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戏剧
民国时期,境内戏剧团体有:县衙梆子班(1913—1922)、税镇星火梆子班(1927—1950)税镇坠子翁班(又名道情。1930—1947)、傅集梆子班(1935—1947)、洪山梆子班(1932—1947)、尚寨梆子班(1935—1937)、三店梆子班(1937—1946)、宫集梆子班(1939—1945)、良店梆子班(短暂)、李阁梆子班(起止不详)等。
建国后,境内剧团有:
太和县人民梆剧团1952年5月成立,演职员48人。主要演员有葛玉凤、李明翠、高金标、张春荣等。葛玉凤曾于1954年获华东戏剧会演三等奖、李明翠于1956年获安徽省戏剧会演三等奖、高金标获省戏剧会演三等奖。张春荣于1984年获安徽省戏剧会演表演一等奖,由张献章创作的剧本《喜泪花》,获省剧本创作二等奖。
太和县清音剧团成立于1958年,1965年并入县梆剧团。
清音是稀有剧种。传为元末明初汝南僧人玄坛法师所创,其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故取名“清音”。清乾嘉时期,清音由阜阳传入太和,至清末民初,清音在太和进入鼎盛时期,仅县城附近就有清音会数班。
清音的主曲调是“四句腔”,实际上是以每一个上下句作为一个基本乐段,不断进行变化,循环往复,加上特有的终止式“煞板”,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
传统的清音剧目大都是一些吉祥喜庆的戏词,如《全家福》、《全家喜》、《大赐福》、《琵琶词》等,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坠子、筝等,打击乐器主要用以敲击节奏,如引磬、钵盂等。演唱形式简单,厅堂或庭院中摆设小几,唱者四周而坐,各执一乐器,边.甙樽唷
1958年,太和清音剧团成立,聘请一些有名望的老艺人进团传艺,先后排演了《安安送米》、《三审刁刘氏》、《追舟》、《白蛇传》、《抱琵琶》、《鸳鸯谱》等40余出传统剧目。曾在省、地及邻县演出。
太和县曲剧团1958年成立,演职员28人,1959年10月,调为阜阳县曲剧团。
此外,近年境内有区、乡、村办的半职业和业余剧团30多个,演职员800余人,活跃在农村各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曲艺
县内曲艺有大鼓、坠子、渔鼓、评书、小铙子书、琴书等。1957年成立县曲艺协会,1984年发证艺人有297人。大鼓、坠子常演节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大红袍》等。渔鼓节目比较短小,有《全家福》、《拉荆筢》、《白玉楼讨饭》、《李三娘打水》等。评书多说讲武侠传奇。1964年以后,曲艺人学习了一些新节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
三、杂技
杂技以洪山杂技团和飞车走壁团比较有名。洪山杂技团成立于50年代,有演员20余人。马2匹,常演节目有马戏、刀山、杂耍等。1979年挂名为太和县杂技团。飞车走壁团组建于1982年,演职员20余人,设备有大型铁制球体,两辆日本产摩托和10辆国产自行车。常演节目有自行车1—7人飞、交叉飞、上下翻飞。摩托车单人飞、双人飞,360度大翻飞,属惊险节目。上属两团常在省外演出。
1982年以来,民间成立的杂技团体有:李兴镇晓峰魔术团、王阁乡颍颍魔术杂技团、关楼杂技团、三堂乡魔术团、双浮魔术团、关营杂技团、刘老家杂技团、赵庙杂技团、陶洼杂技团、蔡庙武术团等,共有演职员158人。
李兴一带有传统耍猴,玩猴人携狗带猴,窜街游乡,演出猴爬竿、猴窜圈,有时借以招徕妇女儿童、卖针线、糖果等物。据1985年调查,李兴区有猴51只,常去山东、河南演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