井年月及建井人姓名、系南朝时古砖。
六、革命文物、烈士陵墓
“四·一九”暴动时赤卫队用的武器斧头、铁凿等,现存放省博物馆。
淮海战役中,太和担架队缴获的大炮、机枪及庆功授奖照片,现存挂省博物馆展览厅。
欧阳泰烈士墓在今镜湖宾馆南部,有墓碑。
草寺烈士陵园在城东草寺集西100米,为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委员昌绍先、胡英初、蔡甲午等21位烈士牺牲地。1976年建陵园。占地1200平方米,植松柏百余株。
下一篇:第八节 档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